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军备竞赛
1890年以后,鉴于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下野,欧洲局势日趋不稳定,俾斯麦的接班人缺乏老练的外交手腕处理欧洲列强的冲突,面对普法战争后的法国战败所产生的对德仇恨、奥俄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争夺、以及殖民地拓展政策所带来的列强竞争,不论是德国或其他国家的领袖皆无法如俾斯麦般以和平为目标稳定欧洲局势,反之乃是通过穷兵黩武、彼此的排斥与竞争来争取优势。故此导致恶性循环,欧洲各国在竞争中只好以同盟彼此间的支持援助及自身军备的强大来确保安全,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
定义
军备竞赛除了狭义的界定作军队及军备数量的上升、军备的强化工作外,也可泛指包括了战略计划的准备、军事指挥架构的重组,以至更新军事的配套设施:如发展铁路、运河、公路网、扩大商船队伍以加强补给能力等等,皆是军备竞赛的一部分
总体军力的上升
下图显示部分列强在战前的陆海军人数增长:
陆海军总数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910年 | 1914年 |
德国 | 426,000 | 504,000 | 524,000 | 694,000 | 891,000 |
法国 | 543,000 | 542,000 | 715,000 | 769,000 | 910,000 |
俄国 | 791,000 | 677,000 | 1,162,000 | 1,285,000 | 1,352,000 |
英国 | 367,000 | 420,000 | 624,000 | 571,000 | 523,000 |
意大利 | 216,000 | 284,000 | 225,000 | 322,000 | 345,000 |
美国 | 34,000 | 39,000 | 96,000 | 127,000 | 164,000 |
日本 | 31,000 | 73,000 | 75,000 | 150,000 | 欠缺数据 |
各国除了规模上的扩张外,列强在国防支出上也不断上升,推动著各国的军事发展
- 欧洲六大列强的军事总支出
年份 | 军事支出(万英镑) |
1880年 | 13200 |
1890年 | 15800 |
1900年 | 20500 |
1910年 | 28800 |
1914年 | 39700 |
- 1872年至1912年军费支出增长
国家 | 英 国 | 法 国 | 德 国 | 俄罗斯 | 奥匈帝国 | 意大利 |
增长率 | 175% | 140% | 340% | 260% | 170% | 180% |
陆军竞赛
陆军的竞赛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在战前数十年,四国均在陆军规模上大肆扩张,其中以德国的陆军质素为最好,有赖其完善的参谋部对军队进行组织;而法国军队质素亦优,各方面都仅次于德国;奥匈的重炮部队全球第一,但作为战争主要兵种的步兵一般,又因为民族问题导致其组织、后勤等工作却远不及德法之部队,;意大利的军队也同样面对组织焕散、后勤不继的问题;最后俄国的部队纯粹在数量取胜,其军备、组织、后勤等各方面皆是全欧列强中质素最差。
陆军总数 | 1880年常备陆军 | 1880年陆军动员额 | 1914年常备陆军 | 1914年陆军动员额 |
德国 | 419,000 | 1,300,000 | 812,000 | 5,000,000 |
法国 | 503,000 | 1,000,000 | 777,000 | 3,780,000 |
俄国 | 766,000 | 1,213,000 | 1,400,000 | 5,971,000 |
英国 | 136,000 | 600,000 | 160,000 | 733,500 |
奥匈 | 267,000 | 772,000 | 800,000 | 3,350,000 |
意大利 | 150,000 | 230,000 | 300,000 | 1,251,000 |
美国 | 45,000 | 65,000 | 98,000 | 200,000 |
日本 | 31,000 | 48,000 | 150,000 | 500,000 |
土耳其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300,000 | 欠缺数据 |
塞尔维亚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125,000 | 欠缺数据 |
比利时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125,000 | 欠缺数据 |
海军竞赛
