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高錕

由Rafom在話題出生地旗幟上作出的最新留言:2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物理學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物理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物理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傳記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上海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上海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上海市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香港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來源

報紙(《羊城晚報》)不算可靠來源?這個人又沒有官方自傳,這都不算來源的話還怎麼寫?—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1:55 (UTC)回覆

我覺得這個參考可以用。另外,再過一段時間,諾貝爾基金會網站上應該會有他的自傳或者傳記。--Teekkari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52 (UTC)回覆
他有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5:23 (UTC)回覆

可是沒有readily available的啊。—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覆
忍不住,還是要出來說兩句,什麼叫readily available?你怎麼混到「維基執行編輯」、「5級維基創作獎」的?都是靠《羊城晚報》麼??《潮平岸闊——高錕自述》是正式出版物,可以買到,可以借到,有isbn號可以查到。居然說沒有readily available??你啊,真是...--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41 (UTC)回覆
你在公布高錕得獎那個晚上去借來編吧,找茬的 Mr. Almighty。—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2 (UTC)回覆
我能力有限,又不是執行編輯,我盡我所能,只是就事論事。請不要誤會。--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7 (UTC)回覆

華裔

民族:華裔? 華裔族?個人建議寫清楚,因為華裔這種說很籠統 --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44 (UTC)回覆

建議?—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15 (UTC)回覆

其實可以不寫,因為已提到出生地在上海,又提到祖藉江蘇金山。 而且民族應該指漢族、回族等等的民族,華裔未能說明是哪一個民族,在未有來源確實指出高錕是何族人前,比項應預刪除。—Cavenchan

  • 我認為寫到""出生地""是OK的!因為和這個人有記憶或童年的直接關係,但寫到""祖籍""的資料是沒有意義的,拉這種"血脈"關係沒辦法掩蓋他其實是英國及美國培養出的人才!2009年10月8日 (四) 05:06 (UTC)ENCOLPIUS

祖籍是我加的,但是因為原本寫「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但當時金山不上海內,當然也不會有法租界,所以以我找到的資料改寫祖籍江蘇金山,是為了原本「出生於上海市金山區」這應該是錯誤的敘述別再流傳下去。--LHD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13 (UTC)回覆

似乎大陸新聞目前都說他出生於金山,那只好再改了 --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4:30 (UTC)回覆

國籍

聽說諾貝爾網站標明他有中國與英國國籍(China and United Kindom),不知是真是假,網站打不開。希望進得去的人驗證下。--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44 (UTC)回覆

此China是Republic of China,不是北京政府的共和國。高錕1933年在大陸出生,根據中華民國國籍法,無可置疑地擁有中華民國國籍,92年他當選的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96年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大陸不允許雙重國籍,中華民國允許雙重國籍,因此,這個問題很清楚了,連楊振寧,李政道都是中國籍,但這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不是共和國。--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0:07 (UTC)回覆

2000年修正前的中華民國國籍法,喪失國籍並不一定要由內政部撤銷,又內政部撤銷某人國籍似乎無公開可查之處,並不能以曾經是現在就一定是。 又中央研究院院士並無分本國籍和外國籍,這不能當推測標準,反倒是中國科學院並不會把中華民國國籍當作「外籍」,反而能推測他目前非中華民國國民。 目前建議依諾貝爾官方提供資訊為準。--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4:59 (UTC)回覆

