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维多利亚州淘金潮

Richard Daintree and Antoine Fauchery (circa 1858) A gang of diggers at Forrest Creek, Chewton

维多利亚淘金热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约发生在1851年到19世纪60年代末。该事件为澳大利亚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增长和金融资本流入墨尔本,因此墨尔本被称为"奇妙的墨尔本",这一称号源于财富的涌入。[1]

总览

 
Fossickers in the Nerrena Creek outside Ballarat

1854年,维多利亚州金矿发现委员会曾写道:

维多利亚金矿的发现,将一个偏远的附属地变成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国家;它吸引了数量惊人的人口,并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它使财产价值极大提升;它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它为这个殖民地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工作,并让其影响波及世界最遥远的地方。[2]

除了加利福尼亚一些更为广阔的矿区外,维多利亚州多年来的黄金产量曾一度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维多利亚州单年产量的最高峰出现在1856年,当时从矿区共开采出3,053,744 金衡盎司(94,982 千克)的黄金。[3] 从1851年到1896年,维多利亚州矿业部报告称,维多利亚州共开采了61,034,682 盎司(1,898,391 千克)的黄金。[4]

澳大利亚首次发现黄金是在1823年2月15日,由助理测量员詹姆斯·麦克布莱恩(James McBrien)在新南威尔士州的鱼河(Fish River)附近发现,地点位于Rydal英语Rydal, New South Wales巴瑟斯特]之间。当时这次发现被认为无关紧要,并且由于政策原因没有进一步追查。[5]

在1850年代,维多利亚州的金矿发现,特别是在比奇沃斯、卡斯尔梅因、戴尔斯福德、巴拉瑞特和本迪戈,引发了类似于加利福尼亚淘金热的金潮。[6] 在巅峰时期,墨尔本的财政大楼每周涌入约两吨黄金。

在1850年代,出口到英国的黄金偿还了英国所有的外国债务,并为她在本世纪后半段的巨大商业扩张奠定了基础。[7]

墨尔本在淘金热期间是一个重要的繁荣城市。这座城市成为了殖民地的中心,铁路网络向周边的城镇和港口辐射开来。

在政治上,维多利亚州的金矿工人加速了更大程度的议会民主在该州的引入,这一过程基于英国的选举权运动(Chartism)原则,这些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被矿工的活动组织所采纳,例如本迪戈的反金牌协会和巴拉瑞特改革联盟。

随着冲积金的减少,对土地改革、保护主义和政治改革的压力引发了社会斗争,[8][9] 1857年在墨尔本召开了一次土地大会,记录了对土地改革的要求。

到1854年,华人已开始为淘金热做出贡献。他们在本迪戈、比奇沃思和布赖特地区的金矿场上的出现导致了短期内的骚乱、入场税、杀戮和隔离,并成为了白澳政策的基础。[8][10] 总之,淘金热是一场革命性的事件,重塑了维多利亚州及其社会和政治。[11]

背景

 
1850年代的南墨尔本帐篷城
 
在该地区发现黄金仅仅几年后,Ballarat的帐篷城市。由Eugene von Guerard根据1853年的原始草图创作的油画。

关于澳大利亚存在黄金的传闻四起,但政府官员因担心会破坏年轻殖民地的稳定而对所有发现保持秘密。然而,殖民地秘书Edward Deas Thomson英语Edward Deas Thomson看到该国的光明前景,当Edward Hargraves英语Edward Hargraves证明他的理论,即澳大利亚是一个巨大的黄金宝库时,局势发生了变化。哈格雷夫斯曾参与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对黄金产地非常熟悉,当他第一次在巴瑟斯特看到黄金时,深知其价值。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播,随即开始了从海岸到金矿的争夺战。牧群被遗弃,赶牛人抛下了他们的队伍,商人和律师匆忙离开办公桌,整船的船员,包括船长,都涌向寻求财富的旅途。[12]

