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北京大学/档案1

葉又嘉在话题“北京大学 与 北京大学校”中的最新留言:8年前

关于北大的正式英文名称

根据北京大学党办校办,VI工作办公室,以及北京桑夏广告有限公司的共同协商决定,北京大学的正式英文名称为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1]小鲸~ 05:24 2006年8月28日 (UTC)

显然,在经过许多负面评论之后,那个决定已被取消了。--Roland Longbow 09:07 2006年12月26日 (UTC)

校徽版权

在这里使用校徽、商标等等是否有版权问题?建议将校徽删除。Munford 03:44 2003年9月17日 (UTC)

已经删了。--Formulax 07:25 2003年9月17日 (UTC)

我觉得校徽图片没有问题啊,否则国旗,国徽什么的也不能用。---Yxk 10:10 2003年9月17日 (UTC)

简直无稽之谈啊,重新上传吧

国旗与校徽有完全的不同,国徽、国旗没有版权,但是校徽是有版权的,属于设计者(或校方?),除非你能够取得版权持有人的同意,不然是不能使用的。--Formulax 02:11 2003年11月17日 (UTC)
国徽、校徽、公司logo等,属于特定国家、学校、公司,不可以恶意使用(比如在黄色网站),或者与在该权利主体无关的营利性活动上使用 。维基属于非营利性媒介,使用当属正当。我觉得没必要征得许可---当然,如果某国、某校、某公司发现维基使用其徽章后提出异议,另当别论。Nuprace 03:25 2005年2月21日 (UTC)

校徽的设计者是鲁迅.

怎么去征得他的同意?

据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老北大的故事》中的考证,京师大学堂的正式开办日期应为公历1898年12月30日.--Sunnyyen 03:30 2004年6月2日 (UTC)

陈平原的考证是正确的,但结论是错误的。12月30日只是京师大学堂的主要部分开学的日期,这并非京师大学堂成立的日期。成立的日期事实上是7月3日,京师大学堂这个机构的“法人”出现了——光绪皇帝奏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大学堂,并任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总督。

"校园南门外有众多餐厅,特别是考试期间,北京大学学生喜欢在这些餐厅里通宵晚自习。"

我倒,这些都写在百科全书里,维基是草根百科全书吗?

这些怎么不能写在百科全书中了?我本来还想补充:主要是在城隍庙小吃自习呢 校徽不侵权吧?我刚去了上海的鲁迅故居,忘了问问他老人家了。

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不过在实际的思想甚至行为上算不算共产党的?

北大的校训

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比较土,俺在北大附中上学的时候知道的,北大附中沿用的北大的校训 看这段:北大附中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训作为自己的校训;坚持“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通过年近40年的努力,形成了重人才能力培养、重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基础教学和素质教育及特长生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北大附中创办于1960年,作为北京大学培养人才的“四级火箭”的基础,她一开始就具有高层次的起点。40年来,她为自己写下了一段虽然短暂却又充满奋斗的光荣历史。 [2] --雪夜猫子 (talk) 12:19 2005年1月11日 (UTC)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不是北大校训,而是北大学风。但是很多人都误解了。现阶段的北大并没有校训。--Kren 01:43 2005年5月28日 (UTC)

校风、学风、校训搞一大堆是北医不是北大,我记得没有合并之前北医的学风正是北大那八个字,之前道还没听说北大搞得根北医一样,有个学风的说法,所以我估计你可能把北医和北大搞混了,至于北大的校训,是我在北大附中上学的时候知道的,北大附中的说法也是附中沿用北大的校训,不过后来北大是不是更改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目前从北大附中网站上获得的信息仍然是附中沿用北大那八个字作为校训,另外听还在北医的同学说,合并之后北医发的“北大医学部学生手册”上面的校训也改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了,所以我估计北大的校训应该没改,是北医合并之后跟着北大改了校训--雪鸮◎海德薇 (talk) 看看雪鸮 03:15 2005年5月28日 (UTC)

不是的。99年的北大就有这个说法 --Kren 13:52 2005年5月29日 (UTC)

我了解的情况是北大没有正式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也不是。--Mountain(Talk) 13:59 2005年5月29日 (UTC)

对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老校训的说法表示怀疑。究竟有多“老”呢?因为这几个词听起来显然不是1949年以前的词汇。太俗太肤浅。或许北大本来就没有校训,只是看到别的学校有就硬造出一个来?哪位给考证一下?--Manchurian Tiger 02:21 2005年9月28日 (UTC)

我是去年入学的,反正我们开学典礼上讲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校训。

北大并没有一个为广大学生、教工、校友或者官方普遍承认的统一的校训,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这么多的争论。很多北大的学生和教工,对校训的问题也并不清楚。即使确实有教工在开学典礼上讲过校训是什么,也不能因此就认为那就是北大的校训。至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确是附中的校训,附中也宣称这是从北大的校训来的。但是这只是附中的说法,不能代表北大。--Ozbert (留言) 2008年5月1日 (四) 04:58 (UTC)

北大的传统

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不错。不过,蔡元培独裁主义搞的那个大学区制,害苦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当然北大也没能幸免遭殃--北大师生的抗争精神令人赞赏的,不过那只是在民国,国民政府逃离大陆后,也被驯化了,感觉还是中共最厉害,居然一棍子就把孔子打倒了---当然,永恒的孔子思想越加光辉。似乎中共只有一项伟大的贡献,那就在中国推进男女平等;这方面,北京大学南京高师开女禁也有贡献。感觉激进思想在北京大学市场很大,共产主义这样的乌托邦理想主义和暴力主义,算是激进思想的一种。这方面,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所谓新文化运动中,似乎胡适鲁迅都很卖力。胡适就是那个主张全盘西化的胡适?鲁迅就是那个主张“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鲁迅?Nuprace 03:25 2005年2月21日 (UTC)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

过誉了吧。不太中性呀。--Mountain(Talk) 15:17 2005年5月20日 (UTC)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的确是对北大出身的精确评价,没有任何过誉之处。北大是中国历史上高等教育的开端,秉承太学,开创新学,一直有“新学祖庭”的说法。--User:218.80.144.93

虽然南京大学这个条目写的非常不中立,大家对此有争论。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到有些人对北京大学的评价并不象你那么高。我从天津大学条目中还看到他们的建校历史比北大还要早。另外,我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比如西方传教士是否也开办过一些学校,甲午之后传统的书院是否也有一些变化呢?高等教育的定义是什么?还请指教。--Mountain(Talk) 15:46 2005年5月20日 (UTC)

建议你阅读一下北京师范大学或者华东师范大学的高等教育史的书籍,会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的资料。天津大学是地方官员盛宣怀所建,最初也并非大学,而是“天津中西学堂”。北大是中国中央政府最早承认的大学,自北大(京师大学堂)开始,中国自最高层开始接受西方的高等教育,这也就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成就。中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也叫京师大学堂章程)就是因北大的诞生而诞生,其中规定全国只允许设立一所大学(就是北大),其他学堂最高只能是高等学堂,高等学堂毕业生方可进入北大。不过这个学制并非完全实施下去。

刚刚看了南京大学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不客观,南京大学与以前位于南京的太学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只是一所地方学校(两江总督所辖),如何能从法理上继承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呢?而北大确实从“法统”上源自旧式的中国最高学府——太学(北京国子监)。中国的国子监,都存有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双重身份,而北大最初也就是这样,不但是国家最高学府(皇帝下诏建立,光绪帝天安门宣读的《明定国是诏》中1/3是讲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而且也是管理教育的最高机构,所以最初的北大不但是学府,也是衙门。——这个其实就是国子监的翻版。在1905年左右,国子监和京师大学堂的教育行政权合并为清朝的学部,国子监撤销,从而完成了古代最高学府向新式最高学府(北大)的转接。--User:218.80.144.93

主要是我觉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种情况下,西方的思想、学术、教育制度进入中国,不应该会仅仅在一个点上发生。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先知先觉的人很多呢!京师大学堂开始时未必对中国各方面的贡献都很大。我觉得争什么“正统”、“祖庭”没有太大意义的。北大的特色全在于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地位也是从新文化运动奠定起来的。--Mountain(Talk) 16:07 2005年5月20日 (UTC)

西方的教会大学,一般不被纳入中国的体系,但是很多的确是较早。需要到政府备案才算正式的学校。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其实是京师同文馆(1862年建立),但是这个不能算大学,只能算高等学堂。主要“大学”二字以前绝对不是乱叫的,这个称呼事实上是从北大(京师大学堂)开始的,最初人们把北大直接称呼为“大学堂”(见相应的牌匾),可见北大是近代“大学”二字的首先承载者。

北大并非由蔡元培所开创,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经有20年的历史。北大首先是传承(传承古代最高学府太学),而后才是创新(开创新式大学的祖庭)。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其实就是国子监衙门,这是真实的不可否认的历史。这也是“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由来,有继承,有创新,中西合璧,这才是真实的北大,历史就是历史。--User:218.80.144.93

你的见解,只要是有根据的,都是可以写进去的。但我建议不要用“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那么强烈的说法,只是用平和的语言来叙述。--Mountain(Talk) 16:26 2005年5月20日 (UTC)