諾貝爾基金會不具有認定國籍的合法性,高錕先生從未自己提出過放棄中華民國的國籍,你憑甚麼為他作主呢?哪個國家的最高國家級科研機構是專給外國人授予院士榮譽的??當然北京政府是這樣的,但你不能就此推定中華民國也為外國人授予院士榮譽。--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31 (UTC)回覆
很多國家最高科研機構都有授予外籍院士榮譽。維基百科的基礎是可供查證性,不是推理正確性。請先找出佐證中華民國國籍的來源。—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36 (UTC)回覆
諾貝爾網站的查證就是唯一標準?何況諾貝爾網站在剛發消息時也寫了三重國籍。我提出的查證依據是他的出生地,你提出他沒有中華民國國籍,請你給出查證依據。謝謝!--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40 (UTC)回覆
請先閱讀Wikipedia:可供查證。英美國籍是根據這個來源而添加的,而中華民國國籍目前沒有來源支持。—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43 (UTC)回覆
很好,高錕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也是你提到的來源寫明的。"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這句話說他有英國和美國citizenship,也說了他1933年生於上海,無論根據現行的中華民國國籍法還是以前的中華民國國籍法,他的nationality都是中華民國。你很有趣,我請你給出他沒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依據,你卻給出他有英美國籍的依據,這叫答非所問。我從沒刪掉過他有英美國籍。是你在刪!--70.66.24.95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15 (UTC)回覆
我請求您找的是高先生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來源,而非出生地的來源。通過出生地的信息,結合國籍法內容,推理出另一結論,這屬於原創總結,也是為維基百科所禁止的。請找出直接佐證高先生中華民國國籍的來源,謝謝。—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27 (UTC)回覆
請你讀中華民國國籍法第二條第三款「三、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現行),舊國籍法(民國十八年)「生時父為中國人者,屬中華民國國籍」。1933年的金山是不是中華民國領域內??--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36 (UTC)回覆
比如說你在美國出生,無論你願不願意,你都有美國國籍,這點很難理解?我沒有任何原創,也沒有任何研究。只是陳述可查證的事實。是恆等式,不是推理公式,好嗎?--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39 (UTC)回覆
這些只是「法理上」,但中華民國國籍法事實上有特殊性。:剛查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護照條例,「法理上」全大陸所有人目前都有中華民國國籍,只是設戶籍在大陸就喪失中華民國國民大部份的權利,但「事實上」就被判斷非中華民國國民,也就是依據國籍法推論出來的「法理國籍」已經不能代表「事實國籍」,不限於有沒有設籍在大陸,所以還是請拿出直接證據,如1949後還有使用過中華民國護照等等,不然依「法理國籍」,全部大陸人士的維基上國籍都要改中華民國了...-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46 (UTC)回覆
人家在共和國成立前就逃到台灣又轉赴香港了,請不要用共和國的法律套在他身上。--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5 (UTC)回覆
我明明就只引用到中華民國法律,何來大陸法律?我的重點是目前的中華民國國籍法無法確定高錕「目前」「事實上」(de facto)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如果能提出目前中華民國官方祝賀「中華民國國民高錕」得獎之類是有力報導就不會有爭議。-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9:49 (UTC)回覆
上面那句話又不針對你。現在是針對你回覆,他有中華民國國籍,這在當時是一個事實,並可查證,我沒有創造任何情節,既然你主張他在某個時間點被取消了中華民國國籍這一新情節,那麼請你來證明這一新情節的發生。謝謝!--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03 (UTC)回覆
護照是旅行證件通常載明國籍,但護照不等於國籍,一個從不出國的農民,沒有用過護照,你能否認他的國籍?citizenship(公民權)也不等於nationality(國籍),中華民國的「無戶籍國民」就是有nationality沒有citizenship的國民。謝謝!--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52 (UTC)回覆
生在上海只代表在出生一刻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不代表現在仍有中華民國國籍。在這裡討論國籍法是沒有用的,因為都是原創研究,不符合可供查證性。最保險的方法,找到直接說高先生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可靠來源,列出來。這樣不會有人再掛來源請求,讀者也信服。—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17 (UTC)回覆
好笑啊,你出生的那一刻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以後就沒了?除非你更改過國籍。但那是共和國的法。中華民國的國籍法就一直認定了他是中華民國國籍的,出生地就是直接證據,就算你不信服,也沒辦法。--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5 (UTC)回覆
您知道高先生沒有更改過國籍?如果不清楚的話,又如何肯定他有中華民國國籍?—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8 (UTC)回覆
他當然更改過國籍了,不然怎麼會多出兩個國家的國籍??????你知道他被中華民國取銷過國籍?如果不清楚的話,不要亂說哦!!--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35 (UTC)回覆
更改=增加+刪除+修改。最基本的邏輯,本來沒想到你不理解的。--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39 (UTC)回覆
明明是您不能證明您知道他沒有更改過國籍,執意多次給他加上中華民國國籍,怎麼是我亂說。 一句話,有來源的話列出來,否則是原創研究,所謂中華民國國籍直接刪掉。如果不顧勸告,多次加入沒有來源內容,會被封禁。—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44 (UTC)回覆
嚇我!?明明是您不能證明他沒有中華民國國籍,執意多次給他取消中華民國國籍,一個人的國籍是你可以亂取消的?父母+出生地=國籍,是恆等式,是中華民國國籍的基本定義,定義是不要推導的。我沒有創造任何東西,反而是你原創出了他被取消國籍的情節,這不是小說!--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51 (UTC)回覆
Wikipedia:可供查證:「引用的來源須明確地支持條目中出現的信息。」這是維基的傳統了,不是我自編。沒有直接提到中華民國國籍即是不符合可供查證,屬於原創總結。最後一遍。完。下次再有不帶來源添加就直接回退。—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12 (UTC)回覆
您真是豪氣乾雲啊!不愧是編輯就是有魄力!有理沒理,都是一個字,牛!--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1:23 (UTC)回覆
最沒爭議的寫法是,Citizenship=USA+UK,Nationality=ROC,citizen是有公權力的national。--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56 (UTC)回覆

