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教

明清兩代的民間宗教

罗教,又称无为教大乘教中国两代流行的民间宗教,明代中期由军人罗清创立,以《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六册”为主要经书,主张寻求人心本性的觉悟,反对外在的宗教仪式或造像,适合在家修行,信众以运河水手为主要基础,会堂遍布大江南北,各自为政,信徒诵经、茹素,作风平和。在民间,罗清被称为“罗祖”,地位崇高。罗教也常被民众视为佛教的一支,信徒众多,分成多个派系,往往与白莲教并称,在山东一度威胁正统佛教的地位,在清代多次受官府取缔,被指斥为邪教,支派流衍成长生教青莲教真空教斋教一贯道等多个教派。

罗教的“五部六册”

创立

罗教由山东崂山下的即墨县罗清创立。罗清出身军户[1]:668,是漕运运粮军人[2]:136,曾在北京西北方的密云卫服兵役,皈依佛教,退伍后苦求佛理13载,于1482年悟道,1509年67岁时终于著书阐释佛法[3]:117、115,得到宦官的援助[4]:661,在漕运船民中传教,也得到大宁和兰风等僧人支持。相传罗清一度在浙江传教[2]:136、138,共布教18年。其后大宁在江西传布罗教,弟子甚多,盛行各地;兰风自称已经达到觉悟的境界,晚年住在苏州天池山传道[1]:668、675-676

经书及教义

 
罗祖宝卷书影

罗教主要经典是罗祖所写的五部书,称五部六册,题为宝卷[2]:135,于1509年刊印,多处引用《金刚科仪》[3]:115,充斥《金刚经》和《华严经》的词语,弥漫著论意识。当中没有无生老母,较少涉及道教名词,也不太著重救主弥勒佛 [2]:136。五部经书名目如下:

  1. 《苦功悟道卷》:罗清的精神自传,自述曾拜见明师,请教如何修行,念佛多年,明白“彼国”只是幻想,研究《金刚科仪》3年,亦未能参透,最后终于觉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找到脱离轮回的方法[3]:117、120-121、124;人人心中都有悟道的能力[5]:131
  2. 《叹世无为卷》:指出佛创造并主宰世间万物,感叹生命转瞬即逝,哀叹人生的苦难[5]:132,告诫有罪者终将受到惩罚,呼吁人们悔过,承诺信教者将获永恒的救赎。即使在世间行善,最多只得轮回善道、投生显贵,但仍然是沉沦。劝人斋戒,遵行仪轨,但不应依照世俗的仪式,最重要是个人的觉悟[3]:130-131
  3. 《破邪卷》二册:全名《破邪显证钥匙卷》,经中谴责念佛受戒禅定造像布施苦行出家等一般佛教修行,这些修行都是“外相”,不如精神上的觉悟。[3]:139、137[5]:132
  4. 《正信宝卷》:全名《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驳斥佛教一般的仪轨和布施,强调正信斋戒,引入新神祇“无极圣祖”,无极圣祖创造万物,可能是指“过去佛”。经文批评参拜佛像是执著色相,也批判道教白莲教的修行方式[3]:142-144。唯有靠顿悟的工夫,才能达到“空”这种绝对自由的境界[5]:132
  5. 《泰山宝卷》:全名《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指出人性及其本来面目是万物之源,是最深层次的自我,永劫长存,真性先于万事万物而存在,批评世人缺乏信仰、哄师欺祖、毁谤佛法[3]:147-149;天地的本源是虚空的,修心才能上通本源[5]:133

从《苦功悟道卷》可知,在罗教教义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虚空,罗教宣称虚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一切众生的自性

