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AsharaDayne/沙盒

恩維爾·霍查
Enver Hoxha
1971年的霍查
File:Partia e Punës e Shqipërisë.svg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任期
1943年2月—1948年
前任無(首任)
繼任本人(作為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File:Partia e Punës e Shqipërisë.svg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任期
1948年—1954年
前任本人(作為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繼任本人(作為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File:Partia e Punës e Shqipërisë.svg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任期
1954年—1985年4月11日
前任本人(作為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繼任拉米茲·阿利雅
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臨時總理
任期
1944年10月22日—1946年1月11日
前任易卜拉欣·比恰克丘(作為阿爾巴尼亞總理)
繼任本人(作為部長會議主席)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
任期
1946年1月11日—1954年7月18日
前任本人(作為民主政府臨時總理)
繼任穆罕默德·謝胡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外交部長英語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lbania)
任期
1946年1月11日—1953年7月23日
前任奧梅爾·尼沙尼
繼任貝哈爾·什圖拉英語Behar Shtylla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民主陣線全國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55年—1985年4月11日
繼任涅奇米葉·霍查
個人資料
出生1908年10月16日
鄂圖曼帝國約阿尼納省英語Janina Vilayet厄吉爾(今阿爾巴尼亞吉諾卡斯特
逝世1985年4月11日(76歲)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國籍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
政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配偶涅奇米葉·霍查
兒女伊利爾·霍查
索科爾·霍查
普蘭維拉·科拉內齊
父母哈利爾·霍查(父)
居萊·霍查(母)[1]
宗教信仰(之前是伊斯蘭教什葉派拜克塔什派
軍事背景
效忠阿爾巴尼亞人民軍
軍銜大將
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恩維爾·霍查阿爾巴尼亞語Enver Hoxha;1908年10月16日—1985年4月11日),阿爾巴尼亞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國務活動家、獨裁者,曾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掌權長達40年之久。

霍查是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和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阿爾巴尼亞抵抗者先後打敗了法西斯意大利占領軍和納粹德國占領軍,後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阿爾巴尼亞這一落後貧窮的巴爾幹小國發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變革。

霍查以在國內殘酷清洗政治異己(打倒多個「反黨集團」,清洗大批黨政軍幹部)、在國際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蘇聯中國)決裂並攻擊各國各黨領導人著稱。

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觀點和主張被稱為霍查主義,該理論繼承斯大林主義的衣缽,猛烈抨擊「帝國主義」以及各種「修正主義」(尤其是被其稱之為「披着反修外衣的新修正主義」的毛主義),其影響持續至今。在國際共運中奉行霍查主義意識形態的政黨、組織和個人被稱為「霍查派」,他們成立了國際政黨組織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

霍查於統治後期,主持制定了阿爾巴尼亞1976年憲法,宣布消滅國內一切宗教、稅收和內外債,還宣稱阿爾巴尼亞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神論國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2]

早年

出生背景

 
霍查在吉諾卡斯特的故居(現為博物館)
 
1927年的霍查

1908年10月16日,恩維爾·霍查出生於當時由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阿爾巴尼亞南部小城吉諾卡斯特的一個托斯克英語Tosk Albanian穆斯林什葉派拜克塔什派)家族。他的近幾代祖先中有幾位擔任過伊斯蘭教神職人員——霍查(阿訇),所以這一家族便姓霍查。[3]:124

恩維爾的父親哈利爾·霍查是個布匹商人,沉默寡言,安分守己。他同時也是個十分虔誠的穆斯林,成天讀古蘭經,研究阿拉伯語。他不善經商,因而門庭冷落。後來不得不帶着較大的兒子去美國謀生五年。母親居萊·霍查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總是戴着面紗,操持家務。哈利爾和居萊生有8個孩子:5個女兒和3個兒子。2個女兒和1個兒子產後就夭折了。恩維爾小時候,剛上學時也差點死去,躺在床上高燒不退,抽風,醫生也無計可施。可是後來發生了奇蹟,恩維爾活了過來。[3]:124

恩維爾的叔父希森·霍查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希森有11個女兒,卻沒有兒子。恩維爾的父親去美國後,留在阿爾巴尼亞的小兒子恩維爾便處於希森的照管之下。恩維爾的父親去世後,希森更是成為他家的主心骨,並把他視為己出,疼愛有加。在他的家族乃至當地,希森的表現非常另類。希森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具備正直品質的人,追求民主,關心政治,曾經出任過他們所在的市的市長。希森還是一個無神論者,從來不去清真寺,也從來不祈禱,更不在齋月吃素。據恩維爾回憶,他小時候希森就教他不要信伊斯蘭教,影響了他年輕時個性的形成。恩維爾說:「叔父是我的第二父親。」[3]:124-125

