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6年5月23日

颶風奧菲莉亞2011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第17個熱帶氣旋、第16場熱帶風暴、第四場颶風和第三場大型颶風,也是本季的最強颶風。系統源自中大西洋的東風波,於9月17日在維德角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附近成形,之後總體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於9月21日升級成熱帶風暴,再於次日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首波強度高峰。接下來氣旋因行經洋面風切變增多而開始減弱,於9月25日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6日,系統殘留又因風切變減少而重新組織,促使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9月27日再度開始針對系統發布公告。氣旋轉向北上,於9月28日清晨再度達到熱帶風暴標準,然後快速增強,於數天後達到風力時速220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颶風因行經洋面水溫降低而弱化,並開始逐漸向溫帶氣旋轉變,於10月3日完成轉變過程。奧菲莉亞發展成形後,氣象機構向加勒比群島東北部發布多份風暴觀察預警和警告,有關部門敦促當地居民做好應對狂風暴雨的準備。氣旋到達距群島最近的位置時已產生數英寸雨量,引發多起泥石流,路上有多人需要外界救援。百慕達測得的降雨總量不高,陣風時速也低於熱帶風暴標準,但風暴潮及危險的離岸流在沿海地區產生輕度破壞。紐芬蘭島因暴雨引發洪災,許多建築及多條道路被毀。奧菲莉亞轉變成溫帶氣旋後,歐洲各地居民接到警報,部分區域準備應對時速可能超過120公里的狂風和累積超過100毫米雨量。受風暴濕氣及寒冷天氣的共同影響,愛爾蘭島北部降下數英寸厚的雪,數百戶居民家中斷電。總體而言,奧菲莉亞沒有造成人員喪生,破壞程度也很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