鄙人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史有比较深的研究,曾经研读过许多书籍。的确语言应该平和,但是窃以为就描述北大的历史地位而言,没有比“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更加合适的词汇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上古即有,当时就有“太学”之名。后来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国家最高学府实体;到东汉时期太学人数高达三万。然后魏,到晋改成“国子学”,到南北朝,到隋朝改成“国子监”,到唐,到宋,到元明清,虽然国家政权交替,但是一直都存在着这个国家最高学府,这一脉自汉朝起至今已然2000多年,最终经清朝国子监转入京师大学堂(北大),学统绵延而不灭,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荣和奇迹。现在的北京国子监遗迹,大门上依然挂着硕大的“太学”牌匾,中国人尊重历史的执着恐怕世间少有。

最后,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带给大家“获得知识”的快乐,谢谢。--User:218.80.144.93

根据基督教在华教育始末任不寐:中国大学精神批判,我列了一个表:

  • 1818年:米怜(William Milan )、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后转移到香港。
  • 1839年:马礼逊学堂(Morrison School)在澳门开办。1842年迁至香港,容闳即毕业于此。
  • 1862年:京师同文馆
  • 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 1864年:广州同文馆;美国长老会开办蒙养学堂,即后来的登州文会馆。
  • 1866年:福建船政学堂
  • 1876年:福州电气学塾;登州文会馆宣布具有大学水准,成为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
  • 1879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施若瑟合并神道学校、培雅书院、度恩书院为圣约翰书院
  • 1880年: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
  • 1881年: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创立中西书院,后改为动物大学 。
  • 1882年:上海电报学堂
  • 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
  • 1887年:广东水陆师学堂
  • 1889年:格致书院在广州开设,后改为岭南大学
  • 1890年:江南水师学堂
  • 1893年:北洋医学堂、湖北自强学堂
  • 1895年:北洋大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
  • 1896年:南洋公学、江南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
  • 1898年:京师大学堂,即北大前身。

显然,这些学堂在京师大学堂之前就已经开办。我们从Talk:西学东渐这页中可以看到,新的学问在百十年间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有许多的途径。北京大学为“新学祖庭”一说并不那么想当然的成立。北京大学在“新学”里的重要地位还应是由它在新文化运动里的贡献奠定,而新文化运动所涵盖的知识谱系仅仅是现代学术的一部分吧。User:218.80.144.93还得需要再论证。

我们从罗家伦先生的文章《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中可以看到:

北京大学最初是京师大学堂,里面分进士馆、仕学馆、医学馆等,无一馆的学生不是官气十足的。
据最初一班的人说:差不多一个学生要用一个听差,上课的时候,有听差来通知“老爷上课了!”
于是这些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睡眼朦胧地带着一个听差到课堂去。
医学馆比较多些洋气,但是和进士馆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别而已。

请问“上承太学正统”就是如此表现吗?

我爱这所学校,但也决没有理由夸耀什么。--Mountain(Talk) 21:28 2005年5月20日 (UTC)

这里还有桑兵先生的一篇文章《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其中这样写道:

对北大学术成就看法的保留,与中国高等教育量的激增以及某些学科质的提高不无关系。到1926年,
北京的国立大学增加到9所,地方则有南京东南大学、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
同济、政治大学,云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奉天等省均设立大学,浙江、安徽则已成议;
而私立者更多,北京、上海两地各30所,加上其他各地,共80余所; 另外教会大学在非基督教运动后也提倡中国化。
北大的独占地位从此被打破,同类比较中学术水准高低的砝码自然日益加重。当时中国的大学足以言学术者,
主要还是文科中的中国学。由于清华举办国学院,燕京加强中国化,辅仁稳步发展,中国大学树旗对垒,
北大的学术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1926年离开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长,不过九年时间,学术的发展不能仅归功于一个学校。桑先生的文章里还有很多小故事,挺有趣的。--Mountain(Talk) 22:33 2005年5月20日 (UTC)

太学?祖庭?能不能谦虚一点?我们能不能不要把北大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遗腹子,中国现代文化的祖师爷?布尔费墨 03:42 2005年7月13日 (UTC)

在中国,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宣传方式,国防科技大可以说自己延续了哈军工的传统,建国之后科技贡献极大,中科大可以说自己63年之后培养出了最多的院士,清华可以说自己国内排行榜各个都是第一,只要言之有据,也就那么回事。只有北大这一招宣传来的最狠,我不说我是第一,也不说我是最优秀,我就说我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从出身上做文章,生生的把自己拔高一截,把国内其他大学都看低一等,这种唯出身论、唯血统论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中国政府官方从来没有颁布个哪个文件说哪所大学是最高学府,只有北大毫不惭愧的把这个头衔带到了自己的头上。

且抛开出身论,血统论之荒谬不谈,单从北大的出身"京师大学堂"来看,也只是一个晚清没落封建帝国的教育机构场所,学生都是些爱逛京城八大胡同的官僚富家子弟,这么一个地方,却被北大诩为"中国最高学府,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

从以下列出的几篇回忆蔡元培先生的文章节选可以看出,直到1916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的风气才为之一转。因此北大那段充斥着官僚、没落气息的早期历史,也就别拿出来当"中国最高学府"的理由了。向着学术自由的方向发展的中国教育界不需要凭空封出这么一个最高学府出来,北大要想被人尊敬,大可不必采取这样的办法,还是要多想想怎么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多做出些贡献,少出些丑闻,不要总想着吹嘘自己的血统高贵来压别的大学一头。事实上,这种看出身,论地位的风气,正是困扰和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展的死敌。

在姚同发的《蔡元培与群星灿烂的北大教授》一文中写到:北京大学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堂,但仍保留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上课铃响时,当差便来"请老爷上课"。一些有钱的学生,打麻将,喝花酒,捧名角,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至于那些被称为"中堂"或"大人"的学监及教员,不学无术滥芋充数者,比比皆是。蔡元培担任校长后,立即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在《北大之父蔡元培》中,对京师大学堂的真实情况也有着生动的描写:但好景不长,光绪二十四年的八月六日,西太后发动了政变。马上下令恢复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维新派的新政措施几乎全被取消,惟京师大学堂奇迹般 地保留了下来。西太后自有她的打算,自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后,从魏晋到明清,一直以国子监相沿袭,她要让大学堂回到祖宗开创的老路上去,先是借八国联军进京,以"主和"的罪名杀了锐意革新的许景澄。又在1903年重新修订大学堂章程,在大学分科中增设了经学科,使大学堂完全成了旧式书院。当时的学生多数出身于贵族官僚门第,讲授经史的也多为翰林院腐儒和政府官吏。学生入学堂是为了找"恩师"做靠山,谋求升官之道。被传为轶闻的是进士馆里每个学生几乎都有听差伺候,上课铃一响,得先由听差来请老爷上课。据说当时的体育课,有些教员叫口令也毕恭毕敬地喊什么:"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

光绪三十三年,优级师范科的一百零四名学生毕业了,他们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期毕业生。当时毕业生的成绩,分最优等。优等、中等和下等四种。最优等和优等者被授予师范科举人学位,并分等授以官职。虽授有官职,因为是师范毕业,还要尽满五年的教席义务,才能候补。至于何时能补上,又要轮班子,找门路,真是遥遥无期。难怪当时有个学生,为一位早逝的同学写下这样的挽联:"未博得五年义务,七品虚衔",为死者也为自己的功名未就喟叹不息。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一度主持教育部。将京师大学堂正式改称国立北京大学,向总统推荐严复为第一任校长。根据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废去了忠君、尊孔等信条,将经科和文科合并,取消了经学科。但袁世凯为了加快复辟帝制,一面干方百计摧残北大,曾先后两次以经费不足提出停办北大;一面又拼命拉拢师生,在去年的下半年,竟要封北大校长和教授为所谓的"中大夫"和"下大夫",遭到了胡仁源和教授们的严正拒绝。当袁世凯准备举行"登极"大典时,北大师生群起反对,最轰动者为文科教授马叙伦的挂冠而去,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

《一代名师蔡元培》一文中也如是写到:

当时北大的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在学校里被称为老爷,差不多每个学生都雇有当差,上课铃响了,由当差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课余则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当时,社会上盛传"两院一堂"的说法,指的就是出入八大胡同妓院的人中,多是参众两院以及京师大学堂的人。

蔡元培之女:蔡啐盎:"因为学生多数是官,有的不是官,但是希望毕业后能做官,所以风气是以做官为目的,被人称作官僚养成所。"

蔡元培之子蔡怀新:"有些教授是法官来兼职的,学生最有兴趣的是官做得大的,将来毕业出去时可以找到靠山,所以要同这些做官的教授巴结好关系。"

布尔费墨 06:31 2005年7月13日 (UTC)

回复上面的质疑,并再次深入阐述“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

在北大(京师大学堂)之前,没有一所是正式的大学,上面的那位列了那么多不知道要说明什么,你恐怕没有看过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专门书籍。从1860左右之后到1895年前后建立的学校,都是专业学堂,用今天的观点看相当于中专。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该校1901年并入了北大(成为北大译学馆),所以说,北大不但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大学,其实也是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请注意一下“学堂”跟“大学堂”之前的差别,这个差别就像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差别。