恩維爾讀書的第一所小學是穆斯林的寺院小學,教師是一位毛拉。後來,他轉到新開辦的「光明」小學。小學的學習條件十分簡陋,主要課程是阿爾巴尼亞語土耳其語,課本是在國外印刷的,內容是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詩人歌頌祖國、民族和自由的詩歌。小學畢業後,恩維爾進入新開辦的吉諾卡斯特中學。校長是一位法國人,另有幾位法國教師,除阿爾巴尼亞語課和數學課外,一律用法語講課。法國教師給學校帶來新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們帶來各種書籍和新式教具。恩維爾學習非常用功,成績優異,並且是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積極分子。16歲時,恩維爾參與創建吉諾卡斯特學生協會,並擔任書記。該協會曾參與遊行示威,抗議國王索古一世實行君主專制,後被政府取締。由于吉諾卡斯特中學沒有高年級班,中學的最後兩年,恩維爾轉入法國人開辦的科爾察中學繼續學業。在那裡,恩維爾學習了法國歷史、文學和哲學,並第一次閱覽了《共產黨宣言》,在人文科學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4][5][1][6]:15

留學經歷

File:405px-17-montpellier-1933.jpg
1933年在法國留學時的霍查

1930年,恩維爾·霍查完成了他在阿爾巴尼亞的學業之後,在阿爾巴尼亞王太后莎迪耶·托普坦尼英語Sadijé Toptani為自然科學系提供的獎學金的贊助下,霍查作為公費留學生到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到法國後,霍查參加了由法國共產黨組織的工人聯盟舉辦的課程和會議,卻放棄了攻讀哲學和法律學位的打算。一年後,由於缺乏對生物學的興趣,霍查沒有通過任何一門大學考試,未能獲得阿爾巴尼亞國家獎學金,失去了公費留學生資格。於是,霍查退學並離開蒙彼利埃去了巴黎,到索邦大學學習哲學。然而,他的學業還是一塌糊塗,因此沒有參加任何考試。那時,他化名盧洛·馬勒索里在法國共產黨黨報《人道報》上發表文章,批評阿爾巴尼亞王室和政府,還參加了教授他法律的拉扎爾·豐多英語Llazar Fundo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小組。[7][1][6]:15-16

霍查又一次退學。1934年-1936年,霍查到阿爾巴尼亞駐布魯塞爾領事館擔任秘書,進入阿爾巴尼亞王太后的私人辦公室工作。在比利時工作期間,霍查仍然保持和在法國期間認識的共產黨人的密切聯繫。後來,由於霍查把馬克思主義資料和書籍放在辦公室被領事發現,被開除了公職。1936年,在國外沒有獲得任何學位的霍查回到阿爾巴尼亞。[6]:16

霍查在國外的廣泛閱歷使他能夠流利地講法語,並掌握了意大利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英語俄語。所以,後來他擔任領導人時,經常直接引用《世界報》、《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的文章作為政論的論據。[6]:16[4]

戰爭經歷

 
1941年的霍查
 
1939年-1944年的阿爾巴尼亞

1936年,霍查回到阿爾巴尼亞,他在位於故鄉吉諾卡斯特的愛國者巴約·托波里英語Bajo Topulli的墓前宣誓說,他和所有青年將「為一個更美好的阿爾巴尼亞」、「為祖國的昌盛」、「為民族的真正團結」而奮鬥。[8]:233-234 之後,他在科爾察的文法學校擔任法語教師,並參與了當地的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1939年4月7日,阿爾巴尼亞被法西斯陣營的義大利吞併。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扶植了穆斯塔法·梅爾利卡-克魯亞英語Mustafa Merlika-Kruja傀儡政權。由於參與組織反法西斯示威遊行,並拒絕加入阿爾巴尼亞法西斯黨英語Albanian Fascist Party,霍查失去了教職並被禁止再次從事教師職業。不久,霍查接受科爾察共產主義小組的派遣,前往地拉那從事反法西斯鬥爭。霍查在地拉那開辦「發羅拉」煙店,作為從事秘密工作的掩護,將那裡發展成了共產主義者的一個重要活動據點。1940年-1941年初,霍查走訪了斯庫台都拉斯費里、吉諾卡斯特、庫喬韋等地,同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取得聯繫。1941年10月28日,霍查在地拉那組織了大規模的反法西斯示威遊行。當局下令逮捕霍查,並缺席判處他死刑,但是始終沒能抓到他。[9][6]:16[1][10][11]

