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Aizag/工作區10
庫爾特·邁爾 | |
---|---|
本名 | 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 |
昵称 | 裝甲邁爾(Panzermeyer[1]) 快手邁爾(Schnell Meyer)[2] |
出生 | 德意志帝國耶克斯海姆 | 1910年12月23日
逝世 | 1961年12月23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哈根 | (51歲)
效命 | 魏玛共和国 纳粹德国 |
服役年份 | 1934年至1944年 |
军衔 | 親衛隊旅隊領袖暨武裝親衛隊少將 |
军籍号码 | |
统率 | 親衛隊第12師 |
参与战争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获得勋章 | 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金質德國十字勳章 |
其他工作 | 作家 HIAG發言人 |
庫爾特·阿道夫·威廉·邁爾(德語:Kurt Adolph Wilhelm Meyer,1910年12月23日—1961年12月23日)是一名德國武裝親衛隊親衛隊旅隊領袖暨武裝親衛隊少將,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戰役、巴巴羅薩作戰、諾曼底戰役等大型戰役,並於1944年指揮親衛隊第12師「希特勒青年團」時被盟軍所俘虜。邁爾在戰爭期間以其健壯體格和剽悍的戰鬥風格著稱,有著「裝甲邁爾」與「快手邁爾」的綽號,也是武裝親衛隊中最年輕的將級軍官。
戰後,邁爾被指控參與阿登修道院殺害加拿大戰俘,被判處死刑,後改為終身監禁,最終因健康原因而獲釋,是最晚獲釋的德國戰犯之一。邁爾之後加入前武裝親衛隊老兵組織「HIAG」,為著名的活躍者和發言人,常為前武裝親衛隊成員提供辯護,並將其描繪為沒有參與戰爭罪行的非政治性組織,但這些說法被後來的歷史學者逐一駁斥。
生平
早年
庫爾特·邁爾於1910年出生於德意志帝國耶克斯海姆的一個下層階級家庭,父親是名礦工,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徵召至陸軍,並擔任士官。邁爾小學一畢業就去商家當學徒,但於1928年失業,只能從事雜工維生。隔年,邁爾當上梅克倫堡-什未林自由邦的一名警察。邁爾很早便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是納粹黨的熱情支持者,於滿15歲時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團」,1930年9月加入納粹黨,1931年10月加入親衛隊(編號17,559)。1934年5月,邁爾被配置至「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並隨之參加了1938年德奧合併、1939年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動。
二戰初期
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邁爾在已擴編為步兵團的「警衛旗隊」參與了該行動,擔任第14反戰車連連長,並因此於9月20日被授予二級鐵十字勳章。有資料指出邁爾在波蘭戰役期間曾在莫德林附近下令處決50名波蘭猶太人以示報復,也曾召開過軍事法庭處置一名不服命令的排長。之後,邁爾跟著部隊參加了法國戰役,因此獲得一級鐵十字勳章。
法國戰役後,邁爾的連改編為偵查營,而他也被晉升為營長。1940年,義大利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發動對希臘的戰爭,但因為久攻不下,使德國於1941年4月進攻南斯拉夫和希臘。入侵期間,邁爾的營受到駐防於克里蘇拉的希臘士兵砲擊,經過激烈的戰鬥後,邁爾的營終突破其防線,德軍因此湧入卡斯托里亞,切斷了撤退中的英軍和希軍後路。戰役結束後,邁爾被授予騎士鐵十字勳章。
東線戰場
