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黃霑
黃霑曾於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新聞動態」欄位。 |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Untitled
to Shizhao: James Wong's thesis is worth reading and gives us an indepth thinking about pop culture. It's good to see your effort in editing, but I expect more positive contribution instead of the abuse of editing rights.
昨天的追思會上有播放黃霑先生的生平,謹此加上,惟現已深夜,賸餘部份容後補寫。
ideas
Dear all from Hong Kong:
I'd like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topics:
- He married with Wah Wah (first Wah: China; second Wah: baby), and have several children.
- He wrote the column "sou fung wan yan mut" (couting the tycoons in Hong Kong). The column was published in Ming Pao weekly, and then published as a thick book. (I still have the book, but it is in Hong Kong)
- He hosted many famous TV programme. like (Gum Ye But Chit Fong, Gong San Yu Chi Doh Fun, etc.)
any other ideas?
-- 石添小草 06:11 2004年11月24日 (UTC)
哀悼
希望能加入內容
- 他在六四前後的轉變,前期是1989年聖誕有唱《慈祥鵬過聖誕》《鄧小平is coming to town》這類諷刺性政治作品,後期轉則體現在亞視期間主持的節目與進入港進聯、成為港事顧問等。
「生平年表」中 @ 20080828
- 1968年,擢升為廣告副經理,公司保送英國接受商業管理訓練。創作了第一首有名的歌曲《忘記他》,一開始是關淑怡所唱,後來收入鄧麗君的粵語專輯,深受歌迷喜愛,歌詞見一代歌后卷下。
原唱者沒有可能是關淑怡吧?還有甚麼是「一代歌后卷下」?
- 1976年8月26日,電影《跳灰》首映,片中主題曲《問我》迅速流行,林燕妮也曾在9月2日於其明報專欄披露《問我》的歌詞並讚賞之。9月6日,佳視推出改編自依達小說的時裝劇集《明星》,張瑪莉主演,並主唱同名主題曲,然而,這主題曲日後卻由陳麗斯重唱才流行起來,再往後,葉德嫻重唱的版本,更教人激賞。
張瑪莉和陳麗斯不是唱《問我》的嗎? YSG (留言) 2008年8月28日 (四) 16:52 (UTC)
求助
1、《笑傲江湖: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1990年)的內頁說
《倩女幽魂》獲得「亞太製片人協會第32屆影展大會」(看屆數應該就是亞太影展)的「最佳音樂」,然而與 此頁內容互相矛盾(Chamras Saewataporn於該屆亞太影展憑Nang-nuan一片得「最佳音樂」)。
亞太影展的官網非常簡陋,往屆的得獎資料一概俱無,我暫時無從查証。
更新:黃霑在《獎》(黃霑文集5:開心半世紀)一文中說了,他得的只是「錄音獎」,但錄音其實不是他做的,感到十分尷尬云云。
2、求"《笑傲江湖: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銷量破30萬張"的佐証,因為銷量這回事最好就有真憑實據,如台灣銷量認証機構的資料(我找不到)。
3、求"1985年12月14日,黃霑顧嘉煇合辦《顧嘉煇、黃霑合作20週年紀念演唱會》"的可靠來源:
首先,據顧黃親口所說,他們首次合作是在1972年,見條目內的"音樂人:概要",85年離廿週年還有一段日子;再者照理說兩位樂壇大人物首辦演唱會,應該會有很多報道才是,但在網上就連演出場地和嘉賓等基本資料都找不到,《笑傲江湖:百無禁忌黃霑作品集》(1990年)的內頁也沒有提及過。
更新:終於找到相關的來源了…嘉賓陣容極為豪華,沒有影音資料流傳下來是一大遺憾
4、希望有人能添上星光大道紀念牌匾的照片(原創)。
謝謝。
Fake12345(留言) 2016年3月19日 (六) 16:39 (UTC)
年表(較原始版)的存照
- 生平年表已完成歷史任務,九成半以上的內容已編寫成散文體
- 1941年3月16日,於廣州出生。
