討論:中國環境史

由SilverReaper在話題典範條目評選(第一次)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1 天前
優良條目中國環境史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典範條目落選中國環境史曾獲提名典範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列表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24年7月31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24年11月16日典範條目評選落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24年7月27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其後評選典範條目落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中國專題 (獲評優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環境專題 (獲評優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環境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環境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歷史專題 (獲評優良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評選

中國環境史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 - 其他歷史話題 - 專門史,提名人:Jeffchu2014留言2024年7月24日 (三) 20:30 (UTC)回覆
投票期:2024年7月24日 (三) 20:30 (UTC)至2024年7月31日 (三) 20:30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8月30日 (五) 20:31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9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票,符合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4年7月31日 (三) 22:24 (UTC)回覆

典範條目評選(無效)

中國環境史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提名人: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回覆
投票期: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至2024年9月21日 (六) 02:55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10月21日 (一) 02:56 (UTC)起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內容充實,來源充足,文句流暢。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7日 (六) 02:55 (UTC)回覆
  • (?)疑問:「中國環境史」的「中國」一詞似乎應當包括了當代中華民國(台灣),是不是得補充當代中華民國(台灣)的相關內容,以及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節部分違反《MOS:中國》的表述 思考... ——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9月10日 (二) 04:44 (UTC)回覆
    @自由雨日如果把條目標題改成「中國大陸環境史」,會不會比較好?--Sinsyuan✍️💙🐻 2024年9月10日 (二) 04:52 (UTC)回覆
    我個人覺得更不好……《中國歷史#參見》大量條目都是以「中國XX史」為名,結構也大都是從「夏」到當代「PRC-ROC」的整個「中國」XX歷史。如果改成「中國大陸環境史」,感覺更加不符合中立原則,因為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為什麼從「夏」至「清」的環境史均放在「中國大陸環境史」條目里呢。(參見{{中國歷史}}模板)--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9月10日 (二) 04:59 (UTC)回覆
    • (:)回應@自由雨日感謝閣下的提點。一.維基百科:格式手冊/兩岸四地用語列明,「不建議使用「中國」一詞代指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的中華民國」,是故本條目沒有涉及國民黨遷台以後台灣的環境史。不知先生有何建議?二.已把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章中所有的「中國」都改為「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勞審閱。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9月10日 (二) 05:26 (UTC)回覆
      感謝您剛剛修改了條目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節有關「中國」的表述。這裡回應您第一個問題:「「不建議使用「中國」一詞代指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的中華民國」」說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他說的是在指代政權時,不建議用置頂模板來宣告內文使用「中國」一詞指代「中華民國」,而完全不是說中文維基百科的「中國」一詞不指代當代中華民國(台灣)。正如{{中國歷史}}模板當代中國包含了PRC和ROC,《中國歷史》條目有台灣戰後時期的內容,《中國政治史》等類似「中國環境史」的專題史也均有當代中華民國(台灣)的內容。故而我認為,凡「中國XX史」(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中國」)的當代部分均應包含PRC和ROC。另外,請教一下@Ericliu1912我的說法是否準確 思考... ——自由雨日🌧️留言貢獻 2024年9月10日 (二) 05:36 (UTC)回覆
      固然中國代表權問題已定,惟當代之中華民國,尚同時包含於「中國史」及「臺灣史」之範圍內(這也反映當代海峽兩岸關係複雜之政治現實),且中華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積極自詡為「中國」,故若能在此種條目中簡介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情況(篇幅不必與中國大陸方面同等),亦可謂合理;將中華民國在臺灣之歷史全然排除不提,恐反有造成「一邊一國」不中立之嫌疑(當然這種政治問題本來就敏感,所以見仁見智可以理解)。——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9月10日 (二) 05:40 (UTC)回覆
      若要加入內容,我會建議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章直接改為「中華民國」(以表明該段歷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行而尚未「終結」),然後在其下分段敘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及臺灣時期情況。——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9月10日 (二) 05:44 (UTC)回覆

主編要求撤回提名。--A.K. 留言簽名 2024年9月10日 (二) 08:18 (UTC)回覆

典範條目評選(第一次)

