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史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主页

台湾电视事业发展较欧美国家中国大陆晚,一直到1962年初才有了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成立;但台湾电视事业发展快速,彩色化的时间则位于世界前列。在解严之前,电视产业长期被老三台寡占;解严后频道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但亦带来负面效应,甚至不少民众认电视为社会乱源之一。

历史

电视事业之发轫

国立教育资料馆于1956年成立后,教育部在1960年经行政院批准下,筹设“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1962年1月1日,教育部责成国立教育资料馆设立“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筹备处”,筹备委员17人、顾问21人,以国立教育资料馆馆长刘先云为主事者,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私立中国电视工程传习所分别负责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的工程部与节目部,天主教媒体机构光启社提供器材与技术支持,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后改制为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今改名为中华民国国家发展委员会)与行政院国家长期科学委员会(今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经费。1962年2月14日,“第四届全国教育会议”开幕日,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正式成立并开播。1963年12月1日,教育电视广播实验电台改名教育电视广播电台中文简称教育电视台英文简称“NETV”,直属于国立教育资料馆,节目内容并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1964年5月,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开始筹划建立空中教学学制。1965年2月,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指定台北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后改名为国立台北商业技术学院,今 国立台北商业大学)与教育电视台合作试办空中教学课程。

教育电视台台址位于台北市南海路国立教育资料馆馆舍的七、八楼,平常日每天12时50分开播、16时10分收播,星期日9时整开播、12时03分收播,每周广播时间共计23小时。教育电视台的收视范围仅有台湾北部地区收视率仅有1.40%。后在国防部与教育部的支持下,于1971年改组为“中华电视台”(现中华电视公司)。这是台湾电视事业的开端。

1959年1月,中日合作策进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成立中日电视事业研究小组。1960年,中日电视事业研究小组推请魏景蒙刘启光林忠日本,自此始筹画成立台湾电视公司。1960年6月,中国无线电协进会代表人胡维庸申请以“自资自建”方式设立一家民营电视台,定名“中国电视台”,资本额新台币600万元,拟在台北市圆山架设发射台,采用1千瓦电力发射机,发射范围可达60公里,必要时可增资至新台币1200万元。由于当时客观环境因素,“中国电视台”申请案并未获准,却是第一个民营电视台申请案。

黑白电视时期(台视时期)

1961年3月4日,台湾省政府成立“台湾电视事业筹备委员会”,任命魏景蒙(时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为主任委员,吴绍燧(时任台湾省政府新闻处长)为副主任委员,另设委员11人。除了台湾省政府出资之外,亦邀请富士电视台东芝日立NEC等四家日本企业入股,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台湾民间资本,合作创办台湾电视公司。台视创立之初,资本额为新台币3000万元;其中,省政府所属六行库(台湾银行土地银行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合作金库)占总股本的49%;四家日商各出资10%,占总股本的40%;其他民股占11%。1962年4月9日,台视在台北市中正路上的电视大厦和竹子山发射站动土兴建。1962年4月28日,台湾电视公司正式成立,推选林柏寿为首任董事长周天翔为首任总经理。1962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台视试播七天,并于此期间(10月5日)在台北宾馆举行了试播酒会。1962年10月10日,由当时的第一夫人蒋宋美龄按钮,台视正式开播。1965年10月10日,台视完成南部联播网。当时台视大楼门牌号码为“台北市中正路990号”,即今“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0号”。

1963年,台视成立一年半后,有意成立第二家电视业者在立法院提出咨询之后,决定在台视完成全国电视网后开放成立第二家电视台。台视成立后,因长期寡占台湾电视市场,于成立七年内就使资本额翻倍,为全球各地商业电视所少有。台视的成功使民间资本蠢蠢欲动,第二家电视台呼之欲出。

彩色电视时期

中视开启彩色电视时代:胡维庸提案的“中国电视台”申请案宣告失败之后,当时全台湾28家民营广播电台正声广播公司等)引用日本与欧美各国的经验,联合申请成立第二家电视台。另外,尚有11个第二家电视台申请案:“新中国电视公司”(韦永成裴存藩提案)、“中华电视台”(于斌林登杨志翔提案)、“中国电视公司”(刘天禄提案)、“中国广播公司电视台”(魏景蒙、黎世芬提案)、“民本广播公司电视部”(胡炯心提案)、“华侨电视公司”(云昌镑提案)、“中华电视公司”(王道王玉坤提案)、“联合电视公司”(王新衡李叶提案)、“中国商业电视台”(徐伟峯提案)、“龙津电视公司”(王羽孔提案)与“大华晚报电视台”(耿修业提案)。

