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黄霑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6年前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传记专题 (获评乙级中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香港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音乐专题 (获评乙级
本页面属于音乐专题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音乐类内容的项目。请于讨论页讨论相关条目。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Untitled

to Shizhao: James Wong's thesis is worth reading and gives us an indepth thinking about pop culture. It's good to see your effort in editing, but I expect more positive contribution instead of the abuse of editing rights.

昨天的追思会上有播放黄霑先生的生平,谨此加上,惟现已深夜,賸余部分容后补写。

ideas

Dear all from Hong Kong:

I'd like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topics:

  • He married with Wah Wah (first Wah: China; second Wah: baby), and have several children.
  • He wrote the column "sou fung wan yan mut" (couting the tycoons in Hong Kong). The column was published in Ming Pao weekly, and then published as a thick book. (I still have the book, but it is in Hong Kong)
  • He hosted many famous TV programme. like (Gum Ye But Chit Fong, Gong San Yu Chi Doh Fun, etc.)

any other ideas?

-- 石添小草 06:11 2004年11月24日 (UTC)

哀悼

小时候听了一些他写的歌,喜欢。哀悼。--Mountain(Talk) 07:57 2004年11月24日 (UTC)

这里也有悼念黄霑的留言--Nuker12:20 2004年11月24日 (UTC)

希望能加入内容

  • 他在六四前后的转变,前期是1989年圣诞有唱《慈祥鹏过圣诞》《邓小平is coming to town》这类讽刺性政治作品,后期转则体现在亚视期间主持的节目与进入港进联、成为港事顾问等。

这两点在条目中也未能见到介绍,李宜曾有撰文讲述。--羊男 21:49 2006年5月20日 (UTC)

“生平年表”中 @ 20080828

  • 1968年,擢升为广告副经理,公司保送英国接受商业管理训练。创作了第一首有名的歌曲《忘记他》,一开始是关淑怡所唱,后来收入邓丽君的粤语专辑,深受歌迷喜爱,歌词见一代歌后卷下。

原唱者没有可能是关淑怡吧?还有什么是“一代歌后卷下”?

  • 1976年8月26日,电影《跳灰》首映,片中主题曲《问我》迅速流行,林燕妮也曾在9月2日于其明报专栏披露《问我》的歌词并赞赏之。9月6日,佳视推出改编自依达小说的时装剧集《明星》,张玛莉主演,并主唱同名主题曲,然而,这主题曲日后却由陈丽斯重唱才流行起来,再往后,叶德娴重唱的版本,更教人激赏。

张玛莉和陈丽斯不是唱《问我》的吗? YSG (留言) 2008年8月28日 (四) 16:52 (UTC)回复

求助

1、《笑傲江湖:百无禁忌黄霑作品集》(1990年)的内页说 《倩女幽魂》获得“亚太制片人协会第32届影展大会”(看届数应该就是亚太影展)的“最佳音乐”,然而与 此页内容互相矛盾(Chamras Saewataporn于该届亚太影展凭Nang-nuan一片得“最佳音乐”)。 亚太影展的官网非常简陋,往届的得奖资料一概俱无,我暂时无从查证。
更新:黄霑在《奖》(黄霑文集5:开心半世纪)一文中说了,他得的只是“录音奖”,但录音其实不是他做的,感到十分尴尬云云。

2、求"《笑傲江湖:百无禁忌黄霑作品集》销量破30万张"的佐证,因为销量这回事最好就有真凭实据,如台湾销量认证机构的资料(我找不到)。

3、求"1985年12月14日,黄霑顾嘉煇合办《顾嘉煇、黄霑合作20周年纪念演唱会》"的可靠来源: 首先,据顾黄亲口所说,他们首次合作是在1972年,见条目内的"音乐人:概要",85年离廿周年还有一段日子;再者照理说两位乐坛大人物首办演唱会,应该会有很多报道才是,但在网上就连演出场地和嘉宾等基本资料都找不到,《笑傲江湖:百无禁忌黄霑作品集》(1990年)的内页也没有提及过。
更新:终于找到相关的来源了…嘉宾阵容极为豪华,没有影音资料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4、希望有人能添上星光大道纪念牌匾的照片(原创)。
谢谢。 Fake12345留言2016年3月19日 (六) 16:39 (UTC)回复

