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手語
臺灣手語(英語:Taiwan Sign Language),是台灣的聽障者用以溝通的主要語言,臺灣日治時期受日本手語影響,有60%可識度,亦受香港手語和上海手語影響。2018年12月25日,《國家語言發展法》正式立法,臺灣手語列入中華民國的國家語言。[3]
臺灣手語 |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臺灣 |
母語使用人數 | 20,000 (2004年)[1] |
語系 | 日本手語系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中華民國(臺灣)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tss |
Glottolog | taiw1241 [2] |
歷史
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在台北、台南設立了瘖啞學校。在台北有「木村盲啞教育所」,由退休海軍醫官木村謹吾於1917年創辦。在台南有「私立台南盲啞學校」,為慈善機構慈惠院所有,內有「聾啞部」。此校前身是英國傳教士甘為霖於1889年設立之訓盲院,於1915年改稱為盲啞學校。此二校以手語教學,使日本手語在台灣聾人中普及。明治時期教育方法分為東京、大阪兩大派,東京派學者在北部,大阪派學者在中南部。[4]
戰後之聽障教育大量使用來自中國手語的詞彙。由於中國大陸師資多留在台灣北部,因此台北啟聰學校使用不少中國手語詞彙,台南啟聰學校與台中分校則少受影響。中國大陸師資來自北京、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地,所用手語大同小異。另外,陸君歐、姜思農等創立的中國聾啞學校、私立啟英學校,使用較多中國手語南部方言。[5]
臺灣手語的分類
自然手語是聾人的母語,語法與聽人(指可以聽到聲音說話的人)慣用口語的語法不大相同,由手勢、姿勢、表情組成。
其中使用北部手語的人口相對較大,其次為南部手語,中部手語與南部手語略有不同,使用人口也相對較少。
與其他手語系統的比較
臺灣手語研究及推廣
台灣手語的研究起步相當晚,第一篇關於台灣手語研究的文章到1950年代後期才產生(Li 1959)。從1960年到1970年代初期,在台灣各地的聾人學校皆備有「中國手語」和「文法手語」的典籍。
在1970年代中期,美籍學者史文漢(Wayne H. Smith)開始進行台灣手語詞彙的收集和分類,並撰寫有關台灣手語之非手勢符號、詞序、複合詞、語音和音韻、及揚眉等語言學相關的文章。其學術論文(Smith 1989)是第一本關於台灣手語研究的博士論文。從那時起,其他研究者開始重視台灣手語,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並出版了兩本台灣手語的教科書。[7]
於2001年開始,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戴浩一教授帶領,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灣手語之研究:音韻、構詞、句法與影像辭典」,為國內首度有系統、全面性的手語語言學研究。帶領多名研究生進行台灣手語的詞彙的收集與錄製,建立台灣手語詞彙資料庫。同時以此詞彙影像資料庫為基礎,建立一個中英雙語解說的「台灣手語線上辭典」。[8]
參見
腳註
- ^ 臺灣手語於《民族語》的鏈接(第18版,2015年)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臺灣手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 [202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中文(臺灣)).
- ^ 姚俊英,2006年,頁11。
- ^ 姚俊英,2006年,頁11-12。
- ^ 手語介紹---手語及台灣手語介紹. [202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7) (中文(臺灣)).
- ^ Wayne H. Smith. Taiwan Sign Language Research: An Historical Overview (台灣手語研究之歷史概況). 語言暨語言學, 200504 (6:2期), pp.187-215.
- ^ 關於台灣手語研究群. [202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參考文獻
- 姚俊英。〈台灣手語演進〉。《聽障教育》。第五期(民九十五年[2006年]12月):11-15頁。臺北市:臺北市立啟聰學校聽障教育資源中心。(作者為臺北市立啟聰學校退休教師,曾參與教育部手語畫冊編輯與修訂)
- 羅萱蓉等編輯,"我的第一本手語書",現代經典文化事業公司,台北,1998-06-30. ISBN 957-98555-4-4
- 史文漢/丁立芬 編輯,"手能生橋(第一冊)",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台北,第11版,1997-01.
- 史文漢/丁立芬 編輯,"手能生橋(第二冊)",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台北,第14版,2009-10.
- 劉秀丹、曾進興、張勝成。〈啟聰學校學生文法手語、自然手語及書面語故事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民 95,30 期,113-133 頁。
- Brentari, Diane. (2010). Sig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83702; OCLC 42802447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uteson, Greg. Report on Social, Educational, and Sociolinguistic Issues that Impact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opulation of Taiwan (PDF). SIL International. 2003 [2020-1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29).
- Shih Wen-han & Ting Li-fen (編). Shou Neng Sheng Ch'iao Vol. I 13th. Taipei: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9.
延伸閲讀
- Sasaki, Daisuke. (2007). "Comparing the lexicons of Japanese Sign Language and Taiwan Sign Language: a preliminary study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handshape parameter," Sign Language in Contact: Sociolinguistics in Deaf Communities (David Quinto-Pozos, editor). Washington, D.C.: Gallaudet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63683565; OCLC 15478979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mith, Wayne H. Taiwan Sign Language research: an historical overview.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aipei) 6.2 (2005): 187–215. Online free acc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