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时ET)是过去用于天体的星历表中,特别是太阳(从地球观测)、月球、行星和其他许多太阳系内天体位置所用的时间尺度,但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这不同于世界时UT):依据地球绕轴自转制定的时间尺度。历书时已经在1976年经国际天文联合会议决由地球力学时(Terrestrial Dynamical Time,TDT)与质心力学时(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TDB)取代,在1991年TDT重新更名为地球时(Terrestrial Time,TT)。

在19世纪末期,地球的自转(也就是说的长度)被发现不仅不规则,而且在增长中。事实上,观测太阳、月球和行星的位置与星历表比较,是确定时间更好的方法。

纽康在1895年依据太阳视运动编辑的星历表国际单位制的秒在1960年被定义为:

自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

原子钟在1955年开始运转,并且很明显地显示出地球自转的任意起伏,证实了平太阳秒完全不适宜做为世界时的时间测量单位。经过三年的比较和观测月球的位置,确定了历书秒相当于9,192,631,770周期的铯共振,在1960年和1984年之间的国际单位秒被定义成和原子秒一致。

修正

 
ΔT vs. time from 1657 to 1984[1]

在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历书时的理论依据是非相对论性的,因此,从1984年起历书时将由两个相对性的时间尺度,建立在力学时间尺度上的地球力学时质心力学时来取代。为了实用的目的,历书秒的长度和TDT或TBD的秒完全一样。

历书时和世界时的差异为ΔT,它会规则的改变,但是在长期项上倾向抛物线,从古代逐渐递减到19世纪,然后开始以每年约0.7秒的速率增加(参见闰秒)。国际原子时(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TAI)被设定在1958年1月1日0:00:00与UT2相同。在当时,ΔT已经大约是32.18秒,原子时地球时(历书时的接班者)以后的差量被定义如下式:

1977 年1月1.0003725 TT = 1977年1月1.0000000 TAI, 也就是
ET - TAI = 32.184秒

相差的数值被假设为常数 - 地球时和原子时被设计成是相同的。

文内注释

  1. ^ IERS Rapid Service/Prediction Center (c. 1986). Historic Delta T and LO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urce attributed data to McCarthy and Babcock (1986) . Retrieved December 2009.

参考资料

  • P.K.Seidelmann (ed.),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CA, 1992 ; ISBN 0-93570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