- 1949年,移居香港,入讀喇沙書院,任口琴隊隊長,屢獲獎項。期間已參加電影配樂及電台播音工作。在喇沙書院就讀時當任風紀隊長和學生會會長;畢業一年更獲選為學生長。
- 1953年,開始向《中國學生周報》投稿。
- 1957年,向著名口琴家梁日昭拜師學藝。
- 1960年,入讀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入住利瑪竇宿舍;初涉填詞。
- 1961年,獲羅文錦爵士紀念怡和獎學金,積極參與香港大學話劇演出,又參加柏港業餘話劇社,並經常參與演出麗的電視的話劇;不時為電影充當幕後合唱。
- 1963年,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士畢業,於天主教培聖中學任教兩年。
- 1965年,以業餘形式主持電視節目,及於報刊寫作專欄。
- 1965年9月,進入英美煙草有限公司廣告部。
- 1967年4月15日,與華娃結婚,育有兩子一女。
- 1968年,擢升為廣告副經理,公司保送英國接受商業管理訓練。創作了第一首有名的歌曲《忘記他》。
- 1969年,獲最佳電視節目男司儀獎,被喻為「電視王子」。
- 1970年,轉職華美廣告公司(Ling-McCann-Erickson),任聯合創作總監;參與作曲的廣告獲美國廣告界最高榮譽「基奧獎」(Clio Award)。
- 1972年,獲國泰廣告公司(Cathay Advertising)聘為總經理,同年出任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理事。
- 1973年,與好友組成「寶鼎電影公司」(Cauldron Cinematics),自編自導創業作《天堂》打入該年十大賣座電影。同年撰寫《不文集》。
- 1974年9月21日,無線舉辦「74年度香港流行歌曲創作邀請賽」,冠軍歌曲是顧嘉煇作曲的《笑哈哈》,亞軍歌曲是黃霑作曲的《L-O-V-E Love》。
- 1975年2月,迪士尼樂園表演團來港演出,演出分中、英兩種版本,黃霑獲邀填寫粵語詞,林燕妮寫台詞對白。演出後,多首歌曲都很流行,《明報周刊》亦以能獨家刊載該批曲詞為榮。至四月,百代唱片推出四朵金花的唱片,便灌唱了其中的《世界真細小》、《歡笑樂園開心地》、《無繩又無扣》。黃霑一度懷疑他的歌詞版權遭盜用。12月24日,執導由溫拿樂隊主演的《大家樂》首映,片中十四首插曲曲詞全由黃霑包辦。電影歌曲的唱片也於同期推出。這是溫拿首次唱粵語歌。是年較早的時候,他們也曾推出過一張英文大碟《Love and Other Pieces》(電影取景於九龍華仁書院),溫拿樂隊憑該片走紅,該電影成為該年十大賣座電影季軍。
- 1976年8月26日,電影《跳灰》首映,片中主題曲《問我》迅速流行,林燕妮也曾在9月2日於其明報專欄披露《問我》的歌詞並讚賞之。9月6日,佳視推出改編自依達小說的時裝劇集《明星》,張瑪莉主演,並主唱同名主題曲,然而,這主題曲日後卻由陳麗斯重唱才流行起來,再往後,葉德嫻重唱的版本,更教人激賞。因愛慕才女林燕妮,與華娃離緍。同年與林燕妮創辦「黃與林廣告公司」,自任主席。忙碌工作之餘返回香港大學攻讀碩士。
- 1977年9月21日,在《明報》專欄談歌詞並提到《成報》的周慕瑜,說明周慕瑜在這一年已開始寫樂評。11月14日在《明報》上談羅文對《家變》的演繹。
- 1978年4月2日,《明報》娛樂消息謂:「黃霑簽約無線,獨家撰寫歌詞,惟電影與唱片則不在此限。」憑《誓要入刀山》(填詞)、《倚天屠龍記》(填詞)、《鱷魚淚》(作曲填詞),入選香港電台「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
- 1979年7月29日,黃霑在《明報》撰文談林子祥被指妥協轉唱粵語流行曲一事。同年為《明報週刊》撰寫《數風雲人物》專訪。鄧偉雄和他合作填詞《楚留香》,入選香港電台「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
- 1980年,填詞作品《親情》、《輪流傳》、《上海灘》入選香港電台「第三屆十大中文金曲」。
- 1981年1月,出席無綫現場直播電視特輯「群星拱照顧嘉煇」,歡送顧嘉煇放洋深造音樂。憑作曲填詞作品《舊夢不須記》、《做人愛自由》入選香港電台「第四屆十大中文金曲」;同年憑作曲填詞作品《忘記她》獲得 CASH RTHK 最佳中文流行歌曲獎。
- 1982年,入選香港電台「第五屆十大中文金曲」填詞作品:《今晚夜》、《忘盡心中情》、《萬水千山縱橫》、《勇敢的中國人》、《兩忘煙水裏》,其中《兩忘煙水裏》更獲當年「最佳中文流行歌詞獎」。同年,在第一屆《歌唱新秀大賽》,和顧嘉煇擔任評判,一致評梅艷芳獲得冠軍。12月,於歡樂滿東華任嘉賓。
- 1983年,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同年《世間始終你好》入選「第六屆十大中文金曲」。出席《星光熠熠勁爭輝》。
- 1984年,填詞作品《我的中國心》得到中國音樂協會歌曲編輯部頒發第三屆晨鐘獎。
