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書時ET)是過去用於天體的星曆表中,特別是太陽(從地球觀測)、月球、行星和其他許多太陽系內天體位置所用的時間尺度,但現在已經廢棄不用了。這不同於世界時UT):依據地球繞軸自轉制定的時間尺度。曆書時已經在1976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議決由地球力學時(Terrestrial Dynamical Time,TDT)與質心力學時(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TDB)取代,在1991年TDT重新更名為地球時(Terrestrial Time,TT)。

在19世紀末期,地球的自轉(也就是說的長度)被發現不僅不規則,而且在增長中。事實上,觀測太陽、月球和行星的位置與星曆表比較,是確定時間更好的方法。

紐康在1895年依據太陽視運動編輯的星曆表國際單位制的秒在1960年被定義為:

自曆書時1900年1月0日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為一秒

原子鐘在1955年開始運轉,並且很明顯地顯示出地球自轉的任意起伏,證實了平太陽秒完全不適宜做為世界時的時間測量單位。經過三年的比較和觀測月球的位置,確定了曆書秒相當於9,192,631,770週期的銫共振,在1960年和1984年之間的國際單位秒被定義成和原子秒一致。

修正

 
ΔT vs. time from 1657 to 1984[1]

在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曆書時的理論依據是非相對論性的,因此,從1984年起曆書時將由兩個相對性的時間尺度,建立在力學時間尺度上的地球力學時質心力學時來取代。為了實用的目的,曆書秒的長度和TDT或TBD的秒完全一樣。

曆書時和世界時的差異為ΔT,它會規則的改變,但是在長期項上傾向拋物線,從古代逐漸遞減到19世紀,然後開始以每年約0.7秒的速率增加(參見閏秒)。國際原子時(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TAI)被設定在1958年1月1日0:00:00與UT2相同。在當時,ΔT已經大約是32.18秒,原子時地球時(曆書時的接班者)以後的差量被定義如下式:

1977 年1月1.0003725 TT = 1977年1月1.0000000 TAI, 也就是
ET - TAI = 32.184秒

相差的數值被假設為常數 - 地球時和原子時被設計成是相同的。

文內註釋

  1. ^ IERS Rapid Service/Prediction Center (c. 1986). Historic Delta T and LO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urce attributed data to McCarthy and Babcock (1986) . Retrieved December 2009.

參考資料

  • P.K.Seidelmann (ed.),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Almanac.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 CA, 1992 ; ISBN 0-935702-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