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陕鄂边区
豫陕鄂边区是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后开辟的新解放区。
豫陕鄂解放区 | |||||||||||||||
---|---|---|---|---|---|---|---|---|---|---|---|---|---|---|---|
中国共产党的占领区 | |||||||||||||||
1947年—1949年 | |||||||||||||||
國家 | 中国共产党 | ||||||||||||||
歷史 | |||||||||||||||
• 成立 | 1947年 | ||||||||||||||
• 废除 | 1949年 | ||||||||||||||
|
历史
1947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组成中共太岳前委(渡黄河南下后称豫陕鄂前委),陈赓任书记、谢富治任副书记。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开辟豫陕鄂新区。
1947年11月8日,豫陕鄂前委在南召县云阳镇南召店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在鲁山成立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简称豫陕鄂后方工委)和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豫陕鄂军区。韩钧、裴孟飞担任豫陕鄂后方工委书记和副书记,后方工委成员还有孙定国、宋烈、高芸生。“后委”受豫陕鄂前委领导,主管地方工作。
1947年11月19日在鲁山县西部的下汤镇成立豫陕鄂边区后方司令部、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高芸生任行署主任,杨少桥任副主任,韩钧、孙定国分别担任豫陕鄂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和副司令员,裴孟飞任政委。下辖8个地委、8个专署和8个军分区及51个县级人民政权。11月23日,九纵27旅再克鲁山县城,豫陕鄂党政军领导机关先后进驻县城。开办《豫陕鄂日报》。[1]还有在黄河以南、陇海路沿线新开辟的“太岳第五地委、专署、军分区”。
- 豫陕鄂第一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9月16日决定成立;9月在陕县五原镇成立。地委书记唐方雷(原太岳四地委副书记兼社会部长)、组织部长宋川/赵致平、宣传部长赵群一,社会部副部长刘必。分区司令员殷义盛(原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副参谋长)/孙定国(1948年3月)/郭庆祥(1948年7月),副司令员江文英、尤继贤(兼参谋长),副政委杨辉图兼政治部主任(后任张怡春),副参谋长罗梦刚,卫生处长王远成。专员石金河/刘绍南(1948年1月由豫西区委暨行署秘书处长调任),副专员杨辛克。下辖陕县、灵宝县、卢氏县和阌乡县4个县政府。辖第64团。1948年6月,豫陕鄂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陕南一专署,下辖卢氏县、灵宝县、阌乡县、栾川县4个县政府。1948年7月,陕南一专署更名为豫西七专署。分区先后组建了独立一团、独立二团。1948年12月1日,豫西军区正式下达命令,原属太岳五分区的五十团、五十一团、22旅64团隶属于豫西七分区(即陕州分区前身),归豫西七分区司令部指挥。1949年1月19日,上级决定将渑池、洛宁两县划归陕州地区管辖,并抽调400名干部加强陕州地区工作。1949年2月,又更名为豫西三专署。下辖卢氏县、灵宝县、阌乡县、陕县、栾川县等5个县政府。1949年3月,豫西三专署改称陕州专员公署,5月隶属河南省人民政府。辖下辖卢氏县、阌乡县、灵宝县、陕县、渑池县、洛宁县和栾川县等7个县政府。5月前后,根据全国形势发展需要,分区五十一团、六十四团相继升级编入野战军(8月初,分区五十团也升级为野战部队)。洛南独立团、洛北独立团合并,以洛宁县人民武装为基础,升级组成陕州军分区独立第九团。以渑池县大队为基础,升级组建陕州军分区独立第八团。