1941年10月,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鐵托派遣米拉丁·波波維奇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Miladin Popović杜尚·穆戈沙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Dušan Mugoša前往阿爾巴尼亞,設法將這個國家許多分散的、弱小的共產主義小組合併為一個統一的黨組織。同年11月8日-14日,科爾察、斯庫台和「青年」等3個共產主義小組在地拉那召開代表會議,決定合併各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會議選舉了由7人組成的臨時中央委員會為黨的領導機構,雖然沒有規定任何人為書記,但霍查受委託領導臨時中央委員會。阿共最初只有130名黨員,並受南共控制。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戰略目標是:「為爭取阿爾巴尼亞人民的民族獨立,為在擺脫法西斯主義的阿爾巴尼亞建立人民民主政府而鬥爭。」[12]:61-69[1][3]:126

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成立後,立即投入到抵抗運動英語Albanian resistance during World War II中,反對義大利和與之合作的阿爾巴尼亞人士。阿共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宣傳鼓動。「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這一口號成了抵抗運動的基本口號。[12]:73 1942年9月16日,建立反法西斯民族統一陣線的民族解放會議在佩薩舉行,霍查在會上作《民族解放會議是阿爾巴尼亞人民團結和鬥爭的機構》的報告,並當選為民族解放運動總委員會委員。[12]:84-96[1]

1943年3月17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號召阿爾巴尼亞人民積極參加游擊隊,擴大武裝鬥爭,進行總起義。霍查在會上當選為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在會議結束後的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游擊隊人數翻了一番。游擊隊在全國各地接連給予意大利法西斯占領軍打擊,僅在佩爾梅特的戰鬥中,就有五百多名意軍被擊斃。4月,阿爾巴尼亞最高民族解放會議召開,會上決定建立「民族解放軍總司令部」。7月10日,總司令部成立,霍查任政治委員。[12]:109-111[1]

1943年,隨着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倒台和意大利軍隊的投降,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建立的軍隊和警察機構土崩瓦解。阿爾巴尼亞游擊隊沉重地打擊了五個意大利師,並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加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控制了阿爾巴尼亞南部除發羅拉以外的所有城市。與此同時,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和代表阿爾巴尼亞保守勢力的國民陣線發生了內戰。但在阿爾巴尼亞游擊隊企圖拿下首都地拉那以前,納粹德軍出動傘兵空降地拉那,並占領阿爾巴尼亞全境,把游擊隊趕進南部山區,還扶植了梅赫迪·弗拉舍里英語Mehdi Frashëri傀儡政權。[12]:121-131[1]

1944年4月,在英國的武器援助下,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軍轉入反攻。5月,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建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臨時行政和立法機構,霍查任執行委員會主席和民族解放軍最高司令。8月底,游擊隊解放了大部分國土,隨後他們向城市展開進攻。10月,發羅拉解放。10月20日,舉行了佩爾梅特代表大會,決定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年僅36歲的霍查獲推舉為臨時總理,這是霍查執掌政權的開始。會議結束後,民族解放軍在盟軍空軍的掩護下,經過19天的戰鬥,解放了首都地拉那。11月29日,又解放了斯庫台,至此,民族解放軍掌控了阿爾巴尼亞全境。隨後,民族解放軍跨出國境,在科索沃協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擊潰了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又在波斯尼亞維謝格拉德殲滅了殘餘德軍。[12]:155、162[1]

1945年元旦,時年36歲的霍查與23歲的涅奇米葉·朱格林尼結為伉儷。[1][13]

政壇生涯

概述

1944年地拉那解放時的霍查(居中者)|left|thumb 1946年1月11日,在阿爾巴尼亞國內形勢穩定後,霍查宣佈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擔任部長會議主席兼外交部長,成為阿爾巴尼亞無可爭議的領袖。霍查領導阿爾巴尼亞進行了清查運動和土地改革,又開展五年計劃,逐步完成農業集體化工商業國有化,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鑑於意識形態和國際形勢,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很自然地成了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霍查掌權後先後五次同斯大林會談,效仿斯大林在阿爾巴尼亞國內推行極左路線。1948年,蘇南衝突,霍查追隨蘇聯同南斯拉夫決裂,並清洗了國內的「鐵托分子」。[14] 1952年3月-4月,霍查主持召開了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強調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12]:263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受當時蘇聯領導人推行的「三駕馬車」分權做法的影響,霍查把外交部長職位交給貝哈爾·什圖拉英語Behar Shtylla。1954年,霍查又把部長會議主席職位交給穆罕默德·謝胡,謝胡由此成為1981年前阿爾巴尼亞的二號人物。1955年,霍查任阿爾巴尼亞民主陣線全國委員會主席,併兼任阿爾巴尼亞人民軍總司令,被授予大將軍銜。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公開批判斯大林,霍查表示不滿,逐漸同蘇聯決裂,轉而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保持緊密關係。1965年,霍查發起「革命化運動」。1967年2月6日,霍查發表《消除落後習俗和封建迷信》,開展「思想文化革命」,禁止國內一切宗教活動。[1][12]:399-448 1971年-1975年,阿爾巴尼亞為了「防止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國家的侵略」,修築了幾十萬個碉堡。[15]

