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高锟

最新留言:Rafom在2年前发布在话题出生地旗帜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物理学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物理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物理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传记专题 (获评丙级低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上海专题 (获评丙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上海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上海市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香港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来源

报纸(《羊城晚报》)不算可靠来源?这个人又没有官方自传,这都不算来源的话还怎么写?—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1:55 (UTC)回复

我觉得这个参考可以用。另外,再过一段时间,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应该会有他的自传或者传记。--Teekkari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52 (UTC)回复
他有自传《潮平岸阔——高锟自述》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5:23 (UTC)回复

可是没有readily available的啊。—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复
忍不住,还是要出来说两句,什么叫readily available?你怎么混到“维基执行编辑”、“5级维基创作奖”的?都是靠《羊城晚报》么??《潮平岸阔——高锟自述》是正式出版物,可以买到,可以借到,有isbn号可以查到。居然说没有readily available??你啊,真是...--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41 (UTC)回复
你在公布高锟得奖那个晚上去借来编吧,找茬的 Mr. Almighty。—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2 (UTC)回复
我能力有限,又不是执行编辑,我尽我所能,只是就事论事。请不要误会。--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7 (UTC)回复

华裔

民族:华裔? 华裔族?个人建议写清楚,因为华裔这种说很笼统 --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44 (UTC)回复

建议?—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15 (UTC)回复

其实可以不写,因为已提到出生地在上海,又提到祖藉江苏金山。 而且民族应该指汉族、回族等等的民族,华裔未能说明是哪一个民族,在未有来源确实指出高锟是何族人前,比项应预删除。—Cavenchan

  • 我认为写到""出生地""是OK的!因为和这个人有记忆或童年的直接关系,但写到""祖籍""的资料是没有意义的,拉这种"血脉"关系没办法掩盖他其实是英国及美国培养出的人才!2009年10月8日 (四) 05:06 (UTC)ENCOLPIUS

祖籍是我加的,但是因为原本写“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但当时金山不上海内,当然也不会有法租界,所以以我找到的资料改写祖籍江苏金山,是为了原本“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这应该是错误的叙述别再流传下去。--LHD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13 (UTC)回复

似乎大陆新闻目前都说他出生于金山,那只好再改了 --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4:30 (UTC)回复

国籍

听说诺贝尔网站标明他有中国与英国国籍(China and United Kindom),不知是真是假,网站打不开。希望进得去的人验证下。--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44 (UTC)回复

此China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北京政府的共和国。高锟1933年在大陆出生,根据中华民国国籍法,无可置疑地拥有中华民国国籍,92年他当选的是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96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科院外籍院士,大陆不允许双重国籍,中华民国允许双重国籍,因此,这个问题很清楚了,连杨振宁,李政道都是中国籍,但这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不是共和国。--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0:07 (UTC)回复

2000年修正前的中华民国国籍法,丧失国籍并不一定要由内政部撤销,又内政部撤销某人国籍似乎无公开可查之处,并不能以曾经是现在就一定是。 又中央研究院院士并无分本国籍和外国籍,这不能当推测标准,反倒是中国科学院并不会把中华民国国籍当作“外籍”,反而能推测他目前非中华民国国民。 目前建议依诺贝尔官方提供资讯为准。--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4:59 (UTC)回复