年表(较原始版)的存照

  • 生平年表已完成历史任务,九成半以上的内容已编写成散文体
  • 1941年3月16日,于广州出生。
  • 1949年,移居香港,入读喇沙书院,任口琴队队长,屡获奖项。期间已参加电影配乐及电台播音工作。在喇沙书院就读时当任风纪队长和学生会会长;毕业一年更获选为学生长。
  • 1953年,开始向《中国学生周报》投稿。
  • 1957年,向著名口琴家梁日昭拜师学艺。
  • 1960年,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入住利玛窦宿舍;初涉填词。
  • 1961年,获罗文锦爵士纪念怡和奖学金,积极参与香港大学话剧演出,又参加柏港业余话剧社,并经常参与演出丽的电视的话剧;不时为电影充当幕后合唱。
  • 1963年,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士毕业,于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两年。
  • 1965年,以业余形式主持电视节目,及于报刊写作专栏。
  • 1965年9月,进入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广告部。
  • 1967年4月15日,与华娃结婚,育有两子一女。
  • 1968年,擢升为广告副经理,公司保送英国接受商业管理训练。创作了第一首有名的歌曲《忘记他》。
  • 1969年,获最佳电视节目男司仪奖,被喻为“电视王子”。
  • 1970年,转职华美广告公司(Ling-McCann-Erickson),任联合创作总监;参与作曲的广告获美国广告界最高荣誉“基奥奖”(Clio Award)。
  • 1972年,获国泰广告公司(Cathay Advertising)聘为总经理,同年出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理事。
  • 1973年,与好友组成“宝鼎电影公司”(Cauldron Cinematics),自编自导创业作《天堂》打入该年十大卖座电影。同年撰写《不文集》。
  • 1974年9月21日,无线举办“74年度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冠军歌曲是顾嘉煇作曲的《笑哈哈》,亚军歌曲是黄霑作曲的《L-O-V-E Love》。
  • 1975年2月,迪士尼乐园表演团来港演出,演出分中、英两种版本,黄霑获邀填写粤语词,林燕妮写台词对白。演出后,多首歌曲都很流行,《明报周刊》亦以能独家刊载该批曲词为荣。至四月,百代唱片推出四朵金花的唱片,便灌唱了其中的《世界真细小》、《欢笑乐园开心地》、《无绳又无扣》。黄霑一度怀疑他的歌词版权遭盗用。12月24日,执导由温拿乐队主演的《大家乐》首映,片中十四首插曲曲词全由黄霑包办。电影歌曲的唱片也于同期推出。这是温拿首次唱粤语歌。是年较早的时候,他们也曾推出过一张英文大碟《Love and Other Pieces》(电影取景于九龙华仁书院),温拿乐队凭该片走红,该电影成为该年十大卖座电影季军。
  • 1976年8月26日,电影《跳灰》首映,片中主题曲《问我》迅速流行,林燕妮也曾在9月2日于其明报专栏披露《问我》的歌词并赞赏之。9月6日,佳视推出改编自依达小说的时装剧集《明星》,张玛莉主演,并主唱同名主题曲,然而,这主题曲日后却由陈丽斯重唱才流行起来,再往后,叶德娴重唱的版本,更教人激赏。因爱慕才女林燕妮,与华娃离𦈏。同年与林燕妮创办“黄与林广告公司”,自任主席。忙碌工作之余返回香港大学攻读硕士。
  • 1977年9月21日,在《明报》专栏谈歌词并提到《成报》的周慕瑜,说明周慕瑜在这一年已开始写乐评。11月14日在《明报》上谈罗文对《家变》的演绎。
  • 1978年4月2日,《明报》娱乐消息谓:“黄霑签约无线,独家撰写歌词,惟电影与唱片则不在此限。”凭《誓要入刀山》(填词)、《倚天屠龙记》(填词)、《鳄鱼泪》(作曲填词),入选香港电台“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
  • 1979年7月29日,黄霑在《明报》撰文谈林子祥被指妥协转唱粤语流行曲一事。同年为《明报周刊》撰写《数风云人物》专访。邓伟雄和他合作填词《楚留香》,入选香港电台“第二届十大中文金曲”。
