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336april/沙盒

陸季盈

陸季盈,1916年(大正5年)9月2日出生於臺南廳楠梓坑支廳仕隆區五里林庄五三一番地(今屬高雄市橋頭區西林里),以遺留長達71年的跨時代的日記與耕種筆記為人認識。[1]:168-171

陸季盈生平

陸季盈畢業於高雄州岡山郡楠梓第二公學校高等科,1933年17歲的陸季盈從出生地橋仔頭來到大樹庄九曲堂生活,種植甘蔗、水稻、棗樹、甘藷及鳳梨等為生,這段期間生活重心為農務。1939年(昭和十四年)初,從農夫轉職基層公務員,一月開始擔任農事實行組書記,五月擔任九曲堂第一國語講習所講師,後又擔任大樹庄民風作興會書記以及皇民奉公會大樹庄分會書記,並加入九曲堂青年團,這段期間農業是其副業。戰後回到橋仔頭五里林務農,曾為四健會輔導員。[2]:168-171

日記簡介陸季盈長子陸東原 於2009年捐贈七十餘件家族文物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包括其家族相簿與書信,以及其父親五十一本的日記與耕種筆記。這批手稿記錄著一位臺灣農夫從日本時代至民國時期的生活樣貌 並見證臺灣從日本時代到二十一世紀初的農業政策與常民生活變遷,除此之外他對日常支開銷也詳加紀載,搭配日記中的紀錄,有助於了解當時物價以及一個臺灣家庭的生活方式。而他對國內外新聞時事的紀錄,可視為一般常民對事件認知的第一手資料[3]。陸季盈日記現已成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品[4],並在常設展專櫃展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亦將日記數位化,館方典藏網可搜尋。

陸季盈從1933年(昭和八年)17歲那年的7月13日寫下:我從今天開始要寫日記,直至2004年(民國九十三年)逝世止,長達71年只漏了戰爭初期與戰後初期約兩年左右。[5]日記關於農事記載相當詳細舉凡農作收成及水果買賣、任職農事實行組合書記、從事青年團活動等均自然不加掩飾。[5]:148陸季盈日記的口吻十分活潑[6],面向與風格,固然以農事為中心,但除了職業的關心,陸季盈先生日記提及其發願及檢討,還有對新詞的摘要與紀錄,其書寫特質帶有紀錄的精確與具體,比如他拿到自行車的牌照,還會將牌照號碼抄在日記裡。[6]這當然很可能也因為日記本就有備忘的實際功能,然而那份「當下感」,使得所書所言,特別帶有寫實的況味。[6]

陸季盈的日記是臺灣目前的日記收藏中,最長最久的。從這些手稿可以窺見1930年代以來日本於殖民地推行語言政策與農事推廣等一連串社會教化運動,以及農業從傳統轉換到近代的過程。。臺灣歷史學家許雪姬提及相較於強調統制治理的傳統史料,日記材料更能以人民的看法來顛覆一些傳統的看法….長時間記載則為當代重要資料。[7]:158

戰前日記

可分為幾個時期,即純粹農夫時期,加入青年團後相關活動記載,農事實行組合相關工作記載,國語講習所上課情形,民風作興會以及皇民奉公會書記工作記錄。陸季盈這些日記可從台灣南部的視角看見日治時期農村生活樣貌。1930年起日治時期一連串社會教化運動,其實況從陸季盈日記可窺知一、二。其記載相關會議記錄及部落視察遊記,彌補日治後期地方庄街層次的史料。[8]

陸季盈在1941年日記的通訊錄中記載若干朋友及親友改姓名對表,也見證當時改姓名之史實。[8]

戰後日記

二戰結束後,陸季盈回歸農夫身份,遷回五里林種田為生,雖受制於語言轉換,但幾乎無日不記,也許文字轉換問題,日記有很長時間係以流水帳形式記載,主要為耕種日記旁及生活瑣事,提供不少農業技術及改良史方面的研究題材。[9]

迴響

陸季盈日記參與了2018年的北美館雙年展。張亦絢寫道:光是作者不在世,並不是日記浮現美術館最刺激之處,最刺激人的是,這個傳統上不屬於藝術社群的作者,竟被發掘為新出土的藝術工作者?這個旨趣貫穿了「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重構「被動性」[10]沃時文化編輯群選出了當年台北雙年展中幾組與台灣在地現象及跨世代文化議題相關的作品進行延伸討論,《陸季盈日記》即是開幕前令沃時文化編輯群最感興趣的作品之一。而這批在視覺型的展演中相對低調的古老日記,在展覽裡所在的位置也許一如作者張亦絢在文章裡寫到:「對我來說,最具原點感與無裝飾性的《陸季盈日記》,卻是在形式上敲響『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企圖最基進、最清晰、最不言自明的詩眼。」[11]

參考文獻清單
  1. ^ 陳, 怡宏. 大眾史學專題-館藏日記介紹-陸季盈及其家人之日記、週記. 歷史台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1, (第八期): 168-171. 
  2. ^ 陳, 怡宏. 大眾史學專題-館藏日記介紹-陸季盈及其家人之日記、週記. 歷史台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1, (第八期): 168-171. 
  3. ^ 陳, 怡宏. 大眾史學專題-館藏日記介紹-陸季盈及其家人之日記、週記. 歷史台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1, (第八期): 168-171. 
  4. ^ 陸季盈1933年日記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史博線上博物館) (nmth.gov.tw) - 搜索. www.bing.com. [2022-12-27]. 
  5. ^ 5.0 5.1 謝, 仕淵. 日治時期台灣農村青年的休閒活動<以陸季盈日記>為例. 台灣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8-6, 25 (2): 145-176. 
  6. ^ 6.0 6.1 6.2 重構「被動性」:張亦絢看《陸季盈日記,1933-2004》 - 新活水 (fountain.org.tw) - Google 搜尋. www.google.com.tw. [2023-02-02]. 
  7. ^ 許, 雪姬. 台灣日記的研究與展望. 台灣史研究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5-03, 22 (1): 153-184. 
  8. ^ 8.0 8.1 陳, 怡宏. 大眾史學專題-館藏日記介紹-陸季盈及其家人之日記、週記. 歷史台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1, (第八期): 168-171. 
  9. ^ 陳, 怡宏. 大眾史學專題-館藏日記介紹-陸季盈及其家人之日記、週記. 歷史台灣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4-11, (第八期): 168-171. 
  10. ^ 重構「被動性」:張亦絢看《陸季盈日記,1933-2004》 - 新活水 (fountain.org.tw) - Google 搜尋. www.google.com.tw. [2022-12-27]. 
  11. ^ 登录 Facebook. Facebook. [2022-12-27]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