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三角 (政治學)

垄断公共政策、相互交换利益的三角结构关系

鐵三角Iron Triangle),在政治學上指一種壟斷公共政策、相互交換利益的三角結構關係。

鐵三角圖示

概要

「鐵三角」概念可追溯約瑟夫·普立茲的兒子小普立茲(Ralph Pulitzer),在1919年寫到關於巴黎和會協約國政府新關係,描述三股勢力為了險惡的和平而勞碌[1]

  1. 保守主義的政治家(the bourbonism[2] of politicians)
  2. 唯物主義的產業(the materialism of industrial)
  3. 軍國主義的職業軍人(the militarism of professional soldiers)

後來西奧多·羅威(Theodore J. Lowi)於1969年出版《自由主義的終結》(The End of Liberalism)一書中,說明利益團體危害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的三角關係:

  1. 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
  2. 行政部門(bureaucracy)
  3. 國會委員會(congressional committee)

另外,「鐵三角」也用來形容日本政商掛勾的現象。

美國

羅威在著作中指出,利益團體遊說國會議員通過相關法案,國會議員為連任也會討好利益團體爭取資源及選票,行政部門則儘量配合國會議員擬定相關政策和財政補助、以俾確保預算。由利益團體、行政部門、國會委員會三者所形成封閉決策圈,壟斷各項政策領域、相互交換利益以保持彼此權力基礎的結構宛如「地下政府」(subgovernment),行政部門在此結構中成為「被俘機構」(captive agency),而對美國自由民主體制造成嚴重傷害。例如國防工業國防部國會國防委員會形成軍事工業複合體的鐵三角現象,應驗了艾森豪於1961年在總統告別演說中、指其不當之影響力將對美國民主政治運作產生不良影響。

日本

由於採內閣制、國會議員可兼任內閣官員,產生的鐵三角鉄のトライアングル現象跟美國有些不同。利益團體提供政治獻金選出所謂「族議員」(利益代表),對具影響力的官僚也給予日後業界高薪職位酬庸。族議員在國會通過相關法案或內閣省廳決定相關政策,官僚組織則成被俘對象,配合族議員以確保自身權限、預算。

自民黨政權在長期執政下,與財團掛勾形成「政治家(政党)、官僚、經濟界的鐵三角」政・官・財の鉄の三角形壟斷日本政治,直到2009年民主黨上台為止。

自民黨長期支持財團,財團提供大量政治獻金助選,兩者利益共生,因此自民黨常被視為財閥政治的象徵。而上述的族議員,即長期擔任自民黨政調會相關部會及委員會職務,專精相關決策領域並與利益團體結合的產物。

相關條目

註釋

  1. ^ 紐約時報當時報導. [201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4). 
  2. ^ 原指極端保守的波旁主義,在此形容當時保守的美國民主黨人(Bourbon Democ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