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市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0年6月21日) |
卫星城市,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概念,意指大城市边缘的小型城市,为在大都市工作者主要的居住地[1][2]。因为如卫星般与大城市相近,故称之。
实例
- 奥兰治县、范杜拉(洛杉矶的卫星城市)
- 安阿伯(底特律的卫星城市)
- 安纳波利斯(巴尔的摩、华盛顿特区的卫星城市)
- 大西洋城(费城的卫星城市)
- 坦佩、格兰岱尔(菲尼克斯的卫星城市)
- 奥罗拉(芝加哥的卫星城市)
- 纽瓦克(纽约市的卫星城市)
- 汉密尔顿(辛辛那提的卫星城市)
- 普罗维登斯、伍斯特(波士顿的卫星城市)
大吉隆坡
亚罗士打区域
- 波各先那(亚罗士打的卫星城市)
大槟城
大巴黎地区
- 通州、燕郊(北京的卫星城市)
- 闵行卫星城和吴泾工业区(已经并入闵行区)、青浦、嘉定、南桥、南汇(上海的卫星城市)
- 泰达(天津的卫星城市)
- 佛山部分地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广州的卫星城市),广州部分地区也作为佛山的卫星城市存在。
- 东莞(深圳的卫星城市)
- 北碚、江津、璧山(重庆主城区的卫星城区)
- 万州、涪陵是重庆组团式城市中的城市组团。
- 南海的桂城街道和大沥镇(佛山的卫星城市)
- 新都、双流、彭山、青白江(成都的卫星城市)
- 咸阳(西安的卫星城市)
- 江夏、蔡甸、新洲(武汉的卫星城市)
- 武鸣(南宁主城区的卫星城区)
- 澄迈、定安[3](海口的卫星城市)
在香港,卫星城市的概念从英国引入,1970年代起已统一作“新市镇”,“卫星城市”之名现时已甚少使用。早期发展的卫星城市主要有两个,均在195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
1970至1980年代开始,港府进一步扩展卫星城市的规模成为现今所称的新市镇,并在新界地区发展了多个新市镇,包括沙田(90年代亦延伸出马鞍山新市镇)、屯门及天水围等等,以减轻市区的拥挤。
香港岛的薄扶林、田湾、香港仔、鸭脷洲及黄竹坑,新界的白石角等地区有时也被视为卫星城市,但由于规模较小,一般不视为正式的卫星城市。
星国占地面积较小,卫星城市按照片区划分。
参考文献
- ^ Goldfield, Davi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Urban History. 2007 [2021-02-01]. ISBN 97807619288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Shao, Zisheng.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19 August 2015 [2021-02-01]. ISBN 9783662449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 ^ 定安:乘势而上建设海口都市圈卫星城.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