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手语

台湾手语(英语:Taiwan Sign Language),是台湾的听障者用以沟通的主要语言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手语影响,有60%可识度,亦受香港手语上海手语影响。2018年12月25日,《国家语言发展法》正式立法,台湾手语列入中华民国的国家语言[3]

台湾手语
母语国家和地区台湾
母语使用人数
20,000 (2004年)[1]
语系
日本手语系
  • 台湾手语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华民国台湾
语言代码
ISO 639-3tss
Glottologtaiw1241[2]

历史

日治时代,台湾总督府在台北、台南设立了喑哑学校。在台北有“木村盲哑教育所”,由退休海军医官木村谨吾于1917年创办。在台南有“私立台南盲哑学校”,为慈善机构慈惠院所有,内有“聋哑部”。此校前身是英国传教士甘为霖于1889年设立之训盲院,于1915年改称为盲哑学校。此二校以手语教学,使日本手语在台湾聋人中普及。明治时期教育方法分为东京、大阪两大派,东京派学者在北部,大阪派学者在中南部。[4]

战后之听障教育大量使用来自中国手语的词汇。由于中国大陆师资多留在台湾北部,因此台北启聪学校使用不少中国手语词汇,台南启聪学校与台中分校则少受影响。中国大陆师资来自北京、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地,所用手语大同小异。另外,陆君欧、姜思农等创立的中国聋哑学校私立启英学校,使用较多中国手语南部方言。[5]

台湾手语的分类

自然手语是聋人的母语,语法与听人(指可以听到声音说话的人)惯用口语的语法不大相同,由手势、姿势、表情组成。

其中使用北部手语的人口相对较大,其次为南部手语,中部手语与南部手语略有不同,使用人口也相对较少。

与其他手语系统的比较

  • 文法手语:即按照汉语口语的词序所打出的手语,以一个口语词对应一个手语词,常做为听人、聋人间用以交谈的手语。但此名称容易让人误解为自然手语就没有文法。“文法手语”是由中华民国教育部的听人官员主导制定,并不是自然发展而来,可能是一种人工语言混合语
  • 文字手语:是指每一个中文字都有一个手语与之相对,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手语破音字。主要用于打出人名及地名,及把科学与技术上之专有名词从华语翻译成台湾手语,属于词汇层面的直译[6]
  • 注音手语:为了教育聋小孩学习说汉语口语而发展出的手语。
  • 国语口手语台北市立启聪学校退休教师陈彩屏,修正美国史文汉的注音符号系统,教导听障生自手语中学习汉语口语。

台湾手语研究及推广

台湾手语的研究起步相当晚,第一篇关于台湾手语研究的文章到1950年代后期才产生(Li 1959)。从1960年到1970年代初期,在台湾各地的聋人学校皆备有“中国手语”和“文法手语”的典籍。

在1970年代中期,美籍学者史文汉(Wayne H. Smith)开始进行台湾手语词汇的收集和分类,并撰写有关台湾手语之非手势符号、词序、复合词、语音和音韵、及扬眉等语言学相关的文章。其学术论文(Smith 1989)是第一本关于台湾手语研究的博士论文。从那时起,其他研究者开始重视台湾手语,中华民国聋人协会并出版了两本台湾手语的教科书。[7]

于2001年开始,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戴浩一教授带领,执行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台湾手语之研究:音韵、构词、句法与影像辞典”,为国内首度有系统、全面性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带领多名研究生进行台湾手语的词汇的收集与录制,建立台湾手语词汇数据库。同时以此词汇影像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一个中英双语解说的“台湾手语线上辞典”。[8]

参见

脚注

  1. ^ 台湾手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8版,2015年)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臺灣手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中華民國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中文(台湾)). 
  4. ^ 姚俊英,2006年,页11。
  5. ^ 姚俊英,2006年,页11-12。
  6. ^ 手語介紹---手語及台灣手語介紹.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中文(台湾)). 
  7. ^ Wayne H. Smith. Taiwan Sign Language Research: An Historical Overview (台湾手语研究之历史概况). 语言暨语言学, 200504 (6:2期), pp.187-215.
  8. ^ 關於台灣手語研究群.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参考文献

  • 姚俊英。〈台湾手语演进〉。《听障教育》。第五期(民九十五年[2006年]12月):11-15页。台北市:台北市立启聪学校听障教育资源中心。(作者为台北市立启聪学校退休教师,曾参与教育部手语画册编辑与修订)
  • 罗萱蓉等编辑,"我的第一本手语书",现代经典文化事业公司,台北,1998-06-30. ISBN 957-98555-4-4
  • 史文汉/丁立芬 编辑,"手能生桥(第一册)",中华民国聋人协会,台北,第11版,1997-01.
  • 史文汉/丁立芬 编辑,"手能生桥(第二册)",中华民国聋人协会,台北,第14版,2009-10.
  • 刘秀丹、曾进兴、张胜成。〈启聪学校学生文法手语、自然手语及书面语故事理解能力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特殊教育研究学刊,民 95,30 期,113-133 页。
  • Brentari, Diane. (2010). Sign Langu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83702; OCLC 42802447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uteson, Greg. Report on Social, Educational, and Sociolinguistic Issues that Impact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Population of Taiwan (PDF). SIL International. 2003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29). 
  • Shih Wen-han & Ting Li-fen (编). Shou Neng Sheng Ch'iao Vol. I 13th. Taipei: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 Deaf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99.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