- 1985年,香港無綫電視「18年主題金曲大選」中,黃霑的《狂潮》、《奮鬥》、《上海灘》、《兩忘煙水裏》、《萬水千山縱橫》、《世間始終你好》、《交出我的心》全部獲選。與梅艷芳、羅素主演《歌舞昇平》。12月14日,與顧嘉煇合作《顧嘉煇、黃霑合作20週年(?)紀念演唱會》。
- 1986年,「黃與林」獲世界最大廣告公司盛世集團收購,黃霑任香港區副主席。同年以填詞作品《當年情》入選「第九屆十大中文金曲」,亦為「英女皇訪港青年精英大匯演」填寫歌曲《這是我家》。
- 1987年,《倩女幽魂》電影配樂及電影主題曲《黎明不要來》所獲獎項:「第七屆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最佳電影配樂、「香港導演評選大獎」最佳配樂、「亞太製片人協會第32屆影展大會」最佳音樂(已証實為錯誤資訊)、最佳音效(音效其實非黃霑負責)。
- 1988年,作曲作品《半島友情》獲國內主要媒體主辦「第三屆通俗歌曲金兔盃創作比賽」大獎。除夕,邀金庸証婚,迎娶林燕妮。
- 1989年,出席「第十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頒金針獎與溫拿樂隊。與倪匡、蔡瀾主持亞洲電視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又與電影工作者支持內地學生民主運動。同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填詞人獎、憑填詞作品《我的中國心》榮獲「中國改革十年全國優秀歌曲評選活動之改革十年1978-1988全國優秀歌曲」、「慶祝建國40周年--喚起我美好回憶的那些歌」優秀作品獎。1989年至1991年任亞洲小姐競選司儀。
- 1990年,在台灣推出首張國語專輯《笑傲江湖》,銷量衝破30萬張(?);同年以作曲填詞作品《滄海一聲笑》得到第27屆台灣金馬影展「最佳影片歌曲」。
- 1991年,連獲香港樂壇多項大獎,包括「最高榮譽金針獎」、「最佳監製」、「最佳作曲」、「最佳歌詞」、「最佳電影配樂」、「CASH電影主題曲最高播放率年獎」(CASH官網並無電影主題曲最高播放率年獎)等。同年《黃飛鴻》電影配樂獲第28屆台灣金馬影展「最佳配樂」。由黃霑親自作曲填詞,替紅線女推出的《四大美人》專輯經過三年終告完成。與林燕妮正式分手。
- 1992年出席「第十四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頒獎給在1991年度得金針獎的羅文,《黃飛鴻》再獲第1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 1993年,簽約無綫電視,主持各類大型綜藝節目。1993年至1997年當萬千星輝賀台慶主持。
- 1994年,獲中國國務院及新華社香港分社委任為「香港事務顧問」。主持電視節目《江山如此多FUN》、《城市追擊》。與周慧敏在《親親媽咪愛心大喜宴》合作司儀。和李綺紅、宣萱、羅家英、李影、羅文等合演電視劇《阿Sir早晨》。主持無線節目《花弗新世界》。12月,在《歡樂滿東華》做嘉賓。
- 1995年,《梁祝》獲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與助手陳惠敏(Winnie)結婚。無線製作特輯《霑霑自喜三十年》慶祝黃霑入行三十年,周慧敏、顧嘉煇等任主持。
- 1996年,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院士。與周慧敏在拉丁舞大賽合作司儀。
- 1997年,在中國大陸主持《江山如此多嬌》電視節目,合共31輯。
- 1997年7月,為「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之96小時回歸全接觸」節目擔任主持。
- 1997年9月,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持「創作人談創作」講座。
- 1998年,與顧嘉煇合作《顧嘉煇·黃霑·真友情演唱會》,在香港、廣州及新加坡演出13場。和顧嘉煇出席無線節目《33不盡煇黃夜》。
- 1999年,主持「創意與創造力」講座,開創益智TALK SHOW系列。出席無線節目《還看煇黃夜》。為東海海鮮酒家唱作廣告。
- 2000年,再與顧嘉煇合作《香港煇黃2000演唱會》,共演出16場,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再演出6場。
- 2000年6月,演出春天舞台製作的《蝦碌戲班》舞台劇共43場。
- 2000年10月,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贈最高榮譽「音樂成就大獎」。
- 2001年,替「春天舞台製作」的《麗花皇宮》舞台劇擔任藝術總監。為香港新城電台每朝主持早晨節目《開心大鬧鐘》。為無綫電視主持名人訪問節目《香港龍情》、為亞洲電視主持清談節目《三個光頭佬》。參加亞洲電視的《百萬富翁慈善SHOW》。
