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鈐

臺灣藝術家

李再鈐(1928年-),是一位台灣現代雕塑家,也是台灣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現代雕塑家。1928年出生於福建仙遊,1948年來台,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銘傳大學,作品多從傳統出發,以抽象幾何元素呈現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1]

李再鈐
性別
出生1928年(95—96歲)
 中華民國福建省仙遊縣
國籍 中華民國
教育程度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
(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職業雕塑家
榮譽金爵獎
新北文化獎
行政院獎
代表作
    • 〈低限的無限〉(1983年)
    • 〈合〉(1986年)
    • 〈虛實之間〉(1991年)
    • 〈無限延續〉(1992年)
    • 〈紅不讓〉(2003年)

生平

1928年生於福建省仙遊縣,出身於書畫世家,自小受祖父、父親的啟發,接受正統的書畫訓練,因此在年少時已有深厚的書法繪畫功夫,1948年來台,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習,開始接觸雕塑藝術[2]。李再鈐早期於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工作近十年的時間,積極推廣工藝設計,創立六藝設計公司,也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銘傳大學等教授設計課程[2]

自1960年代便開始探索銅、砂石、玻璃纖維與不鏽鋼等新興材料,尤其擅用鋼材創作,於1970年代接觸到包浩斯以降的藝術風格與低限主義藝術(Minimalism),使其開啟幾何抽象的創作脈絡。李再鈐發現低限主義的核心概念與中國老莊思想及禪學頗有契合,加上本身對易經的深究,因此他的創作在嚴謹而縝密的數學邏輯之外,也有深刻的東方哲思[2]。並與楊英風朱銘邱煥堂郭清治陳庭詩等重要雕塑家組成著名的雕塑家團體「五行雕塑小集」,對各類材質的大膽探索及運用,為臺灣現代雕塑推進新頁[3]

1983年,運用現代媒材,創作〈低限的無限〉一作品,鋼板噴漆,這件作品參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展,為幾何抽象的造形,三角形塊面的組合,在某一個角度看來類似星形,曾因而遭到誤解,原作本是紅色被擅改為白色,引發社會輿論風暴和政治與藝術分界爭端的論戰[3]

李再鈐持續創作至今,作品受各大美術館典藏,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重要個展包括2008年關渡美術館「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2018年臺北當代藝術館「低限命題.感性空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展」及亞洲藝術中心台北的「『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等;近期展覽包括2021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幾何抽象之路—李再鈐與法賈希迪」等;潛心於雕塑創作外,亦著有《希臘雕刻》、《鐵屑塵土雕塑談—李再鈐八十文鈔》、《即興八九》等書。

風格

堅持以幾何造形為創作,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雕塑家之一。他破除既有的框架,以中國傳統虛實相生的美學原理,創作出現代低限風格的造型,在媒材伸展與擴張的效果中,兼具了理性的觀念與感性的視野[3]。從中發展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展現一種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造形和三元關係,蘊含著即興與無限哲思[4]

年表

年份
1948年 就讀於台灣師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50年 受「四六事件」牽連而遭退學
1951-1957年 擔任印染工廠任布紋圖案設計師
1957-1968年 進入「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服務,從事工藝設計及產品開發
1962-1964年 創立「六藝設計公司」
1963年 開始學習現代雕塑並創作至今
1966-1970年 多次受政府聘僱擔任國際商業展覽館與商品陳列設計師
1968-1972年 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
1969年 於凌雲藝廊展出「李再鈐作品近作展」
1969-1970年 現代畫廊「台灣現代美術聯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國際造型藝術家環太平洋巡迴展」、良氏畫廊 「六人夏展」、凌雲畫廊「現代美展」
1970年 楊英風陳庭詩朱銘等當代雕塑藝術家,組成「五行雕塑小集」
1971-1980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五行雕塑小集展」
1972-1984年 中國生產力中心大樓「現代六人展」
1972年 任教於銘傳商業專科學校(今銘傳大學
1975年 中華藝廊「世界名雕塑攝影展」
1980-1990年 版畫家畫廊「雕塑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五行雕塑小集聯展」、玄門藝術中心「現代雕塑五行展」、國立歷史博物館「國際造型藝術家亞洲巡迴展」、
1985年 高雄山美術館「兩岸名家雕塑交流展」
1986年 〈低限的無限〉獲國泰金控典藏,〈合〉獲中原大學典藏
1991年 雄獅畫廊「雕塑個展」
1992年 〈虛實之間〉獲高雄市立美術館福華飯店典藏
1993年 〈無限延續〉獲元智大學典藏
1994年 〈元〉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
1999年 〈你的雕塑 No.1〉獲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2001年 新加坡「國際造形藝術展」
2003年 金山藝術生活空間「生活‧藝術空間展」
2006年 〈紅不讓〉獲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大趨勢畫廊 「天地原道-台灣戰後抽象雕塑評選」
2008年 福華畫廊「五人雕塑聯展」、關渡美術館「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台北世貿「2008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9年 大趨勢畫廊「鐵屑‧塵土-2009李再鈐雕塑個展」
2011年 大趨勢畫廊「形色版圖-抽象藝術五人展」「雕火-焊接藝術」
2015年 中山堂「向大師致敬-臺灣前輩雕塑十一家大展」
2018年 臺北當代藝術館「低限命題.感性空間-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展」
2021年 亞洲藝術中心「『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5]、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幾何抽象之路-李再鈐與法賈希迪」[6]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Channel+. channelplus.ner.gov.tw. [2022-06-1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李再鈐 LEE Tsai-chien | 亞洲藝術中心 | Asia Art Center.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中文(繁體)). 
  3. ^ 3.0 3.1 3.2 李再鈐. 非池中藝術網.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4. ^ 美術系陳瓊花教授、李再鈐校友 獲畫學會金爵獎崇高殊榮. alumni.ntnu.edu.tw. [2022-06-14] (繁體中文). 
  5. ^ 「越界」~在砌時變局中縱橫 亞洲藝術中心台北旗艦空間開幕展 | 亞洲藝術中心 | Asia Art Center.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4) (中文(繁體)). 
  6. ^ 2021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視野 1D48|線上展廳|幾何抽象之路—李再鈐與法賈希迪 | 亞洲藝術中心 | Asia Art Center.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5)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