事实上,从天津中西学堂(后来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起才有点大学的味道,但是当时其实却是没有称职的大学教师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大学,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叫“大学”二字,而不是“学堂”。京师大学堂同时也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在清朝,所谓国立,就是最高政权(皇帝)建立的,而北大无疑是独一无二的,由光绪下诏书建立(相当于国家主席令),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方官员建立的如天津西学学堂充其量也只能算省立或官立。京师大学堂最初同时也是中国的国家教育部,自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开始,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才开始,从天津中西学堂(后来的北洋大学堂)只是序幕。中国的第一个学制(确立国家教育体系的章程)就是《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也是因北大的建立而建立的。所以北大的诞生事实上是开创了中国近百年的高等教育,这种形而上的最崇高的地位,就算不是空前,也一定是绝后的。所以说“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最恰如其分的描述了北大上承中华高等教育自太学开始的2000年的学统,并开创近百年新式西方型大学鼻祖的地位。

京师大学堂最初学风不好,其实是继承的国子监(太学)的。因为科举被停止,书生均以进入北大为“进士及第”,学校里面很多都是官老爷。这虽然并不光彩,但是却证明了北大传承中国2000多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正统地位,也是中国古老的太学的唯一直接传人。自蔡元培起,北大才从国子监中走出,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

京师大学堂建立之后12年,也就是1910年,终于创办了“分科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本科教育。注意,在此之前,中国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本科教育,因为连老师都没有。分科大学中有文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大学、农科大学等等,这是现代综合性大学的雏形,北大也因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之前建立的学校全部都是专门学校或者工业学校,比如较早的北洋大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其实就是类似于工科大专,连基本的文科、理科教育都没有。--User:218.80.144.93

谢谢你的回复。我确实没有看过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专门书籍,我只是凭借常识来怀疑“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 对你说的“中国的第一个学制(确立国家教育体系的章程)就是《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也是因北大的建立而建立的”:
    • 京师大学堂是否就简单的是北大?
    • 1902年8月15日颁布的“壬寅学制”不止只包含了《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还有《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那么“壬寅学制”,真的是为京师大学堂而创建吗?还是京师大学堂仅仅是学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 你说“北大的诞生事实上是开创了中国近百年的高等教育”;请问“开创”一词的主语应该是北大,还是是清政府?
  • 再有就是对“新学祖庭”的置疑:
    • 据统计从1900年到1919年共有100多种科技期刊在中国创刊,我想知道这其中有多少和京师大学堂、北大有关系?
    • 希望你能给我开列一个国立、省立学校毕业人数的比较,学术产出的比较。
    • “祖庭”有以此为始的含义,请你给出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新学开始于北大。

总之,我希望能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名分上的事情。对了,如果你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史,也欢迎你来撰写这个条目。--Mountain(Talk) 17:28 2005年5月21日 (UTC)

1、你说的对,壬寅学制是一些列章程组成,建立了自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堂(北大)的进阶体系。该学制中明确规定,大学堂就是指京师大学堂(北大),也只能有这么一所(当时的中国人,没有想到会需要超过一所大学,而是以太学这样独一无二的“最高学府”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大学)。这也是北大所谓“最高学府”称呼的由来。

2、准确的说,应该是“北大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这是我在北大百年校庆官方资料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上面看到的原话。

3、从1900年到1919年,科技(理科、工科)在中国事实上还没有启蒙。虽然京师大学堂(北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等专业或系科,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然是以文为正。直到1925年之后,理科才开始在中国真正的扎根。说的明白点,就是说当时的理科地位比较低下,工科就更低了,但是1949年之后,工科的重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这是后话。北大作为中央的最高学府,其学科发展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学科的认识和取向。尽管如此,中国最早的理科教育依然是始自北大。“新学祖庭”之说,自然是名至实归。

4、最初,其实没有什么“国立”、“省立”之说,这个说法是民国之后才有的。而在清朝,要讲“国立”,必然是Imperial的含义,显然除了京师大学堂之外,没有第二分号。(北大最早的翻译名是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5、京师大学堂是不是北大的问题。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且更名的时候没有学科或机构重组。所以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只是纯粹的改名,而改名是因为民国的建立。

针对你说的“中国最早的理科教育依然是始自北大”,下面是我找到的资料:

  • 数学:根据1897年《新知报》载的《绍郡中西学堂规约》,该校的算学馆制定了这样的教学方案:先从华蘅芳的《算法须知》、伟列亚力的《数学启蒙》开始;习几何者再授以《几何原本》;习代数者要学狄考文的《代数备旨》和傅兰雅的《代数术》;研习微积分的,要看伟列亚力译的《代微积拾级》和傅兰雅译的《微积术》。其实从1860年代开始,各学堂就已经开始传授西方算学。
  • 地理学:1901年张相文在上海南洋公学和兰陵出版社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最早的地理教科书。
  • 格致之学: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1886年至1897年间他们的考题广泛的涉及到天文、历法、气象、物理、化学等。
    • 化学:1870年嘉约翰、何了然译《化学初阶》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部化学教科书;但我没能查到他们在哪里教授化学。
  • 教学体系:1877年在华传教士组织的益智书会决定组织编写初、高级两套教材,至1890年该会编写的98种教科书涉及到数学、天文、测量、地质、化学、植物学、地理等。

如果说这些西方知识的传播在当时都是普及、启蒙性质的,算不上研究性质的。那么咱们再考察20世纪初在中国成立的各种学会:

  • 1912年詹天佑在广州创立"中华工程师会";
  • 1914年中国科学社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它的社所设在上海、南京等地;
  • 1917年留美的中国工程师和留学生在纽约成立"中国工程学会";
  • 1931年在欧洲的留学生贝时璋、林镕、朱洗等创建了中国生物学会;
  • 1930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在美国成立;
  • 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
  •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是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举行的成立大会。

从这些学会的成立地点,我看不出北大有成为“新学祖庭”的可能。--Mountain(Talk) 07:53 2005年5月22日 (UTC)

另:格致书院究竟在上海还是广东成立?我这里的两个资料是矛盾的。--Mountain(Talk) 08:03 2005年5月22日 (UTC)

你列的这些说明了什么?呵呵。首先,理科只是新学的一部分,我前面提到了理科是20年代中后期才“登上台面”的。其次,中国的理科(自然科学)发端于北大(1910年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应系科),20年代中后期由东南大学推动繁荣,这是定论。就像PC是IBM首先推出的,但是现在IBM已经把它的PC部门卖给联想了,PC从IBM里面消失了,PC最强的已经是DELL,但是PC鼻祖依然是IBM公司。——当然,目前而言,北大的理科依然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北大理科国家重点学科26个,第二名的南大是17个)--User:218.80.144.93

我想说明的如下:

  • 如果要成为“祖”,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换得了大家的认同并且传播开来。
  • 西方学术、教育制度进入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潮流。虽然某个学校在某些方面是最早的实践者,但类似的实践活动应该也会很快遍及全中国,仅仅是时间上早那么几年,并不存在某个学校就因此成为“祖”(暗含着别人都是“子”)的问题。
  • 如果没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准备,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仅仅几年之间就发生的。汪晖先生在论述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运动时曾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晚清以降的知识氛围和制度建设的过程的产物,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仅仅几个文人构成的社会运动”。同样的,也不能仅仅归功于一个学校。

--Mountain(Talk) 09:26 2005年5月22日 (UTC)

最初北大是新式教育系统的“教育部”,怎么谈不上“祖”呢?按照当时的规定,全国所有的教育事宜、所有学堂,均归北大所辖。中国最早的“大学”之名、之实,中国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中文、历史、哲学、农科等等系科,中国最早的分科大学体系都发端于北大,中国最早的学制也是因北大而诞生,怎么不能谈“祖”呢?北大的建立本身就是清政府内部权力斗争,争论变法与否,是否接受西学等等的产物,自北大诞生起,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最上层接受西学,其意义之大不言自明。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自然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但是舞台主要在北大。--User:218.80.144.93

这个的确如此,不仅舞台主要在北大,而且基本上由北大师生所领导、主导 --Hanrry 04:28 2005年5月31日 (UTC)
  • 我在前面已经反驳了你的“中国最早的学制也是因北大而诞生”的说法。
  • 我在前面已经问了京师大学堂是否就简单的是北大的问题。现在的北京大学显然并没有继承管辖学校这一部分职能。
  • 请问教会大学是否也归北京大学管辖呢?
  • 请问中国最早的分科大学体系是发端于北大,还是由清政府规定,然后在京师大学堂施行的?