发现金矿

1850年3月,来自斯特拉斯·洛登的William Campbell在他姐夫Clunes的农场发现了几块微小的原生金嵌在石英中。当时这一发现被隐瞒,但在1851年1月10日,坎贝尔披露了此事。其他人也发现了黄金的迹象。德国医生乔治·H·布鲁恩(Dr. George H. Bruhn)作为分析师非常受欢迎,他曾被展示了后来成为克伦斯金矿的黄金样本。尽管有这些和其他发现,黄金的市场化仍然不可行,而James Esmond于1851年7月1日在克伦斯的克雷斯威克溪(Creswick's Creek)发现的“金矿”是第一个可以市场化的金矿。[13]

由路易斯·约翰·米歇尔(Mr. Louis John Michel)组成的一组人,包括他自己、威廉·哈伯林(Mr. William Haberlin)、詹姆斯·弗尼瓦尔(James Furnival)、詹姆斯·梅尔维尔(James Melville)、詹姆斯·赫顿(James Headon)和B·格罗宁(B. Groenig),在6月底发现了亚拉山脉Andersons Creek的石英岩中存在黄金,并于7月5日现场向黄金发现委员会的韦布·里士满博士(Dr. Webb Richmond)展示了这一发现。[14]

 
维多利亚州大金块的图表,现藏于Museums Victoria

第三次发现是由Thomas Hiscock先生在Buninyong进行的;他受到W·B·克拉克牧师的著作和两年前在皮尔尼耶斯地区发现的布伦塔尼金块的启发,一直在他所在的地区留意黄金。他于1851年8月8日在现在以他命名的布尼农山谷发现了一处含金矿床,并在本月10日向《Geelong Advertiser》的编辑报告了这一事实及其确切位置。

乔治·H·布鲁恩博士(Dr. George H. Bruhn),一位德国医生,在1851年1月(即哈格雷夫斯先生在萨默希尔发现之前)从墨尔本出发,探索“该殖民地的矿产资源”。在他的长途旅行中,他于4月在巴克先生的农场附近发现了石英中有黄金的迹象,当他到达卡梅伦先生的农场时,后者向他展示了现在被称为克伦斯金矿的黄金样本。他在旅途中广泛传播了这一信息,并将其传达给当时正在詹姆斯·霍奇金森的农场建造建筑物的詹姆斯·埃斯蒙德先生。布鲁恩博士于1851年6月30日将样本寄给黄金发现委员会。

黄金发现委员会向米歇尔及其团队奖励了1000英镑;向作为巴拉瑞特矿床实质发现者的希斯科克(Hiscock)奖励1000英镑;向克伦斯的原始发现者坎贝尔(Campbell)奖励1000英镑;向作为首位活跃的冲积金市场生产者的埃斯蒙德奖励1000英镑;向布鲁恩博士奖励500英镑。[14]

1851年7月20日,威廉·巴克(William Barker)的“亚历山大山”农场上的小屋管理员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Peters)在现在被称为样本峡谷(Specimen Gully)的地方发现了金屑。这一发现于1851年9月8日在墨尔本的《Argus》上公布,导致人们涌向现在的卡斯尔梅因,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浅层冲积金矿。

这些发现很快被BallaratBendigo所超越。随后在1852年发现了比奇沃思(Beechworth),布赖特(Bright),Omeo基尔顿(1858–59)和瓦拉拉等地。

年份 墨尔本非原住民人民
1835 0
1840 10,000
1851 29,000
1854 123,000

随着黄金热潮的兴起,墨尔本的人口迅速增长,殖民地的总人口也随之增加:从1851年到1861年,人口从75,000增长到500,000。

 
上达戈(Upper Dargo)金矿工的小屋(Gippsland),1870

表面alluvial黄金是最早被开采的。据报道,在1851年,当第一批矿工抵达位于Castlemaine附近的Mount Alexander金矿时,可以不费力地捡到金块。随后,矿工们开始在小溪和河流中开采冲积黄金,或者在河岸和平地的淤泥中发现黄金。寻金者使用平底锅槽箱摇床将这些黄金与泥土分离。