1976年12月28日,在霍查的授意下,阿爾巴尼亞人民議會頒布新憲法,把國號改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宣稱阿爾巴尼亞已經消滅一切宗教、稅收、內外債,禁止外國在阿爾巴尼亞駐軍。[6]:43-44 毛澤東逝世後,霍查公開和中國決裂,試圖充當國際共運領袖,使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革命中心,還提出了霍查主義(又稱恩維爾主義)理論。[16] 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以「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為紀念斯大林誕辰一百周年舉辦了官方的、民間的慶祝活動,表示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斯大林及其路線。同年3月2日,由於阿爾巴尼亞發生大地震,霍查頒布法令,宣布阿爾巴尼亞進入緊急狀態,並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開展了重建工作。[1]

社會經濟建設

文教成就

 
1978年的地拉那

霍查政府上台後,除大力開展文化掃盲運動,提高成人識字率外,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阿爾巴尼亞的衛生事業也得到極大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全體公民享受免費醫療和社會保險。政治穩定,社會秩序安定,人民遵守紀律。小臥車停在馬路上,忘了上鎖,也不會有人偷。但另一方面,政府掌握一切輿論工具,議會和報刊上沒有意見的交鋒,知識界思想不活躍,大家都按同一個調子說話。雖然文化管制極嚴,但還是湧現了伊斯梅爾·卡達萊德里特洛·阿果里等一批傑出的作家,拍出了《海岸風雷》、《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地下游擊隊英語Njësiti guerril》等著名電影。[17][8]:18、198-207

在霍查當政以前,各種野蠻落後的習俗對阿爾巴尼亞社會影響極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名為「卡努英語Kanun (Albania)」的習慣法。「卡努」產生於15世紀,由一位名叫萊克·杜卡季尼英語Lekë Dukagjini的親王創設,幾百年來主導着阿爾巴尼亞北部荒涼山區的社會,對於家族血仇進行着一絲不苟的規定,從復仇殺人的方式、屍體的擺放,到弔唁和葬禮,以及事後要上交給「卡努」監護者的「血稅」,無一不在其嚴密掌控之內。根據「卡努」,女人只能扮演照顧孩子、操持家務的角色,不能從事正規職業。霍查主導了一系列激進的社會改革,廢止「卡努」,以強硬的手段打擊了原來在阿爾巴尼亞極為強大的宗教保守勢力,根除阿爾巴尼亞歷史上根深蒂固的家族械鬥和榮譽謀殺傳統,改變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狀況,使她們享有和男子同等的教育和工作權利。[18][19][14][20]

政治清洗

霍查上台後,牢牢掌握最高權力。出於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的需要,霍查以反對國外的「」和國內的「反黨集團」為名,效仿斯大林多次在黨內、國內整肅政治異己。霍查統治期間,阿爾巴尼亞進行了十次大規模政治清洗;為首者,基本上是肉體消滅;沒有被處以死刑的政治犯則被長期拘禁或者被迫和自己家人長期居住在偏遠的村莊裡,並受到警察和秘密警察的嚴密監視。但據近年來相繼解密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文件透露,霍查掌權後的幾十年裡,美國和蘇聯的確多次企圖通過政變推翻霍查政權,但沒有成功。[21][3]:83-84[22][23][24][6]:14

馬利紹瓦事件

1946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內發生了「馬利紹瓦事件」。賽依弗拉·馬利紹瓦是阿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府文教部長。1946年2月,阿共中央五中全會指責馬利紹瓦企圖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讓民族主義者混進議會,還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反對支持城鄉合作經濟,並把美國英國蘇聯不加區別地對待,主張向美國、英國讓步。五中全會認為,馬利紹瓦的錯誤,使資產階級分子混入了政權機關,使減租法令和土改法不能順利進行,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決定把他開除出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馬利紹瓦在費里作為一名倉庫保管員度過了餘生,他避開了大多數認識的人,每當有人要和他說話,他都會用自己的手指捏捏自己的嘴唇,提醒自己遵守永遠保持沉默的誓言,因為他意識到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自己活下來。[12]:194-204[8]:66[25][26]

佐治事件

[[:文件:Koci-xoxe.jpg|thumb|科奇·佐治]] 1948年,親南斯拉夫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1948年前稱作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二號人物,中央政治局委員、組織書記科奇·佐治提議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清算霍查的錯誤。霍查事先聽到消息,把佐治等16人全部逮捕,還給科奇·佐治和潘迪·克里斯多(阿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監察委員會主席)戴上「托洛茨基分子、黨和人民的敵人、南斯拉夫修正主義領導的代理人」的帽子,將兩人開除出黨。1949年,霍查以企圖暴力奪權等罪名處死科奇·佐治,判處潘迪·克里斯多二十年徒刑,還以消除「科奇·佐治反黨集團」的影響為名清洗了一批人。[12]:214-229[8]:153、164、182[27]

