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卿是指公家和基于日本律令规定的太政官当中之最高干部职位,即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大纳言中纳言参议(或从三位以上(非参议))等高官(总称议政官)。平安时代起称为公卿。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公卿
假名くぎょう
平文式罗马字Kugyō

概说

日本律令制以中国律令制度为本。而中国制度中高官总称为三公九卿。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称为“公”、三位以上的贵人和参议官称为“卿”、两者总合以公卿称之。公卿地位的提升毎年皆记载于‘公卿补任’上。三位以上又别名、星之位、上达部、云上人。

武家之公卿

平安时代末期平氏政权确立、平清盛太政大臣打开了武家任职公卿之路。镰仓时代源赖朝权大纳言源实朝右大臣征夷大将军亦具有公卿身份的这一传统诞生。

足利将军家亦沿袭、代代皆登公卿之位。特别是足利义满太政大臣

战国时代对各地武家官位滥授使从三位以上者增加。当中大内义隆登上从二位。此时代自称为公卿官职亦有姊小路良赖姊小路赖纲父子、斋藤利亲等。另一方面、持公卿身份的公家土佐一条氏北畠氏等亦战国大名化。

织田信长掌握中央政权、占大纳言右大臣等公卿地位。但在家臣和一门中位居公卿的只限其嫡子信忠而已。

丰臣秀吉为统制诸大名、利用官位之秩序。自占公卿最高位的关白太政大臣地位、诸大名则给予大纳言和中纳言等公卿地位。因此公家的公卿就任者激减。

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霸权开始、家康实行公卿制度之再构筑。公家武家的官位分离、武家官位柳营补任日语柳営補任掲载。抑制将军以外之官位、江户时代中期以后、位居公卿地位的武家基本只有德川将军家一门和御三家御三卿等、其他大名则只有前田氏

公卿之消灭

庆应3年12月9日(1868年1月3日)、王政复古之大号令把官位制度改革。庆应4年4月21日(1868年6月11日)发表政体书日语政体書明治时代的太政官制度开始。设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参议、亦于公卿补任掲载。明治18年(1885年)12月22日开始内阁制度、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参议被废止。其后变为内大臣的形式存在、不再使用公卿之名。旧公卿们之子孙成为华族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