罗教致力于单纯虔敬,行善积德,教义综合禅宗净土宗,强调净土即人心中的佛性。他批评对经典和偶像等外在物品的崇拜[2]:135-136,将禅宗通俗化,强调人心是一切的根源,等同于虚空,即万事万物的自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唯一目标是寻求佛性而获得觉悟。他抨击一般的礼拜方式,认为那是“有为法”,专注于外在、表象的东西,他则主张向内探求,方法是无为,故教派又称无为教[3]:115。罗清批评白莲教[4]:661,也不提及白莲教崇拜的无生老母[2]:131。罗教为不识字的一切众生,提供最简明扼要的成佛方法,开辟修道的新路径,不必避入寺庙潜修,而适合在家居士修行[6]:98、118,让一般人不用拘泥于佛教戒律,在家修行也可以顿悟,并得到信佛的好处[7]:95-96,可说是临济禅的民间版,没有邪教元素[4]:661-662

罗教后人继续写造经书,重要的有1639年“明空祖师”所作《佛说三皇初分天地叹世宝卷》[1]:674、1682年的《三祖行脚因由宝卷》3卷、清末《四世行脚觉性宝卷》[3]:150-151。19世纪初有个漕运水手方荣生撰写了六本书,宣扬般若波罗蜜,共130册,但被官府没收,没有流传[8]:24。《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记述罗祖与七位番僧论道,提倡九种思维,一不念经、二不供佛、三不烧香、四不献花、五不扬旛、六不做佛事、七没有经堂、八不动响器,九不点灯烛,基本上是要以参考空为名认识佛性。罗教强调与官方的亲善关系,《三祖行脚因由宝卷》讲述罗清在君王面前展现神通,进而受封,获颁御制龙牌和五部经文[7]:95

历史

明代

罗祖之后无为教开枝散叶,罗祖子孙与弟子们分成多个派系[1]:674。从嘉靖万历年间,罗教迅速发展,以运河水手为基础[2]:138,以南直隶(今江苏省安徽省)、浙江为主要根据地,结社信徒众多,大肆招揽民众,信徒包括徽商程氏一族[1]:676。配置在漕运沿路的镇守太监,多半是罗教信徒[9]:255。罗祖被画成佛像,受到崇拜[2]:135,神化为救国民族英雄,拯救中国对抗西藏番僧的阴谋,免受外敌入侵。罗清以后,罗教另一祖师是殷祖殷继南(1531-1582)[3]:150。殷继南在浙江传教[8]:47,原籍浙江处州,得处州当地教派领袖卢本师确认为罗清转世,受卢本师转拜为师,奠定殷祖地位。他创作供信徒修练的口诀歌,如〈直指口诀歌〉、〈恳切叹世歌〉等,任命东南各地28位“化师”,道号多以“普”字命名[7]:96。他秉持罗清思想外,也采纳了部份白莲教的神话,包括无生老母弥勒佛的论述[3]:150。殷继南曾被收监六年,出狱后仍继续传教,几个月间,在缙云度化3700馀人,因传道活动过度盛大,再次被捕,被公家收斩,一说死于狱中。死后女弟子处州人琼娘(普福化师)继承法脉[7]:96-97

士大夫和僧人对罗教态度不一。明代后期,罗教信徒为五部六册写了不少评注,包括临济宗第26代传人兰风,撰有《开心法要》,1596年,临济宗第27代传人源静再加补充[3]:338-339,他们自称临济宗的嫡裔,又身为民间宗教领袖,得到僧尼的协助[1]:676,信徒包括少室山的僧人[4]:672。晚明的许多佛教徒认同罗教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非外道,部份官员敬重罗祖,如朱之蕃周如砥,把罗教等同佛教,亦有士大夫加以信奉[3]:98、105、108、111。罗教在罗清家乡山东势力强大,威胁到佛教寺院的地位,高僧密藏道开云栖莲池都批评罗教[10]:204。万历年间起,官员攻击“白莲、无为”,把罗教当作白莲教的一支[4]:662、687,主张取缔。1585年、1586年、1587年、1603年、1615年都有大臣上奏主张镇压无为教[3]:147,1606年,无为教徒刘天绪在凤阳有意举事,自称“无为教主”,说“皇极佛”将出世,聚众讲经说法,向教民募款,企图劫掠官府,其信众包括官兵,因教民自首而败露被捕[3]:697-698。南京是罗教的一个中心,1618年南京的衙门下令取缔罗教及其经书。但崇祯年间,南京居士仍注释了五部六册,善信继续捐款刊印罗教宝卷[2]:137-138、147