1967年,奉总统蒋中正指示,集成以上12个第二家电视台申请案,由中国广播公司(中广)结合28家民营广播电台及部分有志于电视事业之工商文化界人士集资创办第二家电视台,定名“中国电视公司”。三方代表协商后同意,中广出资50%,28家民营广播电台联合出资28%,有志于电视事业之工商文化界人士联合出资22%,三方联合创办中视。1967年10月17日,三方联合成立“中国电视公司筹备委员会”,推选委员12人,聘请黎世芬为筹备处主任,资本额为新台币一亿元。1968年9月3日,三方成员在台北市中山堂举办“中国电视公司成立大会”,公推谷凤翔为董事长、黎世芬为总经理。1969年,日本放送协会派员到台湾辅导中视的筹备工作,中视节目部、工程部人员一并受训。1969年3月5日,中视与中广的联合总部“广播电视大厦”(台北市仁爱路三段53号;现址为宏盛帝宝豪宅社区)奠基,徐柏园(当时为中国国民党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裕青(当时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梁寒操(当时为中广董事长)、黎世芬(当时为中广总经理)联合主持动土典礼。由于中视向欧美各国与日本订购的器材未能如期交货,以及广播电视大厦工程进度缓慢,中视借用中广总部三间播音室改装成摄影棚,并临时租借民房办公。

1969年10月9日,中视开始试播。1969年10月31日,由当时副总统严家淦主持剪彩仪式,当时之中国国民党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俞国华主持按钮仪式,中视正式开播,改变了台湾地面电视“仅此一台(台视)”之局面。1970年2月16日,中视完成中、南部转播站。1970年9月,广播电视大厦完工。1971年,中视订购的器材完成迁装广播电视大厦。

中视的成立,开创了台湾电视史上两个里程碑,一是播出彩色电视节目,二是“每日连续播出”形态的电视剧正式诞生。中视在开播之前,便决定部分节目将以彩色方式播出。同时,有别于之前的每周一次的连续,中视也开启了电视连续剧的每日连续播出的时代。中视所播出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晶晶》,立刻引起极大轰动;而这种每日连续的电视剧形态,也沿袭至今而不衰。

华视成立,三台成形

教育电视台开播后,长期以来收视绩效不佳。1968年12月6日,时任国防部部长蒋经国教育部部长阎振兴有鉴于教育电视台因经费困难而未能发挥效果,以及中华民国国军军中政治作战教育有急需加强之必要,同意合作改建教育电视台。1970年2月16日,中华民国政府原则决定投资新台币一亿元,扩建教育电视台,易名为“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成为一家以商业广播为主、兼具教育广播功能的电视台。1970年8月1日,成立华视筹备指导委员会,由王昇兼任主任委员,刘先云担任筹备处主任。1970年8月20日,中华电视台筹备处成立,刘先云担任主任委员。1971年1月31日,中华电视台正式成立,全名“中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电视台”,首任董事长为刘阔才,首任总经理为刘先云,资本额增为新台币两亿元。

1971年2月10日,华视第一代总部“摄影大楼”开工,同年激活。同年10月10日,华视开始试播21天,当天20:00播映杨年蓉主持的特别节目《华视简介》是华视试播期间的第一个节目。1971年10月31日15:00,由严家淦副总统夫人刘期纯主持按钮仪式,华视正式开播,汪慧双代表华视赠送一台新力13手提电视机给刘期纯。1971年10月31日16:30,华视播映特别节目《近悦远来》,是华视开播后的第一个节目,内容是华视各家友台(包括台视、中视与国外的电视台)庆祝华视开播影片的总集。华视开播同时,完成中、南部联播网。1988年11月25日,华视的正式名称更改为“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通称中华电视公司