中華民國國籍屬於原創研究,因此未有來源之前先刪除。請找出來源。—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6:26 (UTC) 中央研究院沒分本國外國籍不代表他專給外國人授予院士,請客觀的討論而別用主觀意識,我查過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辦法,並無限制中華民國國民,不過大家都選推華人就是了。—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7:09 (UTC)回覆

諾貝爾基金會網站上刊登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新聞稿里說是英美雙重國籍,這也是條目當前版本相關內容的依據,並已註明出處。--Teekkari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3:52 (UTC)回覆
香港很多人也有英籍的。--219.79.20.127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42 (UTC)回覆

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1965 from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UK. Director of Engineering at Standard 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Harlow, UK. Vice-chancellor,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tired 1996. www.ieeeghn.org/wiki/index.php/Oral-History:Charles_Kao

諾貝爾網站標明他有美國與英國國籍(US and United Kindom). 66.7.131.151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22:44 (UTC)回覆

此外還有一個官方鏈接[1],最早公布的時候在三個人底下分別寫的是 China and United Kingdom; USA; USA, 不過現在給塗掉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覆

(?)求助 誰能給出一個他有香港籍的可靠來源?--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10月8日 (四) 15:27 (UTC)回覆

論文

關於他的開創歷史的1966年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我只能找到

這是1986年的,應該不是諾貝爾獎網站介紹上給出的

  • K. C. Kao, G. A. Hockham (1966), "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 (《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 Proc. IEEE 113 (7): 1151–1158.

貌似1966年論文並無電子版,請幫忙尋找核實。—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15 (UTC)回覆

應該是與第一個IEEE Xplore的文章是一樣的。—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覆

來源

請幫忙尋找剩下兩個來源請求內容的來源。

第一段的前面內容基本上可以從其他傳記中零亂地拼湊出來,後面實在找不到了。這一段應該都是一個人寫的,看上去還算可信,估計可能是從講座、電視上聽來的,因此找不到統一的資料。—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4:21 (UTC)回覆

循環引用

像這篇英文犒已經重複轉載多次, 請各位注意「原文」的可靠性, 以免「原文」引自維基百科, 再用「原文」引證維基百科的條目。

例如中新網字眼與維基百科相似。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6日 (二) 15:31 (UTC)回覆

「需要讀中文之外,也要讀英文和法文」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覆

如果新聞稿出現的時間是遲於維基百科, 如何引證是出現的維基百科文章? 123.202.57.244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7:59 (UTC)回覆

繁簡轉換

不知使用NoteTA的原因是什麼?—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覆

已經被改掉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覆

建議

  1. 把經歷一段改成敘述。
  2. 多加有關其學術研究的介紹,比如某年與某某提出什麼,如何想出,之類。
  3. 加入其個人理念(思想),比如自己認為其成功之源是什麼,啟發如何得來,心態如何 (...)