诺贝尔基金会不具有认定国籍的合法性,高锟先生从未自己提出过放弃中华民国的国籍,你凭什么为他作主呢?哪个国家的最高国家级科研机构是专给外国人授予院士荣誉的??当然北京政府是这样的,但你不能就此推定中华民国也为外国人授予院士荣誉。--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31 (UTC)回复
很多国家最高科研机构都有授予外籍院士荣誉。维基百科的基础是可供查证性,不是推理正确性。请先找出佐证中华民国国籍的来源。—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36 (UTC)回复
诺贝尔网站的查证就是唯一标准?何况诺贝尔网站在刚发消息时也写了三重国籍。我提出的查证依据是他的出生地,你提出他没有中华民国国籍,请你给出查证依据。谢谢!--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40 (UTC)回复
请先阅读Wikipedia:可供查证。英美国籍是根据这个来源而添加的,而中华民国国籍目前没有来源支持。—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43 (UTC)回复
很好,高锟具有中华民国国籍,也是你提到的来源写明的。"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这句话说他有英国和美国citizenship,也说了他1933年生于上海,无论根据现行的中华民国国籍法还是以前的中华民国国籍法,他的nationality都是中华民国。你很有趣,我请你给出他没有中华民国国籍的依据,你却给出他有英美国籍的依据,这叫答非所问。我从没删掉过他有英美国籍。是你在删!--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15 (UTC)回复
我请求您找的是高先生有中华民国国籍的来源,而非出生地的来源。通过出生地的信息,结合国籍法内容,推理出另一结论,这属于原创总结,也是为维基百科所禁止的。请找出直接佐证高先生中华民国国籍的来源,谢谢。—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27 (UTC)回复
请你读中华民国国籍法第二条第三款“三、出生于中华民国领域内,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者。”(现行),旧国籍法(民国十八年)“生时父为中国人者,属中华民国国籍”。1933年的金山是不是中华民国领域内??--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36 (UTC)回复
比如说你在美国出生,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有美国国籍,这点很难理解?我没有任何原创,也没有任何研究。只是陈述可查证的事实。是恒等式,不是推理公式,好吗?--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39 (UTC)回复
这些只是“法理上”,但中华民国国籍法事实上有特殊性。:刚查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护照条例,“法理上”全大陆所有人目前都有中华民国国籍,只是设户籍在大陆就丧失中华民国国民大部分的权利,但“事实上”就被判断非中华民国国民,也就是依据国籍法推论出来的“法理国籍”已经不能代表“事实国籍”,不限于有没有设籍在大陆,所以还是请拿出直接证据,如1949后还有使用过中华民国护照等等,不然依“法理国籍”,全部大陆人士的维基上国籍都要改中华民国了...-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46 (UTC)回复
人家在共和国成立前就逃到台湾又转赴香港了,请不要用共和国的法律套在他身上。--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5 (UTC)回复
我明明就只引用到中华民国法律,何来大陆法律?我的重点是目前的中华民国国籍法无法确定高锟“目前”“事实上”(de facto)仍拥有中华民国国籍,如果能提出目前中华民国官方祝贺“中华民国国民高锟”得奖之类是有力报导就不会有争议。-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9:49 (UTC)回复
上面那句话又不针对你。现在是针对你回复,他有中华民国国籍,这在当时是一个事实,并可查证,我没有创造任何情节,既然你主张他在某个时间点被取消了中华民国国籍这一新情节,那么请你来证明这一新情节的发生。谢谢!--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03 (UTC)回复
护照是旅行证件通常载明国籍,但护照不等于国籍,一个从不出国的农民,没有用过护照,你能否认他的国籍?citizenship(公民权)也不等于nationality(国籍),中华民国的“无户籍国民”就是有nationality没有citizenship的国民。谢谢!--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52 (UTC)回复
生在上海只代表在出生一刻具有中华民国国籍,不代表现在仍有中华民国国籍。在这里讨论国籍法是没有用的,因为都是原创研究,不符合可供查证性。最保险的方法,找到直接说高先生有中华民国国籍的可靠来源,列出来。这样不会有人再挂来源请求,读者也信服。—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17 (UTC)回复
好笑啊,你出生的那一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以后就没了?除非你更改过国籍。但那是共和国的法。中华民国的国籍法就一直认定了他是中华民国国籍的,出生地就是直接证据,就算你不信服,也没办法。--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5 (UTC)回复
您知道高先生没有更改过国籍?如果不清楚的话,又如何肯定他有中华民国国籍?—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8 (UTC)回复
他当然更改过国籍了,不然怎么会多出两个国家的国籍??????你知道他被中华民国取销过国籍?如果不清楚的话,不要乱说哦!!--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35 (UTC)回复
更改=增加+删除+修改。最基本的逻辑,本来没想到你不理解的。--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39 (UTC)回复
明明是您不能证明您知道他没有更改过国籍,执意多次给他加上中华民国国籍,怎么是我乱说。 一句话,有来源的话列出来,否则是原创研究,所谓中华民国国籍直接删掉。如果不顾劝告,多次加入没有来源内容,会被封禁。—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44 (UTC)回复
吓我!?明明是您不能证明他没有中华民国国籍,执意多次给他取消中华民国国籍,一个人的国籍是你可以乱取消的?父母+出生地=国籍,是恒等式,是中华民国国籍的基本定义,定义是不要推导的。我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反而是你原创出了他被取消国籍的情节,这不是小说!--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51 (UTC)回复
Wikipedia:可供查证:“引用的来源须明确地支持条目中出现的信息。”这是维基的传统了,不是我自编。没有直接提到中华民国国籍即是不符合可供查证,属于原创总结。最后一遍。完。下次再有不带来源添加就直接回退。—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2 (UTC)回复
您真是豪气干云啊!不愧是编辑就是有魄力!有理没理,都是一个字,牛!--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23 (UTC)回复
最没争议的写法是,Citizenship=USA+UK,Nationality=ROC,citizen是有公权力的national。--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56 (UTC)回复