  • 1980年,填词作品《亲情》、《轮流传》、《上海滩》入选香港电台“第三届十大中文金曲”。
  • 1981年1月,出席无线现场直播电视特辑“群星拱照顾嘉煇”,欢送顾嘉煇放洋深造音乐。凭作曲填词作品《旧梦不须记》、《做人爱自由》入选香港电台“第四届十大中文金曲”;同年凭作曲填词作品《忘记她》获得 CASH RTHK 最佳中文流行歌曲奖。
  • 1982年,入选香港电台“第五届十大中文金曲”填词作品:《今晚夜》、《忘尽心中情》、《万水千山纵横》、《勇敢的中国人》、《两忘烟水里》,其中《两忘烟水里》更获当年“最佳中文流行歌词奖”。同年,在第一届《歌唱新秀大赛》,和顾嘉煇担任评判,一致评梅艳芳获得冠军。12月,于欢乐满东华任嘉宾。
  • 1983年,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同年《世间始终你好》入选“第六届十大中文金曲”。出席《星光熠熠劲争辉》。
  • 1984年,填词作品《我的中国心》得到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第三届晨钟奖。
  • 1985年,香港无线电视“18年主题金曲大选”中,黄霑的《狂潮》、《奋斗》、《上海滩》、《两忘烟水里》、《万水千山纵横》、《世间始终你好》、《交出我的心》全部获选。与梅艳芳、罗素主演《歌舞升平》。12月14日,与顾嘉煇合作《顾嘉煇、黄霑合作20周年(?)纪念演唱会》
  • 1986年,“黄与林”获世界最大广告公司盛世集团收购,黄霑任香港区副主席。同年以填词作品《当年情》入选“第九届十大中文金曲”,亦为“英女皇访港青年精英大汇演”填写歌曲《这是我家》。
  • 1987年,《倩女幽魂》电影配乐及电影主题曲《黎明不要来》所获奖项:“第七届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最佳电影配乐、“香港导演评选大奖”最佳配乐、“亚太制片人协会第32届影展大会”最佳音乐(已证实为错误资讯)、最佳音效(音效其实非黄霑负责)
  • 1988年,作曲作品《半岛友情》获国内主要媒体主办“第三届通俗歌曲金兔杯创作比赛”大奖。除夕,邀金庸证婚,迎娶林燕妮。
  • 1989年,出席“第十一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颁金针奖与温拿乐队。与倪匡、蔡澜主持亚洲电视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又与电影工作者支持内地学生民主运动。同年获“香港艺术家联盟”填词人奖、凭填词作品《我的中国心》荣获“中国改革十年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活动之改革十年1978-1988全国优秀歌曲”、“庆祝建国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优秀作品奖。1989年至1991年任亚洲小姐竞选司仪。
  • 1990年,在台湾推出首张国语专辑《笑傲江湖》,销量冲破30万张(?);同年以作曲填词作品《沧海一声笑》得到第27届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影片歌曲”。
  • 1991年,连获香港乐坛多项大奖,包括“最高荣誉金针奖”、“最佳监制”、“最佳作曲”、“最佳歌词”、“最佳电影配乐”、“CASH电影主题曲最高播放率年奖”(CASH官网并无电影主题曲最高播放率年奖等。同年《黄飞鸿》电影配乐获第28届台湾金马影展“最佳配乐”。由黄霑亲自作曲填词,替红线女推出的《四大美人》专辑经过三年终告完成。与林燕妮正式分手。
  • 1992年出席“第十四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颁奖给在1991年度得金针奖的罗文,《黄飞鸿》再获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
  • 1993年,签约无线电视,主持各类大型综艺节目。1993年至1997年当万千星辉贺台庆主持。
