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伊朗示威游行

1963年6月事件或伊朗历3月15日起义波斯語تظاهرات پانزده خرداد‎ ), [3]是由于伊朗王国的什叶派教士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因谴责伊朗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以色列被当局逮捕而引发的群众抗议活动。 [4]国王政权对大规模的公众示威感到惊讶,尽管这些活动在几天内就被警察和军队镇压,但这些事件确立了(什叶派)宗教反对国王的重要性,以及霍梅尼作为主要反对派政治和宗教领袖的重要性和地位。 [5]十五年后,霍梅尼领导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国王和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3月15日事件
在德黑兰参与示威游行的伊朗民众展示霍梅尼画像
日期1963年6月5日
地點
結果示威被镇压,霍梅尼获释
衝突方

背景

 
霍梅尼在库姆发表讲话并批评国王政府

1963年,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伊朗启动了几次现代化改革,被称为“国王和人民的革命”或“白色革命” ,由于这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因此被称为白色革命。这些计划旨在实现伊朗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6] [7]因此,1963年1月26日,国王就白色革命的19条纲领举行了全民公投。这场革命的内容是土地改革、森林和牧场国有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利润分享、扩大妇女投票权、组建扫盲队、组建卫生队、组建地方重建队和发展团、组建股本、所有水资源国有化、城乡现代化和重建、教育改革、工人拥有工业园区股份的权利、稳定物价、免费义务教育、为贫困者提供免费食品,引入社会保障和国民保险,稳定合理的租赁价格或购买住宅成本,以及采取反腐败措施。国王宣布这场革命是伊朗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此外,国王可以通过他的白色革命赋予政变上台的巴列维王朝以合法性。这场革命造成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和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乌里玛之间的深刻裂痕,他们声称这些变化对伊斯兰教构成了严重威胁。鲁霍拉·霍梅尼是反对者之一[8] ,他在库姆与其他马尔贾和学者举行会议,抵制革命公投。 1963 年 1 月 22 日,霍梅尼发表了一份措辞声明,谴责国王及其计划。霍梅尼继续谴责国王的计划,发表了一份宣言,该宣言还带有其他八位高级宗教学者的签名。他在其中列出了国王违反宪法的各种方式,谴责了该国道德腐败的蔓延,并指责国王屈服于美国和以色列。他还下令取消伊朗历 1342 年(1963 年 3 月 21 日)的诺鲁兹庆祝活动,以抗议政府政策。 [9] [7]

活动

霍梅尼的布道和被捕

 
据信是 1963 年霍梅尼被捕时的照片

1963年6月3日下午,阿舒拉节,霍梅尼在费济耶学校发表演讲,将倭马亚哈里发耶齐德一世与沙阿进行了比较。他谴责国王是一个“可怜、悲惨的人”,并警告他,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方式,总有一天,人民会感谢他离开这个国家。 [10]在德黑兰,估计有 10 万名霍梅尼支持者参加穆哈兰姆月游行,游行经过国王宫殿,高呼“独裁者去死,独裁者去死!上帝保佑你,霍梅尼!杀戮嗜血的敌人!” [11]

两天后凌晨三点,安全人员和突击队员突然来到霍梅尼位于库姆的家并逮捕了他。他们匆忙将他转移到德黑兰的卡斯尔监狱。 [7]

抗议

 
抗议者抬着一名遇难者的尸体

6月5日黎明时分,他被捕的消息首先传遍了库姆,然后传到了其他城市。在库姆、德黑兰、设拉子马什哈德瓦拉明,大批愤怒的示威者与装甲和空降部队对峙。在德黑兰,示威者袭击了警察局、 萨瓦克办公室和政府大楼,也包括其他各部委。政府宣布戒严并从晚上10点到凌晨5点实行宵禁随后,国王命令由吴拉姆·阿里·奥韦西少将指挥的一个帝国禁卫师进入该市镇压示威活动。第二天,少量抗议团体走上街头,并遭遇坦克和“身穿战斗装备,使用致命武力的士兵”。 [12]瓦拉明附近的皮什瓦村在起义期间声名鹊起。来自皮什瓦的数百名村民开始向德黑兰游行,高喊“霍梅尼或死亡”。他们在一座铁路桥上被士兵拦住,当村民拒绝驱散并“用他们拥有的一切”攻击士兵时,士兵用机关枪开火。是否有“数十人或数百人”被杀“尚不清楚”。 [12]直到六天后,秩序才完全恢复。 [10]