在1990年代以前,台视、中视、华视为台湾仅有的三家电视台,被合称为“三台”(后来又被称为“老三台”)。在民间全民电视公司(民视)开播以前,于台湾地面电视业界各据一方。

有线电视时代初期

有线电视媒体在台湾俗称“第四台”,意指老三台之外的电视媒体。第四台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台湾地形多山,电视频号由于山峦阻隔,早期曾因导致部分低洼地区与偏远山区的收视质量高度不良。因此在部分地区,民间自行搭天线来发送电视频号。后来业者不以三台节目为满足,开始播放各类录像带作为节目,也就是早期的第四台。

  • 中华民国政府在早期并未开放合法经营第四台,台湾最早的第四台始于1969年在花莲丰滨一带时出现。[1]
  • 由于取缔成效不彰,第四台逐渐在台湾民间开枝散叶,蓬勃发展。
  • 第四台合法化:行政院终于在1983年成立“建立有线电视系统工作小组”,参考各国经验进行规划,最后在1993年8月11日,由行政院新闻局发布《有线电视法》规范运作,并于同年11月开放第四台登记为过渡性质的有线电视节目播送系统业者,当时共有610家获取临时登记证[2]。之后新闻局将有线电视经营区域划分为51区,每区至多存在5家业者[3],迫使第四台系统业者进行集成淘汰,1994年10月1日正式受理有线电视系统申设登记时,只剩209件申请案。几经审核,直到2001年年底,共计有66家有线电视业者正式营运[2]
  • 频道开放数量大增:《有线电视法》通过后,ESPN(现名FOX体育台)抢先登陆台湾。之后,CNNDiscovery Channel迪士尼频道等境外频道纷纷获取落地权;而各民间企业纷纷成立或并购卫星电视公司,提供电视节目给有线电视频道业者播放,使得台湾的有线电视频道数量直在线升。目前本土与外国电视频道合计超过一百个。目前台湾主要的有线电视频道业者包括了凯雷集团茂德国际集团旗下的东森电视旺旺中时集团所属的中天电视宏达电王雪红掌控的TVBS练台生年代电视壹电视林崑海张荣华等人的三立电视杨登魁创立,台塑企业所属的八大电视中国信托集团的纬来电视网等。

电视新闻百家争鸣

有的第四台带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对朝野政治人物予以抨击,虽然无形突破了政府对广电频率控制的藩篱,但仍受制于整个国家通信传播委员会的媒体框架之下。

频道家族逐渐成型

有线电视(第四台)刚开播时,节目的发送多依赖录像带“跑带”。

有线电视时代中期(步入卫星发送时代)

1994年,随着有线电视的合法化,各频道逐步采用卫星发送信号。目前,全台湾100%的有线电视频道通过卫星中继传输,因此有线电视频道也称作卫星电视频道。所有电视频道信号皆以数字信号输出向卫星地面上链(Uplink)站传输上链,各有线业者接收自卫星的数字信号后,以模拟信号向用户发送节目。某些卫星地面上链(Uplink)站也同时拥有卫星直播到户的执照,用户可以购买其发行的收视卡及接收设备,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数字信号。由于有线电视业者常常私自插播广告和跑马灯,直接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除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之外,还可以避免模拟调制造成画面质量衰减与失真,获得的清晰度等同于数字电视。这些频道的上链单位或直播公司及所在卫星包括:

以上的传输、接收流程可以由下图说明:

电视台头端输出
(光缆输出)
卫星上链公司/
直播系统
有线电视业者
(数字信号)
其他卫星直播系统
用户
(数字信号)
用户
(数字信号)
用户
(数字信号)
  • 1993年10月的中秋节,台视新闻率先推出国内第一台卫星SNG车,此一时期,1994年开始,各电视台的卫星SNG车开始大量增加。

电视产业的剧烈变革

台视、中视、华视等三台的经营权,开始在政治开放党政军退出媒体的呼声之下,公股开始向全民释股,例如台视卖给非凡、中视股票上市后和中时被卖给旺旺、华视与公视集成成为隶属政府的公广集团、民视由民进党党员蔡同荣、王明玉等人掌控、东森先后被卖给私募基金凯雷集团、茂德国际集团等等。