明末罗教另一祖师是姚祖姚文宇(1578-1646),自称是殷继南祖师转世,在浙江武义县开堂传教,道法大行,他整合浙西山区与福建的几个教派,包括殷继南传人普福领导的教派[7]:98,以“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为分支教区命名,所任命的化师分布浙江、福建、江西,最远达湖南,自己则游走于江南,与地方官员亲善[7]:99,推动修桥整路等慈善互助活动,吸引百姓以追求功德而加入,成为江南实力最雄厚的民间教派。[7]:103-104姚文宇法名普善,教派号称龙华会和老官斋[2]:140,“龙华”是弥勒佛所召的第三次末大会,“老官”则是罗教徒互相问候的敬称[2]:150,是首领之意[4]:693。姚祖信徒和传人不论男女,都以“普”字为行,奉姚祖为“天上弥勒”、“无极圣祖”[2]:141

清代

清代罗教结社在闽浙两江等地最兴盛,其中庆云永嘉是罗教圣地[1]:677,并由福建传到台湾,沿长江传入四川[4]:721-722,四川亦有支派。18世纪,罗教发展达到顶峰[2]:143、138,罗教信徒在各处建立斋堂,结社名称各异,在福建称龙华会和老官斋,在江西大成教和三乘教,在安徽称三乘会,也有称金童教、观音教、大乘门,都奉祀罗祖,也有斋堂挂上“天地君亲师”等牌位让信徒膜拜[1]:677-678。清代前期,翁岩、钱坚、潘清三祖把罗教传遍大运河流域的士兵与水手中[11]:2,三祖负责监造粮船,督理濬河修场工程,广收徒弟,辗转相授。罗教成为华东华南运河、河流沿岸地区最流行的教派,各地建立庵堂,供漕运水手在冬季留宿。庵堂里有长居者看守庵产,进行礼拜,亲自耕作维生。来自华北的运粮水手每年来到江南,无处住宿,就投向庵堂、经堂,在当中接受罗教,居住期间,每日支付饭食银4分[2]:135、138,等待来年春、夏运粮北上[5]:127;庵堂亦为年老无依的水手提供退休栖息之地。有水手成为罗教教首,如雍正时的李道人、刘把式[2]:140。罗祖和翁、钱、潘三祖则被编入慧能以下曹溪禅临济宗的系谱中[9]:253

罗教信徒不限漕运水手,也有城市工匠和农民,在家素食、修行,有罗清的五部经及其他多种经书。乾隆时江苏的罗教首领有僧人性海[2]:140。清朝对异端邪教大力镇压[4]:714,罗教多次被检举,官府取缔[1]:677雍正帝于1727至1729年发动打击罗教行动,颁布禁教条款,整顿大运河一带的漕运水手,扫荡福建、江西一带的斋堂[1]:109-110。1727年,清朝在浙江饬禁罗教,毁去经像,但保留庵堂让水手住宿[2]:138。1729年,江西巡抚谢旻检举了191名罗教徒,其中有佛教僧侣68人[1]:676。1734年官府在江西查禁罗教,搜出过千本经书[8]:25。1748年,福建有一个无为教女巫,法名普少,说弥勒佛降世,为使入狱教首获释,教唆教徒攻城,战斗两天,兵败,事后当地禁止老官斋[2]:142、131。1768年江苏罗教亦遭检举,苏州查出经堂11处[1]:677。同年浙江巡抚觉罗永德查明当地经堂有70多处,把庵堂改为“公所”[2]:138-139,浙江罗教大受打击,因而衰落[8]:28,部份罗清子孙至此亦不复传教[4]:720