- 豫陕鄂二(商洛)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9月16日决定成立;11月15日成立。王力任第2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孙光任军分区司令员,石金河任第2专员公署副专员,薛兴军担任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以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教导团的500余名陕南籍干部战士编为陕南独立团,以及原陕南工委领导的游击队为武装。辖丹江以北的商洛地区。1947年10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成立“西荆地区清剿总指挥部”。[2]1948年4月1日,上级从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三团抽调二个营,编为独立四团,划归第二分区所辖,原陕南独立团改番号为独立五团,仍归第二分区指挥。
- 豫陕鄂三(栾川)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10月1日成立,地委书记史向生/薛韬,专员巩丕基,分区司令员李静宜,下辖栾川、嵩县、宜(阳)南、洛(宁)南、伊川、伊阳(今汝阳)等县。二十五旅旅部及七十三团及南下地方干部1000余人于10月16日攻克卢氏县栾川区。1948年6月改为豫西第三分区。
- 豫陕鄂四(郧阳或称鄂陕)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11月3日,太岳第12旅从卢氏五里川出发,,兵分三路快速西进鄂陕边地区,右路军以36团为主于11月10日攻占山阳;左路以34团为主向鄂西北前进12日夺取漫川关、上津镇,以上津和漫川关为中心设立上关县;中路由第35团部分部队和旅直属队组成,向镇安与山阳之间的米粮川前进。16日第34团解放郧西城,17日第36团攻占镇安县城,19日第36团挥师东进,与旅直机关和第三十五团在米粮川会合。第12旅党委原计划以米粮川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但此地村小地少人烟稀,山高路险交通闭塞,部队食宿困难,更不利于领导机关在这里指挥作战,距离四纵队主力和协同作战的第十七师较远,但和胡宗南指挥的整编第65师驻地较近,旅党委决心转移根据地中心,在鄂陕边扎根。11月24日由第12旅在郧西县土门镇组建四地委、专署、军分区。旅政委李耀兼地委书记,副书记祁果。辖丹江以南,设山阳、上关、郧西、镇安、山商、郧阳6个县,控制东西长150余公里、南北长100余公里的广大区域,群众30余万人。[3]11月30日旅直机关和第35团、36团等进入湖北省郧西县黄云铺地区,决定以郧西、郧县和丹(江)南的山阳及商南赵川一带为中心建立根据地。1948年6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中共陕南区委员会,四地委改称中共陕南区第四地委,江震任书记,祁果、李力安先后任副书记,下辖9个县委,在陕西境内的有商山、山阳、白河、镇安、旬阳以及陕鄂边界的上关6个县委。1949年1月改称两郧地委,书记先后为江震、杨锐,副书记为李力安,下辖湖北郧西、郧县、房县、竹山、竹溪、均县和陕西白河7个县。1950年1月,中共两郧地委划归湖北省委领导。
- 豫陕鄂五(临汝)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11月中旬成立。地委书记张衍(九纵政治部敌工部长),司令员黄以仁(二十七旅副旅长),副司令员牛子龙,专员刘梅。不久,改由25旅创建五分区,地委书记冷裕光(25旅政委)后来为宋川,司令员蔡爱卿(25旅旅长)后为谢育才,专员刘梅(太行四分区副专员)后为李庆伟,副专员李尧如(禹县民主人士)。辖临汝、宝丰、郏县、禹县、鲁山、襄城等六县。1948年2月,增加了地委副书记张健民与李庆伟。1948年5月改称豫西第二分区。
- 豫陕鄂六(南阳)地委、专署、分区:1947年11月中旬成立于南召县李青店、白土岗、二坪。由第13旅机关一部分人和第39团,组建军分区;从第13旅第37团、第38团各抽调部分干部、战士与旅教导队合组地方工作队。辖南召、南阳北、镇平、内乡、淅川、邓县、西峡、沙南、白河等8县。专员郭思敬。司令员黎锡福(第13旅副旅长),政委李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毛家寨、周家寨、大榆树等地进行战斗五十多次,消灭了二十余股地方武装四千多人,收缴各种枪支五千余支,帮助建立了六个县人民政府,组建了南召、镇平、内乡、南阳四个独立团及县区几千武装。淮海战役结束,以原第13旅第39团为基础,加上新建立的独立团,再加上第3分区之第164团,分别编为第115团,第116团和第117团,组建了第13军第39师。师长黎锡福。