中國環境史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歷史話題,提名人: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回覆
投票期: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至2024年11月16日 (六) 02:17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4年12月16日 (一) 02:18 (UTC)起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內容充實,來源充足,文句流暢。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2日 (六) 02:17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Waylon1104留言2024年11月4日 (一) 11:15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相當凝練。--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5日 (二) 11:26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用了兩天時間通讀完,完全符合甚至超出FA標準。惟建議行文統一「千米」「公里」口徑,個人認為不必加注英制單位。--Amazingloong留言2024年11月5日 (二) 15:49 (UTC)回覆
    統一「千米」「公里」口徑不必要,直接添加字詞轉換即可。--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6日 (三) 00:14 (UTC)回覆
    (~)補充已經代加了。--Allervousシカ部・ざ・ろっく! 2024年11月6日 (三) 00:16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主編很厲害,難得一見的巨作!-- Pathfinbird留言2024年11月10日 (日) 15:22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11月11日 (一) 03:30 (UTC)回覆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A.K. 留言簽名 2024年11月12日 (二) 00:51 (UTC)回覆
  • 我看見上面有人說:「用了兩天時間通讀完,完全符合甚至超出FA標準。」因此我帶著較高預期去閱讀這篇條目,然而,我越仔細讀,評價就越下降,乃至跌到了GA以下。
    • 導言說: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整體的趨勢為持續惡化,至1970年代末期環保意識抬頭才開始改善。該內容未見於後面引用的[4]:105,而「歷史上其變遷速度越到後來越快……」等以[4]為註腳的話,只是在每句話里稍微改動了[4]原文的幾個字。
    • 導言說:在20世紀後期,工業化與消費文化的崛起,加速了自然環境的變遷。然而[5]:1寫的是而自20世紀以來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和消費文化的崛起進一步加速了中國自然環境的變遷與退化。無緣無故地把[5]的20世紀改成20世紀後期。導言似乎沒有意識到,[5]並不認為有所謂中國生態環境「至1970年代末期環保意識抬頭才開始改善」,所謂變遷仍是退化,以至於同一段落竟自我矛盾。
    • 「史前」章節有言: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關中地區農民開始燒地以耕種,人們不會一直耕種同一塊土地,而是會在每一片土地上耕種幾年,然後拋荒數年再來燒地耕種。又有言:在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兩個農業系統(Fire Ice:哪兩個農業系統,之前解釋過嗎?)滋養了越來越多的人口,由於不進行休耕,用來畜養牲畜的牧場則越來越少。表面上看可以解釋為:公元前6000年實行休耕,而到公元前2000年的某個時間點實現了連作,因此並不矛盾。實際上文獻[5]以為,從公元前一萬年到前二千年,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稷都是高度「自我維持」的,「不進行休耕」。然而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地區才從休耕製發展到連種制,少數學者認為,秦漢仍普遍實行休耕制。(見代國璽《休耕制與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而查閱文獻[7],似不是以關中考古證據而論關中古代農業,而是以休耕制的普遍推行情況來說「即使是在長期居住的遺址內,人們也不會一直耕種同一塊土地。」
      • 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美國學者的筆法,確令本中國人奇怪。秦破義渠而築長城,趙破林胡、樓煩而築長城,燕破東胡而築長城,秦趙燕遂邊於匈奴。匈奴冒頓單于南並樓煩、收復河套、東擊破東胡、西擊走月氏,勢盛一時,而侵漢朝。此《史記·匈奴列傳》所言。這原來叫作「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是我需要更新學術版本嗎?我並不清楚。
      • 秦漢政府也有保護環境的措施,制定名為「月令」的法律,當中規定「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意即不要使池塘乾涸)和「毋焚山林」,文獻5譯者註:《禮記·月令》。《禮記·月令》竟是法律,這又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
  • 暫時看到這裡,日後未必繼續。Fire Ice 2024年11月12日 (二) 14:45 (UTC)回覆
    • @Fire-and-Ice感謝意見。
    • 1.「至1970年代末期環保意識抬頭才開始改善。歷史上」云云是由另一位編輯加上去的,來源沒有這句。今已刪去。
    • 2. 已刪去「後期」二字。