随着表面冲积黄金的枯竭,寻金者被迫深入地下。矿工们发现了所谓的深矿道,这些是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含金水流,经过几个世纪的淤积以及在一些维多利亚金矿区(如巴拉瑞特)的火山活动而形成。他们还开始开采地下的金矿矿脉,这些矿脉是黄金的原始来源。深度开采更加困难和危险。像本迪戈和巴拉瑞特这样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矿工,他们组建合伙企业和财团,以便能挖掘更深的矿井。再加上执法和许可证检查的不稳定和烦扰,导致比奇沃斯、本迪戈和巴拉瑞特周边的紧张局势加剧。这些摩擦在1854年巴拉瑞特的Eureka Rebellion中达到顶峰。在这一起义之后,一系列改革使矿工在通过矿业法庭解决争端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将选举权扩大到他们。

随着1852年大量淘金移民涌入维多利亚州,一个名为“帐篷城”(Canvas Town)的帐篷城市在南墨尔本建立。该地区很快成为一个巨大的贫民窟,家园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来到金矿区寻求财富。在墨尔本、本迪戈和克伦斯建立了重要的Chinatown

沃哈拉,科恩矿脉在40年的开采中生产了超过50吨(1.6百万盎司)黄金。

1858年,乔治·罗威(George Rowe)拍摄的鸟瞰巴拉瑞特的照片,前景中是华人金矿工人。

华人参与维多利亚淘金热

 
维多利亚州吉尔福德的华人采矿作业
 
位于Chinatown, Melbourne的南邦顺大楼。唐人街是由在维多利亚州淘金热期间来到此地的华人移民建立的。南邦顺协会是众多地区协会和慈善组织之一,旨在支持维多利亚州的华人移民。

1851年,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黄金发现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国南方各省。到1855年底,估计有超过19,000名华人移民,尤其是来自中国广东省的人,正在维多利亚州的阿拉拉特Ballarat欧文斯Bendigo卡斯尔梅恩玛丽伯勒的金矿中工作。[15][16] 到185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大约33,000,华人矿工的数量估计占维多利亚州矿工总数的五分之一。[15][17] 数据表明,1858年后维多利亚州的华人人口开始减少。[15] 这可能是由于此期间维多利亚州新黄金发现数量的减少。

与欧洲淘金者一样,大多数抵达维多利亚的华人矿工在到达时要么独立工作,要么与伙伴合作。然而,随着维多利亚金矿中的黄金越来越难以找到,华人开始组成自己的采矿合作社和公司。[16] 一项1868年对维多利亚金矿区华人人口的非官方普查显示,到1868年,戴尔斯福德的765名华人矿工中有660人以及欧文区的4000名华人矿工中有一半已“组建成小公司”。[18]

在维多利亚州,少数华人矿工也被欧洲矿业公司雇佣。1868年维多利亚州华人人口普查显示,约有700名华人矿工在欧文区为欧洲公司工作,这些公司每周支付他们1到2英镑的工资。[18] 也有较少数量的华人矿工在梅里巴拉Ballarat戴尔斯福德为欧洲公司工作。[18]

华人移民迅速涌入维多利亚殖民地引发了当地欧洲人口的极大焦虑。1855年4月14日,墨尔本的日报《阿戈斯》形容维多利亚州日益增长的华人群体为“入侵军队”,称其存在将“使社区受到其思想的堕落影响”。[19]

1855年6月,维多利亚州政府通过了“为某些移民提供保障的法案”。该法案试图限制一艘船能够携带的华人移民数量,规定每十吨货物只能携带一名华人,并要求船长为每位华人乘客支付10英镑的税款。[20][21] 然而,该法案未能减少抵达维多利亚金矿区的华人数量。[15] 通过在南澳大利亚的罗布港登陆,并穿越400多公里的内陆到达维多利亚的金矿,华人淘金者成功避开了维多利亚的移民法限制。[22]