党政军退出媒体

1990年代后

进入1990年代后,除了民间参与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兴起之外,身为重要公共资源之一的地面电视亦有所发展。由民主进步党为主的团队所创立的台湾第一家非国营地面电视台——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于1997年开播,台湾第一家公共媒体机构、筹备多年的公共电视台亦在1998年开播,台湾的地面电视台从三台增加至五台,象征台湾电视媒体日趋迈向自由化。

民视开播,四台争霸

党外人士为主组成的民主进步党,不少从政党员藉于媒体资源遭长期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操控,兴起争取开放第四家地面电视台的风潮,其中提倡最力者是以推动公投著名的立法委员蔡同荣。1993年8月6日,以蔡同荣田再庭张灿鍙等民进党人为首的“民间传播公司”成立,并定期对外宣布发起人数、投资金额,借此向政府施压;在此同一时间,同为民进党人的张俊宏余陈月瑛等人成立“全民电通公司”,同样以争取成立地面电视台为目标。

1994年1月28日,行政院新闻局宣布开放特高频第五、第六两个频道,供未来成立的第四家地面电视业者使用。参加登记的,除了同样以民进党人为首的“民间”、“全民”两家公司之外,还有以高雄陈家为首的“亚太”,以及香港TVB的“丰年”等业者。为了确保争取能够成功,“民间”、“全民”两家公司于同年6月达成协议,决定共同以“民间全民电视公司”的名义提出申请,并于同年6月30日正式向新闻局提出申请。在接近一年的审议期间,民视方面积极透过政治游说、举办公听会等方式,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并向各方物色经营层次结构人选。

1995年6月16日,审议结果揭晓,民视在11位审议委员中获取过半的6位委员支持,成功获取第四家地面电视台的经营权。1996年3月27日,民视正式成立董监事会,由蔡同荣担任首任董事长、张俊宏担任首任副董事长,并延揽当时任职华视主任秘书的资深媒体人陈刚信为执行常董,TVBS副总经理李光辉为总经理。1997年5月5日,民视的新闻频道“民视新闻台”先行开播;同年6月10日,民视获取新闻局的播出执照;6月11日晚间7时,在李登辉总统的按钮之下,民视无线台正式开播。历经三年的筹备,民视这个“台湾第一家民营地面电视台”终告成立。

公视十八年的建台历程

1980年,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孙运璿首度倡议建立公共电视台。当时台湾的政治环境,仍然处于戒严状态;而在电视生态方面,交通部严格管制无线电波,只允许已经成立的老三台制播以营利为目的的节目。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公视最初的发展由官方主导。

公视成立的先声——广电基金节目

1982年6月,行政院新闻局成立“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研究委员会”,邀请学者专家研究如何设立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最后决定:将公共电视节目委由电视台、社团及有关文化、教育学术机构,或国内民间广告、传播业者承制,亦可选购国内外节目成品;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三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三十分钟;周六及周日,每天播出一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六十分钟;分别利用原先的老三台夜间联播时段及夜晚收播后延长播出,作为公共电视节目时间。1983年,行政院新闻局提出“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计划草案,但因经费过高、人力庞大而搁置。1984年,行政院新闻局设立“公共电视制播小组”,征用三家地面电视台的时段播出公共电视节目

1984年5月20日,第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在中视播出。1986年,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转由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简称广电基金)下设的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负责,仍然征用老三台节目时段播出。1994年10月9日,“公共电视节目”改名为“广电基金节目”。公共电视节目与广电基金节目都没有专属频道播出,借用的时段经常被调动,影响观众收视权益。

公共电视法的立法过程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简称公视筹委会)据此成立,主管机关为行政院新闻局,由文建会前主委陈奇禄出任主任委员,并聘请王晓祥为秘书长。广电基金也在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卸下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开始推动《公共电视法》的立法,以及公视建台的各项准备工作;除了在台北市内湖区东湖的五千的土地上兴建了三栋制作大楼,并完成全台各地的转播站。公视开始定期试播。此时,台湾社会刚刚解严,民主化的浪潮兴起,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公共电视的推动,不再由官方单方面主导,民间社会的力量亦开始积极参与。

