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勳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縣(今屬於高密)逄戈莊村人,祖籍江南省碭山(明弘治間始祖福公自南直隸碭山縣遷山東諸城縣),清朝政治人物。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3歲。
劉統勳 | |
---|---|
大清刑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 |
籍貫 | 山東青州府諸城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延清,號爾鈍 |
諡號 | 文正 |
出生 |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 |
逝世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
親屬 | (子)劉墉 |
出身 | |
|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1]。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乾隆後期重臣劉墉即劉統勳之子。
生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劉統勳生於山東青州諸城。他的父親劉棨官至四川布政使,他自幼時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1]。
雍正朝
雍正二年(1724年),劉統勳中甲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詹事、內閣學士等職位。
乾隆朝
乾隆元年(1736年),劉統勳受到乾隆帝的重用,曾到浙江學習治水,對他往後處理治河事務很有幫助。二年(1737年),他被任命為刑部侍郎,不久後因為母親去世,而中斷官員生涯三年。乾隆六年(1741年),劉統勳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曾參奏大學士張廷玉、尚書公訥親而名聞朝野。之後他一路升遷為漕運總督、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帝對他深為倚重,重要的軍國大事,都曾召見他討論。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因定西將軍永常率部從木壘撤退,乾隆帝責他附和永常不救班第,被籍沒奪職,其子劉墉亦被奪職,與在北京子孫皆下牢獄。二十一年六月,授刑部尚書。二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調吏部尚書。二十四年,命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拜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二十八年,任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三十八年(1773年)於上朝途中病危。乾隆帝聽聞,命令福隆安攜帶藥物前去探視,但為時已晚。乾隆帝親臨治喪,看到他生活如此簡樸,不禁痛哭。喪儀過後返回宮中,行至乾清門再度情緒失控,痛哭流涕地向群臣褒獎劉統勛的功績。[註 1]。
成就
治河事蹟
劉統勳自乾隆元年便隨大學士嵇曾筠赴浙江學習海塘工程,至乾隆十三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按山東賑務,並勘查河道。當時運河盛漲,其從濬聊城引河,將運河引導入海將德州哨馬營和東平戴村兩處堤壩的高度降低,秋後又將沂州江楓口兩處堤壩的高度提升。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使河道得以疏通。 乾隆十八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並對其中的不少弊端進行了改革,如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決堤,其與尚書策楞往視察後聯合上疏為河員虧帑誤工。同年九月,銅山小店汛河決,劉統勳上疏同知李焞、守備張賓呈報稽誤。乾隆以兩人平日侵帑且不作為,河漲任其衝決,下令處死,並令高斌、張師載監督行刑。同時劉統勳改駐銅山督塞河,同年十二月完工。 大學士陳世倌疏言:黃河入海,套櫃增多,致壅塞,乾隆命其往勘查。劉統勳疏言:「海口舊在雲梯關,今海退河淤,增長百餘裡,櫃套均在七曲港上,河流無所阻遏。」乾隆以河道總督顧琮請於祥符、滎澤等縣建壩,並濬引河,命劉統勳前往勘查。其認為:「擇地培堤壩,引河上無來源,中經沙地,易淤墊」應當作罷,該建議被乾隆採納。 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漫工,時任江南河道總督富勒赫解任,命統勳暫代其職。該年入冬完工。二十二年,命其赴徐州督修近城石壩。 乾隆二十六年八月,其與協辦大學士兆惠勘查河南楊橋漫工。同年十二月完工。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南巡命其與兆惠勘查高、寶河湖入江路,上疏請開引河,擇地築閘壩。上諭謂:「所議甚合朕意。」又以直隸景州被水,命其勘查德州運河,劉統勳上疏言:「請移吏董理四女寺、哨馬營兩引河,毋使淤閼」。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前往江南主持清理黃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次年主持運河勘察與清淤工作。
評價
劉統勳為官清廉[註 2],不結朋黨,敢言直諫,勇於任事,因此深得乾隆帝的敬重與信賴。當他病逝後,乾隆帝聞訊說:「朕失去一股肱!」「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贈太傅,諡「文正」[2]。
乾隆在所作《懷舊》詩中稱讚其:「遇事既神敏,秉性複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道光在《諸城縣令》稱讚劉統勳:其「剛毅篤棐,允直機密,襄贊綸扉,隨事獻納,推賢黜佞,為百餘年名臣第一。數讞大獄,無縱無枉。家故有田數十畝,敝廬一區,服官五十餘年,不增尺寸……」
劉統勳在治水方面獲得重要成果,懲治貪贓枉法的官員,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紛紛為他建立祠堂[3]。
註釋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 趙爾巽 等:《清史稿》列傳89(卷302)(事略散於各卷),中華書局點校本
- 童超:《康乾盛世》,知書房出版社,ISBN 978-986-6344-28-2
- 《欽定日下舊聞考》
- 《聽雨叢談》
官銜 | ||
---|---|---|
前任: 汪由敦 |
吏部漢尚書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丁未 (1758年3月4日-1761年6月11日) |
繼任: 梁詩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