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諡號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Untitled
不是皇帝,死後也可能有諡號--Shizhao 08:49 2003年11月6日 (UTC)
「中諡」行的 「憨」應為「愍」(或者閔?)(已修改)
《逸周書·諡法解第五十四》
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遂敘諡法。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民無能名曰神。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德象天地曰帝。靜民則法曰皇。仁義所在曰王。賞慶刑威曰君,從之成群曰君。立制及眾曰公。執應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簡。平易不疵曰簡。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賢貴義曰恭,尊賢敬讓曰恭,既過能改曰恭,執事堅固曰恭,愛民長弟曰恭,執禮御賓曰恭,芘親之闕曰恭,尊賢讓善曰恭,淵源流通曰恭。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
威儀悉備曰欽。大慮靜民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純行不二曰定。諫爭不威曰德。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有伐而還曰厘,質淵受諫曰厘。博聞多能曰憲。聰明澼哲曰獻。溫柔聖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協時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慮行節曰考。執心克莊曰齊,資輔供就曰齊。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令民安樂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執以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敏以敬順曰頃。
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聽昭,聖聞周達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彌年壽考曰胡。強毅果敢曰剛,追補前過曰剛。柔德考眾曰靜,恭己鮮言曰靜,寬樂令終曰靜。治而無眚曰平,執事有制曰平,布綱治紀曰平。由義而濟曰景,布義行剛曰景,耆意大慮曰景。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猛以剛果曰威,猛以強果曰威,強毅信正曰威。辟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道德純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內思索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受諫曰慧。能思辯眾曰元,行義說民曰元,始建國都曰元,主義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征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克殺秉政曰夷,安心好靜曰夷。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義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執心決斷曰肅。愛民好治曰戴,典禮不忄寒曰戴。
死而志成曰靈,亂而不損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見神能曰靈,好祭鬼神曰靈。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不顯屍國曰隱,隱拂不成曰隱。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不思忘愛曰刺,愎狠遂過曰刺。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在國逢難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禍亂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鋪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動祭亂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禮曰魏。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
甄心動懼曰頃。威德剛武曰圉。聖善周聞曰宣。治民克盡曰使。行見中外曰愨。勝敵壯志曰勇。昭功寧民曰商。狀古述今曰譽。心能制義曰度,好和不爭曰安。外內貞復曰白。不生其國曰聲。殺戮無辜曰厲。官人應實曰知。凶年無谷曰糠。名實不爽曰質。不悔前過曰戾。溫良好樂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應和曰莫。勤施無私曰類。好變動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順。滿志多窮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慮果遠曰趕。息政外交曰攜。疏遠繼位曰紹。彰義掩過曰堅。肇敏行成曰直。內外賓服曰正。華言無實曰夸。教誨不倦曰長。愛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節。擇善而從曰比。好更改舊曰易。名與實爽曰繆。思厚不爽曰願。貞心大度曰匡。
隱哀之方,景武之方也,施為文也,除為武也,闢地為襄,服遠為桓,剛克為發,柔克為懿,履正為莊,有過為僖,施而不成為宣,惠無內德為平。失志無轉,則以其明,餘皆象也。和,會也;勤,勞也。遵,循也;爽,傷也;肇,始也;憹,治也;康,安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服,敗也。秉,順也;就,會也;忄寒,過也;錫,與也;典,常也;肆,放也;穅,虛也;澼聖也;惠,愛也;綏,安也;堅,長也;耆,強也;考,成也;周,至也;懷,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捷,克也;載,事也;彌,久也。
關於「謚號」的「謚」字
維基中有不少處都是寫「謚號」,據查,「謚」字是「諡」的異體字,也就是說傳統上正確的寫法是「諡」。此字的正確寫法是否需要有所共識?百樂兔㈱ 13:08 2005年11月29日 (UTC)
- 國語辭典也是說「謚」是「諡」的異體字,這樣似乎應該糾正為「諡」。不過我對中文的修養不高,所以只是外行意見。比較明確的是,維基百科應該以百科的品質要求自己。--roc (talk) 03:36 2005年11月30日 (UTC)