1950年代-1960年代的清洗

1950年代初,在霍查的主持下,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清除了「阿別丁·謝胡和尼阿茲·伊斯拉米反黨集團」,還打擊了金·馬爾庫和奈基甫·文恰尼的「反黨活動」,並通過更換黨證的方式「清黨」。1955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又「清除了圖克·雅科瓦英語Tuk Jakova貝德里·斯巴修英語Bedri Spahiu,粉碎了右傾機會主義」。1956年,霍查無視蘇聯方面求情,下令處決了有名的女游擊戰士、早在1944年就因「犯有宗派主義錯誤」而被開除出黨的前阿共中央委員利麗·蓋加及其丈夫、1944年首都地拉那的解放者達利,罪名是「幕後操縱地拉那反革命事件」和「企圖叛逃南斯拉夫」。利麗·蓋加被槍決時,已有六個月身孕。1960年9月,阿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利麗·貝利紹娃因其在阿蘇論戰中的親蘇立場,被開除出黨。霍查嘲弄她,稱她在莫斯科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之後,貝利紹娃被拘禁了31年,直到1991年才獲釋回到地拉那。1961年,霍查處死了特米·賽科和塔赫爾·德米,他們被指控「為外國間諜機關服務,與南斯拉夫、希臘、美國相勾結,企圖武裝暴力推翻政權」。[12]:272-278[28][8]:150[3]:85-86

文化反黨集團事件

1973年-1975年這三年間,是霍查清洗政治異己達到最高峰的時期。

1973年上半年,霍查在秘密召開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六屆四中全會上批判以中央委員、地拉那區黨委宣傳書記法迪爾·帕奇拉米,中央委員、阿爾巴尼亞廣播電視總局局長托迪·盧鮑尼亞,中央委員、阿爾巴尼亞勞動青年聯盟中央第一書記、地拉那大學校長阿基姆·梅羅為首的「文化反黨集團」,認為他們和文化界的一批人士一起歪曲和破壞黨的文藝路線,組成小集團,藉口反對保守主義而反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助長自由主義,宣揚資產階級惡習,破壞社會主義的生活準則和道德標準。帕奇拉米和盧鮑尼亞被雙雙開除出黨,後被秘密判處長期徒刑,長年累月被關押在監獄和勞改營里,並在北方的斯帕奇銅礦(集中營)服苦役,直到1991年阿爾巴尼亞發生政治劇變才被新政府釋放,並得到平反。梅羅則被降職為中央候補委員,解除其它一切職務,下放到北部萊什區從事體力勞動。[8]:186-188[3]:86-89[6]:27

軍事反黨集團事件

[[:File:Beqir Balluku.JPG|thumb|100px|貝基爾·巴盧庫]] 1974年7月25日,霍查通過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六屆五中全會把老資格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貝基爾·巴盧庫中將推到了被告席,譴責巴盧庫是「黨和人民的死敵,為外國效勞的間諜」,並做出決定:解除巴盧庫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出黨。同年12月,霍查秘密召開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表《清算杜米(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總參謀長、中將)、恰科英語Hito Çako(中央委員、軍隊總政治部主任、中將)和佩爾拉庫(中央委員、國防部副部長)的背叛和反黨活動》的報告,稱他們與巴盧庫一起組成「軍事反黨集團」,指控他們違背黨和國防委員會的軍事路線和關於人民戰爭軍事藝術的思想,他們提出的《軍事理論提綱》是宣傳游擊戰失敗主義,準備在外國武裝入侵面前推行投降主義;企圖取消黨對軍隊的領導作用和篡改軍隊的革命性質,使軍隊不能履行其保衛祖國的使命;企圖發動軍事政變,奪取黨和政府的領導權,建立資產階級修正主義制度。「軍事反黨集團」成員都被開除出黨,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並提交司法機關進行審理。經過約半年的審訊、拷打和逼供,巴盧庫、杜米和恰科前軍內「三巨頭」均作為軍事反黨集團的頭目被送上了軍事專門法庭,經過秘密審判後於1974年11月5日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槍決。另外還有數十名高級將領作為他們的追隨者被開除出黨或其他刑事處分。這期間,幾乎所有高級軍事幹部都遭到撤換。[29][8]:186-188[3]:89-95[6]:28-29

