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
法护具有多个梵文或巴利文来源,汉语皆翻译为“法护”;也是常见佛教僧侣法名,同名者甚多。本条目试举其中著名者几例。
Dharma-rakṣa
Dharmarakṣa义为被法(dharma)保护着(rakṣa)。可以指:
Dharma-pāla
Dharmapala义为保护(pala)佛法(dharma)。可以指:
- 法护尊者(巴利语:Dhammapāla),古印度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学者,生卒年代稍晚于5世纪时之觉音(Buddhaghosa)。居于印度东南沿海巴钵多罗底陀寺(巴利语:Padaratittha)及位于纳加帕蒂南(梵语:Nagapattinam)建于阿育王时代的珠陀摩尼寺中。[1]注释小部经典中佛音所未注释之《自说经》、《如是语经》、《天宫事经》、《饿鬼事经》、《长老偈》、《长老尼偈》、《行藏》等七部,合称《胜义灯》(Paramatthadipani)。著有《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mahaṭīkā),解释觉音之清净道论,以破无畏山寺派等见解,并提供当时南印度与锡兰之佛教资料。
- 护法(梵语:Dharmapāla,530~561),古印度那烂陀寺大乘瑜伽行唯识学派论师。与中观自续派清辩论师为同一时代的人物。玄奘传来中国的《成唯识论》,主要依护法论师的见解注释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
- 法护(梵语:Dharmapāla,963~1058),宋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姓㤭尸迦,属婆罗门种。幼习四吠陀典及诸记论,后于中印度摩伽陀国坚固铠宫(Vikramaśīla)寺出家。曾从希有乘、妙意尊、布施铠等学毘尼、声明、三乘之学,又访名师学大乘经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与法兄觉吉祥智至宋国汴京,奉献佛舍利、贝叶梵经。受赐紫衣束帛,从事译经;景德四年(1007年),受赐“传梵大师”称号;仁宗天圣元年(1023),受诏翻译南海驻辇国使所进贡之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1035),与惟净合撰《天竺字源》七卷;至和元年(1054)因其戒德高胜,赐“普明慈觉传梵大师”之号;嘉祐三年(1058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三藏”,尝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师所译经有《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乘大方广佛冠经》等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卷,其译文十分难解。[1][2]
- 达磨波罗(巴利语:Anagarika Dharmapala,1864 – 1933),斯里兰卡佛教的近代复兴者,是斯里兰卡独立运动的领袖之一,亦是促成佛教再度于印度弘法的先驱者之一。创办摩诃菩提会,宗旨为收复、维护印度菩提伽耶等佛教圣地及在世界各地复兴佛教。晚年出家成为比丘,法名为Dharmapala。
Dharma-gupta
Dharmagupta义为密护、防守(gupta)着佛法(dharma)。可以指:
参考注释
- ^ 1.0 1.1 1.2 1.3 《佛光大辞典》【法护】
- ^ 《法护、惟净二师传》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䇲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寝。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余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补续高僧传》卷一)
参考书目
- 《补续高僧传》卷一
- 《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四十五
- 《景佑新修法宝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