1993年,行政院将《公共电视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查;同时,一群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电视民间筹备会”,以彰显公共电视的民间性格,并针对《公共电视法》提出主张、进行游说。1993年12月,《公共电视法》草案在激烈的辩论下通过一读。1994年8月,《公共电视法》草案进入二读,但过程并不顺利。之后,经过立法院五个会期的讨论,仍然无法完成二读。民间推动公共电视建台的力量,仍然源源不绝。

1996年9月,一群关心公共电视的学术、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媒体催生联盟”,结合各界支持公共电视的力量,促使《公共电视法》通过。1997年4月,由于公视筹备多年,政府已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迟迟不能让公视建台,因而出现“终止公视建台”的主张。“公共媒体催生联盟”与“公视职工联谊会”结合社会上各种关心公视的力量,发起各项“拯救公视”的活动。1997年5月31日,经由民间锲而不舍的游说及立法院密集的政党协商,立法院三读通过《公共电视法》;但是附带决议,要求公视在2002年7月以前不可制作每日即时新闻。

公视开播前的准备过程

1995年7月3日,公视筹委会开始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内部试播:每天20时至22时,前一个小时播出新闻节目、论坛节目及新闻杂志节目,后一个小时播出娱乐节目。

1997年7月,“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成员共26人)成立,负责规划未来的公视营运计划。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依据《公共电视法》第一条所揭橥的公视精神,确认公视的使命在于:维护民众表达自由及知的权利,提高全民教育和文化水准,并促进民主社会发展,增进公共福祉。规划小组在六个月的时间中,提出了一份“营运规划总结报告书”,规划出公视的十四项营运方针。

1998年1月,第一届公视董监事人选(共18人)经立法院推举的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1998年3月,公视董监事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吴丰山为董事长,贺德芬为常务监事,并指派廖苍松为总经理,李永得张光誉朱全斌为副总经理。1998年7月1日,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简称公视基金会)正式成立,并于同日开播,定频在有线电视第53频道。至此,公视完成长达十八年的建台历程。后为了提高频道的能见度,公视自2005年1月1日起定频在有线电视第13频道。

母语电视台的成立

由于国民党政府长久以来的华语推行措施,造成台湾各族群母语面临凋零,透过政府力量成立以公共媒体类型经营的母语电视台,便成为台湾母语复兴的重要一环。

为保障相对语言环境相对弱势的客家原住民族群,客家电视台原住民族电视台先后在2003年7月1日以及2005年7月1日开播。两者由相关族群事务主管机关出资成立,前者委由公视基金会经营、后者由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专责经营,透过节目内容的产出振兴母语与族群文化。

至于台湾最多人使用的台语(台湾闽南语),公视在2007年曾规划成立台语电视台,惟最后并未成立。有鉴于台语在年轻世代的使用比例因华语的强势地位而低下,长期上面临传承危机,加上台语缺乏强制法律强制性的保护措施,2017年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再次交付立法的同时,数个台湾本土社团联名要求执政的蔡英文政府,尽速成立台语公共电视台,最后在2019年7月1日以“公视台语台”正式开播。[4][5][6]

公共媒体制度成型

2006年1月18日:制定公布《地面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决定将华视公共化。

1月13日:公视基金会公开征求外界推荐华视总经理人选,并成立华视总经理审荐小组,进行遴选作业。

1月16日:黎明文化事业基金会捐赠华视股份给公视基金会。

2月20日:华视总经理推荐人选产生,小野获得公视基金会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董事投票通过接任华视总经理。 3月20日:公视基金会董监事联席会议决议:为强化华视未来营运性能,将全数参与华视董监事会之运作。

3月31日:公视基金会的十一位董监事及其推荐的六位专业人士,与六位民股代表组成华视董事会,并召开第一次董监事联席会议。会中,选出公视基金会董事长陈春山为“无给职”(无薪资)的华视董事长,亦通过总经理小野、副总经理高武松及多位相关主管的人事任命案。华视达成公共化的目标。

7月1日:公广集团正式成立,分别在公视基金会与华视举行揭牌仪式;同日下午,公广集团在国立国父纪念馆举行“I Love TBS:公广集团开跑嘉年华会”,孙翠凤张玉嬿王晓书等艺人一同出席响应公广集团发起的“新电视运动:我,健康看电视”。