中华民国国籍属于原创研究,因此未有来源之前先删除。请找出来源。—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26 (UTC) 中央研究院没分本国外国籍不代表他专给外国人授予院士,请客观的讨论而别用主观意识,我查过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办法,并无限制中华民国国民,不过大家都选推华人就是了。—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09 (UTC)回复

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刊登的瑞典皇家科学院新闻稿里说是英美双重国籍,这也是条目当前版本相关内容的依据,并已注明出处。--Teekkari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52 (UTC)回复
香港很多人也有英籍的。--219.79.20.127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42 (UTC)回复

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1965 from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 Director of Engineering at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Harlow, UK. Vice-chancellor,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tired 1996. www.ieeeghn.org/wiki/index.php/Oral-History:Charles_Kao

诺贝尔网站标明他有美国与英国国籍(US and United Kindom). 66.7.131.151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22:44 (UTC)回复

此外还有一个官方链接[1],最早公布的时候在三个人底下分别写的是 China and United Kingdom; USA; USA, 不过现在给涂掉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复

(?)求助 谁能给出一个他有香港籍的可靠来源?--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10月8日 (四) 15:27 (UTC)回复

论文

关于他的开创历史的1966年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我只能找到

这是1986年的,应该不是诺贝尔奖网站介绍上给出的

  • K. C. Kao, G. A. Hockham (1966),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 Proc. IEEE 113 (7): 1151–1158.

貌似1966年论文并无电子版,请帮忙寻找核实。—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15 (UTC)回复

应该是与第一个IEEE Xplore的文章是一样的。—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复

来源

请帮忙寻找剩下两个来源请求内容的来源。

第一段的前面内容基本上可以从其他传记中零乱地拼凑出来,后面实在找不到了。这一段应该都是一个人写的,看上去还算可信,估计可能是从讲座、电视上听来的,因此找不到统一的资料。—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21 (UTC)回复

循环引用

像这篇英文犒已经重复转载多次, 请各位注意“原文”的可靠性, 以免“原文”引自维基百科, 再用“原文”引证维基百科的条目。

例如中新网字眼与维基百科相似。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5:31 (UTC)回复

“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复

如果新闻稿出现的时间是迟于维基百科, 如何引证是出现的维基百科文章?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7:59 (UTC)回复

繁简转换

不知使用NoteTA的原因是什么?—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复

已经被改掉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复

建议

  1. 把经历一段改成叙述。
  2. 多加有关其学术研究的介绍,比如某年与某某提出什么,如何想出,之类。
  3. 加入其个人理念(思想),比如自己认为其成功之源是什么,启发如何得来,心态如何 (...)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复

那就希望有人能将这里的The Achievements一段翻译过来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复

国籍II

香港居民身份证等于国籍(右边的Infobox Scientist)?—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复

