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鬣蜥

美洲鬣蜥科美洲鬣蜥属的一种爬行动物

美洲鬣蜥[註 1](學名:Iguana iguana)又名绿鬣蜥,是一種生活在上的大型蜥蜴,頭尾全長可達1~2公尺,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為草食性,以植物、嫩芽、果實植物为食物,為日行性爬蟲類,每胎可產24-45颗卵。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墨西哥巴拉圭间、南美洲加勒比海佛羅里達等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性情溫馴、飼養容易、並不會攻擊人,因此常被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和部份美洲國家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以作售賣用途。

美洲鬣蜥
美洲鬣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鬣蜥亞目 Iguania
科: 美洲鬣蜥科 Iguanidae
属: 美洲鬣蜥属 Iguana
种:
美洲鬣蜥 I. iguana
二名法
Iguana iguana
Linnaeus, 1758)[2]

習性與行為

綠鬣蜥為樹棲動物,擅於攀爬與跳躍,游泳,移動速度快加上天然保護色故一般不會受到猛禽威脅,喜棲息於有水道濕地旁草叢雜樹林地,以便遇到天敵可以快速掩蔽逃竄,當遇到人類靠近時會試圖上下擺動頭部以威嚇。如果示威對侵略者沒用,綠鬣蜥會迅速逃離,與一般本土爬蟲類一樣並不會主動攻擊,故發現綠鬣蜥無須害怕。

繁殖期

成熟的雄性綠鬣蜥,在繁殖期時,體色會變得鮮豔,呈橘紅色。母蜥和公蜥大概在晚冬時期交配,在早春時產卵。母蜥準備產卵時,會不斷得尋找下蛋的地點,並大量飲用水。

生態危害

台灣

入侵種

因為人為引進做為寵物飼養及不當野放,在台灣已建立族群,被農業部列為有害動物,主要危害為農作物。綠鬣蜥作為外來種,的確在某些地區引發了生態和農業上的問題。由於它們繁殖能力強,且在缺乏天敵的環境中能迅速繁衍,這使得它們在新環境中能夠快速建立族群,造成生態失衡。

屏東縣政府對於這一問題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每週捕獲大量的綠鬣蜥,以減少其對農業的影響和保護當地生態。捕獲的數量和進行的盤點確實顯示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面對外來種的挑戰,持續的監控和管理措施是必要的,以確保當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農民的生計。[3]

族群分布

台灣中南部地區多縣市如臺中市[4]、彰化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及等鄰近鄉鎮已有繁殖族群。由於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適應良好少有天敵,會啃食農作物故被農業部列入危害動物進行移除行動[5]

飼養規範

台灣自2020年9月開始到11月30日止,飼養綠鬣蜥須先行登記,否則將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罰1萬至5萬元;而2020年11月30日後截止登記逾期未登記者將成為非法持有,可處新台幣1萬至5萬元,並沒入動物[6]

綠鬣蜥與禽龍

首次發現禽龍化石(為一牙齒)的曼提爾醫生以為,其發現的是鬣蜥的牙齒,所以把禽龍命名為Iguanodon。

註解

  1. ^ 「鬣」,拼音liè注音ㄌㄧㄝˋ,音同「列」

参见

參考資料

  1. ^ Bock, B.; Malone, C.L.; Knapp, C.; Aparicio, J.; Avila-Pires, T.C.S.; Cacciali, P.; Caicedo, J.R.; Chaves, G.; Cisneros-Heredia, D.F.; Gutiérrez-Cárdenas, P.; Lamar, W.; Moravec, J.; Perez, P.; Porras, L.W.; Rivas, G.; Scott, N.; Solórzano, A.; Sunyer, J. Iguana iguana (amended version of 2018 assessment).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174481A174437922. doi:10.2305/IUCN.UK.2020-2.RLTS.T174481A174437922.en . 
  2. ^ Iguana iguana. ITIS. [2010-10-5]. 
  3. ^ https://udn.com/news/story/7470/8292063.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 ^ 綠鬣蜥中部現蹤 橫行興大嚇壞學生. 聯合報. 2023-07-04 [2024-11-19] (中文(繁體)). 
  5. ^ 存档副本. [2021-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6. ^ 9月進入綠鬣蜥每年第2次繁殖期 屏縣加強移除. 自由時報. 2020-08-30 [2023-01-16]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