不要过于自恋了。--Mountain(Talk) 10:04 2005年5月22日 (UTC)

User:218.80.144.93说的最早的学制等等如果是事实,可以写到条目里面。但是什么之祖的话就免了吧,读者看了条目以后对北大自然会有自己的评价的。评述性的东西在条目里面应该尽量少。--Alexcn 10:07 2005年5月22日 (UTC)
User:218.80.144.93说:‘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正式大学,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叫“大学”二字,而不是“学堂”’在这里,user:pourfemme请问:“京师大学堂”这个词组应该怎样理解?是“京师的大的学堂”呢?还是“京师的大学的堂”,很显然,就像“中国大饭店”,“民国大总统”一样,所谓“京师大学堂”,应该理解为“京师的大的学堂”!还是“学堂”嘛!只不过是京师的,大一点的学堂而已。把“京师大学堂”说成‘就叫“大学”二字,而不是“学堂”’也太牵强附会了!布尔费墨 03:57 2005年7月13日 (UTC)

考证北京大学前身的追溯问题

没有查到“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最早出自谁之口。不过对于前半句,季羡林有一篇文章,《从太学到北大》,其中有“北大的校史应当上溯到汉朝的太学”、“中国的学统从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京师大学堂,最后转为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的说法。在评论这个说法之前,有把变迁的历史原本情况列出来。

1、北京大学就是京师大学堂,这是没有问题的--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

2、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国子监又是什么关系呢? 2-1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成立,为新学(西学)学堂。北京国子监在戊戌变法前后一直存在,直到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民国后改称教育部),国子监行政事务归学部,国子监也被废除。可见,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国子监是并行存在的,是两个独立的机构,京师大学堂为新学(学堂),国子监为旧学传统学校,由此看并不存在京师大学堂继承国子监的情况。 2-2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体制中,国子监不仅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也兼有主管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的角色,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全国的新式(西学)学堂事务则归京师大学堂管理,直到1905年,专门主管全国教育的行政机构学部成立(在此以前多个朝代的中国的教育事务都是由礼部主管),原国子监所承担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事务和京师大学堂承担的新式(西学)学堂行政管理事务交给学部,此后国子监不复存在,而京师大学堂继续存在。在这个由旧学转新学的职能对等意义上,京师大学堂似乎是国子监的化变,也就是国子监代表的旧学最终为京师大学堂所代表的新学所取代。 正是因为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存在,所以存在争议。

3、北京国子监的演变是如何的呢?北京国子监最早创立于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初年,元代国子监改为北平府学,明朝迁都北京后,北平府学又改为国子监,清代沿袭,到1905年取消。

4、国子监和太学是什么关系呢?国子监太学都是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国学,国家大学,是设在京师的国家中央学府。问题是,不同的朝代的国学是否都存在继承呢?太学的形式在先,国子监是太学的演化,如唐朝国子监含太学。到明朝迁都北京后,国子监又分为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

说到这里,可以看一下声称前身为南京国子监的南京大学的追溯方法,这其实应该是类似的课题。南京大学条目中有一段“南京大学源远流长。古代南京大学,始自吴永安元年(公历258年)孙休诏立五经博士所创国学,历晋代与宋、齐、梁、陈四朝南京太学,至明南京国子监时期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学府;金陵非京都时代由中央学府改作南京府学,1650年明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前后三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与东南名儒张謇、缪筱珊等人筹画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经年余筹备,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开学;1914年改建南京高师,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复为中央学府,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看似没有问题,实际上和北京大学声称前身为国子监一样存在几乎相同的问题,问题在于,从旧学到新学,是怎么跨越继承的?也就是说,京师大学堂和国子监,三江师范学堂和江宁府学,怎样继承的是很含糊的,京师大学堂和国子监似乎在职能地位(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上,三江师范学堂和江宁府学似乎在校址和地位(当时南京的最高学府)上,如果只因为这些就能追溯吗?这是个问题。说话前面的话题,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追溯的问题。比如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后建立的北京国子监,它应该追溯原来的北平府学,还是那是依然存在的南京的国子监。比如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和1928年定都南京后的国立中央大学,都有最高学府的意义,两者能追溯吗?(这个显然是不能了)。还有一个问题,其实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历史中,都存在不延续的情况,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被毁坏,到1902年又才新建立起来;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在1912年辛亥战争中停办,1915年才重新开学,而且名字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可以说,严格来讲,如果不算另外的来源像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真正可以延续对目前带来持续发展的追溯,北京大学也许应该是1902年,南京大学也许应该是1915年。再往以前是否好追溯,追溯到哪里,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尽量列出一些发生的历史情况供参考 --Hanrry 04:28 2005年5月31日 (UTC)

Hanrry看来还是看了不少教育史方面的书目的。中国各个朝代都有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国子学),每个朝代自然都是自己的太学,但是从“最高学府”这个学统的意义上,各个朝代是相互传承的——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传承不是地址的传承,而是地位的传承。就比如说元朝的国子监,在明初改为北平府学,后来又成为京师国子监——在北平府学的时候,这里就不是最高学府,后来的北京国子监从地位上而言显然也不是继承的府学。

南京大学自称继承太学绝对是无稽之谈,其原因就是三江师范学堂(南大所追溯的正式诞生前身)其地位绝非最高学府,自然也无从继承太学或国子监。就正如现在在洛阳东汉太学遗址上建立一所洛阳技术专科学校,请问是否可以说该校是传承太学?太学的传承从来就不是地址的传承,而是地位(最高学府地位)的传承。

再谈谈中央大学时期的南大,中央大学地位很高,但是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学府”呢?恐怕很难得到肯定的回答。因为中央大学从“地位”上而言只是跟其他国立大学一样的学校。并没有类似太学、国子监、京师大学堂那里行政上保证的最高学府地位,也没有兼任国家教育部的职能,中央大学仅在民国时期大学院改革的时候曾经兼任江苏省教育局的职能。所以中央大学充其量只能说最好的大学(暂且不论是不是),但却并非真正上的“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是新式最高学府兼教育部,北京国子监是旧式最高学府兼国子监。两者最初曾经并存过几年,之后北京国子监撤销,而北大却保留了下来。两者的“教育部职能”合并为清朝学部。这是一种融合,也是一种传承。自科举取消之后直到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前,京师大学堂其实就是科举的代替品,当时的很多散文和回忆录都说,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其实就是国子监的风气,而蔡元培之后才被改造为现代大学。正如清朝推翻明朝,明朝可以在南方保留自己的“太学”一段时间,但是其正统已然缺失,就算并存也失去了地位——不同朝代之间太学的传承也是如此,这是最高学府地位的传承。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这段话找不到出处。而且也没有道理,因为国子监太学是1905年终止的,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成立的,1905年不可能被1898年延续。根据Wikipedia:非原始研究的原则,要删除。

  • 不过北京大学官方的看法(请看校徽)是觉得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98的“京师大学堂”,其实这各题目会不会是我们后代人的后见之明,搞不好当时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根本不想和“国子监”这各机构有任何传承关系,因为那代表封建、迂腐、落后,不符合当时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时代诉求氛围。Encolpius (留言) 2008年12月15日 (一) 05:43 (UTC)Encolpius

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应另立条目,不宜REDIRECT 到北京大学;韩素音曾入燕京大学,从来没有入北京大学! 唐戈 11:46 2005年5月21日 (UTC)

附议,确实应该把燕京大学分开,单列条目--雪鸮◎海德薇 (talk) 看看雪鸮 02:24 2005年5月22日 (UTC)

我不同意。52年以后的北京大学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原系组成,如果这个百科全书的词条讲述的是现在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当然是北京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从继承来看,现在的北京大学继承了燕京大学的校址,图书馆的图书。从管理来看,燕京大学的档案资料由北京大学档案馆管理。--Kren 01:48 2005年5月28日 (UTC)

我觉得可以在条目正文中说清楚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关系,但燕京大学本身内容非常丰富,完全可以自己作为一个条目。--Mountain(Talk) 01:03 2005年5月31日 (UTC)

不知道大家看到我上面说的燕京大学的事情了么?我还是觉得应该把燕京大学列在北京大学的说明里面的

事实上看,是原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的文理科部分的院系合起来组建了1952年以后的北京大学,在法律主体上,应该说是作为教会大学的原燕京大学被取消了,而北京大学得到了保留,北京大学迁移到了燕京大学的校园,这个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这样来看,我觉得,一方面北京大学里面完全有必要提到燕京大学,毕竟是其事实上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北京大学继承了燕京大学的大部分院系、图书设备,占有燕京大学校园,并且加上从燕京大学档案归北京大学保管的意义上,可以说燕京大学合并进入了北京大学,这个方面似乎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的关系很相似);另一方面,燕京大学也有必要作为一个单独的条目存在。这个和京师大学堂不一样,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本为改名前后的同一个学校,在逻辑上单独作为条目并不太合适,而燕京大学则是不同的情况。 --Hanrry 02:30 2005年5月31日 (UTC)

当时是我重定向的,我看燕京大学的内容太少了,作为一个条目比较单薄。--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13:46 2005年5月31日 (UTC)

辅仁大学哲学系1951年并入北大,主体并入北师大,是不是也要消灭辅大条目?140.136.247.228 2007年4月24日 (二) 10:37 (UTC)

为什么每次碰到大学就容易发生争执?