- 2001年4月,證實患上肺癌。
- 2002年,為亞洲電視主持《黃霑香港情》。出席TVB節目《星光燦爛仁愛堂》。主持香港電台《回到夢工場》。10月,羅文逝世,在羅文葬禮時致悼詞。
- 2003年4月,張國榮逝世,在張國榮葬禮時致悼詞。7月18-19日與香港中樂團合作《學者靈芝黃霑·獅子山下演唱會》,在香港體育館演出兩場。於中國《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撰寫專欄。為香港話劇團、香港中樂團及香港舞蹈團合作演出的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撰寫全劇歌詞。工餘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社會學系修讀博士學位,研究香港流行文化。 8月2日,與湯鎮業到廣州出席百蓮達影視學校成立儀式。9月獲得博士學位。11月,林振強逝世,出席林振強的葬禮。曾在電台披露抗癌成功經過。為劉德華作曲卡通《神鵰俠侶》主題曲《真愛是苦味》,為梁漢文作曲《情常在》。同年,在澳門旅遊塔玩,感慨「嚇到飆尿」。
- 2004年1月1日,去廣州參加《南方都市報》舉辦的記者見面會。1月13日出席梅豔芳的葬禮(梅豔芳在2003年12月30日逝世)。2月28日任香港口琴與音樂藝術教育─香港口琴家梁日昭傳奇講座講者。主演的《我的大舊父母》播出。主編《花旗銀行》。廣告作生平最後的歌《Blessing》給張敬軒。7月和顧嘉煇出席「CitiGold璀璨金夜」。11月17日為南方都市報寫專欄。11月23日病危,在11月24日凌晨零時46分逝世。12月5日下午3時,香港大球場舉行「黃霑博士追思會」,讓公眾向他作最後致敬。
- 2005年在2004年度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榮獲榮譽大獎,由黃霑女兒黃宇詩替父親領獎。
論文摘要存照
黃霑晚年研究普及文化,並以探討香港流行曲歷史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考試評審委員舉行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他沒有受多少質詢便順利過關。黃霑的博士論文導師劉靖之形容他是一位嚴肅的學者,而校外考試委員會則認為整篇論文「資料基礎厚實,歷史分期合理,立論鮮明深入,行文暢達,獨具個性。」[1]
論文現藏於港大圖書館,並供讀者網上下載[2]。
黃霑病逝後,這篇論文被廣泛談論,成為當年香港文化界一個熱鬧的話題。《香港經濟日報》在整理黃霑論文的部份內容時指出,由《世界真細小》到《滄海一聲笑》,他一手把嶺南文化的精髓重新包裝,成就響遍全球華人的粵語流行曲文化;但他臨終前的博士論文卻寫下了一個極其悲觀的結論,認為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他希望藉這篇論文,呼籲港人重新認清香港文化的位置,以建立探索未來的基礎。
論文現藏於港大圖書館,並供讀者在網站下載,題目為《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2];以一般社會學文化學者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為藍本,再基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對眾多音樂人的訪問寫成;首先上溯至1930年代的上海,描寫背景——曾經風行一時並對香港流行曲影響深遠的國語時代曲,再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起點,正式開展主題,論及香港樂壇的種種變遷,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為止。
黃霑指,1950年代初粵曲佔盡優勢,既遇香港、廣東人口急升,還有《伶星報》等報刊推波助瀾;但粵曲製作由「七日鮮」變成「三日鮮」,同時也遇到南下上海人帶來的國語音樂衝擊。當時雖有香港人創作「粵語時代曲」,但質素差劣。
及後,仙杜拉在1974年主唱的《啼笑因緣》,紅遍香江,意味粵語流行曲開始受社會認同。對於轉變的原因:「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香港開始形成了強烈的本土意識。」他分析道,早年難民來港後,經歷了1967年的社會動亂、1972年的六一八雨災、1973年股災等風波;在社會復甦後,他們的「庶民精神」被喚醒,本土意識慢慢凝聚。此外他又為許冠傑設一獨立篇章,剖析其對早期粵語樂壇的貢獻。
他認為,香港普及文化在1980年代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從地理和政治,香港文化只有繼續邁步向前之勢;然而「六四」和「九七回歸」換來紙醉金迷的消費模式,使之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即時兵敗如山倒。
