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行政區劃
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行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1]。
行政區劃
州 | 首郡 | 首縣 | 備註 |
---|---|---|---|
司州 | 清都尹 | 鄴城(今河北臨漳) | |
洛州 | 洛陽郡 | 洛陽(今河南洛陽) | |
懷州 | 河內郡 | 野王(今河南沁陽) | |
梁州 | 陳留郡 | 大樑(今河南開封) | |
鄭州 | 潁川郡 | 潁陰(今河南許昌) | |
和州 | 伊陽郡 | (今河南伊川) | |
襄州 | 陳郡 | 淮陽(今河南淮陽) | |
永州 | 城陽郡 | (今河南信陽北) | |
郢州 | 義陽郡 | (今河南信陽) | |
南郢州 | 弋陽郡 | (今河南潢川) | |
東豫州 | 汝南郡 | 新息(今河南息縣) | |
豫州 | 汝南郡 | 懸瓠(今河南汝南) | |
廣州 | 襄城郡 | 魯陽(今河南魯山) | |
戎州 | 鄉郡 | 武鄉(今山西武鄉) | |
東雍州 | 正平郡 | 新絳(今山西新絳) | |
并州 | 太原郡 | 晉陽(今山西太原) | |
建州 | 高都郡 | 高都(今山西晉城) | |
朔州 | 廣安郡 | 朔縣(今山西朔州) | |
西汾州 | 懷政郡 | (今山西離石) | |
恆州 | 平城(今山西大同) | ||
南朔州 | 西河郡 | 西河(今山西汾陽) | |
肆州 | 九原(今山西忻縣) | ||
南汾州 | 定陽郡 | 定陽(今山西吉縣) | |
晉州 | 平陽郡 | 白馬城(今山西臨汾) | |
建州 | 高都郡 | 建興(今山西晉城) | |
顯州 | 雁門郡 | 代縣(今山西代州) | |
兗州 | 瑕丘(今山東兗州) | ||
西兗州 | 濟陰郡 | 定陶(今山東定陶) | |
光州 | 東萊郡 | 掖縣(今山東萊州) | |
膠州 | 東武郡 | 諸城(今山東諸城) | |
青州 | 東陽(今山東青州) | ||
齊州 | 濟南郡 | 曆城(今山東濟南) | |
南青州 | 沂水(今山東沂水) | ||
濟州 | 碻磝(今山東茌平) | ||
北徐州 | 琅琊郡 | 臨沂(今山東臨沂) | |
徐州 | 彭城郡 | 彭城(今江蘇徐州) | |
東楚州 | 宿豫郡 | 宿豫(今江蘇宿遷) | |
海州 | 琅琊郡 | 龍沮(今江蘇連雲港) | |
淮州 | 淮陰郡 | 清江(今江蘇淮陰) | |
東廣州 | 廣陵郡 | 江都(今江蘇揚州) | |
東徐州 | 下邳郡 | 下邳(今江蘇邳州) | |
江州 | 晉熙郡 | (今安徽潛山) | |
霍州 | 岳安郡 | (今安徽霍山) | |
合州 | 汝陰郡 | (今安徽合肥) | |
南譙州 | 新城郡 | 滁縣(今安徽滁州) | |
涇州 | 石樑(今安徽天長) | ||
仁州 | 赤坎(今安徽固鎮) | ||
潼州 | 夏丘郡 | 泗縣(今安徽泗縣) | |
譙州 | 南譙郡 | 渦陽(今安徽蒙城) | |
和州 | 曆陽郡 | 和縣(今安徽和縣) | |
西楚州 | 鐘離郡 | 楚城(今安徽鳳陽) | |
南兗州 | 陳留郡 | 譙(今安徽亳州) | |
揚州 | 淮南郡 | 壽陽(今安徽壽縣) | |
衡州 | 齊安郡 | (今湖北麻城南) | |
南定州 | (今湖北麻城) | ||
北江州 | (今湖北大悟) | ||
南司州 | (今湖北黃陂) | ||
巴州 | 西陽郡 | (今湖北鄂城) | |
羅州 | 齊昌郡 | (今湖北蘄春) | |
趙州 | 南趙郡 | 廣阿(今河北隆堯) | |
冀州 | 長樂郡 | 信都(今河北冀州市) | |
瀛州 | 趙都軍城(今河北河間) | ||
滄州 | 饒安(今河北鹽山) | ||
定州 | 中山郡 | 盧奴(今河北定州) | |
北燕州 | (今河北涿鹿) | ||
南營州 | 昌黎郡 | (今河北徐水) | |
平州 | 遼西郡 | 范陽(今河北遷安) | |
東燕州 | 昌平郡 | 宣都城(今北京昌平) | |
安州 | (今河北隆化) | ||
幽州 | 燕郡 | 薊城(今北京) | |
營州 | 和龍(今遼寧朝陽) |
參考文獻
- ^ 北齊設有東南、北、南、西、西南、河南、山東、朔州、豫州、揚州、河陽、建州、徐州等道,每道都設立行台。《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