为什么好像维基只要碰到大学正统之类的话题就容易发生争执?怎么会这个样子?--Theodoranian|虎儿 (talk) 18:32 2005年5月21日 (UTC)

抑或是人性使然乎?--Hamham 10:24 2005年5月22日 (UTC)
也许是有一点虚荣心?不过我还是相信维基能利用它带来的编辑动力,并且把副作用降到最低。--Alexcn 10:30 2005年5月22日 (UTC)

我一直没能查到“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的出处。只是在北大招生网上见到。大陆的各学校都有各自的招生机构,他们自然要极力鼓吹自己的学校好。大概是前年的招考时间,还发生过这种事情:清华的招生网完全把北大的IP给封了,这样北大的招生人员就看不到清华的动态。呵呵。--Mountain(Talk) 10:36 2005年5月22日 (UTC)

这些争执应该排除到wiki外面。赫赫。这里应该是纯学术的争论。--Kren 01:51 2005年5月28日 (UTC)

这里面存在两种情况,一个方面是这些教育机构的历史变化的确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在对于自身的表述体认上也存在许多有问题的地方,所以才会出现争议 --Hanrry 02:43 2005年5月31日 (UTC)

我把“北大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写进条目,是为了说明:北大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神圣。布尔费墨 04:00 2005年7月13日 (UTC)

  • 已被我删除,原因是不适合放在北大的条目中。如果觉得有必要介绍相关内容,请另开条目(但本人觉得毫无必要,也不合适)。此外,您写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北大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神圣”,开设此班就能证明北大不神圣?--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D 04:12 2005年7月13日 (UTC)
  • 是啊!有些人非要说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我就要用北大自己的材料(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jsp?id=99966)给他们看看,北大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北大,北大也是有大批的俗人,在干着人人都干的俗事的。
    • 至少WIKI的大部分北大人懂得韬光养晦,明白不该把公众舆论空间当作自己翻筋斗云的地方。--沐童 (修炼中) 05:39 2005年7月13日 (UTC)
    • 对啊对啊!所以说应该全面地认识北大,不要把大学(包括北大)当圣殿来膜拜。“上承……下立……”的说法存在于北大校友的内心就可以了,把它当真理拿出来就有点不是那么“韬光养晦”了。布尔费墨 06:22 2005年7月13日 (UTC)
    • 北大从来就不是什么圣地。百科全书的立场是客观,只要是反映这个学校的真实事件,而且不是小事,都应该包容。象我写的北大在文革中的表现,就是毛和四人帮的打手,梁效,聂元梓风头之劲,远胜于今日的超级女声,这些人对文化的摧残,对教授的打击,难道不是北大传统的一部分?近几年海归得势,新自由主义垄断北大,张维迎为顾雏军呐喊,陈兴良收了黑社会刘涌的好处费干涉司法程序,这些都是事实,而且影响恶劣,怎么就不能写?现在干巴巴的一小段根本不能反映北大的文化传统--一个大学随着社会的变迁,完全是可能变质的!请管理员不要为她遮羞了!我们相信未来的北大会走好。但污点不可能从历史中抹掉。我是看着现在北大这个条目写的很不理想,才动手补充的,没有想到有个管理员竟敢说我是破坏。什么水平,也配。
    • 发生过的事情干嘛要删,建议找中性的人管理本条目,不是北大人也不是反北大的人

院系设置

我把即将成立的那些文字删掉了。原因有两个:一、找不到证据说明即将成立这些学员。二、百科全书不应该有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预告,除非已经是非常明渠的消息。

  1. 心理学系(心理学院将成立)
  2.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学院将成立)
  3. 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院将成立)
  4. 历史学系(历史文化学院将成立)
  5. 哲学系(宗教学系) (哲学学院将成立)
  6. 社会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将成立)
  7. 艺术系(艺术学院即将成立)
  8. 体育教研部(体育运动学院将成立)

没有昌平校区

我看条目里提宿舍问题才想起来没有写昌平那边的是,清华大学的条目里也没有写200号那边的是,可见教育网的人上wiki的真是受限了。--Smartneddy (Talk) 12:40 2005年8月3日 (UTC)

若干修改

1。北京大学校训的问题:

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校训,如较早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蔡元培时期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等。“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现在是北大的传统精神(见http://www.pku.edu.cn/about/about.htm)。现在的北京大学没有正式的校训,在北京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也只是北京大学的学风,而不是校训(见http://www.pku.edu.cn/about/about.htm)。在北大招生网上也是用“老校训”这个词来解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

2。北京大学的介绍上关于北大校友的列表过于少,我将增加学界、政界、军界及其他领域的一些北大校友,以期大家对北大有更好的了解。

3。我还增加了一些北大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等等,这些都是从北大的官方网站上找到的。

4。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些对重点词汇的链接,如未名湖等等中国高校间的著名景点以及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链接。

5。另外,对于北大的历史我也做了一些更正和补充。京师大学堂是孙家鼐创建的,不是张百熙,大学堂于1900年因外国入侵中国而停办,后1902年重新复办时才是张百熙主持的,这个可以查一下孙家鼐的资料即可验证。另外,我也把关于五四的历史简单的写了进去,因为这件事对于北大来说,影响实在是太深了。

如有不够周到或产生谬误之处,还望谅解和指正。谢谢!

////////由于我不久前才接触的维基百科全书,故对这里的“规矩”不是很了解,所以先修改“北京大学”的页面,然后才补充这个修改说明的,还望管理员能够把“北京大学”的页面恢复到2005年8月21日10:30分的历史页面,谢谢//bow 11:11 2005年8月21日 61.233.144.118

请大家评评理,有个助理编辑竟敢说我写的是“破坏”

这是我增加的北大条目文化传统部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北大和清华是造反派的重镇。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组“梁效”就是这两所高校的教师组成的,对文革客观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反派学生领袖聂元梓来自北大,蒯大富来自清华,韩爱晶来自北航。这些人后来都被判决为刑事犯。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因为一张大字报,成为"文革"风云人物。聂元梓授意手下写报告给康生,诬陷彭真、薄一波、安子文等为叛徒,这些老同志相继被捕入狱;还召集手下干将,炮制了《历史的伪造者、反党野心家--再评〈朱德将军传〉》等三篇反动文章;聂元梓还贴出全国第一张公开炮打邓小平总书记的大字报,诬陷邓小平是"全国第二号最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 改革开放后,北大延续了自由主义的传统,特别是大批海归学者到北大执掌教鞭之后,鼓吹新自由主义,并形成很大气候。代表人是为民营企业家辩护原罪的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和为黑社会头子刘涌辩护无罪的法学教授陈兴良。事实证明张维迎力挺的企业家顾雏军确实是犯罪分子,陈兴良力辩无罪的刘涌确实是黑社会首领且被处决,这些事实和这两个教授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在网络上在社会上都形成了对北大不小的反弹。以至于很多人质疑北大教授究竟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是什么阶层的代言人。 


我写的完全是事实。客观公正。 难道原来的人写的那么一点东西能反应北大传统?所谓传统就是她的所有历史的浓缩和亮点。文革时期北大的表现国人皆知,最近张维迎和陈兴良的表现上网的都知道。作为百科全书,怎么不能容纳多种观点(有事实为依据)。反观毛泽东条目赫然写着正面反面评价,北大条目就是圣地?不能直面自己的历史,不能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最重要的,我认为我写的的确反映了北大的文化传统。

那个叫Mosesofmason 的管理员你敢跟我辩论么?自己的主页连个对话框都不敢留,偷偷摸摸的删别人!

你怎么就知道你所陈述的就一定正确而我们的判断就一定错误呢?文化大革命究竟哪一派是正确的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而且上面的措辞具有太过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且是以“中国中心”为视角来判断问题,这也是不中立的体现。而且我奉劝你不要对任何人采用人身攻击如“自己的主页连个对话框都不敢留,偷偷摸摸的删别人”,挑衅是不应该的。--学习第一|有事找我:P 14:54 2005年9月19日 (UTC)
  • 上面那位匿名用户,有关事实的辩论实际很简单,只需给出能够支持你写的段落的文章出处就行了,请参看Wikipedia:文献的引用。即便您是正确的,您的口气也实在让人不舒服,这样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没人能保证不犯错误,包括Mosesofmason和您。另外,没有哪条规定说删除的时候必须通知作者,而且您是匿名用户,更加难通知,因此谈不上偷偷摸摸。您留在条目中的留言被我删除了,条目中是不可以留言给别人的。最后,希望您记得下次参与讨论的时候,最后以~~~~来签名,系统会自动转换为您的签名。--瀑布汗 瀑布屋 15:25 2005年9月19日 (UTC)
  • 感觉这一段不太符合维基的无偏向性要求。Massbless 12:35 2005年11月30日 (UTC)

“最著名”的说法不客观

因此改为: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我想大家会同意吧。--Manchurian Tiger 15:56 2005年9月24日 (UTC)

关于餐饮的介绍是否以删去为宜

首先餐饮于一所大学不够重要;其次餐饮场所及种类经常变化,不宜长期保留。

  • 同意,而且目前南门外已经没有以往那么多餐厅了,保留那些过时的东西不好。Massbless 12:37 2005年11月30日 (UTC)

建立单立一条目为餐饮,不在正文体现。小鲸~ 13:55 2006年5月9日 (UTC)

关于学术地位

“北京大学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在一些国际学术排名榜中,北大除工程与技术领域略逊于清华大学外,其余领域均高踞中国大陆之首,但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时则略逊于南京大学。相反,在中国大陆的一些排名榜中,不少排名均是以清华大学居首、北大次之。不过,在国外的排名中,则往往是北京大学名列大陆第一。然而,单就中国大陆而言,大学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清华,暂未见有其他大学能跃居首二名内,除南大曾数次排名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或总排名第二外。”

其余领域均高踞中国大陆之首后面补充了但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时则略逊于南京大学,“单就中国大陆而言,大学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清华,暂未见有其他大学能跃居首二名内”后面补充了“除南大曾数次排名全国综合性大学第一或总排名第二外”。国内的综合排名,《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南大1996年、1997年曾排第二,1998年为全国综合大学第一。参见:盘点1987-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

另外,美国《科学》杂志1997年曾对大陆的大学作过一个排名。如果仅仅以SCI论文及引用数排,肯定是南大第一,但它的排名却是北大第一,南大第二,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有哪些。

