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势 (桃园市平镇区)

北势,是台湾桃园市平镇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北部偏东。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北势里、北安里、新势里、新荣里、新英里、新富里、北华里、金陵里、北兴里、新贵里、北贵里、北富里,以及龙恩里西北部新街溪以西部分,清朝及日本时代称北势庄。

本地区北部因紧邻中坜老街,已发展成为中坜市区的一部分,是平镇区人口最密集、且发展最快的聚落,宛如成为平镇实质上的发展重心。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北势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北势庄”,隶属于桃涧堡。日治初期“北势庄”部分区域划分为后寮庄社仔庄南势庄。该庄北边东段与兴南庄为邻,东以陆界及新街溪石头庄社仔庄为界,南边东段为东势庄,南边中段以陆界及老街溪南势庄为界,南边西段、西边及北边西段隔老街溪分别与安平镇庄宋屋庄三座屋庄为界[1]

在早年的防卫斥哨站中,北势是较为薄弱的,主因是靠近中坜,较早开发,反而成为居住及作买卖生意的地方,而“牛埔仔”、“马场”、“猪埔仔”等三个北势代表性场所,而后随著生活型态改变,历史的陈迹也就逐渐消失。而有记录的开垦者为乾隆三十年温庭协与锺朝和的诸协和垦业团体开辟安平镇及北势庄,并与三崇宫之开基有关,而北势庄开发跟漳州人郭樽于乾隆三十年率领族人到中坜驱番设隘相关。

清道光年间,有板桥林家(林鹤寿)、中坜老街郭家(郭番、郭新智)、大溪萧家(萧兴邦)、新竹市林家(林义焕)等大垦户,在北势庄购入大量土地成为当地大垦户。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桃仔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北势”大字,隶属于新竹州中坜郡平镇庄[2]

《台湾日日新报》在 1930年5月8日,第四版报导了一则〈平镇庄辖北势请愿编入为中坜街〉的新闻,因1929年中坜街升格之后,由于中坜街区域内的庄可以获得较多的资源,例如公共建设的设立,所以发展也比其他庄来得快,因此北势庄也希望能够合并到中坜街,北势庄庄民就认为他们较接近中坜,离平镇较远,如果编入中坜街,会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便利,于是当时他们共同集会,向当局提出编入中坜街的请愿申请。最后的结果,北势庄未编入中坜街的庄。为了维持与中坜街同等地位,享有共同利益,当年之后制定了更为明确的轮庄制度,以人为力量来凝聚十三庄的向心力。其次,中坜街的升格,使街市中心“中坜老街”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成为各庄中资本最丰厚的一庄,所以轮庄时十三庄庄民将老街独立划为一区。

战后平镇庄改制为平镇乡,隶属于新竹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桃、竹、苗分治,平镇乡改隶属于桃园县。1992年3月,平镇乡因人口达15万而改制为平镇市,村改制为里。2014年12月,桃园县升格为直辖桃园市,平镇市改制为平镇区。

本地区因人口增加,已分拆为多个里。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下崩崁、上崩崁(顶崩崁)、山背(山后)、杨寮、牛埔仔、水头、上北势、水尾(部分)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其后因本地区北部紧临中坜老街[1],还有其他的聚落,如:田头、大草埔、田尾、猪埔仔、马寮、顶埤、崩埤脚、社尾、十崁仔、李厝、关爷埤、庄厝、大湳尾(部分)等,环南路以北地区已发展成为中坜市区的一部分[3]


大湳尾 位于北势庄与宋屋庄交接地带,现今为平镇区位于义民里南部、新荣里附近,位处老街溪的河床,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地质因而松软泥泞,而被称为“大湳”,“湳”为闽式地名,意思为积水的沼泽或松软的泥地,加上位于下游地带水尾之处,故取名为“大湳尾”。

马寮 (或称马场)因早年此为公有地,作为买卖马匹繁殖之场所,原是日本时代日军饲养马匹之处,故得此名,后来工地改建为公家宿舍及学校。位于今天的新势里中坜国中附近德育路一段,中坜国中侧门对面95巷之处。

牛埔仔 位于现今兴埔路、关爷北路及关爷西路一带,“牛埔”常见于闽南庄区域,为区域垦荒初期为放牛埔之地,放牛群聚成习,早年此为一大片草埔地,为农民买卖耕牛,或牛贩养牛待价而沽之地,故得此名。

大草埔(狮子林) 位于现今北富里及北贵里一带,早年属大片草原之地,为农放牛之处,故称此名。民国67年新光建设公司,来此设立许多工厂,而后将这片草原买下并盖房子。之后更于此地设立了许多工厂,在金陵路三段、大仁街、大智街交会处,盖了一座狮子林戏院,自此本地就以“狮子林”取代原有地名。

