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孝頃

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余孝頃(?—567年3月5日)[1]豫章新吳人,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2][3][4],但史書並未為他單獨列傳。

余孝頃最初的記載見於南梁大寶二年(551年)正月,他舉兵拒守侯景,侯景就派于慶攻打他,但失敗;到六月時擔任巴州刺史余孝頃就派侄子余僧重發兵救鄱陽,於是于慶退走[3]。到梁元帝繼位,他在承聖二年(553年)五月帶領萬名士兵到長沙和王僧辯會合[5],王僧辯被陳霸先誅殺後跟隨其部將王琳,為新吳洞主,轉任豫章太守。紹泰二年(556年),王琳派他和李孝欽等人從臨川攻打周迪,又在新吳縣立下欄柵拒守侯瑱;侯瑱派他的堂弟侯奫鎮守豫章,討伐余孝頃,唯久攻不下,就建造長堤防守[6][7][8]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廣州刺史蕭勃舉兵作亂,改任南江州刺史的他出兵會合蕭勃從子蕭孜,留下弟弟余孝勱守郡城,出自豫章據守石頭城;陳霸先命令周文育侯安都征討。余孝頃有小船三百艘、百餘艘戰艦在上牢,周文育燒毀自己在豫章郡立下的欄柵假裝退後,令他沒有防備,於是周文育偷襲蕭勃軍隊,生擒主將傅泰,令蕭勃部眾崩潰。他和蕭孜仍然佔據石頭,陳霸先遣派侯安都協助征討;侯安都燒毀余孝頃的戰艦,與周文育從水陸兩路夾擊,他又很快斷侯安都後路,而侯安都就伐木前進,最後蕭孜投降,他則退至新吳,派兒子為人質到丞相府投降[2][9][10][11][12]

南陳永定二年(558年)正月,余孝頃派僧人道林遊說王琳出兵,王琳就差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和平東將軍劉廣德等八千名士兵前往,讓他總督三將在臨川屯駐,又向周迪徵兵糧,看周迪的行動。四個月後余孝頃等二萬人軍隊在工塘連下八城進逼周迪,周迪害怕就求和,送兵糧到余孝頃處。樊猛等人打算接受盟約返回,但他貪圖利益而不准許,樹下圍欄包圍周迪,自此由樊猛等人與余孝頃開始不和。七月,高州刺史黃法𣰋、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一同營救兵救周迪,周敷從臨川郡截斷江口,分散兵力攻打余孝頃別城,他棄船步走,周迪追擊,生擒李孝欽、樊猛和他,由陸山才從都陽送余孝頃及李孝欽到建康,樊猛就返回王琳處,但他的弟弟余孝勱和兒子余公揚仍舊佔據舊柵[6][12][13][14][15][16]。之後余孝頃歸順南陳,於天嘉四年(563年)任職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期間獲徵任為假節、信威將軍、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事,從東道會合章昭達討伐陳寶應,之後自臨海襲擊晉安[4][17][18]。到光大元年(567年),余孝頃卻因謀反在宣毅將軍、南豫州刺史官位上被殺[19][20]