表1:国内高校近5年SCI收录论文前6名(校名后数字为论文篇数)
名次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一  南京大学  225  南京大学  232  南京大学  325  南京大学  452  南京大学  570
二  北京大学  184  北京大学  206  北京大学  232  北京大学  269  北京大学  285
三  兰州大学  157  中国科大  165  中国科大  210  复旦大学  244  清华大学  273
四  复旦大学  151  兰州大学  165  复旦大学  179  清华大学  231  中国科大  270
五  中国科大  144  清华大学  151  清华大学  169  中国科大  227  复旦大学  230

表2:国内高校近5年SCI引用论文前6名(校名后数字为论文篇数)
名次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一  北京大学  231  北京大学  250  南京大学  245  南京大学  327  南京大学  461
二  中国科大  174  南京大学  222  北京大学  230  北京大学  305  北京大学  337
三  南京大学  168  中国科大  177  中国科大  187  复旦大学  212  清华大学  253
四  复旦大学  143  复旦大学  167  兰州大学  166  中国科大  209  复旦大学  239
五  清华大学  130  清华大学  147  复旦大学  162  清华大学  190  中国科大  235

来源:我校发表学术论文数成绩可喜 《新清华》
1997 
位次    名称            论文数(篇)  位次     名称            引用论文数(篇) 
1       南京大学         614        1       南京大学         613
2       北京大学         423        2       北京大学         436
3       清华大学         369        3       复旦大学         328
4       中国科技大学     361        4       清华大学         286  
5       复旦大学         302        5       中国科技大学     276


查到了1997年的数据,补充在上面。另外,据说美国《科学》杂志2002年刊登了美国情报研究所的研究资料,“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同时被评为最有国际学术声誉的中国大学”,并列出了国内10所杰出大学。不知道这真实性如何,可以查证一下。在这个10所大学的名单排名里面,南大却在北大清华后面。再考虑到学校的教职科研人员的数量规模,也比较难想象《科学》杂志排名的依据,是否有工程方面的,或者其它定量指标。另外,还有一个代表性的数据资料,不知道是不是1970年-2007年,去年为止:

1970年以来Nature、Science两大国际顶级综合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数   
学校名称                                 Nature(自然)   Science(科学)   合计  
Nanjing Univ (南京大学)                  10               20          30 
Tsing Hua Univ (清华大学)                10               19          29   
Peking Univ (北京大学)                   10               16          26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中国科技大学)   10               12          22    
Fudan Univ (复旦大学)                     8                7           15 
Zhejiang Univ (浙江大学)                  5                6           11 

此外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往一段时间似乎北大占优长期数年的总排名为第一,最近些年份似乎南大略占优长期数年的总排名为第一。--- 64.62.138.102 (留言) 2008年7月3日 (四) 20:25 (UTC)

关于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这一问题实际上应当没有争议。北大(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不仅后人的诸多著作中均有提及,《清史稿》中关于大学的记载也可验证这一点。具体内容请参见我在条目中引用的文献。--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1日 (三) 16:12 (UTC)

北洋大学建立于1895年,京师大学堂建立于1898年。2002年9月28日《天津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条重要新闻,披露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史实:天津大学近日发现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光绪皇帝奏折和清光绪皇帝的批复。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充分说明,北洋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至此,中国第一所大学设在何处的争论宣告结束。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09/30/001131840.shtml Speaker cn (留言) 2010年6月8日 (二) 22:20 (UTC)Speaker_cn

北洋大学堂(天津中西学堂)是公立,但非国立。可从经费、校长任免、文凭颁发等几个方面印证。参见: http://hi.baidu.com/iyiyi01/item/627e051f0dae0c426826bb79

校徽:北大红

The official color (北大红) in CMYK is c0m100y100k45[1][2][3]. 校徽请使用已改为北大红的SVG版本。--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07:43 (UTC)

呃,最好重绘一下,不大一样: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99dcf00790d2107738b6560.jpg 。—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9年2月15日 (日) 13:19 (UTC)
没注意到,确实不一样……两个更正式的版本,[3][4]--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22:51 (UTC)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Wcam (留言)于2009年8月23日 (日) 03:18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

“元火漫画协会”名称问题

这个协会现在已经更名为“元火动漫社”,需要把名字改一下吗?(我是新人)Roundheadpku (留言) 2010年11月9日 (二) 14:57 (UTC)

参考

  • 台湾观点!根据2010年科研论文数量及被引用程度排名500大,各地前5名及世界排名(国内排名/世界排名),网站:http://ranking.heeact.edu.tw/zh-tw/2010/TOP/100
  • 中国:清华大学(1/117)、北京大学(2/124)、浙江大学(3/145)、上海交大(4/183)、中国科技大学(5/208)
  • 香港:香港大学(1/179)、香港中文大学(2/238)、香港科技大学(3/323)、城市大学(4/403)、香港理工大学(5/407)
  • 日本:东京大学(1/14)、京都大学(2/28)、大阪大学(3/38)、东北大学(4/65)、名古屋大学(5/113)
  • 韩国:首尔大学(1/67)、延世大学(2/160)、韩国高等科技学院(3/259)、成均馆大学(4/262)、高丽大学(5/278)
  • 新加坡:新加坡大学(1/84)、南洋理工大学(2/245)
  • 台湾:台湾大学(1/114)、成功大学(2/302)、清华大学(3/346)、交通大学(4/479)、长庚大学(5/493)

Encolpius (留言) 2011年2月1日 (二) 11:11 (UTC)encolpius

“争议”一节提请重写

“争议”一章讲述的是高考制度不能改变社会等级流动的问题,只是以北京大学学生来源作为例证,但是这段内容并不是关于北京大学的百科全书应该收录的争议,也许移动到“高考”等条目更好,或者删除。

改变“争议”一节

/* 争议 */原章节需要完全重写。
原有内容是陈述高考未能改变社会不平等,只是以北京大学为例。故移动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条目。

已不是你自己

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工具了,如今有钱比有文化机会多多了。新的时代
到了再也没人“犯神经病”闹了,所有人的理想已被时代冲掉了。你还
是听听广播看看报纸,别再去说任何话了,别他妈发任何状态了,你也
要脸?

别再关心任何,哪怕只与民众有一点点的关系的事儿了,因为你一再不
是你自己——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4:55 (UTC)

培养家奴的地方

请同学们,管理员们恕鄙人的真实,危险的发言。
我们(中国北方)的学校,什么这个那个的重点高中,大学等等育人“圣地”,其实是一些个培养为了某些“正人君子高层合法团体”做
贡献的家奴监狱。
中国五千年文明,也是五千年专制,五千年农耕(但,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的黄河文明,孕育出来的也大抵如此了...
都说什么“平等交流”其实在五千年神奇的土地里面是非颠倒,(关于是非颠倒就不要在争论了,天朝本来就是,贪污腐败,打压
民意,黑白颠倒,自私自利,视人命如草芥...)上来那些“正人君子卫道士”就来一句:“你拥有什么学历本事,得过什么奖项?!
凭什么到这里说话,你有什么资格?!”唉,就介样儿吧,祝我们的神奇的土地的人民,早日变得质朴踏实不骄不躁不神奇。那时候,
中国就有救了。——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5:40 (UTC)

  • 国家有法抵制补课,(鄙人高三),高二的学生们还是很有魄力的,大字报,签字联名热热闹闹不补课,完后最逗的就是第二天刚贴

上校门口“三角地”,就让人家收拾卫生的老大爷揭下来了,但人家大爷还说:“其实我支持当面锣对面鼓的对话,那样儿有效果
,你就跟校长面对面的这样说,说‘我们压力很大了,让我们写会儿吧,学生联名集体不赞成补课......”——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6:02 (UTC)

优良条目评选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提名区~(最后修订

北京大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企业和团体 - 学校及教育组织,提名人:吃白菜的企鹅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10:36 (UTC)

投票期:2012年4月30日 (一) 10:36 (UTC) 至 2012年5月7日 (一) 10:36 (UTC)
  1. 1历史
    1. 1.1 大清帝国
    2. 1.2 中华民国
      1. 1.2.1五四运动
    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
      1. 1.3.1四五运动
      2. 1.3.2一九八九
  2. 2学校管理
    1. 2.1校务
    2. 2.2校办产业
  3. 3校园
    1. 3.1 设施
    2. 3.2 校舍
    3. 3.3 发展目标
  4. 4教学地位
    1. 4.1 国际排名
    2. 4.2 学术状况
    3. 4.3 图书馆
  5. 5学生
    1. 5.1北大与中国大学扩招
  6. 6体育
    1. 6.1 体育成就
    2. 6.2 体育设施
  7. 7著名人物
    1. 7.1 教职员工
    2. 7.2 校友
  8. 8学校文化
    1. 8.1 在文学
    2. 8.2 艺术

北京大学“最高学府”争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4%BA%AC%E5%A4%A7%E5%AD%A6&curid=4423&diff=22263590&oldid=22263471

再这样要编辑战了。

对于“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一点我列出了以下两个来源,希望通过社群讨论能够得出共识,到底这两个网页能不能作为证明“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一点。

[5] [6] --吃白菜的企鹅留言2012年8月4日 (六) 09:34 (UTC)

我认为,北大在学术地位及排名等各方面仍跻身于中国大陆高等院校最强之列,但是其在不同的大学排名里有不同的位置,例如在QS世界大学排名(2012)里是中国大陆第一,世界43(香港大学等一些香港大专院校在其之上),而在ARWU(2012)里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同被列为世界151-200,中国1-4位不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该排名里为世界151-200,中国1-2),而且另一位用户也提出了还有其他一些相对不太著名的内地大学排名,均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建议加上“之一”一词比较恰当,另外在“中国”后加上“内地”一词更为准确,而且可以避免讨论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例如在ARWU里,国立台湾大学名列北大,清华等中国大陆高等院校之上,所以笼统地说“中国最高学府”,我认为不适合。
有关排名的参考,我会在空闲时与现有的排名模板一并重整及提供,到时候请参考以核实以上内容。谢谢!
User:Toxic Walker留言2012年9月16日 (日) 17:09 (UTC)

老师的中文名字

Vincenz Hundhausen是了北大的德文老师. 他的中文名字是洪涛生.