居民身份证不等同国籍,只能说明有户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9日 (五) 23:59 (UTC)回复
好像是有中国血统的香港居民,在香港回归就自动有中国国籍,一个香港网友说的,但这帖被删了,具体的不太清楚。--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1 (UTC)回复
老实说,把香港居民身份证也写上去,让人有点觉得像冷笑话--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2:03 (UTC)回复
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不一定代表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但是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香港政府(包括港英政府和特区政府年代发出)出生证明书,一般都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13 (UTC)回复
拥有住民身份,跟拥有该国国籍不太相同,就以港澳来讲,一大堆人同时拥有香港、澳门居民身份,但问他们的国籍,通常只会有一个,早年的会是英国海外或葡萄牙籍,后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但也有许多外国籍的永久居民。要不要写高教授持有香港居民身份,个人认为这也是在陈述事实,也许不大重要,但也无妨。—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10:33 (UTC)回复
应该这样说,很多中国人,包括在香港、澳门、台湾和中国内地出生的人士,之后移居到其他地区,都十分普遍。这些人士的国籍都是十分复杂的,有二个或或上的国籍十分普通的,香港有两个国籍都估量有数十至数百万人。我都不反对高教授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11:11 (UTC)回复

出生地

生于上海金山的来源http://zhangyan.jinshan.gov.cn/nanshe/Read.asp?Jsp=200833225356&ID=79 里的原文,“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早已入美国籍,而他的祖父高吹万、父亲高君湘都是南社前辈。他的祖籍是上海金山,但高锟却从没有到过金山”,显然他不是生于金山。--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9:52 (UTC)回复

这篇是我当初引用的,用意就是和你现在提的一样(在华裔栏有提),但今天看到有人改成金山张堰镇,用google发现是有新闻说他出生于此,而张堰镇比只讲金山还细,所以也不知道底哪边是正确的--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03 (UTC)回复
姚昆田是他表兄,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07/content_12192204.htm 此连结讲到,“高、姚两家祖籍都是上海市金山县(今金山区)张堰镇,两家都是江南地区的世代书香门第,可谓是“诗书传家”。两家人早年还延续了数代姻亲关系。高锟的父亲高君湘是上海滩知名的律师,在1948年携高锟等离开上海之前,高宅就位于今天上海淮海中路、高安路附近的一处寓所中。”--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28 (UTC)回复

国籍第三波

在国籍第一波讨论里有位执行编辑不顾基本事实和查实证据强行回退,取消了高锟的中华民国国籍。我请问,胡锦涛的国籍有没有人给出可查证来源?如果没有,是不是要删除?请找出明确写明胡锦涛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可靠的可查证文献。因为胡是共产党的总书记就推导出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是不是所谓“原创研究”?--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复

因为拥有国籍是担任该国公职的必要条件,而且他是现任,这是客观上大多数地球人可直接确认,应该不算原创研究。顺便一提,依中华民国国籍法,他法理上有中华民国国籍,只是无法行使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及义务。--LHD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4:43 (UTC)回复

高锟具有中华民国国籍是与生俱来,是无法改变的。有nationality的人可能有citizenship(大多数国民都是这样),也可能没有citizenship(比如移居国外在国内取消户籍者,再比如法院裁定被褫夺公权者,即便是被褫夺公权的罪犯也仍然具有nationality--国籍)。因为高的中华民国citizenship当前没有可查证的来源(比如他有选举权的证据),所以最没错的写法是citizenship=UK、USA,nationality=ROC。--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复

高是否曾被取消过中华民国国籍,这个举证责任是在主张“被取消过”的一方,这是最朴素的疑罪从无的思想,不是因为您怀疑这桩事发生过,它就真的发生过,您要证明它发生过才行。有的编辑有共和国的思维定式,共和国国民加入外国籍自动被取消共和国籍,就认定中华民国国民加入外国籍也会被取消民国国籍,这种逻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复