海军的军备竞赛主要集中在英德两国之间。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以维持德国和他日益扩张的殖民地的联系。鉴于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生存依赖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国土安全及海上补给路线,故德国之海军扩张惹来英国的忌惮,于是在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
军舰总吨位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910年 | 1912年 | 1914年 |
英国 | 650,000 | 679,000 | 1,065,000 | 2,174,000 | 2,346,613 | 2,714,000 |
德国 | 88,000 | 190,000 | 285,000 | 964,000 | 1,149,863 | 1,305,000 |
美国 | 169,000 | 240,000 | 333,000 | 824,000 | 1,009,184 | 985,000 |
法国 | 271,000 | 319,000 | 499,000 | 725,000 | 941,525 | 900,000 |
日本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130,000 | 欠缺数据 | 679,438 | 欠缺数据 |
俄国 | 200,000 | 183,000 | 383,000 | 401,000 | 589,490 | 679,000 |
意大利 | 100,000 | 242,000 | 245,000 | 327,000 | 401,283 | 458,000 |
奥匈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欠缺数据 | 206,598 | 欠缺数据 |
空军竞赛
在战前,虽然航空器发展只是刚刚起步,但在短短数年内,各国的航空部队便迅速建立,某些国家更将航空部队独立于海军和陆军外,成立了专门的空军。而战机和军用飞船的角色也在短时间内由担当传讯、斥候、侦查等工作转变为投入战斗、进行轰炸等。
空军竞赛 | 1914年战机数目 | 1915年战机产量 | 1916年战机产量 | 1917年战机产量 | 1918年战机产量 | 1914年军用飞船数 |
法国 | 70 | 390 | 1420 | 235 | 3222 | 4 |
英国 | 113 | 153 | 410 | 997 | 1799 | 6 |
俄罗斯 | 100 | 553 | 724 | 579 | 260 | 11 |
德国 | 400 | 1000 | 2050 | 2270 | 2710 | 15 |
奥匈 | 50 | 112 | 144 | 296 | 616 | 1 |
意大利 | 70 | 240 | 430 | 660 | 720 | ? |
另外比利时在1914年的空军规模有二十五架战机
战略计划
在众多列强之中,以德国、法国及俄国专于研创战略计划,以图在战争中以最快时间争取最有利的局面。比如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力图集中军力,先打败法国动员较快的军队,在西线成功以后再在东线迎击动员较慢的俄军。法国也制订了第十七号计划及俄国制订的第十九号计划,都是主攻德国的计划。而英国也透过英法俄三国海军联防希望在海上封锁德国,但英国在陆军方面是没有明确的计划的,因为英国本身并不希望战争开打,而且亦欠缺征兵制支持其战略作战调动。德法两国的陆军可在十五日内完成动员,但相对英国则需二十一日,才可将军队动员,越过英伦海峡,抵达比利时。奥匈帝国是战略计划发展最迟的列强,奥国尚停留在旧式的战争思想之中,即战线在何处便往何处去的被动状况,完全无视铁路及公路网为军队带来可迅速调动的机动性,因此在西线初期的重要战役皆结束后,奥国才开始和塞尔维亚交锋。
军事基建
比如基尔运河令德国的无畏舰可自由来往北海及波罗的海,加强了德国海军的机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德国对自身军备的信心,在外交上拒绝妥协。
影响
列强之军备竞赛无疑令各国之猜疑加剧,比如因英国恐惧德国扩张海军,两国便从此难再合作或和解,加深协约国及同盟国彼此的不信任;其次因庞大的现代化军备威力突飞猛进,令各国皆自以为可以在军事冲突中压倒对方,拒绝让步,以及军事计划重视先发制人,令文官欠缺足够时间以进行外交斡旋工作(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观点),都加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施里芬计划的过份进取,破坏比利时中立,更令英国为保障英伦海峡的安全而对德宣战,使当时世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纷纷走向战争,使原本只是巴尔干半岛局部的冲突成为一次真正的总体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