  • 参考文献: Walravens, Hartmut. "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 - In: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1, 2003. ISBN 3110962799, 9783110962796.
  • Walravens, Hartmut. "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 - 在: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Walter de Gruyter, 2003年1月1日. ISBN 3110962799, 9783110962796. p. 92.
    • 也现有这里 (Archive) 皇后图书馆网站 - 这个文本没有注脚 (注脚在Walter de Gruyter文本)
    • 也现有在 Walravens, Hartmut and Edmund King.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s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K.G. Saur, 2003年. ISBN 3598218370, 9783598218378.

(Sorry for the English - I may try to convert it into Chinese later) Page 92 says Hundhausen also owned a publishing establishment called the Poplar Island Press (Pappelinsel-Werkstatt/杨树岛), located near the southwestern corner of the former Beijing city wall. Page 92 says he was a "masterly translator of Chinese drama and poetry" and edited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several sonderausgaben (特刊) special issues of the Deustch-Chinesische Nachrichten. The page says that they included, on anniversaries of famous people, the famous peoples' articles, translations and texts to celebrate them("in memory of famous people"). Pages 92 and 93 list the people as 1932: Goethe, Spinoza, 1933: Wieland, 1934: Schiller, 1935: Humboldt, 1936: Platen, and Horace. They each had German and Chinese sections. Page 93 says "They were well illustrated" and "boasted excellent contributors from both sides" WhisperToMe留言2013年5月20日 (一) 15:01 (UTC)

POV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完全是给北大做宣传啊。 --达师 - 277 - 465 2014年5月14日 (三) 14:20 (UTC)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优良条目评选(第二次)

北京大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企业和团体 - 大学,提名人:如沐西风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投票期: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至 2014年6月28日 (六) 15:52 (UTC)
  • 此条目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故提交候选,理据:重写了大多数章节,扩充内容,增加大量历史图片。内容完备,参考资料充足,语句通畅。谨以此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16周年。—如沐西风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硕,来源详整,值得嘉赏(华人大学中唯一的优良条目——南开大学,都未必有如此完善的内容)--Age317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8:25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西风兄的条目一直都那么棒。--中华爱国阵线留言2014年6月22日 (日) 04:57 (UTC)
  • (!)意见,统计了一下各章节的字数和占全文正文的比例:
    全文:17266
    1. 首段:439(2.5%)
    2. 校史:9814(56.8%)
    3. 校园:2496(14.5%)
    4. 教学与科研: 1488(8.6%)
    5. 学校标志: 1596(9.2%)
    6. 学生活动: 248(1.4%)
    7. 知名校友: 1185(6.9%)
    有没有人觉得历史的篇幅过高了呢?虽然“校史”最后一段讲的是1980年代后的事情,但“校园”一章绝大部分内容是校园建筑的历史,加上学校标志乃至学生活动的历史部分,全文有三分之二在讲历史,而关于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等现状的文字却只占全文的10%左右,这个比例似乎过于悬殊。我想大多数读者既希望了解北大的历史,也希望了解北大的现在,建议西风兄压缩历史叙述,增加对现状的介绍,平衡两者的篇幅。“校史”:可以考虑适当压缩,现在这一章已经完全可以取代北京大学历史子条目。“校园”:对于老建筑可以聚焦于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利用保护的现状,把建设经过方面的内容适当压缩,详细内容可以写入与北大校园有关的国保系列条目。“教学与科研”应该大力扩充,“学生活动”也可以适当扩充,200多字的一级章节似乎太短了。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的、不成熟的意见,请西风兄考虑。--Gilgalad 2014年6月22日 (日) 20:11 (UTC)
    • (:)回应:谢谢兄台的建议。今天略忙,只在“学生活动”一节补了约一千字。明天计划扩充“教学与科研”一节等等。北大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这一点,中国高校恐怕没有几所可与相匹),近二十年(或三十年)北京大学的发展在其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只是小小的一段。愚以为,只要不缺少应有的信息(也没有多余的信息),“历史”占篇幅多、“现状”占篇幅少可以接受。写“校史”一章的时候担心太长,已经把一些内容放到了注释里。不过当时确实没有注意到现状内容少了一点。另外,校史一节插了很多图片,刚才试着把图注(包括《明定国是诏》摘录)去掉一算,少了约一千字。或许不计图注、文保模板等等,比例数字会好一点。压缩“校史”“校园”两节感觉有点困难,明后天试试看。--如沐西风留言2014年6月23日 (一) 16:21 (UTC)
  • 首段对于历史的描述太长了。 --达师 - 277 - 465 2014年6月23日 (一) 01:46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硕,眼力尖、编辑好样。并对如沐西风前已完成几件华文条目之扩修与创建-蒙山大佛、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高洪波 、2014年中国足球协会超级杯,并与之提优与特色条目,略表敬意。Chinuan12623留言2014年6月24日 (二) 04:32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充足、语句顺畅,参考资料足以支撑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脚,以yesGA票作奖励。—ArikamaI 在没有人有枪的国度里,一把手枪的人就是国王谢绝废话|战斗记录2014年6月25日 (三) 01:41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丰富,语句流畅,来源充足。PS:我只是觉得,维基百科的优良与特色条目需要多样化。--Chinyen 留言2014年6月25日 (三) 04:32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充足、语句流畅,参考资料足以支撑全文。- I am Davidzdh. 2014年6月25日 (三) 09:36 (UTC)
  • (!)意见,图片过多--Dragoon17cc留言2014年6月25日 (三) 13:16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内容比较完整,不过缺少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学术思想成就的介绍。--Huandy618留言2014年6月26日 (四) 04:51 (UTC)

 8支持,0反对,入选。--如沐西风留言2014年6月28日 (六) 16:00 (UTC)

过多枝节

个人觉得“教研成就”段重复地列出了《QS》及《泰晤士》的排名资讯,而且有关参考只为转述报导(如腾讯新闻),故将之删去。有关名次已经清楚地列在附有可供直接参考的官方网页之模板中(清华大学教研段亦未见出现类似的沉长内容)。Biomedicinal联系

关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辅仁大学燕大四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

今日IP用户连续在条目中加入“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辅仁大学燕大四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内容[7]。此说不确。辅仁大学调整入北京大学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看资料只是西语系。如果可以加入辅仁,那大概还可以加中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因为这些学校也有部分被调整进了北京大学。另一方面,主流资料均说1952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文理科的精华,并未提及其它学校,硬有这样加入恐有原创研究之嫌。--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27 (UTC)

  • 就如你上述是自然科学、人文"学者",辅仁大学自古就是人文荟萃,培育英才之地,有五大名校或四大名校之称。故称其如上并未有嫌疑。另是辅仁大学援已迁台复校。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段历史?而北京大学条目则支字未提这段,故而对其进行回退动作尔尔。--119.77.206.223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39 (UTC)
    •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1、辅仁大学只有小部分(西语系)并入北京大学,说北京大学聚集辅仁的文理科学者不大妥当。查北京大学校史资料,辅仁大学只有西语系并入。2、北京大学条目底下的模板中早已注有1952年辅仁大学西语系调整入北京大学。3、中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亦有部分被调整入北京大学,且被调整的规模与辅仁大学被调入北大的规模相当。4、所见资料只说北大,清华、燕大三校文理学者1952年后荟萃北京大学,并未说连辅仁在内四校。若在条目中加入辅仁,有原创研究之嫌。--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46 (UTC)
      • 应该这样说,此文字可调整为聚集了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成立的较有名的校院有辅仁,燕京为民办者。另我指的是"学者",即为已毕业者。并非在校者。再者,北京师大已有教师,辅大教师全并入在京师大稍嫌不合理。那教师何去何从?--119.77.206.223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5:06 (UTC)
        • 看来我还得再重复一遍。1、辅仁并入北京大学的部分较小。2、有原创研究之嫌。3、由于上面两点原因,没有必要在首段内介绍辅仁大学西语系调整入北京大学一事。4、“北京师大已有教师,辅大教师全并入在京师大稍嫌不合理”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时北京大学文理各科也有教师,依您看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也不合理。当时北京大学已有西方语言专业,那依您看连辅仁大学西语系调整入北京大学都有编造之嫌了。--如沐西风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5:22 (UTC)

关于校史分期

北京大学校史的分期自可以有多种分法。可以按国家政权的更迭分为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按学校本身的发展脉络,由草创、发展、鼎盛、危机、重建之类。孙家红文《大师如林影响深远的一代又一代北大经济学人》[8]意在分析中国经济学家的代际,重点并非在北京大学校史本身。孙家红文的分法,绝不是唯一的分法,恐怕也不是最合适的分法。而且孙家红的分期也颇奇怪,生生多出一个“京师大学堂成立前(1840-1897)”,也不知这一段有什么好讲。京师大学堂的构想、筹备、成立并没有经历那么长的时段。不大客气地说,这种分法并不需要对北京大学校史本身有多大的了解,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朝完了是民国,民国的新文化运动与北大大有关系,民国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后大不一样。实际上这样分来粗略至极,比如解放初期至“文革”结束(1949-1976)分为一期,1949年至1966年的北京大学尚有正常的教学科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的秩序彻底被扰乱,如何分为一期?