为了减轻主张“被取消过”一方的查证难度,我提示您,只要查找1992年以后的文献就行了。根据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第四条 中央研究院置院士若干人,依下列资格之一,就全国学术界成绩卓著人士选举之:一、对于专习之学术,有特殊著作、发明或贡献者。二、对于专习学术之机关领导或主持五年以上,成绩卓著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为终身名誉职。”注意,是全国,而不是全世界,也不是全球华人界。还有“第九条 中央研究院置名誉院士。外国学者专家,于学术上有重大贡献,经院士十人以上提议,全体院士过半数通过,得被选为名誉院士。每一名誉院士之当选理由,应公告之。”高在1992年当选中研院院士,而不是名誉院士。因此直到他当选院士时,他仍然具中华民国国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复

前面有位争鸣者查的是院士选举办法,那只是更细化的条文,没必要重申国籍。谢谢--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复

这我后来也有查到,的确是不需重复宣告,不过由于当选后国籍有异动也不会撤销,或是“全国”是表示现有国籍或只要由本国出身即可也不够明确,我也希望有更细部的确认(打电话问中研院是最后选择...)。--LHD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4:43 (UTC)回复

楼上那位执行编辑,你说我找碴,而你强行回退则是破坏wiki编辑。你给出的来源,原文是“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这样的原文在wiki里只能呈现在高的citizenship,不能写到nationality里面,既然您说““引用的来源须明确地支持条目中出现的信息。”这是维基的传统了,不是我自编。”那请您尊重传统,原文没有提到"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national.",而citizen<>national,由citizen=>national是您的原创总结。尽管您很顽固,而且又是执行编辑,我还是试图以道理来说服您。希望您也讲道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0:12 (UTC)回复

高锟有中华民国国籍,(父亲一定有中华民国国籍, 符合血统要求) 不过1948年第一届留在大陆院士, 都可以说他们有双重国籍(如果说有两个中国)。
题外话,虽然民国修宪,限制宪法适用范围只限自由地区,理论上所有人都有父亲,父亲有他的父亲,依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人都有中华民国国籍了,因为他们的父亲甚至爷爷有中华民国国籍,除非证明不了。
同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对于中共是废纸)宣称台湾是领土一部分,依共和国国籍法所有台湾人已经有共和国国籍了,你会这样笨加进所有台湾人上吗?
香港大部分人是国共内战的移民,是否全部现在可以取得台湾身份证?
当年的共谍与内地偷渡客是否一律有中华民国国籍? Matthew hk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9:57 (UTC)回复
谢谢您来参与,问题的关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是排他的,像高这样加入外国籍的,北京政府就自动否认了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而中华民国国籍是不排他的。高有多少外国籍都可以,只要他不在中华民国担任有公权力的职务。--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0:28 (UTC)回复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如果同时拥有香港身份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即使拥有外国国籍,除非他是主动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入境事务处(香港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政府部门)申报,否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是永久生效。高锟的国籍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料,我不作评论。—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4:21 (UTC)回复
高在1996年当选为中科院的外籍院士,共和国不承认他有共和国国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8:37 (UTC)回复

自传

近十年写自传的说法当是以讹传讹,是根据1996年退休后开始写自传,2005年出版中译本,之间的年数差估算而来。但根据信报文章作者对译者的访问可知,英文自传在2002年之前完成。--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1:05 (UTC) 引用 -- "题外话,虽然民国修宪,限制宪法适用范围只限自由地区,理论上所有人都有父亲,父亲有他的父亲,依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人都有中华民国国籍了,因为他们的父亲甚至爷爷有中华民国国籍,除非证明不了。" 就国籍一说,我个人觉得不必算上父亲及父亲的父亲了, 因为不但引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清国... ...去到人类之初搅混不清了,强词夺理地说:在民国出生就拥有民国之国籍,那现在国内该有多少人可以去台湾拿身份证和居住了(台湾很害怕), 所以一个人的国籍应以他本身的现在国际承认的血统论及现在公认的国家为归属! 较为理性.回复

新条目推荐

~移动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后修订
 
~移动完毕~T.A 白河(Talk - Mail) 2009年10月14日 (三) 16:25 (UTC)回复

“光纤之父”还是“光纤通讯之父”?

