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Fire-and-Ice/沙盒/67

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英語:Continuity with Hybridization)假說是吳新智提出的關於中國地區人類進化的假說。[1]:279該假說認為:在中國,人類的連續進化是主流,附帶有少量與其他人群的雜交。

歷史

1920年代後,北京周口店發掘出古人類的頭蓋骨、牙齒等化石,包括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化石。魏敦瑞根據對周口店古人類化石的研究,提出北京猿人是「現代蒙古人種」(包括現代中國人)的祖先。魏敦瑞提出四條演化線,並以「人類進化採取的是直生論的過程,它趨向一個方向進行」解釋各地區人類形態的接近。魏敦瑞將山頂洞人頭骨歸入三個現代人群(人種),1960年和1961年,吳新智發表兩篇論文,提出山頂洞人代表原始的蒙古人種。1978年,吳新智和張銀運根據中國地區發掘的古人類化石,提出中國古人類是連續發展的,也「並不排除與鄰接地區交流遺傳物質的可能性,但這種交流只占次要地位」。1984年,吳新智、沃波夫和索恩共同發表論文,創立了「多地區進化說」。1998年,吳新智提出中國地區人類進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假說。[2][3]

1999年起,復旦大學金力團隊發表多篇論文,根據對Y染色體的研究,支持東亞人群起源於非洲的學說(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2005年,吳新智發表論文認為:「根據Y染色體一些基因的分析認為中國的古老人類被來自非洲的現代人完全替代的推論不能成立。」[4]道縣福岩洞人牙化石發現後,2016年吳新智、徐欣發表論文認為,道縣人牙化石和中國舊石器考古「都與多地區進化說的推論一致」。[5]

內容

「連續進化附帶雜交」假說是多地區進化說中關於中國材料乃至東亞材料的具體表述,依靠人類化石形態證據和來自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證據。該假說的核心點可表述為:「1)東亞地區自直立人以來人類進化是連續的,不存在演化鏈條的中斷,其間未發生過大規模外來人群對本土人群的替代;2)該地區古人類與外界有過一定程度的隔離,使其得以保持區域特點,在形態上有別於舊大陸西側的人群;3)本土與外界人群的基因交流發生過並與時俱增,這使得該地區的人類與外界人群作為同一物種得以維繫,但這種基因的混合、交流與本土人群的代代相傳相比是次要的……」[6][7]

吳新智認為:「我們提出中國更新世人類的共同特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這些特徵在中國的出現率比其他地區高;2.這些特徵綜合成套地表現在頭骨上。這種現象表明在中國更新世沒有發生人群的重大替換,如果人群被替換,替代的人群及其後代應該會有不少特徵與被替換的人群不同,導致替代事件發生之前和之後中國居民的許多特徵得不到連續,特別是這些特徵不可能繼續成套地存在於後來的人群中。」[8]

評論

西方學者沙伯力論文《北京人和中國的古人類學的民族主義政治策略》認為,研究人類化石的中國古人類學(包括考古學在內)一直成為「反覆灌輸和鞏固種族民族主義(racial nationalism)的一種工具」,「這些學科為中國種族民族主義提供了概念性的經緯線」。舒喜樂著作《人民的「北京人」——大眾科學和20世紀的中國人認同》肯定沙伯力的觀點,並進一步詳細論證。曾在古脊椎所做博士後的杜靖認為,「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家對其具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指責是西方對東方的一種想像。」「尤其以此標榜自己的知識生產體系的正統性與合法性。」「就本人對中國古人類學史的現有考察來看,我仍然堅信:絕大多數中國古人類學家在用一種科學的態度來從事他們的職業。」[1]:316

參考

  1. ^ 1.0 1.1 1.2 杜靖. 中国体质人类学史研究. 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13. 
  2. ^ 劉武. 周口店人类化石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化石. 2019, (4): 5–12+82. 
  3. ^ 吳新智. 过去80年对中国古人类进化认识的变迁. 董為 (編). 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8: 14–23. ISBN 9787521002133. 
  4. ^ 吳新智. 与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有联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讨论. 人類學學報. 2005, (4): 259-269. 
  5. ^ 吳新智, 徐欣. 从中国和西亚旧石器及道县人牙化石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人類學學報. 2016, 35 (1): 1-13. 
  6. ^ 高星、張曉凌、楊東亞、沈辰、吳新智. 现代中国人起源与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0, 40 (9): 1287-1300. 
  7. ^ 高星, 彭菲, 付巧妹, 李鋒. 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进展.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2018, 48 (1): 30-40. 
  8. ^ 吳新智.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人類學學報. 2006, 25 (1):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