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7日 (三) 00:29 (UTC)回覆

那就希望有人能將這裡的The Achievements一段翻譯過來了。—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覆

國籍II

香港居民身份證等於國籍(右邊的Infobox Scientist)?—Choij (留言) 2009年10月8日 (四) 08:03 (UTC)回覆

居民身份證不等同國籍,只能說明有戶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9日 (五) 23:59 (UTC)回覆
好像是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在香港回歸就自動有中國國籍,一個香港網友說的,但這帖被刪了,具體的不太清楚。--玖巧仔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8:21 (UTC)回覆
老實說,把香港居民身份證也寫上去,讓人有點覺得像冷笑話--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2:03 (UTC)回覆
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不一定代表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但是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和香港政府(包括港英政府和特區政府年代發出)出生證明書,一般都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6:13 (UTC)回覆
擁有住民身份,跟擁有該國國籍不太相同,就以港澳來講,一大堆人同時擁有香港、澳門居民身份,但問他們的國籍,通常只會有一個,早年的會是英國海外或葡萄牙籍,後來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但也有許多外國籍的永久居民。要不要寫高教授持有香港居民身份,個人認為這也是在陳述事實,也許不大重要,但也無妨。—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10:33 (UTC)回覆
應該這樣說,很多中國人,包括在香港、澳門、台灣和中國內地出生的人士,之後移居到其他地區,都十分普遍。這些人士的國籍都是十分複雜的,有二個或或上的國籍十分普通的,香港有兩個國籍都估量有數十至數百萬人。我都不反對高教授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證。—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11:11 (UTC)回覆

出生地

生於上海金山的來源http://zhangyan.jinshan.gov.cn/nanshe/Read.asp?Jsp=200833225356&ID=79 裡的原文,「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早已入美國籍,而他的祖父高吹萬、父親高君湘都是南社前輩。他的祖籍是上海金山,但高錕卻從沒有到過金山」,顯然他不是生於金山。--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09:52 (UTC)回覆

這篇是我當初引用的,用意就是和你現在提的一樣(在華裔欄有提),但今天看到有人改成金山張堰鎮,用google發現是有新聞說他出生於此,而張堰鎮比只講金山還細,所以也不知道底哪邊是正確的--LHD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03 (UTC)回覆
姚昆田是他表兄,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07/content_12192204.htm 此連結講到,「高、姚兩家祖籍都是上海市金山縣(今金山區)張堰鎮,兩家都是江南地區的世代書香門第,可謂是「詩書傳家」。兩家人早年還延續了數代姻親關係。高錕的父親高君湘是上海灘知名的律師,在1948年攜高錕等離開上海之前,高宅就位於今天上海淮海中路、高安路附近的一處寓所中。」--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0:28 (UTC)回覆

國籍第三波

在國籍第一波討論裡有位執行編輯不顧基本事實和查實證據強行回退,取消了高錕的中華民國國籍。我請問,胡錦濤的國籍有沒有人給出可查證來源?如果沒有,是不是要刪除?請找出明確寫明胡錦濤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可靠的可查證文獻。因為胡是共產黨的總書記就推導出他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是不是所謂「原創研究」?--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覆

因為擁有國籍是擔任該國公職的必要條件,而且他是現任,這是客觀上大多數地球人可直接確認,應該不算原創研究。順便一提,依中華民國國籍法,他法理上有中華民國國籍,只是無法行使中華民國國民之權利及義務。--LHD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4:43 (UTC)回覆

高錕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是與生俱來,是無法改變的。有nationality的人可能有citizenship(大多數國民都是這樣),也可能沒有citizenship(比如移居國外在國內取消戶籍者,再比如法院裁定被褫奪公權者,即便是被褫奪公權的罪犯也仍然具有nationality--國籍)。因為高的中華民國citizenship當前沒有可查證的來源(比如他有選舉權的證據),所以最沒錯的寫法是citizenship=UK、USA,nationality=ROC。--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覆

高是否曾被取消過中華民國國籍,這個舉證責任是在主張「被取消過」的一方,這是最樸素的疑罪從無的思想,不是因為您懷疑這樁事發生過,它就真的發生過,您要證明它發生過才行。有的編輯有共和國的思維定式,共和國國民加入外國籍自動被取消共和國籍,就認定中華民國國民加入外國籍也會被取消民國國籍,這種邏輯真是讓人啼笑皆非。--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覆

