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城墙

安吉城墙又名安城城墙桃城,为旧安吉县城、安吉州城城墙,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城区以北、递铺街道安城村,是浙江地区保存最[1]完整的古代州、县级城墙[2]。1989年公布为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3],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安城城墙
西南段城墙,2019年1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
坐标30°42′45.083″N 119°41′11.119″E / 30.71252306°N 119.68642194°E / 30.71252306; 119.68642194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551
认定时间2006年5月25日
地图

历史

安吉为东汉中平二年(185)分故鄣县南境置县,属丹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属吴兴郡。隋唐时两度撤县,麟德元年(664)复置县,属湖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属安吉州(为湖州改名),元属湖州路,明属湖州府,正德元年(1506)升为散州并领孝丰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降为县,仍属湖州府[5]。1914年属钱塘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属临安专区,1953年改属嘉兴专区(1970年改地区),1983年至今属湖州市。最初的治所在天目乡(今安吉县西南孝丰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徙治玉磬山(又名落石山)东南(今安吉县东北二十五里)[6],五代梁开平元年(唐天祜四年,907)再迁马家渡西,即城墙所在。1951年县治迁往梅溪镇,1958年再迁递铺镇,即今县城所在。原城墙所在地一度为安城乡、安城镇驻地[7],2001年撤销安城镇并入递铺镇,现为递铺街道所辖行政村安城村,古城墙范围内有近800户居民(截至2019年3月)[8]

安吉最初无完整城墙,仅设六座城门,按南宋嘉泰《吴兴志》西门名齐云门,北门名迎恩门,其余各门无名称[9]。元末明初(元至正十六年,1356)总管张俊德始建土城,一年后元帅费愚改为石城,后历经明嘉靖、天启和清雍正、乾隆、咸丰时期的多次修葺,现状在南门和北门内各保存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和咸丰元年(1851)的重修碑记,南门内碑记题“乾隆三十三年夏月署安吉州知州事合肥张先岸监修”,北门内碑记题“咸丰元年知安吉县事长乐郑廷珪监督绅董重修”()。城墙东临西苕溪,其平面呈椭圆形,形似桃。城周六里(约2880米),最初高二丈(约6.4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又加高三尺(约0.96米),厚一丈(约3.2米)。设有陆门四座,分别为东门迎春门、西门宝成门、南门朝阳门和北门拱辰门,护城河引西苕溪水绕城[10][11]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县志》城垣图(上南下北)
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县志》养济院图,可见南门朝阳门及城墙上的雉堞
1969年原安吉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地图,可见城墙、护城河及城内外的街道
南门内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修碑记
北门内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碑记

现状

安吉城墙由城墙、城台、城门、环城马道以及护城河、跨河石桥等组成,因西苕溪河沙淤积、河床抬高,经常发生洪灾,故城墙在防御的同时兼可防洪。现存城墙残高4-6米,断面呈梯形,基宽6-8米,顶宽3-4米,基本保存完整。其中外墙面使用条石包砌,内墙面使用块石包砌,墙心黄土杂石混筑[12]。现存西、南、北三门,东门于1978年因修建公路拆除(同时在西城门南侧拆出一处豁口),南门于1987年因城门过低(原高1.96米)影响交通而升高0.8米(据城门内立于1987年的碑记),北门顶部被部分拆除。各门现均为券门,门外砌有石质闸槽,可安放闸板以防洪水,其中南门闸槽高1.66米、宽9厘米、深5厘米[13]

原护城河上西、南、北各城门外均有跨河桥梁,分别为西门外的汪婆桥、南门外的南门桥和北门外的北川桥[14]。其中汪婆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1.3米,宽3米,高3.5米,现仅存石拱;南门桥为三孔石梁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长11.5米,宽2.2米,现因后期路面抬高已被埋入地下;北川桥亦为三孔石梁桥,重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长27.4米,宽3米,高4.5米,中孔桥面石梁东侧存有“咸丰癸丑北川桥里人重建”题记[15][12]:350

原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州署(县署,位于城内中部)、学宫(安吉州学、县学文庙,位于原州署、县署西,其址今为安城中学)、古桃书院(亦名磐山书院,位于学宫西)、安吉营、火药局、育婴堂、养济院、预备仓、城隍庙、关帝庙、节孝祠、常乐寺、集仙宫和玉枢道院等(),因县城在抗战期间遭受日军轰炸(1939年4月10日)和纵火,上述古建筑基本无存[15]:453-454,南门内西北尚存一口建于北宋时期的南门井(安吉县文物保护点)。