引用

  1. ^ 《陳書·廢帝紀》:二月辛亥,宣毅將軍、南豫州刺史余孝頃謀反伏誅。
  2. ^ 2.0 2.1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太平二年二月庚午)太保、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遣偽帥歐陽頠、傅泰、勃從子孜爲前軍,南江州刺史余孝頃以兵會之。詔平西將軍周文育、平南將軍侯安都等率衆軍南討。……三月庚子,文育前軍丁法洪于蹠口生俘傅泰。蕭孜、余孝頃軍退走。……(夏四月)戊戌,侯安都進軍,余孝頃棄軍走,蕭孜請降,豫章平。……(五月)戊辰,余孝頃遣使詣丞相府乞降。
  3. ^ 3.0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大寶二年)春,正月,新吳余孝頃舉兵拒侯景,景遣于慶攻之,不克。……(六月乙巳)巴州刺史余孝頃遣兄子僧重將兵救鄱陽,于慶退走。
  4. ^ 4.0 4.1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天嘉四年十二月景[丙]申)詔護軍將軍章昭達進軍建安,以討陳寶應。信威將軍、益州刺史余孝頃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
  5.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承聖二年五月)庚辰,巴州刺史余孝頃將兵萬人會王僧辯於長沙。
  6. ^ 6.0 6.1 《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紹泰二年……王琳遣李孝欽等隨余孝頃於臨川攻周迪……高祖受禪,王琳東下……琳至湓城,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琳。琳以為南川諸郡可傳檄而定,乃遣其將李孝欽、樊猛等南征糧餉。猛等與余孝頃相合,眾且二萬,來趨工塘,連八城以逼迪。(周)迪使周敷率眾頓臨川故郡,截斷江口,因出與戰,大敗之,屠其八城,生擒李孝欽、樊猛、余孝頃送于京師,收其軍實,器械山積,并虜其人馬,迪並自納之。
  7. ^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初,余孝頃為豫章太守,及(侯)瑱鎮豫章,乃於新吳縣別立城柵,與瑱相拒。瑱留軍人妻子於豫章,令從弟奫知後事,悉红以攻孝頃。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紹泰二年七月丙子)初,余孝頃為豫章太守,侯瑱鎮豫章,孝頃於新吳縣別立城柵,與瑱相拒。瑱使其從弟奫守豫章,悉眾攻孝頃,久不克,築長圍守之。
  9. ^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太平二年)二月庚午,蕭勃舉兵……南江州刺史余孝頃起兵應勃,高祖命周文育、侯安都率红討平之。
  10. ^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廣州刺史蕭勃舉兵踰嶺,詔(周)文育督红軍討之。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勃,遣其弟孝勱守郡城,自出豫章,據于石頭。勃使其子孜將兵與孝頃相會……官軍船少,孝頃有舴艋三百艘、艦百餘乘在上牢,文育遣軍主焦僧度、羊柬潛軍襲之,悉取而歸,仍於豫章立柵。……於是文育分遣老小乘故船舫,沿流俱下,燒豫章郡所立柵,偽退。孝頃望之,大喜,因不設備。文育由間道兼行,信宿達芊韶。芊韶上流則歐陽頠、蕭勃,下流則傅泰、余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饗士,賊徒大駭。……蕭孜、余孝頃猶據石頭,高祖遣侯安都助文育攻之,孜降文育,孝頃退走新吳……唯余孝頃與勃子孜猶據豫章之石頭,作兩城,孝頃與孜各據其一,又多設船艦,夾水而陣。(侯)安都至,乃銜枚夜燒其艦。文育率水軍,安都領步騎,登岸結陣。孝頃俄斷後路,安都乃令軍士多伐松木,嵳柵,列營漸進,頻戰屢克,孜乃降。孝頃奔歸新吳,請入子為質,許之。
  11. ^ 《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高祖受禪,王琳據有上流,余孝頃與琳黨李孝欽等共圍周迪,(周)敷大致人馬以助於迪。迪擒孝頃等,敷功居多。
  12. ^ 12.0 12.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陳紀一》:(永定二年正月)新吳洞主余孝頃遣沙門道林說琳曰:「周迪、黃法𣰋皆依附金陵,陰窺間隙,大軍若下,必為後患;不如先定南川,然後東下,孝頃請席捲所部以從下吏。」琳乃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平東將軍劉廣德將兵八千赴之,使孝頃總督三將,屯於臨川故郡,徵兵糧於迪,以觀其所為。……五月,癸巳,余孝頃等且二萬軍於工塘,連八城以逼周迪。迪懼,請和,並送兵糧。樊猛等欲受盟而還;孝頃貪其利,不許,樹柵圍之。由是猛等與孝頃不協。……(七月戊戌)高州刺史黃法𣰋、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合兵救周迪。敷自臨川故郡斷江口,分兵攻余孝頃別城……孝頃等皆棄舟引兵步走,迪追擊,盡擒之,送孝頃及李孝欽於建康,歸樊猛於王琳。……(十月辛酉)余孝頃之弟孝勱及子公揚猶據舊柵不下……
  13. ^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永定二年七月)己亥,江州刺史周迪擒王琳將李孝欽、樊猛、余孝頃于工塘。
  14. ^ 《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高祖受禪,王琳據有上流,余孝頃與琳黨李孝欽等共圍周迪,(周)敷大致人馬以助於迪。迪擒孝頃等,敷功居多。
  15. ^ 《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周迪擒余孝頃、李孝欽等,遣(陸)山才自都陽之樂安嶺東道送于京師。
  16. ^ 北齊書·卷三十二·補列傳第二四》:陳霸先旣殺王僧辯,推立敬帝,以侍中司空徵。(王)琳不從命,乃大營樓艦,將圖義舉。……江南渠帥熊曇朗、周迪懷貳,琳遣李孝欽、樊猛與余孝頃同討之。
  17. ^ 《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及都督章昭達於東興、南城破迪,世祖因命昭達都督眾軍,由建安南道渡嶺,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余孝頃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以討(陳)寶應……假節、信威將軍、都督東討諸軍事、益州刺史余孝頃……昭達既剋周迪,踰東興嶺,頓于建安,余孝頃又自臨海道襲于晉安……
  18.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陳紀三》:(天嘉四年十二月丙申)章昭達進軍度嶺,趣建安,討陳寶應,詔益州刺史余孝頃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天嘉五年十月癸酉)陳寶應據建安、晉安二郡,水陸為柵,以拒章昭達。……方合戰,上遣將軍余孝頃自海道適至,並力乘之。
  19. ^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光大元年)二月辛亥,宣毅將軍、南豫州刺史余孝頃謀反伏誅。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陳紀四》:(光大元年二月)辛亥,南豫州刺史余孝頃坐謀反誅。

参考文献

  • 梁書》·卷六·本紀第六
  •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
  •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
  •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
  • 《陳書》·卷九·列傳第三
  • 《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
  • 《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 《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
  • 北齊書》·卷三十二·補列傳第二四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五·梁紀二十一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陳紀一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陳紀三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陳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