7月12日:公广集团原住民族电视台及客家电视台咨议委员会正式成立。

2007年1月1日:依据《地面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规定,客家电视台、原住民电视台、台湾宏观电视加入公广集团。原住民电视台同时改名为“原住民族电视台”。

2014年1月1日:原住民族电视台退出公广集团,由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经营。

电视节目的恶性竞争

数字化浪潮下的电视革命

台湾于2004年7月1日起,无线四台数字频道开播;开启数字电视时代。

2008年2月1日起,由公视率先测试台湾第一个高清电视频道HiHD,该频道在北部地区定频3频道;2008年5月15日在两地正式播出,但直到2012年7月24日才正式开播。

2012年6月30日国家通信传播委员会关闭全台湾地面电视模拟信号。有线电视的数字化也在推动当中,2017年完成。模拟电视信号的关闭,象征台湾电视产业迈入全面数字化的时代来临。原属有线电视频道的客家电视台同日成为公视所属的地面电视频道。

2014年12月29日,台视主频升级为HD信号播出、台视新闻台试播;是首个HD播出的无线台主频道。当日民视也将新闻台在有线电视系统发送HD信号。并将原HD台改为民视四季台。

2015年元旦起,台视新闻台正式开播。民视将新闻台、交通台及四季台节目同步在Youtube四季影视网络直播。6月起民视各频道开始在数字有线电视系统发送HD信号。10月1日华视主频也升级HD信号播出。

2016年2月15日中视主频升级HD信号播出,公视7月6日将其他3个频道升级HD信号;并将公视HD台更名为公视3台。2016年7月6日:原住民族电视台由于使用的中星2号于该年10月断讯,依6月修正的《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设置条例》规定获公视协助租用频道,自该日起到31日以HD信号试播。8月1日起正式在地面数字电视频道以HD信号播出;11月7日原民视四季台更名为民视台湾台;2016年12月21日台视新闻台升级HD信号播出;2017年2月3日华视教育文化台(现华视教育体育文化台)和华视新闻资讯台升级HD信号播出。2017年7月31日,中视新闻台升级为HD信号播出。

2016年7月31日通传会会议决定2017年年底有线电视系统全面数字化[7];为了因应这样的目标,台湾各有线电视台也把陆续频道升级为HD信号播出。

2018年3月26日原民视交通台更名为民视第一台并和民视无线台升级为HD信号播出。

电视广告的发展

随着电视的开播,台湾开始出现电视广告。第一支电视广告是黑人牙膏的广告,于1962年10月在台视播出。而早期主要是以三家公司的电视广告为主,分别是黑人牙膏、黑松汽水生生白皮鞋,当时被称为电视广告的“二黑一白”。目前台湾的电视广告内容比较多元,商品也逐渐多元。[来源请求]

现金卡广告争议

在2002年至2004年间,电视上开始出现大量的现金卡广告,内容均强调“借钱的好处”、“轻松就能借到钱”,并以欢乐活力的气氛为主,而让消费者忽略背后高额的循环利息和手续费等。这类广告被认为是造成台湾双卡风暴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由主持人曹启泰演出的大众商业银行“大众Much现金卡”广告,因为强调“借钱是高尚的行为”而遭部分消费者抗议,而在2003年1月24日被新闻局建议归类为辅导级的内容,限制在晚间11点至隔日早上6点间播出。[8]2005年5月1日起,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现金卡和信用卡的电视广告规范,必须以“慎用现金卡”为主题,并要须全程加注一定大小的提醒文字,以及揭露4秒以上的相关利率、规范等信息。[9]