1857年11月,维多利亚州政府通过了“关于规范维多利亚州华人居住的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居住在维多利亚的华人必须获得一张价值1英镑的许可证,并且每两个月需额外支付1英镑进行续费,以便继续留在维多利亚殖民地。[23] 然而,居住税在1859年2月被降低,并于1862年因华人对该立法的抗议、日益严重的逃税现象以及维多利亚州矿工人口的减少而被废除。[21][24]

维多利亚州金矿区中国矿工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在几个金矿区发生反华骚乱。1854年7月8日,约1500名欧洲矿工在本迪戈的一家酒店召开会议,计划发动骚乱,驱赶本迪戈的中国人。然而,这场骚乱因警方的到来而被制止。[25][26]对维多利亚州中国矿工的最严重攻击发生在1857年7月4日的巴克兰河金矿区。[27]在巴克兰酒店的集会上,约100名欧洲矿工试图通过焚烧帐篷和商店、抢劫和殴打来驱逐占据巴克兰河金矿区的2500名中国矿工。据信,淹死和严重殴打导致了几名中国矿工的死亡。该事件被称为巴克兰骚乱[27][28]

尤里卡栅栏行动前夕

导致Eureka Stockade的条件主要源于政府对各个金矿区的监管措施。为了满足维持秩序的费用,并限制在王室土地上未经授权的采矿,1852年1月通过的地方法案向所有挖掘者征收每月30先令的执照费用,未经许可采矿的罚款为首次6英镑,之后则是最高六个月的监禁。该法案第7条还将一半罚款分配给举报者或起诉者,这一条款引发了挑衅和不满。1853年12月,修正法案将费用降至每月1英镑,但并没有改变挖掘者最大的怨言,即他们因没有实际执照而可能被监禁,尽管可以从官方记录中证明他们拥有执照。他们在议会中也没有代表,而在1854年,巴拉瑞特金矿区的估计人口达到20,000。

Charles Hotham于1854年6月抵达维多利亚州,他对财政的拮据和金矿管理费用的不断上升感到忧虑。他命令警方加倍努力收取费用。对于仅仅勉强维生的矿工而言,每年12英镑的费用几乎无法承担,毫无疑问,成百上千的人试图逃避支付,但无辜者也因此受到了惩罚。警察大多来自塔斯马尼亚,许多人是前罪犯。这些不满在所有维多利亚州的金矿中普遍存在,在拉特罗布的管理下曾引发了比奇沃斯和卡斯尔梅因的骚乱,但巴拉瑞特作为金矿中最温和的地方,以其和平进步和安静著称。

然而,在10月6日晚上,一名名叫詹姆斯·斯科比(James Scobie)的苏格兰矿工在巴拉瑞特附近的尤里卡酒店被杀,遇害者的同伴指责酒吧老板本特利(Bentley),一名塔斯马尼亚的前罪犯。本特利被传唤到法官面前,而据说法官在财务上受制于本特利,最终他被释放。矿工们愤怒不已,召开了会议,要求重新起诉。会议本身有序进行,但在会议接近尾声时,有人喊出警察(受命保护酒店)试图驱散会议,矿工们愤怒地冲破警察,砸碎窗户和家具,焚烧了建筑。警方逮捕了三名男子,无法证明他们是首犯或在骚乱中积极参与,他们分别被判处三个月、四个月和六个月的监禁。

11月11日,在面包山举行的愤慨会议上,成立了巴拉瑞特改革联盟,John Basson Humffray(威尔士人)担任首任秘书,Peter LalorFrederic Vern(汉诺威人)、Raffaello Carboni(意大利语言教师)、提摩太·海耶斯(爱尔兰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人乔治·布莱克(George Black)等人是重要成员。三名代表前往霍萨姆州长处要求释放囚犯,但他拒绝了,并已向巴拉瑞特派遣了增援部队,因其带着刺刀在镇上游行和其他激怒行为引起了相当大的愤慨。11月29日,布莱克、汉弗雷和肯尼迪在面包山的群众会议上报告了他们与州长会面的结果,韦恩提议焚烧仇恨的执照,随后得以实施。次日,警方进行了特别严厉和积极的执照检查,当部队返回营地时,矿工们急忙与改革联盟的领导进行会议。

