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宗
漢傳佛教,大乘八宗,法性宗
法性宗,简称性宗,汉传佛教术语,为判教分类方法之一,法性宗与法相宗构成了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传统上认为,法性宗即中观学派,但现代佛教研究学者认为,由宗义来看,汉传佛教所判定的法性宗应是如来藏学派。
概论
法相宗与法性宗的分类,起源于印度那烂陀寺中,护法、戒贤等人,建立了法相宗;而清辩、智光等人,依据《般若经》和《中论》等,建立了法性宗[1],其中智光的宗义为“缘生即是性空[2]、平等[3]一相[4]”。性、相二宗,形成那烂陀寺中的两大宗派,这个分类随后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法性,意指诸法的本性与实相[5],一切法皆具无自性性(niḥ-sva-bhāva-tva)[6],如此立宗的学派,可称为法性宗。归入其下的清辩所立空宗即真空无相宗[7],与如来藏缘起宗,对“性”的定义不同[8]。汉传记载的法性宗为如来藏缘起宗,其宗义为:心为本源,知为真体[9],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10]。
学派归属
就宗义而言,汉传性、相二分判教,不必然涵盖后世月称论师等人的宗义;也并未论及真谛三藏等传译的源于安慧论师等[11]的唯识古学[12],其宗义在空、有问题上有别于法相宗[13]。智光论师学说的具体内容未有传译,无法确定其与现今承袭的判教类属的关系。
华严宗很早就将法性宗归于如来藏学派,如将大乘佛教分为法相宗、破相宗与法性宗三大流派,智光一派为破相宗,属于空宗[14],认为法性宗并不属于空宗,或中观宗的范围,并举出十种差异[15]。
因为智光的传承来自清辩,远承龙树,汉传佛教传统上将法性宗等同于空宗,或称为般若中观学派[16],并将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归于法性宗之下[17]。
注释
- ^
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中天竺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说云: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一名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大乘学人,仰之日月如。天竺独步,轨范成规,遂各守一宗,互为矛盾。
谓戒贤,则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名数,用三教开宗,显自所依为真了义。……第二时中,虽依遍计所执,而说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于依他、圆成,犹未说有。第三时中,就大乘正理,具说三性、三无性等,方为尽理。……
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显无相大乘,广辨真空,亦以三教开宗,显自所依真为了义。……次于第二时,为中根,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则唯识义等,以根犹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说。于第三时,方为上根,说此无相大乘,显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为真了义。……次则为破小乘实有,说此缘生,但是假有,以恐彼怖畏此真空,故犹存有而接引之。第三方就究竟大乘,说此缘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此亦是入法之渐次也。……此三教次第,智光法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所说。” - ^
龙树《十二门论》:“【论】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释】众缘所生法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众缘亦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外因缘者,如泥团、转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节、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当知外缘等法,皆亦如是。内因缘者,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后生。如是内外诸法,皆从众缘生,从众缘生故,即非是无性耶?
若法自性无,他性亦无,自他亦无。何以故?因他性故,无自性。- 若谓‘以他性故有’者,则牛以马性有,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余皆应尔,而实不然。
- 若谓‘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则蒲席一体,不名为他;若谓‘蒲于席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无自性,何以故?蒲亦从众缘出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
【论】如《七十论》中说:缘法实无生,若谓为有生,为在一心中?为在多心中?【释】是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若谓有生,为一心中有?为众心中有?- 若一心中有者,因果即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是事不然,何以故?凡物先因后果故。
- 若众心中有者,十二因缘法,则各各别异,先分共心灭已,后分谁为因缘灭?法无所有何得为因?
- ^ 龙树《大智度论》:“诸法实相中,三世等一无异。如《般若波罗蜜·如品》中说:“过去如,未来如,现在如,如来如,一如无有异。”……以是故三世平等,名为“如”。”
- ^ 龙树《大智度论》:“如水性下流,故会归于海,合为一味。诸法亦如是,一切总相、别相,皆归法性,同为一相,是名法性。”
- ^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
- ^
《深密解脱经》:“世尊!此第二转法轮,说上法相,可入法相,分别彼诸不了义修多罗,为住大乘众生,说于诸法,无有体相,诸法不生,诸法不灭,诸法寂静,诸法自性涅槃。……世尊!此是第三转法轮,为住一切大乘众生,说诸法,无体相,不生不灭,寂静,自性涅槃,善说四谛差别之相。”
《解深密经》:“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叶少勇《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一切法皆无自性,换句话说,一切法皆具“无自性性”(niḥsvabhāvatva),这个无自性性就是“空性”(śūnyatā),空性是世界的普遍性(4.8-9),是一切法的终极真实(tattva),它超越了名言所能诠表的境界,不可妄论生灭、断常、一多(18.7-9)。空性是龙树的根本主张。” - ^
圆测《仁王经疏》:“问:此无相轮,三性中遣何等?此三无性中,依何无性?解云:西方诸师,分成两释。一者、清辨其遣三性,以立为空,即说空理,以为无相,具如《掌珍》。二者、护法但遣所执,以为无相,如《深密》等。……真谛三藏,……于一真如,遣三性故,立三无性,具如《三无性论》。是故真谛大同清辨,而差别者,清辨菩萨,立而无当;真谛师,意存三无性,非安立谛。”
