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23°7′52″N 113°16′41″E / 23.13111°N 113.27806°E
廣東諮議局舊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廣東省廣州市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清至民國 |
編號 | 6-1019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陵園西路2號烈士陵園內,於1959年10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館址原為1909年設立的廣東諮議局。
建築歷史
1949年前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原址原為1910年建立的廣東諮議局。
1911年4月,中國同盟會的黃興在廣州領導起義,同盟會會員溫生才於4月8日持手槍擊斃時任清政府廣州將軍孚琦後被捕,4月15日在諮議局前的馬路被處決,後被中國國民黨安葬在諮議局東側的紅花崗,稱紅花崗四烈士墓。1911年4月29日,起義失敗,烈士陳屍於此地,遺骸由同盟會會員潘達微收殮,合葬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並以「諮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為題報道。
1911年11月9日,廣東各界代表在該處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並成立都督府,推選胡漢民為都督。1921年5月,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1925年10月,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由越秀南路的惠州會館遷至此處。1926年1月、5月1日、5月15日、10月15日,中國國民黨在此地分別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第二屆二中全會、中央委員會暨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1927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和國民政府回遷武漢,此地成為中國國民黨廣東省黨部。1927年1月,由毛澤東開辦的《政治周刊》在這裡創刊。
1949年後
1949年後,此地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員會的所在地。1958年5月,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地籌建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由時任廣州市市長葉劍英題名。1959年10月1日,博物館舉行《廣東人民革命鬥爭陳列展覽》並首次對外開放。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開始,博物館被當局關閉,直至1980年3月才恢復開放。1986年對展出內容作出修改,1987年正式開放。1993年,博物館建築因被判為危房而關閉維修。1994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撥出資金修復,1996年重新修復大樓屋面殼體;1996年7月23日,廣州編制委員會批准建立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兩塊館牌同一館舍,內容着重反映1840至1949年廣州的政治、經濟、衛生、教育、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歷史概況。1999年7月27日,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確定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2006年被確認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11年時值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廣州市人民政府等機關將庚戌新軍起義烈士墓、興中會墳場、廣東諮議局舊址三處辛亥革命系列舊址一同進行整飾[3]。2024年5月8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為國家一級博物館。[4]
建築特色
博物館分為主樓、荷花池和石橋三部分,主樓占地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屬於磚木、鋼梁柱結構的西方羅馬式議會建築,大門為弧形門廊,正中築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門被拆除,進出博物館均須使用烈士陵園正門。
設施與展覽
展館內設有《近代廣州》大型陳列,陳列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百年風雲
百年風雲展覽設於博物館一樓,主要展示在廣州多次發生的中國歷史重大的事件,並復原1921年孫中山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禮場。
內容分為:
第二部分:日趨近代化的中心城市
主要介紹廣州各方面的近代發展歷程,內容分為:
- 嶺南文化中心
- 都市建設
- 南方商貿城市
- 近代工業的興起
- 城鄉型農業
交通
下轄分館
參見
參考文獻
- ^ 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歷史沿革[永久失效連結]
- ^ 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提案委组织委员和有关党派代表视察督办辛亥革命遗址整饰工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網站. 2011-03-11 [202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簡體中文).
- ^ 关于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的公示. 中國博物館協會. 2024-05-08 [2024-08-23] (中文(中國大陸)).
- ^ 所辖分馆.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2024-08-20].
- ^ 广州市备案博物馆参观信息表(2024年6月).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