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
三苗,出自縉雲氏[1][2],是中國漢族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一古國名[3],也被稱為有苗、有苗氏、苗民,是炎黃集團的平民[4]。
三苗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戰國時人認為上古三苗部落位於古洞庭湖與鄱陽湖之間[5]。但也有觀點認為上古三苗位於今河南省境內,錢穆在其書《國史大綱》中言至三苗:「……後被舜、禹征伐,驅至甘肅境內,魏策吳起之言曰:「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5]」後世誤謂在湖湘之間。惟洞庭、彭蠡地位既左右互易,又古衡山不指湖南,且不當在三苗北。古河域亦有名彭蠡者(見呂氏春秋愛類、淮南人間訓)。江北漢水流域亦有名洞庭者(楚辭所詠洞庭是也)。春秋河東有茅戎,又有陸渾蠻氏,亦稱戎蠻子。杜注云:「在河南新城縣。」苗與茅、蠻同聲。古三苗疆域大率南北以此為度,正與虞、夏壤地雜處。舜、禹驅逼苗民,漸遷而西,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也。若三苗在湖湘間,不應驅至今甘肅境。舊說又謂:三苗,姜姓之別。尚書呂刑言及苗民制刑,呂國河南南陽,正古代四岳姜姓居地,本古昔苗土,顧引以為戒爾。(范氏後漢書西羌傳[6]:「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其國近南嶽。」漢人多指南陽衡山為南嶽也。)」[7]。
三苗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黃帝時,三苗部落就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了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驩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堯時,因為三苗反對堯禪位於舜,於是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於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眾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6],將其首領驩兜流放到崇山[8]。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逐漸南移於江、漢一帶,發展迅速,日益強大,對舜領導的部落聯盟又有不服。舜於是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了三苗。為防止再發生衝突,又把三苗遷徙到偏遠的三危,但其三苗部分退至南方地區。傳說中三苗是一個較為先進的部落,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墨子·兼愛下》載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時的誓師之詞。禹又與不服的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大敗苗師,從此三苗衰微下去[9]。此後,史籍中便鮮見三苗的活動了。
爭議
近年來,有學者認為三苗即現在苗族的祖先[10],唯一的原因是認為今日岜沙的苗族人以麻跟頭髮一起挽髻的做法與《淮南子》三苗人「髽首」相同;但也有學者認為三苗與今之苗族並沒有關係,如陳國均、章炳麟、凌純聲,芮逸夫等學者不認同今日之苗族是來源於古三苗[11]。
有學者認為今日的苗、瑤、黎、彝等少數民族是上古遷於「三危」的華夏平民(三苗)的後裔,他們由三危又遷至大西南,慢慢便形成了一個個小民族[4]。
參考文獻
- ^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孔安國注三苗云:「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也。」
- ^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正義注「堯舜放逐骨肉」云:「帝系雲堯,黃帝之後;舜,顓頊之後。四凶之內,有承黃帝、顓頊者,而堯舜竄之,故放逐骨肉耳。四凶者,共工、三苗、伯鯀及驩兜,皆堯舜之同姓,故云骨肉也。」
- ^ 《漢書律曆志第一上》顏師古注曰:「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者,卽饕餮也。」
- ^ 4.0 4.1 “九黎”“三苗”为华夏族平民论_夏商周. z9ls.com. [202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 ^ 5.0 5.1 《戰國策·魏策》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
- ^ 6.0 6.1 《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
- ^ 錢穆. 国史大纲. 商務印書館. : 一五頁.
- ^ 《史記·五帝本紀》:「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 ^ 《墨子·非攻下》
- ^ 三千年古髻寻踪. 人民網. [202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 ^ 《蝴蝶與蚩尤:苗族神話的新建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