盖台广告

台湾的有线电视系统业者(又称第四台业者)常会中断原本电视台正在播映的广告或节目,强制插播由业者自行招揽的电视广告,称之为“盖台广告”或“插播广告”。这类广告早期通常是以制作粗糙的地区性内容为主,且夹杂着情色或被限制禁播内容,多为未经新闻局审核或未有经营执照之广告内容,例如家具大卖场、信用借贷当铺中医诊所宽带网络数字电视国际电话搬家公司、房仲业者、建设公司等,通常都仅有以图卡搭配旁白的内容;但近年来也有大型企业(例如:中国信托新东阳家乐福东森购物等)和候选人的广告出现。盖台广告通常是在电视台原本的广告时段、其它内部节目预告广告、节目的片头或片尾时出现,经常还会覆盖到到节目本身的播出时间,除了影响原本花钱购买广告时段的业者之外,也对观众造成很大的干扰。盖台广告也违反了《有线广播电视法》第五章第四条第一点的规范,其中规定“系统经营者应同时转播频道供应者之广告,除经事前书面协议外不得变更其形式与内容”[10],也有电视台在网页中提供了检举的办法 [4]。虽然经常有观众和电视台针对此提出抗议,但目前系统业者仍然持续播出各种盖台广告。目前已经发现于Discovery、MTV、中天电视、纬来电视、Cartoon Network、迪士尼频道、Animax、MOMO亲子台、国家地理频道、卫视体育台、CNN、龙祥电影台、霹雳频道、国兴卫视等播出此类干扰性广告内容。

有线电视盖台广告仅限于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所提供模拟信号才有,有线电视系统业者所提供数字消息没有盖台广告。

有线电视时代后期(MOD加入,观众选择趋于多元化)

由于中华电信在互联网的布建速度加速进行,而有线电视乱象横生、收视率逐年下滑,公股占大多数的中华电信决定推出MOD分食有线电视市场,目的是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惟MOD频道与第四台有不小差异,很难取代有线电视第四台。

网络机顶盒的兴起

台湾网络机顶盒兴起,最早由中华电信MOD先推出,之后其他各电信运营商与各大有线电视系统业者也纷纷推出。

购买海外知名节目以节省本地制作成本

早期是在香港戏剧全盛时期购买港剧、港片(以周星驰为最,重播率最高),后来改买日剧(例如东京爱情故事,红极一时),接下来改买韩剧(以大长今为最,重播率不低)。目前台湾各电视台戏剧来源,主要以韩剧欧美影剧日剧等为主,自制剧为其次。

冠名赞助的风气重新复燃

  • 1965年,台湾田边制药独家赞助台视委外制作的电视歌唱竞赛节目《田边俱乐部——周末剧场》(《五灯奖》前身),成为台湾当时第一个冠名赞助节目。之后冠名赞助的风气暂时消失。
  • 2014年4月2日,国家通信传播委员会委员会议决议更进一步扩大开放台湾冠名赞助广播电视节目与戏剧范围,原本冠名节目的名称只可有赞助厂商名称,放宽后可以品牌或产品名称为冠名,亦可包含商标图像及相关附属图案。国家通信传播委员会委员会希望为广电产业引进更多资金活水,让观众有更丰富及多元的节目选择。

节目分级制度

 
第二代(现行)的电视节目分级标志(2017年6月13日起)。
从左至右依序:普遍级、保护级、辅12级、辅15级、限制级。
 
第一代的电视节目分级标志。
左上:普遍级
右上:保护级
左下:辅导级
右下:限制级

台湾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最初设有四级以区分管理,之后扩增为五级,标志也与同样设置5个级别的游戏软件电影等2个分级制度一致。最初主管机关是行政院新闻局,前者解散后由国家通信传播委员会承接。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有线电视传播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4-02.
  2. ^ 2.0 2.1 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第17页,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 ^ 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第580页,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4. ^ 陈丰惠. 台語公共電視台ài趕緊成立 (台語版). 民报. 2017-06-22 [201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 (中文(台湾)). 
  5. ^ 杨淳卉、凌美雪. 民團籲蔡 設立台語公共電視台. 自由时报. 2017-06-19 [201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7) (中文(台湾)). 
  6. ^ 刘芮菁. 蹉跎十年民間喊話:文化部要開台語公共電視台嗎?. PNN 公视新闻议题中心 (公共电视台). 2017-06-18 [201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中文(台湾)). 
  7. ^ 有线电视订户续增 NCC:明年底全面数字化 苹果日报 2016-8-10新闻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2003年1月25日;电视借钱广告 研议限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时报》,2006年10月8日查证
  9. ^ 2005年4月29日;现金卡广告 须附醒语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9.;《自由时报》,2006年10月8日查证
  10. ^ 参见:有线广播电视法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26.(行政院新闻局网站)

来源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