彼得·拉洛尔被选为领导者,矿工们在装饰有南十字星的蓝色旗帜下宣誓“要彼此忠诚并为捍卫我们的权利和自由而战。”在现在的尤里卡遗址上,约一英亩的区域被迅速围起来,并派遣代表前往军营,要求释放早晨的囚犯并停止执照检查。专员直言拒绝了这一请求,称这种 agitation 只是“掩盖民主革命的幌子”。12月1日,封闭区的居民在早上5点就开始忙于钻探和改善障碍,一名德国铁匠正在制作长矛头。但在封闭区内没有食物或弹药,到2日晚上,在经历了一天的高温后,留在内中的不超过200人。

间谍向专员报告了情况,大约在12月3日(星期日)早上4:30,一支由276人组成的部队悄悄地向工事进发。工事内仅有50名矿工持有步枪,还有一队加利福尼亚矿工携带左轮手枪,另一队爱尔兰人则装备长矛。许多人在信号枪响起时仍在沉睡,64名突击队员“冲进”了工事。在最初的交火中,双方都有几名伤亡,但冲锋的刺刀阵线在骑兵和巡警的夹击下,令矿工们难以抵挡。他们转身寻求庇护,一切结束。军队方面,怀斯队长和四名士兵阵亡,约有十人受伤。十六名矿工阵亡,至少还有八人因伤重不治,114名囚犯被捕,重伤的拉洛(Lalor)成功逃脱;布莱克(Black)和维恩(Vern)也逃脱。政府随后悬赏500英镑追捕维恩,布莱克和拉洛各200英镑。[29]

影响

 
墨尔本市中心的毛纺交易所(1891),在这一时期见证了许多精美建筑的兴建。
 
1910年Walhalla, Victoria的地下采矿

由于淘金热,澳大利亚的人口发生了剧烈变化。1851年,澳大利亚总人口为437,655人,其中维多利亚州居民77,345人,占比不到18%。十年后,澳大利亚人口增长至1,151,947人,维多利亚州的人口增加至538,628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47%左右,增长幅度达到七倍。在一些发现黄金丰富的小乡镇,十年内人口可能增长超过1000%(例如,拉瑟格林(Rutherglen)的人口约为2000人,十年后约为60,000人,增长了3000%)。这种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淘金热带来的。[30]

淘金热的影响在维多利亚州的金矿城市建筑中得到了体现,如墨尔本、卡斯尔梅因BallaratBendigo阿拉拉特。如今的巴拉瑞特有Sovereign Hill——一个60 acre(24 ha)的淘金小镇重现,以及黄金博物馆。班迪戈则拥有一个大型的运营金矿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

淘金热使得维多利亚州的金矿地区,如MaldonBeechworthClunesHeathcoteMaryboroughDaylesfordStawellBeaufortCreswickSt ArnaudDunollyInglewoodWedderburnBuninyong等城镇的Victorian architecture留下了深远影响,这些城镇的经济在家庭工作、旅游、农业、现代工业和退休部门上有所不同。除了巴拉瑞特和本迪戈,许多城镇的人口在当时都远大于今天。当黄金在某一地区枯竭时,大部分人口会迁移到其他地区。[8] 在另一端,像WalhallaMafekingSteiglitz这样的鬼城仍然存在。