    • 3.「在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兩個農業系統」中的「兩個農業系統」,就是指「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閣下說:「學界主流觀點認為,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地區才從休耕製發展到連種制,少數學者認為,秦漢仍普遍實行休耕制。(見代國璽《休耕制與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代國璽的文章代表學術界主流觀點嗎?代國璽以外的研究就不可以引述嗎?
    • 4.「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這一點沒有寫錯,閣下的確須要「更新」學術認知。有關「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閣下除了可參閱條目來源馬立博《中國環境史》頁96-98,還可參考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狄宇宙《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民族力量的興起》等著作,不贅。
    • 5.「月令」的確是法令。馬立博《中國環境史》頁127:「秦和漢制定了名為「月令」的法律條文」。閣下也可參考于振波《從懸泉置壁書看《月令》在漢代的法律地位》一文[1]。「月令」不同「《禮記.月令》」,知道嗎?
    • 耑此。--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12日 (二) 15:41 (UTC)回覆
      • 3.長江流域和黃土高原是兩個地區,或者稱為農業區,能叫作農業系統嗎?我並不是以代國璽文章代表學術界主流觀點,代國璽文章就是我的參考文獻,其中列舉了十多條農業史文獻來討論這個問題上的主流觀點和少數觀點。
      • 4.文獻5寫道:到公元前300年左右,長城在「一大片草原的中間」建立起來,區隔了北方的游牧民和長城以內(或以南)的牧民與農耕人群。在隨後的一個世紀中,中原人對游牧民——中原人統稱之為「胡」——土地的侵占迫使分散的游牧部落聯合組成了草原上的強大聯盟——匈奴,」如我前述,根據《史記·匈奴列傳》,匈奴以其軍事強權兼併了樓煩、東胡等北方民族,而王明珂和狄宇宙顯然也不打算推翻《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的這些基本事實。狄宇宙引用《史記》指出,冒頓單于征服了北方草原的諸多民族,建立了匈奴國家(見《古代中國與其強鄰》第217-218頁)。所以我不太清楚王明珂和狄宇宙對馬立博有什麼幫助,軍事擴張形成的匈奴帝國能叫做「分散的游牧部落聯合組成了草原上的強大聯盟」嗎?「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又是什麼意思,秦、趙、燕北築長城後,匈奴才作為一個部落聯盟出現?至少狄宇宙介紹的各種觀點裡(他沒有下定論),匈奴人都是古老的民族(第197-199頁)。
      • 5.即使承認《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確是法律,但上面可見的條文仍然是「毋侵水澤□陂池□□」、「毋焚山林」,而非《禮記·月令》中的「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雖然可以有一種「《月令五十條》證明了《禮記·月令》的法律性質,所以《禮記·月令》的某些條文可以作為法律引用」的邏輯,也需要對這一邏輯的必要說明,才不至於誤會。查閱馬立博參考的Environment and Law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Third Century BCE—First Century CE),是中文翻譯的問題,上面說的廢話太多了。
      • 討論學術觀點的分歧很累,我希望不用再談四和五了。Fire Ice 2024年11月12日 (二) 17:56 (UTC)回覆
        • @Fire-and-Ice感謝回應。
        • 3. 據閣下引述,代國璽文章與條目所述並沒有衝突。閣下具體有何建議?
        • 4. 狄宇宙《古代中國與其強鄰》頁184:「是中原諸侯國的軍事擴張導致了對新的領土的兼併以及對遊牧族的驅逐,之後,……匈奴的攻擊很可能是對之前華夏族的擴張的一種回擊。」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頁149:「當南方農業邦國凝聚成為華夏帝國,北方草原遊牧部族也凝聚成「國家」以與前者對抗」。此二書說明了「面對中原的進犯,匈奴結成聯盟加以反擊」。書名提供了給你,閣下請細細讀,不要東拉西扯。
        • 5. 條目討論的是作為法令的月令﹐沒有引用過《禮記.月令》。不知閣下為什麼還在《禮記.月令》糾纏下去。
        • 耑此。--Banyangarden留言2024年11月12日 (二) 18:54 (UTC)回覆
          三、條目對於休耕的觀點總體是主流觀點,即之前是休耕制,到漢代實現了連種制,然而引用馬立博的堅持「不進行休耕」「毋須休耕」的兩處,與代國璽文章所述主流觀點和少數觀點衝突,與條目本身持有的觀點衝突。四、我並不否認,匈奴因應中原的擴張和統一、形成了自己國家、進行對中原的反擊(雖然狄宇宙用詞是「很可能是回擊」)的這樣一種學術觀點,此前匈奴已長期作為一個部落聯盟存在,匈奴國家建立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聯盟和軍事擴張的過程。如果秦國武力兼併六國可以稱為「南方農業邦國凝聚成華夏帝國」,將匈奴武力兼併草原部族稱為「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也凝聚成國家」自然也不過分,只是我不認為這兩種敘述是常用的、精確的描述。五、條目所引用「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是馬立博的中文譯者誤從《禮記·月令》對譯,然而馬立博轉引的,是「毋侵水澤□陂池□□」「毋焚山林」英文譯文。--Fire Ice 2024年11月13日 (三) 01:19 (UTC)回覆

 :7票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0票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落選。--銀の死神走馬燈劇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2024年11月16日 (六) 05:21 (UTC)回覆
返回 "中國環境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