清代姚文宇子孙继续在浙江和福建传教[1]:677,子弟多兼习儒学入仕,姚文宇儿子姚铎曾为弟子员,并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子孙皆享有功名,故当地罗教领袖不少为贡生监生 [7]:106-107。教主到达斋堂后,当地信徒烧香念经,奉上供养,教主则替信徒取法名,接受香资供养,回赠以染色的熟干糯米,让信徒磨粉加以服用[7]:108。信徒请他们命名的,要给银三钱三分,以供香火[2]:141。受清朝镇压罗教所连累,一些姚氏族人受官府严惩,但教派活动未被铲除,道光时,有姚氏子弟出售盖有图章的敕令符咒,作为辗转传教的凭据[7]:115。19世纪时,罗教已遍布中国大部份地区,与白莲教的教派名称和教义有合流现象[2]:144、131。晚清时,浙江无为教道人潘三多(1826-?)重申罗祖无为的教义,不念经不立像,受奉为四祖[3]:151-152

分支

罗教影响了明代后期华北的弘阳教,弘阳教同样反对诵经念佛,呼吁人们悔改,并把罗清当作弘阳教祖师之一[3]:158-159。清代罗教衍生多个教派,其中一个支流是无为金丹道,又称青莲教,雍正年间在江西创立,再演变为先天道,流传到华南及东南亚[12]:25。清代先天道把罗清当作第三劫的救世主,取代弥勒佛的位置[2]:146。流行于江苏、浙江的长生教,也是罗教支流[1]:678。同治年间,赣南的廖帝聘创立真空教,属罗教支流,其经书大部份都引自罗祖的五部六册,廖帝聘曾因被指邪教而两度下狱。真空教在民国时成为慈善团体,并传布到东南亚华人社会[13]:176青帮亦源自罗教,来自漕运水手中的罗教组织[8]:55,青帮三祖翁祖、钱祖和潘祖都是罗教弟子,青帮也和一些罗教斋堂一样,拜祭“天地君亲师”牌位[1]:677

组织

罗教没有全国统一的组织,结社分布各地,虽奉祀同一创祖罗清,但各自为政,没有共同行动[1]:679,领袖是世俗和世袭的,罗清的子孙亦世袭为教主,清代雍正年间,教主是罗清第八代孙罗道[2]:135、140。罗教经堂以创立者的姓氏命名,在清代浙江,教首的法名以“普”字为行,如普善、普禄、普瑞等。各经堂分立教门,首先效忠本门祖师,教权由师父传给其挑选的弟子,与佛教寺院相似[2]:138、140。罗教信徒在会堂活动,名称不一,如斋堂、经堂、庵堂,在厦门则叫菜堂。管理斋堂的,叫“菜头”,负责祭祀仪式。为了躲避官府取缔,会堂有时要隐藏地点[2]:678-679。庵堂平日仅一二人看守,透过看守相联系。福建的老官斋,每月朔望,入会男女各持香烛,到斋堂念经聚会[2]:138、141。师父会向弟子讲解经卷,教徒抄写经书,一同吃斋,甚至到患病信徒家诵经驱灾。会众会筹集钱财,修建屋宇,造像印经[8]:50、28、41。1768年,清代官府禁毁庵堂后,水手把会堂转移到粮船上,称“老堂船”或“香火船”[5]:128,竖有罗祖像的旗帜,同样分立教门,演变成不同的帮派[11]:4

清代浙江姚氏一系罗教组织倾向家族化,教主称“相公”,按例皆由姚氏族长自姚文宇后人选出,到处旅行传道,每年到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斋堂主持活动。“相公”所处斋堂就是祖堂,故祖堂不只一处[7]:108。罗教信徒按修行和贡献分不同阶级。浙江龙华会中有三层“工夫”:第一层工夫叫小乘,念28字偈语;第二层工夫叫大乘,念108字偈语;最高层叫上乘,没有偈语,只要打坐。学每层工夫都要向老祖堂送香资[2]:140。福建的罗教,教徒按修行程度分为9个阶段,最高指导者叫“空空”,第二位“太空”,第三位“清虚”,第四位“书记”,第五位“大引”,第六位“小引”,第七位“三乘”,第八位“大乘”,第九位“小乘”。第八、九位授予初信者,第七位是入教后透过诵经达到某程度的功德而获得的;第五位是授予能给予结社金钱和精神援助,且能守五戒,足以为模楷的信徒;书记担任记录、文书的工作,由“空空”任命。从“小乘”到“书记”都可娶妻,是有俗世职业的在家信徒,上三位的“空空”、“太空”和“清虚”则独身,多半由僧人出任,是专任布教师[1]:678