 
与许多金矿城镇一样,在黄金储量被开采后,Cassilis这座城镇也宣告消失。这张图片展示了国王卡西利斯矿的一部分遗迹

维多利亚州最后一次主要的淘金热发生在20世纪初的Berringa,位于巴拉瑞特以南。由于开采深度和抽水成本,黄金开采在维多利亚州在几十年里只是一种爱好。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澳大利亚失去了从事矿工工作所需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1915年澳大利亚禁止黄金出口以及黄金标准的废除,导致整个帝国的黄金储备和索夫林的生产减少,澳大利亚的金矿城镇也随之缩小,在某些情况下完全被遗弃。[31] 黄金产量的下滑从未恢复。斯托威尔的黄金开采在1920年停止,但于1982年恢复并持续到21世纪。[32] 然而,截止到2005年,近期黄金价格的上涨使商业开采活动重新复苏,主要的本迪戈和巴拉瑞特金矿的开采也恢复进行。同时,其他地方的勘探也在进行,例如,位于维多利亚州东北部Mitta Mitta附近的一个偏僻山区Glen Wills

参考资料

  1. ^ Rickard, John. Australia: A Cultural History. 2017: 64. ISBN 978-1-921867-60-6. 
  2. ^ Not in Our Day.. The Argus (Melbourne). 5 October 1934: 8 [1 Febr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 Also, see The Argus, 31 January 1849, referenced in the same newspaper of 2 February 1849.
  3. ^ Looking back to our golden past. The Argus (Melbourne). 10 September 1949: 8 Supplement: The Argus Weekend Magazine [14 Febr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4. ^ Gold production of Victoria. The Examiner DAILY (Launceston, Tasmania). 6 June 1907: 2 [27 April 2013]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5. ^ Keep It Quiet!. The Examiner DAILY (Launceston, Tasmania). 15 February 1934: 6 [14 Febr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6. ^ Goodman, David, Gold Seeking: Victoria and California in the 1850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0-8047-2480-6 
  7. ^ 100 years (it's really more!) of diggings. The Argus (Melbourne). 11 September 1951: 2 [14 Febr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8. ^ 8.0 8.1 8.2 O'Brien, Antony, Shenanigans on the Ovens Goldfields, Hartwell: Artillery Publishing, 2005, ISBN 0-9758013-0-9 
  9. ^ McNaughton, I. D., Colonial Liberalism, 1851–92, Greenwood, Gordon (编), Australia: A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Sydney: Angus and Robertson, 1955 
  10. ^ Cronin, Katherine, Colonial Casualties: Chinese in Early Victoria, Carlton: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522-84221-6 
  11. ^ Wendy Lewis, Simon Balderstone and John Bowan, Events That Shaped Australia, New Holland, 2006, ISBN 978-1-74110-492-9 
  12. ^ In The Paths of the Explorers Gold Brings Australia Wealth.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 November 1946: 3 Supplement: Playtime [27 Jan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13. ^ Old Story Retold. The Argus (Melbourne). 14 January 1928: 6 [24 Jan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14. ^ 14.0 14.1 COUNCIL PAPER.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8 March 1854: 2 [25 Jan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15. ^ 15.0 15.1 15.2 15.3 Serle, Geoffrey. The Golden Age: A History of the Colony of Victoria 1851–1861. Melbourne University Publishing. 1977. ISBN 978-0-522-86581-3 (英语). 
  16. ^ 16.0 16.1 Ngai, Mae M. Chinese Gold Miners and the "Chinese Ques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alifornia and Victoria.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2015, 101 (4): 1082–1105. ISSN 0021-8723. JSTOR 44285273. doi:10.1093/jahist/jav112. 
  17. ^ Many Roads: Stories of the Chinese on the goldfields. Victorian Collections. [2021-09-25] (英语). 
  18. ^ 18.0 18.1 18.2 Young, Rev. William. Report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Victoria (PDF). 5 March 1868 [25 September 2021]. 
  19. ^ The Argus (Melbourne, Vic. : 1848 – 1957) – 14 Apr 1855 – p4. Trove. [2021-09-25] (英语). 
  20. ^ Documenting Democracy. foundingdocs.gov.au. [2021-09-25]. 
  21. ^ 21.0 21.1 Lee, Joseph. Anti-Chinese Legislation in Australasi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 January 1889, 3 (2): 218–224. ISSN 0033-5533. JSTOR 1879468. doi:10.2307/1879468. 
  22. ^ The Walk From Robe (PDF). Golden Dragon Museum. 2001 [25 September 2021]. ISBN 0-9578013-2-7. 
  23. ^ An Act to Regulate the Residence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 Victoria, [2021-09-25] 
  24. ^ 'The most determined, sustained diggers' resistance campaign' | PROV. prov.vic.gov.au. [2021-09-25]. 
  25. ^ PROSPECTING PARTIES AND CHINESE IMMIGRATION.—PUBLIC MEETING AT BENDIGO.. Adelaide Observer. 1854-08-19 [2021-09-27]. 
  26. ^ Sovereign Hill, Ballarat. Sovereign Hill Education: The Chinese in Ballarat Research Not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PDF). Sovereign Hill. 26 September 2021. 
  27. ^ 27.0 27.1 Davison, Graeme; Hirst, John; Macintyre, Stuart (编).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History. 2001-01-01. ISBN 978-0-19-551503-9. doi:10.1093/acref/9780195515039.001.0001. 
  28.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NSW : 1842 – 1954) – 18 Jul 1857 – p6. Trove. [2021-09-25] (英语). 
  29. ^ Cradle of Australian Democracy. The Worker (Brisbane, Queensland). 12 December 1939: 9 [15 February 2012] –通过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30. ^ Caldwell, J. C., Chapter 2: Population, Vamplew, Wray (编), Australians: Historical Statistics, Broadwa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Fairfax, Syme & Weldon Associates: 23 and 26, 1987, ISBN 0-949288-29-2 
  31. ^ Hague-Muir, Marnie, The economy at war, Beaumont, Joan (编), Australia's War 1914–18, St. Leonards, NSW, Australia: Allen & Unwin, 1995, ISBN 1-86373-461-9 
  32. ^ "150 years of Gold Mining in Victori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1 February 2008. Stawell Historical Society.