1941年6月,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此時的「警衛旗隊」已擴編至師,隸屬於南方集團軍下。在「警衛旗隊」師中,邁爾與其直屬部隊以大規模屠殺和燒毀村莊的作風而頗有惡名,如在烏克蘭里夫涅就殺了20名婦女、老人和兒童,而這類手段則獲得武裝親衛隊司令部的認可。根據歷史學家詹斯·韋斯特邁爾的說法,邁爾須為其部屬的野蠻行徑負起主要責任。在與蘇聯紅軍作戰方面,邁爾的部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部隊是「警衛旗隊」師中傷亡率最高的營級部隊,其指揮風格被評為「膽大無畏」。1942年,邁爾被授予德國十字勳章。
1943年初,邁爾的偵查營參加了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有資料指出邁爾曾下令將戰區附近的一座村莊摧毀,並將村民全部殺死。之後邁爾因為在1943年2月20日對葉夫雷莫夫卡村成功的進攻而被授予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在本次作戰中他沒有俘虜,共殺死約1500名蘇軍士兵。戰後,一名前武裝親衛隊士兵曾作證1943年3月在邁爾指揮下葉夫雷莫夫卡村所發生的一起事件。早上10點半,營房內的證人聽到手槍射擊的聲音,迅速跑到門口,隨後看到一名親衛隊指揮員要求見連長。連長到達後,該指揮員大喊:「奉邁爾的指示,因早上發生了武裝平民襲擊事件,這座村莊將夷為平地」,隨後拔槍射殺一名25歲、正在為德國人做早餐的女性。根據該證詞,武裝親衛隊殺害了所有的村民,並縱火焚毀了他們的房屋。一名前親衛隊士兵曾提供下述證詞(後於1944年邁爾被盟軍俘虜後使用):
警衛旗隊偵查營曾在2月底(1943年)東進,到達傑夫雷莫卡村,他們在當地被俄軍包圍。燃料與彈藥用盡,只能從空中取得補給,一直支撐到受命向西突圍。在此之前所有平民都被射殺,村莊被焚毀,而當時的營由庫爾特·邁爾所指揮。
根據來自烏克蘭方面兩名倖存目擊者提供的證詞,屠殺於1943年2月17日發生。2月12日,警衛旗隊部隊佔領了埃夫雷莫夫卡與謝苗諾夫卡兩座村莊,而撤退的蘇軍打傷了兩名親衛隊軍官。隨後警衛旗隊在五天內殺害了872名男女村民,其中有約240人在埃夫雷莫夫卡的教堂內被活活燒死。俄方來源則指出屠殺是由約阿希姆·派佩爾的噴煙者營施行的。其後邁爾一直服役於警衛旗隊,直到1943年夏天被派往法國新編的希特勒青年團師下的一個團,擔任團長。
西線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大君主作戰」,於法國諾曼第展開登陸。在一片混亂中,希特勒青年團師約於下午2:30左右開始行動;一些部隊向同盟國登陸的其中一個海灘推進,直到被海軍、反戰車炮火以及盟軍空中火力所阻止。邁爾認定盟軍不過是「小魚」(little fishes),下令他的團進行反擊,但遭逢嚴重的傷亡。該師被命令在6月7日突破至海灘,但邁爾要求團就地掩護、等待增援。加拿大官方歷史記載了梅爾在戰鬥中的參與:
儘管邁爾後來聲稱只是因為燃油和彈藥短缺才未能繼續向海岸發動攻擊,但無須將此說當真。事實上,他自己也證實從高處置發現「那個區域更深處的敵人活動」——無疑是第9旅的主力部隊的前進——隨即他下來騎摩托車到第3營,命令營長「不要往布隆北部繼續進攻」。邁爾位於聖康特斯特以北「加爾曼什方向」的第2營已被卷進戰鬥。當邁爾在傍晚訪問該營時,激烈的戰鬥正在進行;就在他到達的時候,該營營長的頭直接被戰車炮打飛...邁爾命令這個營和第1營(位於坎布附近)都「從進攻轉為防守」。
晚上10點,邁爾在阿登修道院設立了指揮部。那天晚上,在邁爾指揮下,該師部份官兵實施了「阿登修道院大屠殺」:有11名加拿大戰俘、來自北諾瓦的蘇格蘭高地兵團和第27裝甲團士兵被從後腦杓開槍。6月14日,師長弗里茨·維特被盟軍一發艦炮擊中身亡,邁爾為現場階級第二高的軍官隨即被晉升擔任師長,時年僅33歲,是德國大戰中最年輕的師長之一。根據歷史學家彼得·李布(Peter Lieb)的說法,邁爾升任師長是親衛隊相對來說正常的現象,該組織尤為希望被視為無情、殘酷且能在在前線服役作戰的指揮官。7月4日,該師已被嚴重削弱,成了一支實力薄弱的戰鬥群;六天後,邁爾率部撤退到奧恩河後方。在為期僅一個多月的戰鬥中,該師傷亡率超過60%。
註腳
- ^ Westemeier(2013年),第76页
- ^ Macdonald(1954年),第74页
- ^ Westemeier(2013年),第664页
參考文獻
- Macdonald, Bruce J. S. The Trial of Kurt Meyer. Clarke, Irwin. 195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