  • 1994年,获中国国务院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为“香港事务顾问”。主持电视节目《江山如此多FUN》、《城市追击》。与周慧敏在《亲亲妈咪爱心大喜宴》合作司仪。和李绮红、宣萱、罗家英、李影、罗文等合演电视剧《阿Sir早晨》。主持无线节目《花弗新世界》。12月,在《欢乐满东华》做嘉宾。
  • 1995年,《梁祝》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与助手陈惠敏(Winnie)结婚。无线制作特辑《霑霑自喜三十年》庆祝黄霑入行三十年,周慧敏、顾嘉煇等任主持。
  • 1996年,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荣誉院士。与周慧敏在拉丁舞大赛合作司仪。
  • 1997年,在中国大陆主持《江山如此多娇》电视节目,合共31辑。
  • 1997年7月,为“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之96小时回归全接触”节目担任主持。
  • 1997年9月,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持“创作人谈创作”讲座。
  • 1998年,与顾嘉煇合作《顾嘉煇·黄霑·真友情演唱会》,在香港、广州及新加坡演出13场。和顾嘉煇出席无线节目《33不尽煇黄夜》。
  • 1999年,主持“创意与创造力”讲座,开创益智TALK SHOW系列。出席无线节目《还看煇黄夜》。为东海海鲜酒家唱作广告。
  • 2000年,再与顾嘉煇合作《香港煇黄2000演唱会》,共演出16场,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再演出6场。
  • 2000年6月,演出春天舞台制作的《虾碌戏班》舞台剧共43场。
  • 2000年10月,获“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颁赠最高荣誉“音乐成就大奖”。
  • 2001年,替“春天舞台制作”的《丽花皇宫》舞台剧担任艺术总监。为香港新城电台每朝主持早晨节目《开心大闹钟》。为无线电视主持名人访问节目《香港龙情》、为亚洲电视主持清谈节目《三个光头佬》。参加亚洲电视的《百万富翁慈善SHOW》。
  • 2001年4月,证实患上肺癌。
  • 2002年,为亚洲电视主持《黄霑香港情》。出席TVB节目《星光灿烂仁爱堂》。主持香港电台《回到梦工场》。10月,罗文逝世,在罗文葬礼时致悼词。
  • 2003年4月,张国荣逝世,在张国荣葬礼时致悼词。7月18-19日与香港中乐团合作《学者灵芝黄霑·狮子山下演唱会》,在香港体育馆演出两场。于中国《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撰写专栏。为香港话剧团、香港中乐团及香港舞蹈团合作演出的音乐剧《酸酸甜甜香港地》撰写全剧歌词。工余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社会学系修读博士学位,研究香港流行文化。 8月2日,与汤镇业到广州出席百莲达影视学校成立仪式。9月获得博士学位。11月,林振强逝世,出席林振强的葬礼。曾在电台披露抗癌成功经过。为刘德华作曲卡通《神雕侠侣》主题曲《真爱是苦味》,为梁汉文作曲《情常在》。同年,在澳门旅游塔玩,感慨“吓到飙尿”。
  • 2004年1月1日,去广州参加《南方都市报》举办的记者见面会。1月13日出席梅艳芳的葬礼(梅艳芳在2003年12月30日逝世)。2月28日任香港口琴与音乐艺术教育─香港口琴家梁日昭传奇讲座讲者。主演的《我的大旧父母》播出。主编《花旗银行》。广告作生平最后的歌《Blessing》给张敬轩。7月和顾嘉煇出席“CitiGold璀璨金夜”。11月17日为南方都市报写专栏。11月23日病危,在11月24日凌晨零时46分逝世。12月5日下午3时,香港大球场举行“黄霑博士追思会”,让公众向他作最后致敬。
  • 2005年在2004年度TVB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荣获荣誉大奖,由黄霑女儿黄宇诗替父亲领奖。