為了減輕主張「被取消過」一方的查證難度,我提示您,只要查找1992年以後的文獻就行了。根據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第四條 中央研究院置院士若干人,依下列資格之一,就全國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選舉之:一、對於專習之學術,有特殊著作、發明或貢獻者。二、對於專習學術之機關領導或主持五年以上,成績卓著者。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注意,是全國,而不是全世界,也不是全球華人界。還有「第九條 中央研究院置名譽院士。外國學者專家,於學術上有重大貢獻,經院士十人以上提議,全體院士過半數通過,得被選為名譽院士。每一名譽院士之當選理由,應公告之。」高在1992年當選中研院院士,而不是名譽院士。因此直到他當選院士時,他仍然具中華民國國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覆

前面有位爭鳴者查的是院士選舉辦法,那只是更細化的條文,沒必要重申國籍。謝謝--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8:57 (UTC)回覆

這我後來也有查到,的確是不需重覆宣告,不過由於當選後國籍有異動也不會撤銷,或是「全國」是表示現有國籍或只要由本國出身即可也不夠明確,我也希望有更細部的確認(打電話問中研院是最後選擇...)。--LHD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04:43 (UTC)回覆

樓上那位執行編輯,你說我找碴,而你強行回退則是破壞wiki編輯。你給出的來源,原文是「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citizen. Born 1933 in Shanghai, China.」。這樣的原文在wiki裡只能呈現在高的citizenship,不能寫到nationality裡面,既然您說「「引用的來源須明確地支持條目中出現的信息。」這是維基的傳統了,不是我自編。」那請您尊重傳統,原文沒有提到"Charles Kuen Kao, British and US national.",而citizen<>national,由citizen=>national是您的原創總結。盡管您很頑固,而且又是執行編輯,我還是試圖以道理來說服您。希望您也講道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0:12 (UTC)回覆

高錕有中華民國國籍,(父親一定有中華民國國籍, 符合血統要求) 不過1948年第一屆留在大陸院士, 都可以說他們有雙重國籍(如果說有兩個中國)。
題外話,雖然民國修憲,限制憲法適用範圍只限自由地區,理論上所有人都有父親,父親有他的父親,依國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部分人都有中華民國國籍了,因為他們的父親甚至爺爺有中華民國國籍,除非證明不了。
同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雖然對於中共是廢紙)宣稱台灣是領土一部分,依共和國國籍法所有台灣人已經有共和國國籍了,你會這樣笨加進所有台灣人上嗎?
香港大部分人是國共內戰的移民,是否全部現在可以取得台灣身份證?
當年的共諜與內地偷渡客是否一律有中華民國國籍? Matthew hk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19:57 (UTC)回覆
謝謝您來參與,問題的關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是排他的,像高這樣加入外國籍的,北京政府就自動否認了他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而中華民國國籍是不排他的。高有多少外國籍都可以,只要他不在中華民國擔任有公權力的職務。--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0:28 (UTC)回覆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如果同時擁有香港身份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即使擁有外國國籍,除非他是主動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香港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政府部門)申報,否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是永久生效。高錕的國籍問題,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料,我不作評論。—Railhk0512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4:21 (UTC)回覆
高在1996年當選為中科院的外籍院士,共和國不承認他有共和國國籍。--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1日 (日) 18:37 (UTC)回覆

自傳

近十年寫自傳的說法當是以訛傳訛,是根據1996年退休後開始寫自傳,2005年出版中譯本,之間的年數差估算而來。但根據信報文章作者對譯者的訪問可知,英文自傳在2002年之前完成。--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0日 (六) 21:05 (UTC) 引用 -- "題外話,雖然民國修憲,限制憲法適用範圍只限自由地區,理論上所有人都有父親,父親有他的父親,依國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部分人都有中華民國國籍了,因為他們的父親甚至爺爺有中華民國國籍,除非證明不了。" 就國籍一說,我個人覺得不必算上父親及父親的父親了, 因為不但引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滿清國... ...去到人類之初攪混不清了,強詞奪理地說:在民國出生就擁有民國之國籍,那現在國內該有多少人可以去台灣拿身份證和居住了(台灣很害怕), 所以一個人的國籍應以他本身的現在國際承認的血統論及現在公認的國家為歸屬! 較為理性.回覆

新條目推薦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T.A 白河(Talk - Mail) 2009年10月14日 (三) 16:25 (UTC)回覆

「光纖之父」還是「光纖通訊之父」?

