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七清净巴利语Saptha Visuddhi),佛教术语,源自觉音清净道论》,由三学中细分出来,为修习解脱道涅槃的七个阶段。在南传上座部中有很重要地位。

内容

根据《巴利圣典》《中部》(相当于中阿含经)《七车经》(或称为传车经)的内容,觉音整理出七清净:

  1. 戒清净
  2. 心清净
  3. 见清净
  4. 度疑清净
  5. 道非道清净
  6. 行道智见清净
  7. 智见清净。

清净: 居士五戒八戒; 沙弥沙弥尼十戒; 学法女(式叉摩尼)的六戒; 比丘227条戒及比丘尼的311戒。

心清净: 达到近行定(巴利语:upacāra-samādhi)或安止定(巴利语:appanā-samādhi)的四禅。近行定相当于北传的“近分定”(梵语:sāmantaka-samādhi),安止定相当于北传的“根本定”(梵语:maula-dhyāna)。

第三“见清净”到第七“智见清净”,觉音尊者分为十六观智,即慧发展的十六个阶段。

分类

“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与十六观智之对应[1]

道智和果智可以再细分为须陀洹道/果智、斯陀含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和阿罗汉道/果智,共有四组,共八项,所以称为“四双八辈”,这是原始佛教对“”的定义。凡圣之别,始于第一个须陀洹果,亦称初果,一旦证入初果,注定不坠入恶道,最慢七次投生天上或人间之后,证入完全的解脱。解脱证果始于行舍智,经随顺智、种姓智的过程,悟入道智,证果智,行返照智,这是解脱开悟的过程,四道智都共同经过。但阿罗汉的返照智不观察未断的烦恼(因为没有剩馀未断的烦恼)。

参见

  1. ^ 帕奥西亚多. 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 2012: 133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