經濟反黨集團事件

1975年5月,霍查主持召開黨的七中全會,把矛頭對準了主管國家經濟的最高領導人,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阿爾巴尼亞-中國友好協會主席阿卜杜勒·凱萊齊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工礦部長科喬·蒂奧多西,指控他們歪曲和阻撓執行黨的經濟路線,反對對經濟實行集中領導,在計劃工作中支持自發和無政府傾向,破壞石油天然氣開採和加工業、煤礦開採業、地質勘探工作、新項目的建設工作、農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等,企圖使國家陷入沒有原料、沒有糧食的局面,從而破壞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達到引起人民不滿的目的,並把他們定性為「經濟反黨集團」。凱萊齊、蒂奧多西等人在全會結束時被解除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出黨。接着,霍查在多次政治局會議上揭批「經濟反黨集團」,給他們戴上與巴盧庫等人同樣的帽子:叛徒、破壞分子、帝國主義修正主義的代理人。凱萊齊、蒂奧多西二人在被收監審判後不久便被秘密處死。[30][3][8]:186-188[6]:32-33

從1973年到1975年進行的3次清洗中,霍查排除了黨、政、軍、經、文的8名最高領導人,勞動黨政治局三分之一的委員丟掉了職位,失去了黨籍,甚至失去了生命。在當時僅有260萬人口的阿爾巴尼亞,大約3萬名「官僚主義者」被摘掉了烏紗帽,可見霍查大清洗規模非常龐大。世界各國紛紛譴責霍查政權剝奪民主人權,但霍查始終無視這些批評。在談到消滅勞動黨的高級領導人時,霍查聲稱:「他們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所有革命的叛徒的歸宿都在那裡」。[8]:186-188[3]:95-98

謝胡事件

[[:File:Mehmet Shehu.jpg|thumb|150px|穆罕默德·謝胡,長期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作為霍查的副手,1981年12月17日自殺(霍查政權的說法)[3]:100]]

1981年,霍查再次清洗了黨內的一些高級幹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二號人物穆罕默德·謝胡在此期間死亡。阿爾巴尼亞官方在謝胡死亡的次日(1981年12月18日)晚發布的一項公報說,謝胡是在「神經失常」時自殺的。1982年11月,霍查在向選民發表講話時第一次公開譴責謝胡早自30年代開始就先後為幾個外國間諜機關效勞,成了美國英國南斯拉夫蘇聯的「多國間諜」,是過去阿黨內一系列反黨案件的總頭子,是「阿爾巴尼亞最危險的叛徒和敵人」,並宣布他是因企圖殺害霍查未遂被迫自殺的(關於謝胡自殺的說法疑點很多,也有說法是:霍查在會議上指責謝胡,謝胡反駁,兩人發生激烈爭吵,謝胡本能地從口袋裡掏出手槍,但還沒來得及瞄準霍查就先被霍查的副官和裝扮成招待員的特務打死[3]:116-117)。與此同時,謝胡的家人、部下及身邊人員都受到了牽連。曾任阿黨中央委員、「列寧」高級黨校校長的謝胡夫人被監禁後屈打成招,承認她同丈夫都是「外國間諜」、企圖毒死霍查,被判處25年徒刑,1988年死於獄中(也有被毒死一說)。謝胡的一個任空軍黨委書記的弟弟杜洛·謝胡跳樓自殺,另一個旅居蘇聯的弟弟倖免於難。他的三個兒子均身陷囹圄,其中長子弗拉基米爾·謝胡在牢房經不起折磨而觸電自殺,次子斯坎德爾·謝胡和幼子巴什基姆·謝胡分別被判處15年和10年徒刑。「穆罕默德·謝胡反黨集團」的其他成員都在1983年進行了秘密審判,分別判處死刑和長期徒刑,其中謝胡的侄兒費喬爾·謝胡(內務部長)和密友卡德里·哈茲比烏(國防部長)被判死刑;外長奈斯蒂·納賽(首任駐華大使),衛生部長蘭比·齊奇什蒂及其弟弟、都拉斯區黨委第一書記密哈拉奇·齊奇什蒂,以及衛士長、衛士蘭比·佩奇尼和夫人(發羅拉區黨委書記)、阿里·切諾、加尼·科德拉等數十人被判重刑。[31][32][3]:99-123

個人崇拜

 
1968年阿爾巴尼亞發行的紀念霍查60歲生日郵票

霍查在掌權期間效仿斯大林毛澤東推行個人崇拜,其姓名被廣泛用在組織名、標語和宣傳品中。他被宣傳為阿爾巴尼亞的救星和偉大導師。在阿爾巴尼亞國內修建了關於他的博物館,全國各地樹立了大量帶有其語錄的宣傳牌和他的雕像。阿爾巴尼亞還刊行了白書皮的霍查語錄「小白書」。[33] 在霍查統治時期,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哲學」,一直到中學的最後一年。學習的主要教材是霍查的著作。工廠和其它勞動崗位上的工人在工休時間裡也總是讓閱讀霍查的政治文章。在海邊的療養院裡,「有功的工人」在十五天休假期間,在吃每頓飯之前,都唱《恩維爾·霍查是一把利劍》[註 1]這首歌。當時,阿爾巴尼亞創作了大量歌頌霍查的歌曲,其中有一首比較知名的名為《恩維爾·霍查之歌》:

 
刻在山上的「恩維爾」一詞

外交活動

1940年代-1950年代

阿爾巴尼亞解放後,霍查政權以斯大林路線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基調,在各方面追隨蘇聯[17]

1946年,英國的一艘驅逐艦在阿爾巴尼亞附近的科孚海峽水雷炸沉。英軍的檢測結果顯示水雷是納粹德軍撤離阿爾巴尼亞前布設的。不過,為了嫁禍阿爾巴尼亞,英國情報單位將水雷粉刷一新,塗上潤滑油,隨後夥同其他西方盟國一起開動宣傳機器,聲稱阿爾巴尼亞應對英艦觸雷負責。阿爾巴尼亞總理霍查則向聯合國發去電報,控訴英軍入侵領海。英國通過國際法院要求賠償,但是霍查政府拒不支付賠款。於是英國政府扣留了阿爾巴尼亞在英國銀行的1574公斤黃金。阿爾巴尼亞遂與英國斷絕外交關係。[35]

1948年,蘇聯和南斯拉夫交惡,霍查堅定地站到了蘇聯一邊,原因除了霍查推崇斯大林主義外,還因為霍查一直不同意阿爾巴尼亞併入巴爾幹聯邦[36]的主張,擔心如果這樣做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當年,霍查政權就與曾經大力援助過自己的南斯拉夫斷交,廢除同南斯拉夫簽訂的所有條約,並猛烈批判所謂「鐵托修正主義」,在國內大規模清洗親南派,到處抓「南修間諜」。[37]

霍查很崇拜斯大林,與斯大林的關係非常好。霍查先後五次會見斯大林,還撰寫了《與斯大林在一起》一書。在蘇聯的援助下,阿爾巴尼亞完成了1951年-1955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8]

1949年和1955年,阿爾巴尼亞先後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38][39]

1956年,霍查率團訪問中國,列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並會見了毛澤東,這是他生平唯一一次訪華。1956年,赫魯曉夫開始批判斯大林主義的危害,並同南斯拉夫改善關係。霍查反對赫魯曉夫這些做法,和蘇聯的矛盾日趨擴大和表面化。中蘇論戰期間,霍查堅定地站到了中國一邊,大肆譴責「赫魯曉夫修正主義」,中國也開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大量援助。[40]

1960年代

1961年,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決裂,不僅同蘇聯斷交,還停止參加華約經互會的活動。這時,阿爾巴尼亞開始與中國接近,並從中國獲得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41][42][43][44]

 
1956年,霍查訪華時會見毛澤東

1966年,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從文革開始,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就認為它是不正確的,它將導致失控和無政府主義,使許多人遭到追捕、迫害甚至被打死。儘管阿勞對文革持保留意見,但阿爾巴尼亞還是受到了它的影響。1967年,阿爾巴尼亞開展「思想文化革命」,禁止國內的一切宗教活動,關閉所有清真寺教堂,對神職人員進行思想改造,並宣布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神論國家」,將國家提倡無神論唯物主義,反對一切宗教等內容寫入憲法。此時,阿爾巴尼亞成為中國在歐洲的唯一盟友。1966年10月25日,中國方面以毛澤東的名義向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發去一封賀電,稱讚霍查領導下的「英雄的人民的阿爾巴尼亞,成為歐洲的一盞偉大的社會主義的明燈。」[45][46]

1968年,蘇聯出兵干預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阿爾巴尼亞強烈譴責蘇聯的入侵行為,並正式退出華約,與蘇聯徹底斷絕關係。[47]

1970年代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後,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關係正常化。霍查開始不點名批評毛澤東和中共,認為「自稱世界人民紅太陽的人,卻極其無恥地背叛了世界人民,這充分暴露出了其企圖做所謂「第三世界」霸主的赤裸裸的修正主義反動本質」。[48][49] 1972年冬,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貝基爾·巴盧庫率軍事代表團訪華,向中國總理周恩來提出要中國提供五百輛、甚至更多的坦克,部署在亞得里亞海濱,建築一條對付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的「鋼鐵長城」。因為阿爾巴尼亞胃口太大,周恩來表示拒絕。[50]

1976年,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分歧已經表面化,開始對其國內的一些中國人提出公開的批評。同年1月,兩國關係惡化,阿爾巴尼亞政府還逮捕了數以千計支持中國的幹部。同年9月,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死後,阿爾巴尼亞和中國的關係更加緊張。[51]