杨寮 位于现今北兴里南侧及正义路一带,杨寮原为饲羊者搭寮之地,故称羊寮。后“羊”因同音讹转为“杨”,改称为杨寮。“牛埔仔”、“杨寮”及“大草埔”三个聚落互为毗邻,现为住商混合区。

猪埔仔 位于现今平镇区新势里北侧、老街溪东岸、中坜中正路以南,紧靠著中坜老街最早开发的中正桥头。早期,中坜以盛产“桃园猪”著名,而中坜最早的猪市就在猪埔仔一带。来自四方的商人在这里卖了猪,攒了些钱,就迳自在附近卖醉逍遥,于是这里开了许多酒家餐馆,因为闹市邻近猪市,因此名曰“猪埔仔”。 古早时,猪埔仔声名远播,只要提起中坜,人们想到的就是猪埔仔的繁华及风月。也由于私娼和赌场等利益庞大,早年中坜猪埔仔的黑帮也曾逞凶一时,成为全国重要的角头之一。

社尾 位于现今北贵里东侧、龙恩里西北侧一带,为社仔庄的尾段,因此称为社尾。

上、下崩崁 上崩崁位于今日桃园平镇区北兴里东南侧,下崩崁位于今日平镇区北兴里东北侧,地名来由是因溪岸受流水冲激崩坍而成悬崖状,北边地势较低,故称为下崩崁;南边地势较高,故称为上崩崁。闽式称“崩崁”与客式称“崩崖”。

十崁仔 位于平镇区康乐路、龙冈路及纵贯路口一带。闽式“崁”与客式“崖”为陡坡之意。或意“十间商铺”,如:新竹竹北“三崁店”、台北大同“四崁仔”、新北淡水“九崁”、宜兰市“十六崁”、彰化秀水“十一崁”、台南永康“三崁店”,均为“商铺”之意。

 
平镇区北势

世居宗族与世居居民

世居宗族与世居居民指的是“向上推三代即已定居本聚落的宗族及居民;或该宗族及居民定根本地已经超过120年(即台湾割让日本前的清末)”。

北势区域最早入垦宗族为自广东潮州普宁迁入锺氏家族,人数最为之众为自广东潮州潮安移民的庄氏大型宗族。本区域也是北台湾潮州府移民的集中地。

庄氏:自福建永春县桃源移居广东潮州潮安县江东镇,属潮州闽南,渡台自桃园市树林迁中坜后寮及平镇北势。

刘氏:自福建漳州漳浦县移居广东潮州潮安县浮洋镇,属潮州闽南,渡台自新北市板桥迁平镇南势及北势地区。

巫许氏:自福建漳州南靖县移居广东汕头澄海隆都镇再迁居潮州饶平县浮滨镇,属潮州闽南,渡台迁平镇山仔顶及北势。

王氏: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移居广东潮州饶平县新塘镇再移居新丰镇,属客底潮州闽南,渡台自新北市新庄迁南崁再迁龟山最终居平镇东势及北势。

杨氏:有两派,一派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移居广东潮州大埔县百侯镇再移居饶平县浮滨镇,属客底潮州闽南,渡台自台南迁云林西螺再迁中坜老街及平镇。 另一派“杨氏”自福建福州移居漳州漳浦县佛潭镇,属漳州闽南,渡台自新北市板桥迁桃园大溪再迁东势及北势。

袁氏:自广东揭阳普宁市梅塘镇移居潮州饶平县上饶镇,属潮州客福佬,渡台自新北市莺歌桥仔头迁八德关路缺及平镇。

陈氏: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移居广东潮州饶平县饶洋镇,属潮州客家,渡台自淡水迁台北内湖再迁平镇社仔及北势。

锺氏:自广东梅州丰顺县移居揭阳普宁市鲘溪乡,属潮州客家,渡台自清乾隆平镇北势定居。

黄氏:自福建泉州鲤城移居移居漳州诏安县梅岭镇,属漳州闽南,渡台自新北市莺歌迁桃园大溪再迁龙潭九座寮、平镇东势及北势。

简氏:自福建汀州上杭县移居移居漳州南靖县书洋镇,属客底漳州闽南,渡台自新北市板桥迁大溪再迁平镇宋屋、北势及东势。

李氏:自福建龙岩永定移居移居漳州南靖县梅林镇,属漳州福佬客,渡台迁平镇及八德霄里。

吕氏:自福建汀州宁化石壁移居诏安县二都秀篆镇,属漳州福佬客,渡台自新北市土城大安寮再迁八德下庄子再迁平镇。

邱氏:自福建汀州上杭县移居诏安县二都秀篆镇,属漳州福佬客,渡台自八德沟后迁新北市土城再迁平镇北势水尾。

游氏:自福建汀州宁化县移居上杭县再移居漳州诏安县二都秀篆镇,属漳州福佬客,渡台自大园埔心迁龙潭及平镇。

叶氏:自广东梅州移居韶关市南雄再移居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属惠州海陆丰客家,渡台迁澎湖自桃园桃涧堡再迁平镇东势及北势。

