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婁
黔婁(?—?),春秋戰國時魯國人[1](一說為齊國人[2]),號黔婁子,諡號「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道家人物。生活贫穷,死时衣不裹体。著有《黔婁子》。后人多以“黔婁”作为贫士的代称。
生平
魯共公(一作「魯恭公」)曾欲聘黔婁为相,齊威王也曾聘其為卿,但黔婁没有接受。
相传黔婁與其妻曾在千佛山黔婁洞隐居。
評價與提及
陶淵明《詠貧士》:「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 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五柳先生傳》「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吳筠《高士詠·黔婁先生》:「黔婁藴雅操,守約遺代華。淡然常有怡,與物固無瑕。 哲妻配明德,既沒辯正邪。辭祿乃餘貴,表諡良可嘉。」
家庭與軼事
黔婁去世時,家裡窮困,買不起棺木,只能將被子蓋著他。黔婁屍體上的被子因為長度不足,頭與足不得覆蓋,曾子看了十分不忍心,建議將被子斜蓋,如此頭足皆可蓋得起來。黔婁之妻表示,寧可正而不足,不願斜而有餘,曾子便被說服了。曾子又問,將以何字為黔婁之諡號。黔婁妻答覆「康」字。由於黔婁生前的衣食並不豐足,曾子不解何以以此字為其諡號。黔婁妻又道:「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因以『康』為諡。」
参见
- 《列女傳》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