原先的分法参照的是北京大学校史馆的分法[9]。印象中校史馆实体展览还多分出一期,即2000年之后(恐怕是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为标志)。这个分法的好处是更加看重学校本身的发展,而非其外部的政治环境。如“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即蔡元培时代)、“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蒋梦麟时代)、“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三期是北京大学发展历程中甚为重要的时期。蔡元培长校时先是整顿,随后创立制度、延揽人才,奠定北京大学的基础和地位。蒋梦麟时代亦是北大繁盛之期。西南联大时代大众更为熟悉,不必多言。抗战胜利之后,内战烽起,北大虽得以返回北平,但各项工作难以如愿开展。相比之下,孙家红文的分法显然更加粗糙。User:Tai8的分法依中央政权的更迭把民国时代分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重庆国民政府之类,亦不能反映学校本身发展的脉络。此外,把孙家红的分法直接放在校史一章的最前面,倒好像孙的分法成了唯一正确的分法似的。今改回原有的分法。欢迎讨论。--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1 (UTC)

  • @如沐西风 阁下按照北京大学校史馆的方法分期,我没有意见。不过请尊重原文内容,不要擅自修改各个阶段的名称。分期名称经过阁下的修改,显得不伦不类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03 (UTC)
    • 校史馆的分期虽然较为合理,但是校史馆的分期名称就不一定了。比如1927-1937年那一段叫做“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那1927-1929划进来和1938-1939年划出去叫什么事呢?“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大学的使命岂在于搞学生运动?这一期发生在北京大学的重要事件远不止五四运动。相应两期称作“蔡元培时代”、“蒋梦麟时代”并非不妥,其实有的北京大学校史文献就是这么叫的。而且,即使北大校史馆把1916-1927叫成“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它也没忘交代出1916-1927正是蔡元培的任期。蒋梦麟的任期虽然名义上到1945年,但是抗战之后人在重庆,并不实际掌权。而且这一阶段三校合为联大,与之前数年大大不同。--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47 (UTC)
      • 另外,把抗战中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7-1938年)单独分一章恐怕也不尽合理。一方面喊着要压缩这个条目的校史章节,一方面又把这个短命的长沙临时大学单立一章,恐有自相矛盾之嫌。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都是由北大、清华、南开三家组成,而且长沙临时大学办学时间非常短暂,和西南联合大学放在一章并无不妥。话说某位编辑一定没有认真通读这个条目,1900年京师大学堂都停办了,1902年才重新开起来。这样的话某编辑一定会非常开心地把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一拆为三,1898-1900,1900-1902,1902-1912,我猜得不错吧?--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04 (UTC)
        • 阁下误会了。我没有要把京师大学堂一拆为三的意思。即使停办了,也是京师大学堂停办期间,而不是什么其他名字的学校。我只是非常介意阁下的章节标题未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长沙临时大学办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放在一章我倒是也可以接受,只是不能接受把段落标题叫做西南联合大学。阁下理解我的意思吗?这本身无关于历史章节的扩充或缩减。--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26 (UTC)
          • 不合常理。按阁下的逻辑,市面上好多中国古代史的书都犯了天大的错误。因为他们的章节划分不是“西汉、新莽、东汉”而是“两汉”,不是“明、后金、清”而是“明、清”。照阁下的逻辑,所有的中国古代史书都应该把楚汉相争单独分出一章,因为秦已灭而汉未立,章节名字叫秦叫汉都不合适,都不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划为一章的原因,一是长沙临时大学过于短暂,二是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的紧密传承关系,三是考虑到条目章节划分的平衡性(以校史一章为例,每一节所含的时段不宜相差太多,每节的长度也应相当,各时段在校史上分异的明显度也亦相当)。正是基于这两点,章节名称统一作西南联合大学并无不妥。这正是习用的做法。
          • 另外再给你提供个资源,1927年的时候还搞过一阵子北平八所国立大学合并,搞过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搞过京师大学校。照阁下的逻辑,自然也是“章节标题未能概括该章节的实际内容”--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27 (UTC)

对了,其实很庆幸校史部分没有被分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估计早些年出的书里有这么分的--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5 (UTC)

关于校园一章的分节

这三个小节不是按朝代划分,而是按校址的演进。京师大学堂初建时校舍分散在城内多处。改名北京大学之后,渐渐固定为一院、二院、三院的格局,兴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筑,抗日战争之后又有增加。下一次重要的变动在1952年而非1949年,即迁入燕京大学校园。不知事事死抱着按朝代划分的观念是什么道理。--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3:58 (UTC)

  • (:)回应我认为,学校改名也好、院系调整也好,是跟改朝换代有关系的。甚至是主要原因。--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35 (UTC)
  • (!)意见,院系调整明显是政策 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原因,所以当然跟改朝换代有关--叶又嘉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5:10 (UTC)
    • 有关也好,主要原因也好,以此更改章节标题理据并不充分。校园一章的分节即是校址的变迁。北大1952年迁入燕京大学校园,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界有何问题?如此大的变更,单划一节,有何问题?若说有关,北平和平解放也有关,抗日战争改变国共力量对比也有关。说主要原因,何不追溯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31 (UTC)

优良条目重审

北京大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叶又嘉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投票期: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至 2016年9月25日 (日) 07:47 (UTC)

(!)意见:

  1. 图片罗列杂乱无章。建议把历史章节中,所有校园建筑的图片,放到校园章节。
  2.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请主编补充科研方面的内容。哪些领域是北大的强项,有什么科研成果等。
  3. 北大校属的产业、校企是不是应该也介绍一下?例如:中国高校校企资产超三千亿 北大清华最多--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8:40 (UTC)

---

  1. WP:COI预警,历史章节中的图片是老北大的图片,不是现在的校园(燕园)里面的图片。--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1 (UTC)
    1. 阁下显然没有详细看条目内容。请阁下看看校园章节,再来回应我一下,我的建议有没有道理。阁下想当然的认为校园章节讲的是现在的校园(燕园)。还是不要想当然的好。--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4 (UTC)
    2. 不,是这个章节放不下那么多图片,所以老北大的放到历史章节里面去。--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3. 好。我退一步。不要求全部放过去,但是挑一张有代表性的放过去,要求不过分吧?--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2. 很难罗列科研成果,因为不会有一个来源专门讲整个学校近年来的科研成果。这些内容也应该在各院系的条目中介绍(除非是虚的,比如学科排名,申请到多少项目等等。)--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6 (UTC)
    1. 科研成果很难详细罗列(我也没这么要求),但是北大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也没有么?--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2. 因为不知道哪个是代表性的。不是太少,是太多了。--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3. 呵呵。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目。我说,中国取得的科技成果太多了,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科技这一章就省略不写了。是不是很欠揍的感觉?--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4 (UTC)
    4. 来源,重点是来源。没来源一切免谈。--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9 (UTC)
    5. 所以,不是因为科研成果太多、也不是因为科研成果太少,而是没有人去找,对吧。北大获得了几次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你查不到,可以挂上模板,让有能力查的查一下。--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5 (UTC)
    6. “除非是虚的”--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8 (UTC)

10支持,2反对:符合标准--Z7504留言2016年9月25日 (日) 09:14 (UTC)

北京大学 与 北京大学校

看上去1912年北京大学的正式校名是北京大学校,如[10][11])等公文里的“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严”。然而北京大学的名字官方也在用,如教育部《北京大学结束办法》[12]。严复作的说帖,题目里把北大的校名称为北京大学校。正文中却不见“北京大学校”只见“北京大学”(见[13])。

之后的情况也有些奇怪。这张据说1917年的照片(File: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1917, Jingshan East Street.jpg),北大二院门上明晃晃挂着一个“国立北京大学”。然而同一时代蔡元培颁发的聘书里(如[14]),盖着的是“北京大学之章”而非国立北京大学之章。最有趣的是民国九年八月二日蔡元培发给鲁迅的聘书[15],封皮上有“国立北京大学”,落款“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但最后盖的仍然是“北京大学之章”。这里还有一信笺[16],抬头是国立北京大学,但落款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后来有一方国立北京大学关防,查《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总目 1》,似是民国十九年铸发(页码1-305,3418号令)。

写到这里我也很疑惑,甚至对这个问题本身感到疑惑。旧时各项制度尚不完善,如何断定一个名字是学校的正式校名?看印章/关防?所以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北京大学,国立只是一个形容词?并未找到相关学术论文,恐怕只好有空找本北京大学校史借来看看了--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3 (UTC)

另外,有人在条目中“1912年改名国立北京大学”挂fact模版,恐属错用。并非没有来源。--如沐西风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4 (UTC)
返回到“北京大学/档案1”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