查閱高錕的英文頁面,裡邊只提到了高錕是「光纖通訊之父」而不是「光纖之父」。同時查閱「光導纖維」的英文頁面,裡邊也提到了光纖的歷史。可以說,光纖並不是高錕發明的,稱高錕是「光纖之父」有點過了。應當改成「光纖通訊之父」。 Shawphy (留言) 2009年10月15日 (四) 05:40 (UTC)回覆

(:)回應,最緊要是列明來源。在獲諾貝爾獎後第一個當地電視台訪問,他的妻子就問他是不是「光纖之父」。Google「光纖之父」有百多萬個結果,而「光纖通訊之父」只有數百個結果。明白嗎?—〖Tlrmq^太辣·勿昆新論題RTC0152009年10月16日 (五) 02:22 (UTC)回覆
好可笑,意思就是等同於謊言重複千遍變真理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19:24 (UTC)回覆
(:)回應,經查證,光學纖維是在1840年代,由法國人Jean-Daniel Colladon與Jacques Babinet所發明,利用光纖傳送訊號是在1920年代由約翰·羅傑·貝爾德首創,日本人西澤潤一於1963年提出建議使用光纖來通訊,但真正將光纖推向通訊應用的是高錕,故此他才被亞洲媒體稱之為「光纖通訊之父」。-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16日 (五) 10:49 (UTC)回覆
他的妻子也說「光纖之父」而非「光纖通訊之父」。問題核心不是他「光纖之父」的資格,條目中陳述他事實上被廣泛地稱為「光纖之父」。「光纖通訊之父」似乎大多是英文的中譯名,中文世界則是普遍使用「光纖之父」。在條目中的處理可以是同時列出多個稱呼並列明來源。題外話,若你身在認為是真理的一方只有數百人,而對立的一方卻有數以百萬計的聲音,那麼便有考慮、尊重和接納不同聲音的需要。有時謊言重複千遍的確會變真理,政治上實踐的例子俯拾皆是。—〖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19日 (一) 07:34 (UTC)回覆
那不如搞政治去?!我看這wiki已經充滿政治氣氛了。--Ubuntu (留言) 2009年10月19日 (一) 19:49 (UTC)回覆
我還是收回最後一句。—〖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20日 (二) 02:33 (UTC)回覆
「光纖之父」的語意是光纖因他而誕生,就做學問的角度,很明顯光纖不是因為高博士而誕生,而是用光纖來通訊是因他而起,不要因為百萬人說的就是對的,科學與文字的真理才是正道,被法國人(發明光纖的是法國人)看到此一「光纖之父」的「美譽」,不知是何感受,又會讓後代子孫誤會發明光纖的是華人,支持刪除「光纖之父」誤導式的用語。-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21日 (三) 03:17 (UTC)回覆
可參考此一篇報導〈高錕並非光纖之父?看光纖技術的前世今生〉。-Cuthbert Wong (留言) 2009年10月21日 (三) 04:06 (UTC)回覆
其實跟造紙術不一定是由蔡倫所發明的道理一樣。—〖Tlrmq^太辣·勿昆新意見RTC0152009年10月22日 (四) 08:03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高錕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12日 (一) 11:0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高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8日 (五) 18:2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高錕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7日 (五) 06:48 (UTC)回覆

悼念高錕爵士的用戶框

@BenedictusFX對這個用戶框的姍姍來遲表示十分抱歉。欲哀悼教授之維基人可於用戶頁面添加{{User Kao Kuen}}。—— 𓋹 謹此敬上 2018年10月8日 (一) 16:51 (UTC)回覆

出生地旗幟

目前出生地上海前標記旗幟為法國旗,我理解這是因為編輯認為出生地當時位於法租界內,為求精準,故使用法國旗。

然而,查閱租界條目,有「租界在名義上其領土仍屬出租國」及「租界的領土主權所有國將租界視爲外國管轄下的領土」的描述,按此說法法租界名義上仍屬於中華民國之領土。另查閱File:France_1939.png,亦未將當時的漢口法租界標記為法國領土。

因此我認為此處應將旗幟更換為中華民國旗 。因可能存在爭議,故未貿然修改,而先在此徵求意見。 --Rafom留言2021年11月4日 (四) 12:53 (UTC)回覆

返回 "高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