「香港人這時(1970-1980年代)注重小我,發展一種自戀式(narcissistic)的感性消費;而一個轉身,就投入一窩蜂的潮流去。」香港政府對香港採取放任的文化政策,既令「港人的文化目光和胸襟廣闊,令社會呈現了多姿多采的豐富面貌」,也令「香港人目空一切,認為一己成就,為其他華人社區所不及。」,造成一個矛盾的現象。
這一矛盾而多元的環境,使香港普及文化達至巔峰,影響力更席捲兩岸。他在論文中舉例:1984年,張明敏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唱出由黃霑填詞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馬上紅遍全國,「中國文化部門開始對香港流行曲稍有改觀」,《上海灘》、《愛在深秋》等名曲隨之北上。憑著多部電影的流行,「港歌」同樣風靡台灣。「本來,香港地處兩岸中間點,正好在兩地交往,做交流的中介。」他悲觀說:「可惜只有地利,另外卻有其他因素,令這完美結合沒有發生。」
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1984年中港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改變已在港人北上潮中,悄然逼近。1989年六四事件是另一轉捩點,此後香港政治心態雖有轉變,但「反思的結果在流行曲卻反映得很少」;相反,港人變得醉生夢死,文化生活消極:「滿足了個人消費慾之後,就呼朋喚友唱一夜豪情卡拉OK,或者看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
他指出,踏入1990年代末,香港終於遭逢七大衰退因素,被摘下普及文化光環。
一、兩岸開放使香港昔日的海外市場變成競爭對手,衝擊香港音樂產業。二、唱片業短視,靠發行精選輯「吃老本」,又不肯培訓音樂新人,只求「現賣現買」;盜版風行亦令已萎縮的唱片業雪上加霜。三、高級音樂製作軟件的流行大大降低入行的門檻,未受訓練的人也能當作曲者和歌手;此外,隨著錄影技術的進步,原本附屬於音樂的影像變得喧賓奪主,「歌曲的壽命也相繼縮短」。四、唱片業消費群因香港低生育率逐漸減少,另一方面,為了迎合年輕樂迷的語文水準和聽歌習慣,唱片市場製造大量「不堪入耳」的作品。五、香港未能消化歐美的新風格,如Hip Hop、Euro Pop、Techno等,只留下一堆「不倫不類」的產物。六、唱片公司注重廣告收益多於唱片銷量,導致歌手「不務正業」,把重心放在影視和廣告活動上。七、「頒獎文化」的興起令音樂文化愈趨單一,流行曲十有八九都是「慘情歌」,淪為「卡拉OK場自娛和發洩的工具」。
對於香港音樂由盛而衰,黃霑寄語:「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聲音……香港因緣際會,創造了劃時代的普及文化高峰。」不過主權移交後:「聲音會隨時間湮沒,除了存在人們的記憶和幾張塵封的唱片裏,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鳴了……回歸後香港,縱然偶有獨唱,也只是大中華合唱的單一環節。」,並引用《強人》的歌詞,寫下一個可堪回味的結語:「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 Fake12345(留言) 2016年4月15日 (五) 11:26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黃霑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famplan.org.hk/fpahk/common/videos/tv-1975-2enough.wmv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220023449/http://www.famplan.org.hk/fpahk/common/videos/tv-1975-2enough.wmv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27日 (五) 17:40 (UTC)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劉靖之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2.0 2.1 黃湛森. Postgraduate Thesi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antopop. 200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