本地语言

平镇北势位于桃园中南部地区,属客语区边缘地带及各姓氏宗族具备双语能力,又北势紧邻中坜老街,中坜老街一带主要通行语言为漳腔闽语及少许客家语,因部分平镇北势、东势世居宗族及居民可以使用漳系闽语,后期平镇北势、东势则统一改讲漳腔台湾语及客家语。

宗教信仰

平镇北势信仰福德正神及桃园地区闽南人也称伯公,北势各处均有。

平镇北势皆信仰三官大帝漳州人称之三界公,位于北势三崇宫。

平镇北势信仰开漳圣王(三王公),位于东势建安宫、南势南苍宫、安平镇镇安宫、山仔顶福林宫、北势三崇宫。

平镇北势信仰义民爷,于平镇褒忠祠义民庙。

平镇北势信仰妈祖,位于北势三崇宫、中坜仁海宫。


  • 北势“三崇宫”

三崇宫 位于新荣里,背倚振兴路,居高兴建面向庙前公园绿地,原名由主祀神而得三界庙。 三崇宫主奉祀三官大帝,缘自大陆福建、漳州府先民渡海来台随即恭迎三界公香炉早晚奉祀,乾隆三十年(1765)正是漳州籍郭家业主上溯老街溪开垦涧仔坜的年代,依据三崇宫沿革所称的漳州籍先民,可能指的是郭家,北势的拓垦在郭家招佃开垦下,乾隆三十年(1765)已大致完成。 依据庙史记载:清代乾隆三十年间,迎祀三界爷神宫奉,卜居安平镇北势庄,幸蒙三界公神灵显赫,信徒日增,遂成本境居民之信仰中心,是时尚无金身庙宇,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为祈福日,农历八月十三日为主祀之祭典日期(平安戏)。临时以三界公坛为祭典场所,并掷筊为据,抉择翌年炉主,轮流供奉。由炉主恭迎三官大帝锡炉返家中奉祀,相沿成习,凡庶民有厄求之无不灵验,自此远近信徒激增,地方平安,因而成为地方民众之信仰中心,于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三日举行春秋两祭,轮值供祭。

  • 北势“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 主要是以漳洲郭家势力范围、北势、东势建安宫,其他还有南势南苍宫、安平镇镇安宫、山仔顶福林宫及当地居民信仰对象。

开漳圣王名陈元光,对闽南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漳州发展的功绩。正史关于此人的记载皆无,而相关民间信仰书籍对于开漳圣王由来, 多提及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陈府将军、威惠圣王、圣王公等。

平镇区两大轮值宫庙,则以东势建安宫开漳圣王及宋屋褒忠祠义民爷两者为首。以现今的行政区域,平镇区的四十六个里中,在南势庄以中丰路及平南国中为划分依据,将原本的南势庄切成两个部分,因此南势里(部分)、平南里、金星里(部分)为建安宫轮值祭祀范围,加上东侧一共涵盖二十个里,而平安里、金星里(部分)、南势里(部分),再加上西北侧的范围,一共有二十八个里,为褒忠祠义民庙轮值祭祀范围,原则上各包括四个大庄,可说是平镇区两大重要跨邻里轮值宫庙,彼此互不重叠,因此建安宫与义民庙各为两大独立信仰对象。

  • 北势“中坜仁海宫”

仁海宫 位于中坜新街,仁海宫 建于道光18年(1838)3月22日,由各街庄士绅协议捐款建造,同年10月10日起工,两年之后,也就是道光20年(1840)8月8日完成所有工程。道光 11 年(1831)至北港妈祖宫恭请天上圣母分身。仁海宫 前殿供奉天上圣母,后殿供奉观世音菩萨。