清辩《大乘掌珍论》:“相应论师有作是说:……诸有为法,从众缘生,非自然有,就生无性,立彼为空。……遍计所执,自性本无,由彼故空,即妄计事,彼自性无。依此故空,即缘生事,此自性有,此若无者,则为断灭,于何事上说谁为空?此缘生事,即说名为依他起性。依此得有色、受、想等,自性差别,假立性转。此若无者,假法亦无,便成无见。……如是成立:遍计所执,自性为空;及依他起,自性为有。……我则不尔,云何迷成相应师义。……若因缘力所生眼等一切,世间共许实有,是诸愚夫,觉慧所行,世俗似有自性显现。以胜义谛,觉慧寻求,犹如幻士,都无实性。是故说言,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为欲遮堕常边过故。……亦为弃舍堕断边过,说此为有,谓因缘力所生眼等,世俗谛摄自性是有,不同空华,全无有物,但就真性,立之为空。是故说言,依此故空,此实是有。如是空性,是天人师如实所说。若就此义说依他起自性是有,则为善说。……若众缘力所生一切,依他起性,就胜义谛有自性者,幻士应有实士自性,若有他性,亦不应理。” - ^ 圭峯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性宗,以灵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故性字虽同,而体异也。……空宗云:诸经每说有者,即约遍计、依他,每说空者,即是圆成实性,三法皆无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谓遍计:情有理无,依他:相有性无,圆成: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 ^
圭峯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判佛教总为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此教说,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教也。《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虽或顿或渐不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既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
吕澂《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印度佛学对于心性明净的理解是侧重于心性之不与烦恼同类。它以为烦恼的性质嚣动不安,乃是偶然发生的,与心性不相顺的,因此形容心性为寂灭、寂静的。这一种说法可称为“性寂”之说。中国佛学用本觉的意义来理解心性明净,则可称为“性觉”之说。从性寂上说人心明净,只就其“可能的”、“当然的”方面而言;至于从性觉上说来,则等同“现实的”、“已然的”一般。这一切都是中印佛学有关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区别。” - ^
圭峯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故马鸣菩萨,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汎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别,翻译亦殊。……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
法云《翻译名义集》:“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观为门。” - ^ 圆测《解深密经疏》:“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等,但说六识,是故清辨菩萨所造,《中观心论》入真甘露品云:‘离六识外,无别阿赖耶识,眼等六识所不摄故,犹如空华。’故知彼宗唯立六识。二、弥勒宗,依《金光明》等,具立八识。然依此宗,西方诸师,有其三说。一、菩提留支《唯识论》云:‘立二种心:一、法性心,真如为体,此即真如心之性故,名之为心,而非能缘。二、相应心,与信贪等心所相应。’……二、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三、大唐三藏,依《楞伽》等,及护法宗,唯立八识,不说第九。……准经可知,无垢识者,即是净分第八识也。又《决定藏论》,即是《瑜伽》,彼论本无九识品也。”
- ^
真谛译《转识论》:“然一切诸法,但有三性,摄法皆尽,如来为众生说,诸法无性,亦有三种。……三无性者,即不离前三性。
- 分别性,名无相性,无体相故。
- 依他性,名无生性,体及因果无所有;体似尘相,尘即分别性,分别既无,体亦是无也;因亦无者,本由分别性为境,能发生识果,境界既无,云何生果?如种子能生芽,种子既无,芽从何出?是故无生也。
- 真实性,名无性性,无有性,无无性;约人法故,无有性;约二空故,无无性,即是非有性、非无性故,重称无性性也。
真谛译《三无性论》:“约此三性,说三无性,由三无性,应知是一无性理。- 约分别者,由相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如所显现,是相实无;是故分别性,以无相为性。
- 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何以故?此生由缘力成,不由自成,缘力即是分别性,分别性体既无,以无缘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无生为性。
- 约真实性者,由真实无性故,说无性;何以故?此理是真实故,一切诸法由此理故,同一无性;是故真实性,以无性为性。
- ^
圆测《解深密经疏》:“问:此经意,即依三性,立三无性,体即三性。何故《三无性论》,于一真如,立三无性?故《三无性论》第一卷云:‘约此三性,说三无性,由三无性,应知是一无性理。……’具如彼说。解云:此有两释。一、真谛三藏云:‘于一真如,遣三性故,说为三种无自性性;于中圆成实性,安立谛摄;三无性者,皆非安立。’如《三无性论》。二、大唐三藏云:‘如《显扬》等,即依三性,立三无性。’以此为正,所以者何?世亲菩萨《三十唯识》,作此颂言:‘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护法释云:‘于有及无,总说无性,故名密意。’又《显扬论》,无著所造,与《摄大乘》等,同显一义。又《瑜伽论》,广引此经,及三无性,通有及无。故知《三无性论》,译家谬也,所以者何?《三十唯识》,《三无性论》,世亲所造,如何二论,有此差别?又彼世亲,依弥勒宗及无著等,故知‘同一无性’者,真谛谬耳。或可今勘真谛《三无性论》,即无著所造《显扬论》无自性品,然彼真谛译为别本(须勘目录及《显扬》未了)。”
无著《显扬圣教论》:“如是三种自性,当知由三无自性故,说三无性。- 一、相无性,谓遍计所执自性,由此自性,体相无故。
- 二、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 三、胜义无性,谓圆成实自性,由此自性,体是胜义,又是诸法无性。”
- 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 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
- 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 ^ 圭峰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然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二皆渐教之始。即戒贤、智光二论师。各依一经。立三时教。互相破斥。而传习者。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法性通于顿渐。渐即终教。终于始故。顿如后说。”
- ^ 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
- ^ 《宋高僧传》卷6:“昔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 ^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二宗〉:“二宗,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说之万法,而显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经,四论等之所明是也。华严宗五教中之终教已上,天台之四教中别圆二教,八宗中之三论宗当之。在竺土称为龙树天亲之二宗,中观瑜伽之二宗,护法戒贤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无相大乘者也。 ”
外部链接
- 单培根:论相宗空宗与性宗之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