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章魚
澎湖章魚泛指分布於臺灣澎湖縣海域的章魚,在該地終年可見,春初夏末之間為盛產期,俗名繁多,如爛跤仔(臺灣話:Nuā-kha-á)、土婆(臺灣話:Thóo- pô),一般文獻和通稱皆以「石鮔」(臺灣話:Tsio̍h-kū(泉)、Tsio̍h-kī(漳))為主。其中以鹿儿岛两鳍蛸最具經濟價值[1][2][3]。2006年,一種澎湖特有的章魚被鑑定為章魚屬新種,但尚未正式命名[4]。
簡介
澎湖章魚一般當地人通稱「石鮔」,「石鮔」被中文文獻用以撰述章魚,淵源由來已久,文獻最早可追溯至晚唐劉恂《嶺表錄異》中,章魚便被載作「石矩」。宋朝之後隨著沿海經濟的拓展,關於海洋生物方面的中文文獻逐漸豐富。根據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解釋,石拒(石鮔)逢人捕抓之時,會以腳黏石塊掙扎抗拒,故名之「石拒」。[5]:88-91
「石鮔」長久以來並無統一漢字,其餘尚有「石居」、「石巨」、「石鋸」、「石拒」、「石舉」和「石固」相似文音字形紀錄,散見於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地方風物誌,但因古文獻尚無嚴謹生物科學分類,且生物間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現象極為普遍,難以證明明清之際中國東南沿海的「石矩」,和澎湖章魚是否同一種類。[5]:88-91
澎湖章魚每逢元宵後到媽祖生(農曆正月十五至三月廿三、西曆二月中旬到五月中旬)大量繁殖,進入盛產期,同一時間,亦是澎湖章魚食用「光手滑面蟹」(俗名:大狗仔)的產期,正好對應「三月三、大狗肥到破扁擔」之俗諺。[3][6]
特有種
2006年,臺灣海洋生物學家何瓊紋、盧重成依據形態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將澎湖海域的一種章魚屬物種鑑定為章魚屬的新種(Octopus sp. TW10),但未正式命名[4][7]。臺灣海洋生物學家城振誠、蔡萬生則於同年完成此種章魚的生物學研究,並以「澎湖章魚」稱之。本種體長10-20公分,可能為澎湖特有種動物,僅見於澎湖海域,於2月至5月出現於澎湖的潮間帶,產卵數相對較少,為為10-30顆,卵粒大小則較大,長14.7-20.6毫米、寬 4.7-5.8毫米。[1][2][8]
棲地
澎湖章魚歸類常見於澎湖沿海海域,棲息於水深3-50公尺左右的淺坪、沙地或石穴,產區又可細分成淺坪區以及深水區,淺坪區指珊瑚礁地帶,凡珊瑚礁淺坪區域之外皆歸屬於深水區。[1]
澎湖章魚(石鮔) | 特色 | 其他俗名 | 來源 | |
---|---|---|---|---|
棲地 | 淺坪區 |
|
|
|
深水區 |
|
產區
出沒產區主要介於白沙鄉以東、湖西鄉以北海域,表格如下:[9]
產區 | 村里名 |
---|---|
白沙鄉 | 赤崁村、岐頭村、講美村、中屯村(中屯嶼)、員貝村(員貝嶼) |
湖西鄉 | 紅羅村、青螺村、沙港村 |
馬公市 | 重光里(後窟潭)[10] |
捕獲方式
澎湖章魚捕捉方式,淺坪區與深水區不同,淺坪區為人工捕捉、深水區則用漁船單拖網捕撈。淺坪區的澎湖章魚每逢產季,夜間多集體游至潮間帶交配產卵,民眾習慣頭戴探照燈趁黃昏退潮之際在潮間帶捕捉,石鮔此時會窩藏於石縫中噴水,使用魚叉即可捕獲,一般而言淺坪區的澎湖章魚口感較佳,經濟價值較高。[1]
澎湖章魚尚有第三種捕撈方式,稱作「銼石鮔」或「撞石鮔」,漁民將拖曳鉤具擺放於產區海域,以鑄鉛密鉤的假餌誘捕石鮔,被假餌吸引抱鉤的石鮔即被釣獲,天亮時再乘坐船隻將鉤具載回。[1]
料理
澎湖章魚(石鮔)料理可鮮食,亦可曬乾食用;但處理之前,必須以摔、搓揉或拍打方式去除石鮔黏液,否則影響口感。石鮔曬乾之後呈現腥紅色,熬湯湯汁變成紅棕色,佐以燉排骨非常有特色,「石鮔排骨湯」、「石鮔五花肉」便是澎湖傳統的古早味料理,更廣受觀光客喜愛。[11]
瀕危
澎湖章魚產量銳減,為避免滅絕,澎湖縣政府曾於2005年公告兩年期禁捕令,並於2008年度起,每年公告一個月左右禁捕期;造成澎湖章魚產量銳減的原因很多,包括人為濫捕、棲地破壞(水泥造港、人為踩踏潮間帶),甚至章魚的主食「光手滑面蟹」(大狗仔)慘遭濫捕,食物來源減少,皆是原因。[2][10][6]
圖輯
-
新捕獲的石鮔
-
石鮔乾
-
石鮔蔥花蒜香排骨湯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黃丁士、林金榮. 〈水試所電子報第91期:章魚哥-石鮔〉. 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2013-11-29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阮珮慈. 〈特有種光環變「致命」商機,澎湖章魚一斤喊價上千元、陷瀕危困境〉. 報導者 The Reporter. 2022-01-06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中文(臺灣)).
- ^ 3.0 3.1 洪嘉鎂. 〈只在元宵到媽祖生期間出沒,這個全世界僅存的「澎湖章魚」快要消失了!〉. 農傳媒. 2018-09-24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中文(臺灣)).
- ^ 4.0 4.1 Ho, C. W.; Cheng, C. C.; Lu, C. C. Species complex of Octopus minor (Cephalopoda: Octopodidae) from Taiwan waters, including two new species (PDF). Cephalopod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Symposium. Hobart, Tasmania: 36. 2006-02-07 [2022-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15) (英语).
- ^ 5.0 5.1 周舜瑾. 〈海上鱗族異者-章魚史話與書寫 〉 (PDF). 止善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16, 20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6) (中文(臺灣)).
- ^ 6.0 6.1 洪定宏. 〈澎湖章魚量未增加 國海院:食餌「大狗仔」被濫捕將全力復育〉. 自由時報.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中文(臺灣)).
- ^ 盧重成. 〈Octopus sp. nov. TW10 何瓊紋 & 盧重成 章魚屬新種〉. 臺灣物種名錄.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06-07-13 [2022-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中文(臺灣)).
- ^ 城振誠、蔡萬生. 〈澎湖章魚(Octopus sp.)的生物學研究〉 (PDF). 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 2010, 12 (3): 269-281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2 (中文(臺灣)).
- ^ 戴光育. 〈澎湖章魚產季到 潮間帶夜間可見盞盞燈火〉. 中央社. 2020-03-04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7) (中文(臺灣)).
- ^ 10.0 10.1 劉禹慶. 〈澎湖特有種小章魚禁漁期展開 民眾質疑時間不對〉. 自由時報. 2020-03-28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中文(臺灣)).
- ^ Chiamer. 〈在地澎湖味─石鮔燉排骨湯〉. 上下游 News & Market. 2019-02-14 [2022-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