进一步阅读

  • Annear, Robyn, Nothing but Gold: The Diggers of 1852, Melbourne: Text Pub, 1999, ISBN 1-876485-07-8 
  • James, G. F. & Lee, C. G., Walhalla Heyday, Ringwood: Graham Publications, 1975, ISBN 0-9596311-3-5 
  • Aldersea, John & Hood, Barbara, Walhalla, Valley of Gold: A Story of Its People, Places and Its Gold Mines, Trafalgar: Walhalla Publishing, 2003, ISBN 0-9750887-0-X 
  • Flett, James, The history of gold discovery in Victoria, Melbourne: Hawthorn Press, 1970, ISBN 0-7256-0009-8 
  • McWaters, Vivine, Beechworth's little canton, Beechworth: Vivienne McWaters, 2002, ISBN 0-9580459-0-9 
  • Serle, Geoffrey, The Golden Age: A history of the colony of Victoria, 1851–1861, Carlton: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77 [1963], ISBN 0-522-84143-0 
  • Woods, Carole, Beechworth: A titan's field, North Melbourne: Hargreen, 1985, ISBN 0-949905-25-9 
  • Talbot, Diann & Swift, Andrew, The Buckland Valley Goldfield, Bright: Diann Talbot, 2004, ISBN 0-9757170-0-6 
  • Jan Critchett, (1990), A distant field of murder: Western district frontiers, 1834–1848,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Carlton, Vic. and Portland, Or.) ISBN 0-522-84389-1
  • Ian D Clark (1990)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lans: An historical atlas of western and central Victoria, 1800–1900, Dept. of Geograph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ISBN 0-909685-41-X
  • Ian D Clark (1995), Scars in the landscape: A register of massacre sites in western Victoria, 1803–1859,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 (Canberra), ISBN 0-85575-281-5
  • Ian D Clark (2003) 'That's my country belonging to me' – Aboriginal land tenure and dispossess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Western Victoria, Ballarat Heritage Services, Ballarat.

额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