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支那方面軍
北支那方面軍(日语:北支那方面軍),中文资料中亦称华北方面军,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期的一支军队,前身为中国驻屯军。部队通称号:甲。与关东军等并列。
北支那方面軍 | |
---|---|
存在時期 | 1937年8月31日—1945年8月15日 |
國家或地區 | 大日本帝國 |
部門 | 大日本帝國陸軍 |
功能 | 日本駐紮中國華北之方面軍 |
直屬 | 天皇直屬大本營(上級單位) 中国派遣军(最終上級單位) |
駐軍/總部 | 北京 |
別稱 | 甲 |
參與戰役 | 中國抗日戰爭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北支那方面軍 |
假名 | きたシナほうめんぐん |
平文式罗马字 | Kita-shina hōmengun |
1937年8月31日,日军大本营撤销中国驻屯军番号,编成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辖第1军和第2军,直辖第5师团(坂垣征四郎)、第109师团、中国驻屯混成第11旅团(铃木重康)、临时航空兵团。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下辖第6、第14、第20师团;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下辖第4、第16、第108师团。
该方面军的作战地域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以及绥远、察哈尔、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1937年9月,华北方面军设立特务部,作为日本在华北沦陷区的经济领导机关,以加强对于交通、经济的建设,加快筹备建立华北伪政权。特务部受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的直接统辖,下设总务课、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1938年底日本对华经济、政治统治的中央机关—兴亚院正式成立。1939年3月,在北京设立兴亚院华北联络部,代表日本政府对华北占领区实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殖民统治,但行政上须同时接受日本政府兴亚院和华北方面军的双重领导。1938年底至1939年初,华北方面军撤销特务部,在其参谋部特别设立了第四课,主管华北占领区的政治、经济和劳务等事宜。
根據華北方面軍醫療部門機密檔案,自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11月30日華北方面軍總共陣亡24,074人、受傷66,548人,另有4,692人病死[1]。
概要
歷代司令官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大日本帝国陆军北支那方面軍的最高指挥官,抗战期间共有七任司令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原有中国驻屯军改编为北支那方面軍,寺内寿一大将出任首任司令官。1938年军司令部由天津迁往北平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旧址。1945年10月10日最后一任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向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投降。
歷代參謀長
- 岡部直三郎 少將 昭和12年8月26日 - 昭和13年7月15日
- 山下奉文 少將 昭和13年7月15日 - 昭和14年9月23日
- 笠原幸雄 少将 昭和14年9月23日 - 昭和16年3月1日
- 田边盛武 中將 昭和16年3月1日 - 昭和16年11月6日
- 安達二十三 中將 昭和16年11月6日 - 昭和17年11月9日
- 大城戸三治 中將 昭和17年11月9日 - 19年10月14日
- 高橋坦 少將 昭和19年10月14日 - 終戰
參謀副長
戰敗時屬下部隊
關連項目
參考文獻
- 秦郁彦. 《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第2版. 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5.
- 外山操・森松俊夫. 《帝國陸軍編制總覽》. 芙蓉書房出版. 1987.
外部連結
- Wendel, Marcus. Axis History Factbook. Japanese Northern China Area Army (北支那方面軍 (日本陸軍)). [2008-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9).
- 日本陸海軍事典
- ^ 戦死、戦病死、戦傷、内地還送患者調査表 北支那方面軍軍医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7092284000、陸支受大日記(普)別冊 昭和16年1月~5月(昭和16年1月27日 東京参謀長会議に際し 北支方面軍状況報告)(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