地位

罗教是明清时最重要的民间宗教之一,与白莲教平分秋色,但没有像白莲教一样动员群众[1]:679,甚少暴力起义,明清两代各有一宗[2]:132。罗祖经书地位崇高,为明清其他教派采用和改写。1564年佛教徒“金山子”撰写《圆觉宝卷》,仿效罗清五部六册的形式,但内容上则批评罗清打破偶像,不分尊卑[3]:153-155。1573年,北京比丘尼归圆也撰写了“五部六卷”宝卷,模仿罗清的五部六册,多次引用罗祖经书并提到无为道。大约同期的《安养宝卷》大量借用罗清的术语和概念[3]:168、157。万历年间,华北的弘阳教称罗祖是“枬檀老祖转世”,修成正果,劝化世人,其经书多处引用罗教经书,把罗祖视为弘阳教自己的祖师之一[3]:159。民间有女巫采用罗祖的经书为祷文[2]:147

罗教被批评为异端邪教。晚明时,罗教威胁正统佛教的地位,受佛教高僧批评为邪教。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云栖莲池,批评罗清所说的“无为”,其实是废弃各种德行,违背了万行即的道理,心中放不下利害关系,标榜无为而图有为,是假道学的邪教,正统佛教徒应加以攻击。密藏道开则批评罗教经书贪婪淫恶,危害人心,不应留存于世,为害更甚于白莲教[1]:675-676。罗教因受到宦官的援助,也被东林党复社指摘为异端[9]:253。晚明官员认为罗祖等教名,是已遭镇压的白莲教徒改用,其实都是左道,理应禁止[9]:263。清代官府指出罗教并无不法情事,但亦指斥为邪教[2]:139-140

参考文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中村元等. 《中國佛教發展史》. 余万居译. 台北: 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ISBN 9576650402 (中文(繁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欧大年. 《中國民間宗教教派研究》. 刘心勇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ISBN 7532513696 (中文(简体)).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寶卷——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宗教經卷導論》. 马睿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ISBN 7511710999 (中文(简体)).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酒井忠夫日语酒井忠夫. 《中國善書研究》. 刘岳兵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7214063190 (中文(简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黄华伦. 〈甚麼是青幫?由青幫研究之類別看青幫的社會屬性〉 (PDF).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 2006, 30: 123–144 [2014-1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0-17) (中文(繁体)). 
  6. ^ 陈玉女. 〈晚明羅教和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 《成大历史学报》. 2011, 40: 93–127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中文(繁体)).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罗士杰. 〈民間教派、宗教家庭與地方社會——以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浙江慶元姚氏家族為中心〉 (PDF). 《台大历史学报》. 2015, 56: 87–132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22) (中文(繁体)). 
  8. ^ 8.0 8.1 8.2 8.3 8.4 8.5 韩书瑞(Susan Naquin). 〈中華帝國後期白蓮教的傳播〉. 韦思谛(Stephen C. Averill) (编). 《中國大眾宗教》. 陈仲丹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18–56. ISBN 721404319X (中文(简体)). 
  9. ^ 9.0 9.1 9.2 9.3 酒井忠夫日语酒井忠夫. 《道家.道教史的研究》. 曾金兰译. 济南: 齐鲁书社. 2017. ISBN 9787533336820 (中文(简体)). 
  10. ^ 卜正民(Timothy Brook). 《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 张华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14039923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布赖恩•马丁(Brian G. Martin). 《上海青幫》. 周育民等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ISBN 7542617052 (中文(简体)). 
  12. ^ 志贺市子. 〈先天道嶺南道脈的思想和實踐:以廣東清遠飛霞洞為例〉. 《民俗曲艺》. 2011, 173: 23–58 [201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中文(繁体)). 
  13. ^ 野口铁郎. 〈道教和民眾宗教結社〉. 福井康顺等 (编). 《道教 第二卷》. 朱越利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162–199. ISBN 753251207X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