查阅高锟的英文页面,里边只提到了高锟是“光纤通讯之父”而不是“光纤之父”。同时查阅“光导纤维”的英文页面,里边也提到了光纤的历史。可以说,光纤并不是高锟发明的,称高锟是“光纤之父”有点过了。应当改成“光纤通讯之父”。 Shawphy (留言) 2009年10月15日 (四) 05:40 (UTC)回复

(:)回应,最紧要是列明来源。在获诺贝尔奖后第一个当地电视台访问,他的妻子就问他是不是“光纤之父”。Google“光纤之父”有百多万个结果,而“光纤通讯之父”只有数百个结果。明白吗?—〖Tlrmq^太辣·勿昆新論題RTC0152009年10月16日 (五) 02:22 (UTC)回复
好可笑,意思就是等同于谎言重复千遍变真理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19:24 (UTC)回复
(:)回应,经查证,光学纤维是在1840年代,由法国人Jean-Daniel Colladon与Jacques Babinet所发明,利用光纤传送讯号是在1920年代由约翰·罗杰·贝尔德首创,日本人西泽润一于1963年提出建议使用光纤来通讯,但真正将光纤推向通讯应用的是高锟,故此他才被亚洲媒体称之为“光纤通讯之父”。-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10:49 (UTC)回复
他的妻子也说“光纤之父”而非“光纤通讯之父”。问题核心不是他“光纤之父”的资格,条目中陈述他事实上被广泛地称为“光纤之父”。“光纤通讯之父”似乎大多是英文的中译名,中文世界则是普遍使用“光纤之父”。在条目中的处理可以是同时列出多个称呼并列明来源。题外话,若你身在认为是真理的一方只有数百人,而对立的一方却有数以百万计的声音,那么便有考虑、尊重和接纳不同声音的需要。有时谎言重复千遍的确会变真理,政治上实践的例子俯拾皆是。—〖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19日 (一) 07:34 (UTC)回复
那不如搞政治去?!我看这wiki已经充满政治气氛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9日 (一) 19:49 (UTC)回复
我还是收回最后一句。—〖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20日 (二) 02:33 (UTC)回复
“光纤之父”的语意是光纤因他而诞生,就做学问的角度,很明显光纤不是因为高博士而诞生,而是用光纤来通讯是因他而起,不要因为百万人说的就是对的,科学与文字的真理才是正道,被法国人(发明光纤的是法国人)看到此一“光纤之父”的“美誉”,不知是何感受,又会让后代子孙误会发明光纤的是华人,支持删除“光纤之父”误导式的用语。-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21日 (三) 03:17 (UTC)回复
可参考此一篇报导〈高锟并非光纤之父?看光纤技术的前世今生〉。-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21日 (三) 04:06 (UTC)回复
其实跟造纸术不一定是由蔡伦所发明的道理一样。—〖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22日 (四) 08:0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高锟中的5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11:0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高锟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7月28日 (五) 18:2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高锟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27日 (五) 06:48 (UTC)回复

悼念高锟爵士的用户框

@BenedictusFX对这个用户框的姗姗来迟表示十分抱歉。欲哀悼教授之维基人可于用户页面添加{{User Kao Kuen}}。—— 𓋹 谨此敬上 2018年10月8日 (一) 16:51 (UTC)回复

出生地旗帜

目前出生地上海前标记旗帜为法国旗,我理解这是因为编辑认为出生地当时位于法租界内,为求精准,故使用法国旗。

然而,查阅租界条目,有“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及“租界的领土主权所有国将租界视为外国管辖下的领土”的描述,按此说法法租界名义上仍属于中华民国之领土。另查阅File:France_1939.png,亦未将当时的汉口法租界标记为法国领土。

因此我认为此处应将旗帜更换为中华民国旗 。因可能存在争议,故未贸然修改,而先在此征求意见。 --Rafom留言2021年11月4日 (四) 12:53 (UTC)回复

返回到“高錕”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