论文摘要存照

黄霑晚年研究普及文化,并以探讨香港流行曲历史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大学考试评审委员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他没有受多少质询便顺利过关。黄霑的博士论文导师刘靖之形容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而校外考试委员会则认为整篇论文“资料基础厚实,历史分期合理,立论鲜明深入,行文畅达,独具个性。”[1]

论文现藏于港大图书馆,并供读者网上下载[2]

黄霑病逝后,这篇论文被广泛谈论,成为当年香港文化界一个热闹的话题。《香港经济日报》在整理黄霑论文的部分内容时指出,由《世界真细小》到《沧海一声笑》,他一手把岭南文化的精髓重新包装,成就响遍全球华人的粤语流行曲文化;但他临终前的博士论文却写下了一个极其悲观的结论,认为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级文化场所变中国曲艺来演出。”他希望藉这篇论文,呼吁港人重新认清香港文化的位置,以建立探索未来的基础。


论文现藏于港大图书馆,并供读者在网站下载,题目为《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2];以一般社会学文化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蓝本,再基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众多音乐人的访问写成;首先上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描写背景——曾经风行一时并对香港流行曲影响深远的国语时代曲,再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正式开展主题,论及香港乐坛的种种变迁,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为止。

黄霑指,1950年代初粤曲占尽优势,既遇香港广东人口急升,还有《伶星报》等报刊推波助澜;但粤曲制作由“七日鲜”变成“三日鲜”,同时也遇到南下上海人带来的国语音乐冲击。当时虽有香港人创作“粤语时代曲”,但质素差劣。


及后,仙杜拉在1974年主唱的《啼笑因缘》,红遍香江,意味粤语流行曲开始受社会认同。对于转变的原因:“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香港开始形成了强烈的本土意识。”他分析道,早年难民来港后,经历了1967年的社会动乱、1972年的六一八雨灾1973年股灾等风波;在社会复苏后,他们的“庶民精神”被唤醒,本土意识慢慢凝聚。此外他又为许冠杰设一独立篇章,剖析其对早期粤语乐坛的贡献。

他认为,香港普及文化在1980年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地理和政治,香港文化只有继续迈步向前之势;然而“六四”和“九七回归”换来纸醉金迷的消费模式,使之在香港主权移交后即时兵败如山倒。
“香港人这时(1970-1980年代)注重小我,发展一种自恋式(narcissistic)的感性消费;而一个转身,就投入一窝蜂的潮流去。”香港政府对香港采取放任的文化政策,既令“港人的文化目光和胸襟广阔,令社会呈现了多姿多采的丰富面貌”,也令“香港人目空一切,认为一己成就,为其他华人社区所不及。”,造成一个矛盾的现象。

这一矛盾而多元的环境,使香港普及文化达至巅峰,影响力更席卷两岸。他在论文中举例:1984年,张明敏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出由黄霑填词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马上红遍全国,“中国文化部门开始对香港流行曲稍有改观”,《上海滩》、《爱在深秋》等名曲随之北上。凭着多部电影的流行,“港歌”同样风靡台湾。“本来,香港地处两岸中间点,正好在两地交往,做交流的中介。”他悲观说:“可惜只有地利,另外却有其他因素,令这完美结合没有发生。”

1978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中港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改变已在港人北上潮中,悄然逼近。1989年六四事件是另一转捩点,此后香港政治心态虽有转变,但“反思的结果在流行曲却反映得很少”;相反,港人变得醉生梦死,文化生活消极:“满足了个人消费欲之后,就呼朋唤友唱一夜豪情卡拉OK,或者看周星驰无厘头喜剧。”

他指出,踏入1990年代末,香港终于遭逢七大衰退因素,被摘下普及文化光环。
一、两岸开放使香港昔日的海外市场变成竞争对手,冲击香港音乐产业。二、唱片业短视,靠发行精选辑“吃老本”,又不肯培训音乐新人,只求“现卖现买”;盗版风行亦令已萎缩的唱片业雪上加霜。三、高级音乐制作软件的流行大大降低入行的门槛,未受训练的人也能当作曲者和歌手;此外,随着录影技术的进步,原本附属于音乐的影像变得喧宾夺主,“歌曲的寿命也相继缩短”。四、唱片业消费群因香港低生育率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年轻乐迷的语文水准和听歌习惯,唱片市场制造大量“不堪入耳”的作品。五、香港未能消化欧美的新风格,如Hip Hop、Euro Pop、Techno等,只留下一堆“不伦不类”的产物。六、唱片公司注重广告收益多于唱片销量,导致歌手“不务正业”,把重心放在影视和广告活动上。七、“颁奖文化”的兴起令音乐文化愈趋单一,流行曲十有八九都是“惨情歌”,沦为“卡拉OK场自娱和发泄的工具”。

对于香港音乐由盛而衰,黄霑寄语:“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声音……香港因缘际会,创造了划时代的普及文化高峰。”不过主权移交后:“声音会随时间湮没,除了存在人们的记忆和几张尘封的唱片里,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鸣了……回归后香港,纵然偶有独唱,也只是大中华合唱的单一环节。”,并引用《强人》的歌词,写下一个可堪回味的结语:“莫记此中得失,不记恨爱相缠,只记共你当年,曾经相识过!” Fake12345留言2016年4月15日 (五) 11:26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黄霑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7月27日 (五) 17:40 (UTC)回复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劉靖之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2.0 2.1 黄湛森. Postgraduate Thesi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antopop. 2003 (英语). 
返回到“黃霑”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