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菰城遺址
下菰城遺址是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境內的一處先秦古城址,地處湖州市南郊道場鄉(原雲巢鄉窯頭村),背靠和尚山,面臨東苕溪,占地近0.7平方公里。
下菰城遺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春秋 |
编号 | 5-41 |
认定时间 | 2001年 |
下菰城遺址是東南各省市古城遺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據文獻記載,戰國末,楚相春申君黃歇改封江東後,于吳墟西南立菰城縣,因城面溪澤,菰草彌望,故名。因此可知下菰城遺址當年曾作菰城縣之治所,且菰城之名始於此。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改菰城為烏程,縣治仍設於斯,直至秦亡漢興之際才北移至楚霸王項羽建的子城(項王城,今湖州城址)。
下菰城是湖州建城2200餘年歷史的開始,是湖州「祖城」。但據考古調查發現,下菰城的始築年代當在春秋甚至更早,戰國末曾修築與擴建。因此有專家認為,菰城當建于春秋時,原是吳國屯兵之城,後廢棄。
結構
據戰國《周禮·考工記》,古代城市按“前朝後市”規則建設,下菰城便是如此。下菰城有內、外兩道城垣,平面均呈圓角等邊三角形。城內地坪除自西北向東南自然傾斜外,仍可見明顯的高臺和水塘遺跡。內城(包括城垣在內)面積約16萬平方米;外城(包括城垣在內並扣去內城面積)面積約44萬平方米。下菰城城垣均為泥土夯築而成,斷面呈梯形,外側陡而內側緩,平均高度9米。內、外城垣外側都環有30米寬的壕溝。內城正南有一闕口,闕口前有許多池塘,以前應是一條護城河。再向南200米,就是苕溪,所以這個闕口就是下菰城的南大門。
現下菰城遺址內城築有下菰城遺址紀念牆,花崗岩砌成,高3米,寬18米,牆面刻有下菰城的歷史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