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人
巴蜀民系(四川話拼音:Ba1su2 min2xi4;國際音標:[pa55su21min21ɕi213]),通稱四川人[a],有時也稱川人、川渝人、巴蜀人,指是四川和重慶地區及周邊一帶的漢族分支,多數以四川話為第一或第二母語,擁有獨特認同意識(盆地意識),認同巴蜀文化[1]。巴蜀人起源於蜀部族和巴部族,並在經歷了漫長歷史中人口遷徙之後,最終形成於明初和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之後,其中巴蜀民系總人口約有1億2千萬,是中國漢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之一[1]。
巴蜀人 四川人、川人、川渝人 | ||||||||||||||||||||||||||
---|---|---|---|---|---|---|---|---|---|---|---|---|---|---|---|---|---|---|---|---|---|---|---|---|---|---|
分佈地區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及重慶市 | ||||||||||||||||||||||||||
語言 | ||||||||||||||||||||||||||
漢語(西南官話四川話、現代標準漢語、湘語、客家話) | ||||||||||||||||||||||||||
宗教信仰 | ||||||||||||||||||||||||||
川主信仰、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 | ||||||||||||||||||||||||||
相關族群 | ||||||||||||||||||||||||||
漢族 |
形成
巴蜀人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起源於蜀部族和巴部族。前316年,秦國相繼滅掉由古巴蜀人建立的巴蜀兩國,逐步將中原華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巴蜀地區,並開始大量的向巴蜀地區移民。西漢時期,以古蜀部族、巴部族為基礎,融入華夏部族血統,在四川盆地中形成了一個內部較為統一的部族,即早期巴蜀人。宋末元初,長達52年的四川抗元戰爭使早期巴蜀人人口損失嚴重。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地區又接連出現大規模戰亂,隨之而來的明初與清初的兩次「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深刻地改變了巴蜀地區的人口構成,並使得四川語言逐漸向官話統一。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移民與存留的巴蜀土著居民融合,最終於清代中期形成了現今的巴蜀人[1]。
分布
巴蜀人主要分布於中國四川省和重慶市境內的四川盆地一帶,是巴蜀地區的主體族群,占兩地總人口的95%以上。同時,巴蜀人在與川渝毗鄰的陝西南部(漢中盆地一帶)、湖北西部、雲南及貴州北部也有分布。19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始之後,也有不少巴蜀人前往經濟起步更快的中國沿海地區(如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就業。2007年,川渝兩省市常住人口較戶籍人口少約1100萬(其中四川省約700萬[2]、重慶市約400萬[3])。近年來,還有一定巴蜀人移居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德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在當地形成巴蜀同鄉會(即川渝、四川同鄉會)[4][5]等組織。
特徵
遺傳學特徵
雖然巴蜀人的語言四川話相較於其它南方漢語言,與北方官話更為接近,但巴蜀漢族從遺傳學上來看屬於典型的南方漢族[6]。從Y染色體單倍群、線粒體單倍群來看,巴蜀漢族中北方漢族血統低於操吳語的上海漢族、浙江漢族、江蘇漢族以及同樣操西南官話的湖北漢族、雲南漢族;巴蜀人中的北方漢族混合比例與湖湘人、江右民系較為接近[6]。另外,當與其它南方漢族進行比較時,巴蜀漢族人群的Y染色體單倍組分布頻率與其它中國南方漢族人群的差異仍具有統計學意義[7]。
文化特徵
巴蜀地區鬼神觀念特別流行,巫祝(占卜祭祀之人)的作用特別明顯。這種特徵可追溯至古蜀王國時代。《蜀王本紀》載:「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云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另一方面,追求長生不老和修仙的神仙學非常盛行。這些特徵為公元二世紀道教派別天師道的創立提供了沃土[8]。根據呂子方和蒙文通的研究,《山海經》可能是產生於巴蜀地區的最早著作。明朝曹學佺的《蜀中廣記》卷九六〈著作記第六〉中,也將《山海經》引入蜀人著述[9]。
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認為前、後蜀時期的巴蜀人一度信奉源於波斯的祆教(參見四川祆教),並考證川主二郎神很可能是演變自祆教風神維施帕卡[10]。天主教於1640年傳入四川,18世紀在巴蜀地區流傳甚廣。法國教士古伯察在1850年出版的《韃靼西藏旅行記》中提到當時四川是全國天主教最為興盛的地區[11](參見四川天主教)。
由於遠離中原地區,巴蜀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相對較小。和中原、齊魯、江浙等地相比,巴蜀人不遵儒家規範之態更多[12]。《天下四川》一書中描述巴蜀人的文化特徵為「四川出才子,不出貞婦。出文化莽漢,不出道德聖賢。四川人的文化品格,為中國文化貢獻出一個偏離儒家正統的異端列傳,一個以自由精神去克服、對抗、藐視和顛覆儒家禮教與皇權專制的文化集團[13]。」
注釋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徐傑舜. 第八编第五章:西南汉族的族群. 《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ISBN 9787208030596.
- ^ 《四川省统计年鉴(2008年)》. 四川統計信息網.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3) (中文(簡體)).
- ^ 《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年)》. 重慶統計信息網.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1) (中文(簡體)).
- ^ 北加州巴蜀同乡同学会. 北加州巴蜀同鄉同學會.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3) (中文(簡體)).
- ^ 川渝同乡会复活节联谊. 新快網.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中文(簡體)).
- ^ 6.0 6.1 B Wen, H Li, D Lu, X Song, F Zhang, Y He, F Li, Y Gao (16 September 2004),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Nature
- ^ 馬明義、楊元、肖翠英、張思仲(2007年6月),《四川漢族人群Y染色體單倍組及其特點的研究》,中華醫學遺傳學雜誌
- ^ 袁 1998,第241–246頁.
- ^ 袁 1998,第150頁.
- ^ 黎國韜. 二郎神之祆教來源──兼論二郎神何以成為戲神. lib.silkroads.org.cn. 2004 [2024年8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日).
-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iscataway,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2009: p. 239 [1929]. ISBN 978-1-59333-786-5 (英語).
- ^ 郭沫若与巴蜀文化. wxg.org.cn. [2024-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5) (中文(簡體)).
- ^ 李, 忠東; 譚, 禕波. 《天下四川》. 北京: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4 [2024-04-28]. ISBN 97875032489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5) (中文(簡體)).
參考書籍
- 袁, 庭棟. 《巴蜀文化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08-02269-0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