平镇北势属于中坜仁海宫 十三庄祭祀范围,北势地区的民众信仰其实是以妈祖信仰为主轴,从清代到日治,平镇北势地区的百姓较为崇信的庙宇是中坜仁海宫而非平镇褒忠祠,中坜仁海宫代表的是平镇北势地区庄民的精神象征,而平镇褒忠祠则类似宋屋宋家的私人庙宇,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义民信仰的系统,也许是受到宋家在地权势的影响。而平镇褒忠祠从创建到扩展都是宋家人士主导一切。

漳州认同扩张

漳州认同在北势地区影响,主要是以信仰、语言为主。北势地区多以潮州、漳州移民及少数泉州移民,清代文献,姚莹<东槎记略>(1829)说:“台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为气类;泉人党泉,漳人党漳,粤人党粤,潮虽粤而亦党漳”,表示潮州人属于广东移民,却因为语言和漳州同为闽南语系,族群分划时认同漳州人,而非认同一样来自广东的粤人(指客家人)。

十九世纪中坜老街-漳州龙溪郭氏 成为北势地区当地大垦户。郭家移入中坜老街后,将他们的原乡神祇“开漳圣王”带到这里,并成立开漳圣王神明会,以开漳圣王的名义出租土地。而中坜老街由于地位适中,商务发达,是中坜十三庄最早开发的地方,加上闽业主郭家就定居在老街内,由于佃人需经常来此缴租,在流动之间带动了老街的繁荣。中坜十三庄的发展,大概是以老街为中心,呈放射状展开。

漳州认同在北势地区形成其他原因,粤人认同在北势地区受到局限以及大汉溪流域漳州认同扩张。

中坜老街郭家后期因将位于中坜、平镇的土地几乎都卖给板桥林家,造成郭家在当地的威望衰退,再加上郭家人口日众不断析分家产,也使得他们的产业日渐分化,丧失了当地的控制力。 中坜老街郭氏衰退可能原因除了受到板桥林家崛起、也受到新竹城内(泉州同安)郑家郑拱宸、郑北等人与林家林义焕,各方豪族相互争夺土地的影响也是促使郭家权衰的原因。

交通

台铁纵贯线大致以东北-西南走向经过北势地区北部,境内未设站,但中坜车站即在东北侧不远处。该站属一等站,除部分普悠玛号自强号班次外,其馀各级列车均有停靠,由此可前往台铁沿线各站。

省道台66线为于东西向快速道路系统“东西向快速公路-观音大溪线”,大致以横向转西北-东南走向再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西南部,向西转西北可前往观音大潭以连接省道台61线(西部滨海快速道路),向南南东转东南可前往大溪南兴接县道112甲线以前往国道3号大溪交流道

市道110甲线(延平路二段)是大园三块厝至平镇宋屋的道路,大致以东北—西南转东北东—西南西走向经过本地区北部近边界地带。由该道路向东北穿越中坜市区至埔顶转北可前往水尾、五块厝、三块厝并止于市道110号本线,向西南西转西南可前往平镇宋屋并止于中坜外环道最西南端省道台1线路口。

市道112号(环南路二段~三段)是观音至大溪崎顶的道路,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转横向再转西南—东北走向经过本地区中部偏北地带。由该道路向西北经外环境绕过中坜市区后转向西北可前往新屋、永安渔港等地,向东北至龙冈路二段转南南东再转东南可前往八德、大溪等地。

市道113号(中原路、中丰路、中丰路一段)是大园至龙潭十一份的道路,大致以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穿越本地区中部偏西地带。由该道路向北北东可前穿越中坜市区前往青埔、大园等地,向南可前往龙潭、十一份并止于省道台3乙线路口。

市道113甲线(金陵路、金陵路二段~三段)是中坜至龙潭的道路,大致以纵向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东部。由该道路向北可前往中坜市中心南侧并止于龙冈路一段路口,向南南东可前往东势、黄泥塘并止于龙潭市区东北侧的省道台3线路口。

学校

参考文献

  1. ^ 1.0 1.1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3. ^ 《桃园县平镇市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7月
里名 邻数 人口数 主要聚落 里长
新势里 41 4,450 新势、猪埔仔 李金兴
新富里 37 7,769 市区 梁瑞其
北势里 21 2,931 市区 张宝钿
北兴里 36 4,840 忠爱新村、山后、牛埔、崩崁 庄训城
北贵里 30 4,928 狮子林 张宝珠
新贵里 28 3,689 李厝、庄厝 刘玉莲
北富里 30 4,581 金陵华城、庄厝、桥头 游振乾
新荣里 37 6,078 市区 邓秀真
金陵里 26 3,557 北势新村、大统别庄 庄育胜
北安里 18 1,903 市区 吴振春
北华里 22 4,684 市区 邓爕墩
新英里 19 4,516 北势 秦耀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