据记者 Baqer Moin 报道,警方档案显示,6 月 5 日逮捕了 320 名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其中包括 30 名主要神职人员。文件还列出了 380 人在起义中丧生或受伤的情况,其中不包括“因害怕被捕”而没有去医院的人,也不包括被安全部队带到太平间火化或掩埋的人。 [12]

霍梅尼获释

 
时任总理阿萨杜拉·阿拉姆是逮捕霍梅尼的支持者之一。

政权中的强硬派,如总理阿萨杜拉·阿拉姆萨瓦克高层内马图拉·纳西里,赞成处决霍梅尼,因为他是骚乱的罪魁祸首,而集市和其他地方的暴力程度较低的罢工和抗议活动仍在继续。法蒂梅·帕克拉万——萨瓦克主任哈桑·帕克拉万 (Hassan Pakravan)的妻子 –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1963年,她的丈夫救了霍梅尼的命。帕克拉万认为,他的处决会激怒伊朗普通民众。他向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在说服国王允许他找到出路后,他拜访了伊朗高级宗教领袖之一阿亚图拉穆罕默德·卡齐姆·沙里亚特马达里,并请求他的帮助。沙里亚特马达里建议宣布将霍梅尼降至马尔贾。因此,其他马尔贾制定了一项宗教法令,并由 Pakravan 和 Seyyed Jalal Tehrani 呈交给国王。 [13]帕克拉万救了霍梅尼的命,但他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伊斯兰革命后,帕克拉万被革命政府判处死刑,与霍梅尼关系密切的帕克拉万的私人联系人前去寻求赦免,并提醒霍梅尼,帕克拉万救了他的命,霍梅尼回答说“他不应该这么做”。

在卡斯尔监狱关押十九天后,霍梅尼首先被转移到埃什拉塔巴德军事基地,然后又被转移到德黑兰达沃迪耶地区的一所房子里,在那里他受到监视。 1964 年 4 月 7 日他被释放并返回库姆。 [10]

革命后

3月15日这个日期在整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为人知。“3月15日十字路口”、3月15日地铁站均以此日期命名。巧合的是,二十六年后的 1989 年,霍梅尼于 3月15日前夕去世。

参考文献

  1. ^ Rahnema, Ali. JAMʿIYAT-E MOʾTALEFA-YE ESLĀMI i. Hayʾathā-ye Moʾtalefa-ye Eslāmi 1963-79. Encyclopædia Iranica. Fasc. 5 XIV. New York City: Bibliotheca Persica Press: 483–500. February 20, 2013 [December 15, 2008] [March 1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7). ...the initial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ehran after the arrest of Khomeini on 5 June 1963, was the work of the Coalition... 
  2. ^ Shahibzadeh, Yadullah. Islamism and Post-Islamism in Iran: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pringer. 2016: 34. ISBN 9781137578259. The Freedom Movement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the 1963 uprising, instigated by Khomeini. The leading and younger members of the movement were imprisoned after the event. 
  3. ^ Hosseini, Mir M. The 15 Khordad Uprising. The Iranian History Article. [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8, 2012). 
  4. ^ Moin, Baqer (2000).
  5. ^ Staff (undated).
  6. ^ Saeed Rahnema; Sohrab Behdad. Iran After the Revolution: Crisis of an Islamic State. I.B.Tauris. 15 September 1996: 21–35. ISBN 978-1-86064-128-2. 
  7. ^ 7.0 7.1 7.2 P. Avery; William Bayne Fisher; G. R. G. Hambly; C. Melvill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October 1991: 281,448. ISBN 978-0-521-20095-0. 
  8. ^ Hossein Alikhani. Sanctioning Iran: Anatomy of a Failed Policy. I.B.Tauris. 2000: 12. ISBN 978-1-86064-626-3. 
  9. ^ Heather Lehr Wagner. The Iranian Revolution. Infobase Publishing. 2010: 39–45. ISBN 978-1-4381-3236-5. 
  10. ^ 10.0 10.1 10.2 "History of Iran: Ayatollah Khomein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Moin, Baqer (2000).
  12. ^ 12.0 12.1 12.2 Moin, Baqer (2000).
  13. ^ Pakravan, Fatemeh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