- 豫陕鄂第七地委、专署、军分区:第十一旅政委胡荣贵率三十三团负责组建。1947年11月中旬成立方城县独树镇。泌(阳)北、西遂、方城、叶县、舞阳、鲁山南、西平、南阳东、郾城等。专员王晓舟。副司令员殷义盛。1948年6月改称豫西二分区。
- 豫陕鄂第八地委、专署、军分区:1948年5月成立于登封县大金店。辖登封、巩县、荥(阳)汜(水)、密县等。专员徐林汉。1948年6月改称豫西四分区。张显扬任司令员,李福祥任政委。
1948年2月8日,毛泽东致电晋冀鲁豫中央局征求成立豫陕鄂分局意见(拟任宋任穷为书记)。2月,宋任穷带大批干部渡黄河南下到豫西,在豫西率部休整的刘邓告诉宋任穷中原局已经向中央报告,暂不成立豫陕鄂分局,宋任穷带的南下干部交中原局安排工作。
1948年3月,从山西太岳区调来大批干部,充实到了县委和县政府的机构之中。
1948年5月在豫西宝丰县成立新的中原局。1948年5月26日,辖9个地委、专署和军分区、54个县级民主政权的豫陕鄂边区一分为二:[4]
- 豫西区党委、豫西行署和豫西军区:在鲁山县建立。辖第3、第5、第6、第7、第8、第9专署与鲁山市。司令员韩钧(因病未到职)/李成芳(代司令员),张玺兼任政治委员,文建武、孔从周任副司令员,刘杰、裴孟飞、雷荣天(兼政治部主任)任副政治委员。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张玺,第二书记刘杰,副书记裴孟飞兼社会部部长,副书记戴季英兼宣传部部长,赵文甫任组织部部长。李一清任豫西行署主任,高芸生任副主任,孙竹庭任秘书长。1949年2月20日豫西区党委奉命撤销,成立河南省委;区党委机关干部为河南省委的基础,“原班不动,坚守岗位”,迁往开封。
- 豫西一分区:1948年5月太岳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改为豫西一地委、一专署、一分区。1949年2月改为洛阳地委、专属、军分区。1949年冬迁至洛阳。
- 陕南区党委、陕南行署和陕南军区:1948年6月7日在郧县建立。下辖辖第1、第2、第4军分区和第12旅、第17师。司令员刘金轩,政治委员汪锋,副司令员陈先瑞,副政委李耀。1949年3月张邦英任第一书记、第一政委。行政公署主任时逸之。
- 第二分区:为使丹南、丹北根据地联成一片,1948年8月1日第2分区党政军机关决定率部由西峡县西坪镇出发,南渡丹江,进驻商南县赵川镇,背靠两郧(即第四分区),向西向北发展,建立以赵川为中心的巩固根据地。当时地委、军分区机关设在赵川炮楼,专署机关设在花门楼。到1949年初,随着流岭根据地的建成,在赵川镇的西北部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给分区指挥机关造成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也标志着以赵川为中心区域的2分区巩固根据地已经形成。1949年1月,根据中原局“今后地委一律以地命命名”的决定,陕南区党委通知第二地委改为中共商洛地委,专署、军分区也随之更名。1949年3月26日商洛地委、商洛军分区决定组织西进战役,集中分区所有部队分3路从赵川出发,围歼竹林关、龙驹寨、夜村等据点之敌,以扫清商县、洛南两县城外围障碍。1949年5月,商洛地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赵川建立了商县县委和商县人民政府。7月12日商县县城解放后,13日商洛地委、商洛专署、军分区及商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县城办公,使商县城变为人民政权和解放商洛全境的指挥中心。
参考文献
- ^ 张建新. 探访中原‘红色地图’㉜ 探访豫西革命纪念馆. 《河南日报》2019年12月03日.
- ^ 卢振国. 军旅战将陈先瑞四进陕南. 《党史博览》2008年02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 ^ 胡德荣. 激情岁月——在新中国的旗帜上 豫鄂陕区与豫陕鄂区的区别. 《十堰日报》2009年09月07日第六版.[失效連結]
- ^ 陈谢兵团解放鲁山的前前后后(上). 《河南法制报》2007年11月27日第15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