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底
坡底(華:pō dǐ,閩:pho tóe,粵:bo2 dai2)是新馬華語的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城市的中心地帶,通常也是商務的集中區域。「坡」字其實是「埠」的俗字,原意指的是舶船碼頭,引伸指稱城市開埠時最先通商往來的地區,因為發展之利成為商務匯聚的區域,而衍生出市區的意思。[1][2]
辭義
坡。《說文》阪也。阜部。從土皮聲。《山水純》曰:「言阜者土山也,小堆曰阜,平原曰坡,坡高曰隴。」用在地名指稱山鑾附近的地勢,但此處詞語的「坡」其實是「埠」的俗字。
埠。從土阜聲。《正字通》同埗。舶船埠頭。《通雅》埠頭,水瀕也。又籠貨物積販商泊之所。引伸指稱最早開放通商來往的城市。
底。《說文》止居也。一曰下也。從广氐聲。《玉篇》止也,下也。引伸為末端、裡邊之意思。此處是指埠內、城裡之涵義。
兩字合成「坡底」一詞,指的是在一條有通商之利的河流,河流入海口之處建造埠頭,最早發展形成的對外商貿聚集中心;從這條河流向內地更深處發展時,再建造埠頭形成的聚落稱為「港腳」,往外靠海域處的聚落則稱為「港口」或「海口」。
適用地區
檳城華人(尤指檳榔嶼華人)所稱的坡底是指喬治市,開埠時曾有過「新埠」之稱謂,相對於市區的浮羅池滑和牛汝莪等地為市郊,峇六拜、峇都茅、公巴等郊外地區則稱為「山頂」(soan téng)。[2]
吉隆坡周圍區域的華人稱吉隆坡市區為坡底,尤指市中心的武吉免登、半山芭、秋傑、甘榜峇魯、金馬律、城中城、茨廠街、何清園、燕美、十五碑、沙叻秀一帶,但本埠華人並沒有使用「坡底」的地名用語。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許雲樵在《馬來亞叢談》及《馬來亞地名掌故談》的說法,「吉隆坡」的譯名並不是源自Kuala Lumpur的音譯,「吉隆」一詞其實是Klang的譯音、「坡」是埠的訛字,「巴生」地名則是源自Pasang的音譯。[3][4]
新山華人所稱的坡底是指新山市區,相對於市區的埔來、地不佬、避蘭東等地為郊區。峇株巴轄華人所稱的坡底是指峇株巴轄市區,正式名稱為帆加蘭市(Bandar Penggaram)。麻坡華人所稱的坡底是指麻坡市區,正式名稱為「香妃城」(Bandar Maharani Bandar Diraja)。
新加坡華人所稱的坡底可以分為「大坡」和「小坡」,以新加坡中區的埃爾金橋為界線,新加坡河下游的橋南路、新橋路一帶為大坡,包括丹戎巴葛、牛車水、芳林、直落亞逸、合樂等地區;中上游的橋北路、維多利亞街、奎因街、滑鐵盧街、明古連街、布連拾街、實利基路一帶為小坡,包括武吉士等地區。[1][5]
砂拉越華人所稱的「坡」是另外一種意思,它是縣之下的分區(相當於西馬的巫金),管轄約百多戶居民的區域,領袖稱為「坡長」(Penghulu Cina);坡長之下的「甲長」(Kapitan Cina)管轄約幾十戶居民的區域,甲長之職權相當於西馬的村長;坡長之上的「區長」(Pemanca Cina)則是管轄由縣內幾個坡所組成的區域。
相關詞彙
衍生詞 | 正字 |
---|---|
本坡 | 本地、本埠 |
外坡 | 外地、外埠 |
出坡 | 出埠 |
下坡、落坡 | 落埠 |
過坡 | 過埠 |
到坡 | 到埠、抵埠 |
本地的城市稱為「本坡」,正字的寫法是「本埠」;外地的城市稱為「外坡」,正字的寫法是「外埠」;離開本地到外地工作或旅行,稱為「出坡」,正字的寫法是「出埠」(ceot1 fau6);抵達目的地稱為「到坡」,正字的寫法是「到埠」(dou3 fau6)。城裡人稱為「坡底人」,郊外或鄉下人稱為「山頂人」或「山區人」(soan khu lâ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