- 問了一下教授,教授說正確的寫法是「諡」沒錯,可查說文解字,而且從音韻學的角度來判斷也是如此。至於「謚」字則另有他意。「謚」會變成「諡」的異體字的原因是因為字形相近,也就是說古人寫錯字,以訛傳訛。百樂兔㈱ 05:15 2005年11月30日 (UTC)
- 維基上有「謚號」的條目,可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0%A5%E5%8F%B7。但這種繁簡問題我不能苟同...百樂兔㈱ 05:41 2005年11月30日 (UTC)
我在維基簡體下見到的都是「谥」,是不是有人已經做過繁簡轉換了?--Wikijoiner 05:25 2005年12月1日 (UTC)
- 現在想來,簡體好像是用「谥」,但我手頭沒有新華字典來確認。我把「谥=>諡」放入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諡號條目的標題現已正確轉換,但內文在繁體狀態下仍作「謚」,可能需要更改正文本身?--roc (talk) 06:06 2005年12月1日 (UTC)
- 簡體是用「谥」沒錯,所以我說我不能苟同,因為那又是簡化字荼毒中華文化的一個例子...算了,只要能透過繁簡轉換修正就好了,至少順眼點。-- 百楽兔 07:26 2005年12月1日 (UTC)
《說文解字》的「謚」
- 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可不是如此說,請看右圖。他的觀點很明確,「按各本作從言兮皿闕。此後人妄改也」,「說文從言益無疑矣」。不知段玉裁的說法有人推翻否?--Fugu 19:54 2005年12月15日 (UTC)
- 引用《王力古漢語字典》:大徐本說文分別「諡」、「謚」,以「諡」為「行之跡」也,「謚」為「笑皃(貌)」,《說文校義》、《說文解字注》都認為『謚』原無「笑皃」之訓,後人妄改「謚」為「諡」,又依《字林》以「謚」為笑聲竄入,又改「笑聲」為「笑皃」。傳世經典中「諡」、「謚」混用,都是「行之跡也」一義。「謚」的笑貌、笑聲無書證,據韻書讀音應不同。廣韻謚,「行之跡」讀音同「示」,字同諡,「笑皃」讀音同「益」。集韻照抄廣韻。《古今韻會舉要》作:謚,本作諡。顯示自宋以下「諡」、「謚」混用。但是從聲韻來看,諡中古在神母脂韻去聲,兮為匣母支韻平聲,益為影母昔韻入聲。以現在通用的上古韻部來看,兮(支部)比較不可能作諡(錫部)的聲母。所以本字應為「謚」,但是「諡」可當作是俗字,而且大徐本的竄入也是支脂合韻的證明。--nakadachi 15:15 2005年12月19日 (UTC)
諡號長短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最先是從李淵開始,諡號開始變長的,文中說武則天「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諡號的舊例」並不正確--百無一用是書生 (☎) 16:09 2006年5月24日 (UTC)
- (:)回應,李淵本來的諡號是「太武皇帝」,到了孫子唐高宗時改為「神堯皇帝」,玄孫唐玄宗時才不斷累加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武則天確實是第一個打破諡號不超過三個字的舊例,她給丈夫的唐高宗的諡號為「天皇大帝」。——顧心陽 11:22 2007年4月12日 (UTC)
英文的Posthumous name文中的內容翻得更搞,還有些錯誤。似乎「號」作title更好,「號」有頭銜、稱謂的意思。——Nutcracker胡桃鉗^.^留言 17:34 2006年6月8日 (UTC)
- 依西方人的習慣,這類東西是作為name的一種,因為title是一種身份表示,一般我們會理解做職位一類的東西,一般都有一定延續性,而不是專指某人的,所以像XX the great、XX the fair這種稱呼,他們都是分類作name的,而更顯著例子就是古埃及法老的五個名。--罰抄(罰抄會館) 2008年9月26日 (五) 03:11 (UTC)
請確認是否侵犯版權
本條目有一些內容可能來自下面這篇文章,請確認是否到侵權的程度:〈獨特風景線 古代諡號、廟號與尊號之謎〉。--mingwangx (talk) 03:14 2006年6月29日 (UTC)
諡號的技術問題
請專家們研究一下:
- 中國第一個拿到合符規格的謚號是誰?這裏說的是周昭王,文王武王都是自稱。是皇帝階級先有謚號,然後推廣到臣下階級?
- 諡法中的諡號是否不包括封國號和爵號?如張桓侯、諸葛武侯(諡忠武,封武鄉侯)、趙順平侯?到宋朝趙普還以真定忠獻王稱之(見宋史);為甚麼之後會有范文正公、夏文莊公、王文正公,乃至清朝王忠愨公的叫法呢?這跟以後的封國虛封是否有關呢?(上述例子自范仲淹起都不曾封公,亦未有封國;漢朝有諡號的不少都有封地,如酇文終侯、曲逆獻侯)這種叫法又典自何處呢?以陳平為例,墓碑上應刻作:漢曲逆獻侯陳平(他官終右丞相,應該也會寫上去吧),然則上述頭銜中,只有獻是諡號的成份?史書上寫作"諡曰忠武侯"應該理解成"諡忠武,曰忠武侯"?
- 諡法由誰維護?明朱睦《易學識遺》輯古諡法十二家,曰《史記諡法解》,曰《周書諡法》,曰《蔡邕獨斷諡法》,曰《蘇洵諡法》,曰《周公諡法》,曰《春秋諡法》,曰《廣諡法》,曰《沈約諡法》,曰《賀琛諡法》,曰《扈蒙諡法》,曰《鄭樵諡法》,曰《陳思諡法》。謚法是由甚麼官方機構維護(不可能私撰吧)?
有請高手解答,謝謝。Ivantalk (留言) 2010年9月16日 (四) 16:45 (UTC)
- 自稱和諡號不矛盾的,你可以看這篇,其中有一 段「古貴族死後,其子孫臨祭諱祖之名,若無謚法,祭祀時沿用生前之字稱之;或者死後議定謚法,祭祀時以謚法稱之。從《左傳》看,這兩種情況在春秋前期並存。古人重視祭祀,有謚則有族,有謚法意味著此人死後必能夠得到子孫祭祀。」。
- 不包括,隨便在左傳中引一段「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諡之『共』。」大夫従之。」。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他們的爵位其實是侯。有人認為這裡的公是尊稱,或說是在原本的爵位上加一級。
- 當然是由官方來維護,條目中寫的較清楚了。--玖巧仔●□留言 2010年11月5日 (五) 22:19 (UTC)
關於條目最後「其他」中的內容
很想問問這兩個字在寫法上有什麼區別?我好像沒看出有什麼區別啊。2015年1月31日 (六) 14:14 (UTC)
上中下的標準
請問此條目中上諡、中諡和下諡的劃分標準為何?--ネプテューヌ(Neptune Purple Heart)- The internet is a place where males might actually be females, females might actually be males, trustworthy people might actually be con-artists, and children might actually be FBI agents 2015年5月29日 (五) 05:36 (UTC)
秦國君主不用諡號
秦國君主不用諡號?那秦孝文王,秦昭襄王是怎樣?應該是秦朝君主吧 G·S·E·W·(留言) 2019年11月18日 (一) 10:49 (UTC)
安字
安字顯示"#ff0000"但卻跑出藍色,不懂? G·S·E·W·(留言) 2020年3月29日 (日) 10:4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