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朱王廟
台灣澎湖縣馬公市石泉里廟宇,主祀朱府王爺
石泉朱王廟(臺灣話:Tsio̍h-tsuânn Tsu-ông-biō),台灣澎湖縣廟宇,位於馬公市石泉里的角頭廟,主祀朱府王爺,創建於清道光15年(1835年),亦是鄰近前寮里、菜園里之公廟。
石泉朱王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 880 澎湖縣馬公市石泉里4鄰33號 |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
教派 | 閭山派 | ||||||
主神 | 真武大帝(前殿主神) 朱府王爺(鎮殿神祇) 文衡聖帝(副祀) 辛府王爺 金府王爺 福德正神 註生娘娘 | ||||||
廟格 | 角頭廟 | ||||||
领导 | 重要人物:莊雁塔、黃貞吉 | ||||||
開基 | 清朝 嵵裡澳石泉社、菜園社、前寮社居民 | ||||||
建立时间 | 清朝 道光15年(公元1835年) | ||||||
地圖 | |||||||
汉语名称 | |||||||
|
沿革
石泉里在清代屬嵵裡澚管轄,因聚落有一口自然甘泉的石井,而得「石泉社」之名。石泉社與前寮社、菜園社比鄰而居,居民間關係互動頗為密切,三社因地勢低窪,能有效遮蔽澎湖秋冬季風,且鄰近水源,適宜種植蔬果花卉,居民也多以務農為生。[1]
根據石泉朱王廟碑記,廟宇創建時間約於清代道光15年(1835年),廟中亦有石泉境內居民敬獻「安而行之匾」,落款時間為道光乙未年,應足以佐證之。[2]
關於廟宇創建的傳說,相傳當初係一名唐山客經過石泉社,由於天氣酷熱,便在溝水邊歇腳沖涼,離去之時不慎遺落身上鑲有尊號「朱府王爺」的香火袋,居民當夜發現溝渠處散發紅光,並在樹上拾獲香火袋。菜園、石泉和前寮三社的鄉佬商議之後,便發起共同籌建廟宇供奉朱府王爺之議。[3]
清代時石泉三社人口並不多,所以將石泉朱王廟奉為三社之間的公廟,而之後人口漸眾,前寮社與菜園社遂從石泉朱王廟分火,另建前寮朱王廟和菜園東安宮[4][5],法師流派皆為「閭山派」[6]:60–62。
年表
- 道光15年(1834),嵵裡澚石泉社、菜園社和前寮社三社居民共同起建朱王廟。
- 光緒十年(1884),菜園社村民從石泉朱王廟分火,建菜園東安宮。[5]
- 明治32年(1899),石泉朱王廟開辦鸞堂「日新社養善堂」。[7]
- 明治38年(1905),黃惟嶽從石泉朱王廟分火,建前寮朱王廟。[4]
- 大正八年(1919),朱王廟遷址約西北方200公尺處重建。[2]
- 昭和二年(1927),石泉鄉人莊雁塔見廟宇傾圯,發起募款重建。年僅27歲的黃貞吉出任正鸞手,著善書《挽世寶篇》。[2]
- 昭和六年(1931),重建竣工,著書立碑於廟中,石碑尚存。
- 太平洋戰爭期間,石泉朱王廟遭美軍轟炸而毀。
- 戰後(1945年),耗時兩年重建。
- 民國60年(1971),朱王廟重啟修建,廟址東移約50公尺。
- 民國88年(1999),朱王廟重啟修建,即為現貌。
圖輯
-
四垂亭
-
天公爐、四垂亭外景
-
聖旨牌
-
三界公爐、大符、匾額
-
正殿諸神像與神牌
-
正殿內部
-
虎爺像
文物
-
安而行之匾(1835年立)
-
四垂亭碑記
-
碑文
-
重建碑記
-
大符雷令(閭山派)
-
諸神牌位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馬公市 石泉里.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 2017-06-30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朱王廟(石泉).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中文(臺灣)).
- ^ 陳, 正筆. 〈石泉朱王廟遶境獨特開路官科儀 傳奇滿天紅光顯靈典故香火鼎盛〉. 澎湖時報 Penghu Times. 2018-03-02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4) (中文(臺灣)).
- ^ 4.0 4.1 朱王廟(前寮).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臺灣)).
- ^ 5.0 5.1 東安宮(菜園).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臺灣)).
- ^ 甘, 村吉. 《澎湖廟宇的法師與乩童圖錄》.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臺灣)).
- ^ 余, 光弘; 黃, 有興. 《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52–54. ISBN 986001519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