西门宝成门(门上匾额为宝城门)
西门外的汪婆桥
北门拱辰门
北门外的北川桥
原东门迎春门所在地
安吉县署图(出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安吉县志》,下同)
安吉学宫图
安吉城隍庙图

参见

参考资料

  1. ^ 范一直著. 酱香杂记 2 范一直地方文化随笔集.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06: 295. ISBN 7-5339-2314-6. 
  2. ^ 《浙江省古城保护工作情况》. 国家文物局.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浙江省主体部分保存比较完整的城墙包括临海台州府城墙、安吉安城城墙、苍南蒲壮所城、临海桃渚城等,其中台州为府城,蒲壮所城、桃渚城为所城。
  3.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调整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浙政发〔1997〕160号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
  5. ^ 清·汪荣、刘兰敏修,张行孚、丁宝书纂,《同治安吉县志·卷一·建置》: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吴属吴兴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入绥安,属宣城郡。唐隶湖州,义宁二年沈法兴置,武德四年贼平,因之,以县隶桃州,七年废入长城,麟德元年复置。五代吴越隶湖州,宋改湖州为安吉州,领县如旧。元隶湖州路,明属湖州府,正德元年十一月升为州,本朝初年州如故,不领孝丰,至乾隆三十九年承平事简,仍降州为县。
  6. ^ 《同治安吉县志·卷二·公署》:县治即旧州治,旧治在天目乡,后汉时立,即今孝丰县址是也。唐开元二十六年县令孔志道移于落石山东南。
  7. ^ 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主编,张炳善,陈潮,陈根良等副主编.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8. ^ 《递铺街道安城村小城镇整治火热启动》. 安吉新闻网.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6). 
  9. ^ 南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卷二·城池》:安吉县……县无城郭,有六门,惟西、北二门有名,余皆无名,西曰齐云,北曰迎恩门。
  10. ^ 《同治安吉县志·卷二·城池》:旧无城郭,止设六门,惟西曰齐云,北曰迎风,余皆无名。其见于古桃志者,东曰迎春,南曰崇阳,北曰砂井,西南曰教场。至明初兵克安吉,总管张俊德始筑土为城池,越一年,元帅费愚甃以石,延袤六里,高二丈有奇,广半之。门四,东曰迎春,旧志俱作宾阳,南曰朝阳,旧志均作丽正,西曰宝成,伍志作迎恩,北曰拱辰,谈府志作迎恩。城濒大溪,引水为濠,凿濠为池,仅通舟筏。洪武五六年间知县张士良创建四城谯楼。岁久城圮,濠亦湮塞,嘉靖三十二年知州林壁重修并建谯楼、更铺。三十三年知州江一麟复加高三尺,内土岸以石甃之,陈良谟有记。天启三年洪水冲坏东城墙二十四丈并马路帮岸,知州张梦时重修。本朝雍正五年知州胜兆彬奉敕重修,乾隆十二年知州刘蓟植复修,乾隆三十三年知州张先岸重修,道光三十年洪水冲倒城墙数十丈,咸丰元年知县郑廷珪、牟房移书院膏火存欵重修。
  11. ^ 清·宗源瀚等修,周学浚等纂,《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七·舆地略·城池》:元至正十六年明兵克安吉,总管张俊德始筑土城,丁酉,元帅费愚重甃以石。
  12. ^ 12.0 12.1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下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346. ISBN 978-7-5010-2395-0. 
  13. ^ 《安吉城墙》. 浙江文化信息网. [2019-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6). 
  14. ^ 《同治安吉县志·卷三·关梁》:南门桥一名旱桥,(刘志)在朝阳门外,乾隆十年知州刘蓟植修,嘉庆十八年里人重建,道光二十九年里人复重建。汪婆桥(刘志)在宝成门外,伍志作齐云,又名青云。北川桥(刘志)在拱辰门外,明嘉靖十二年里人吴松建,州判伍余福有记,见艺文。雍正二年训导金辂重修,乾隆十年知州刘蓟植复修,咸丰三年里人重建。
  15. ^ 15.0 15.1 安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安吉县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4: 250–252. ISBN 7-213-01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