1977年7月7日,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機關報《人民之聲報》根據霍查在阿勞「七大」上所作報告的論調,撰寫了長篇編輯部文章《革命的理論與實踐》,批判「三個世界」理論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反革命的」,是國際共運中的「機會主義變種」,旨在熄滅階級鬥爭,否認當代基本矛盾;說三個世界理論是宣揚和推行種族主義,要統治全世界,奴役全人類,是反革命和沙文主義的理論;說不結盟國家的理論主張是「中庸」路線,是「調和矛盾的路線」,「不結盟國家的理論和三個世界的理論,是帝國主義的兩頭怪物」,說「中國要當第三世界的領袖,坐不結盟的第一把交椅」。霍查還批判華國鋒政府推行「修正主義」,導致中國對其全面停止援助。[52]

1978年,霍查公開發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猛烈抨擊「毛修正主義」及各種「修正主義」,認為「毛澤東的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53][54] 霍查開足輿論工具的馬力,他本人甚至不顧帶病的身軀,親自披掛上陣,對中國當時的內政外交進行全面抨擊、全盤否定,對中國主要領導人指名道姓地進行批評,認為「中國是最危險的敵人,比蘇聯更危險,因為中國打着反修的旗幟,而實際上是真正的修正主義」,還將中國與南斯拉夫蘇聯並列為「社會帝國主義」國家。[55] 霍查還指責各國各黨領導人是「獨裁者」、「法西斯分子」、「叛徒」、「修正主義分子」、「匪幫」、「瘋子」、「小丑」、「饒舌者」等等。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霍查發表了幾本重要理論著作,他的一系列觀點和主張開始被稱為「霍查主義」。[2] 與此同時,世界上很多毛派政黨(如新西蘭共產黨巴西共產黨加拿大共產黨(馬列)哥倫比亞共產黨(馬列)厄瓜多爾馬列主義共產黨)轉變成霍查派,擁護霍查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政治路線。在霍查主義的影響下,非洲也出現了一批霍查派政黨(如提格雷馬列主義聯盟突尼斯工人共產黨馬里勞動黨)。一些霍查派政黨形成了馬列主義政黨和組織國際會議 (團結和鬥爭),該組織活動至今。霍查開始試圖充當國際共運領袖,宣稱阿爾巴尼亞是「唯一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地拉那是「國際馬列主義運動的中心」和「馬列主義的櫥窗」。從此,霍查派以「馬恩列斯霍」作為國際共運的領袖排位,並認為「霍查的思想和教導是馬列主義在阿爾巴尼亞條件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是唯一的真正的馬列主義政黨」。[16][56][6]:36-38

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霍查譴責鄧小平政府是「侵略者」。霍查還批評中國支持紅色高棉的做法,並使阿爾巴尼亞承認了韓桑林領導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政權。[57][58]

1980年代

thumb|1983年的霍查 中阿決裂後,霍查從阿爾巴尼亞自身的安全和經濟利益考慮,決定改善同鄰國南斯拉夫的關係。南斯拉夫為了保持巴爾幹半島的穩定,防止蘇聯勢力的滲透,也決定在對外貿易中給予阿爾巴尼亞優惠。因此,兩國貿易額急劇增加。1980年,南斯拉夫成為阿爾巴尼亞最大的貿易夥伴。1978年-1980年期間,阿南在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往也比較頻繁,兩國間的關係達到了自1948年以來最好的程度。[59]

1978年,霍查親臨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希臘少數民族英語Greeks in Albania地區視察,保證不虧待他們,希望他們與阿爾巴尼亞族一起安心勞動。霍查還提出要改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關係。希臘政府發表公告,對此表示歡迎,此後,阿爾巴尼亞同希臘的貿易、文化關係和人員交流得到了順利發展。[60]

同年,法國應邀派了企業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商談幫助阿爾巴尼亞修建電站、機械廠和化學工廠等計劃。此後,阿爾巴尼亞外交部代表團、貿易代表團和農業部長陸續訪法,同法簽訂了換貨、文化科技交流和植物保護等協定。根據兩國文化交流計劃,阿國家民間歌舞團和法國音樂家代表團進行了互訪。在同西方的國家關係中,阿爾巴尼亞和法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關係。霍查認為,法國從未干涉過阿爾巴尼亞的內政,對阿爾巴尼亞是友好的,因此阿爾巴尼亞願意與它發展關係。[60]

與此同時,為了從西德獲得現代化機器和先進技術,阿爾巴尼亞還試圖同西德改善關係。阿爾巴尼亞和西德就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進行過多次協商。由於阿爾巴尼亞政府要求西德政府賠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阿爾巴尼亞造成的損失(總額為幾十億馬克),而西德認為阿爾巴尼亞要價苛刻,不能接受,致使談判陷入僵局。[59][60]

阿爾巴尼亞也和英國就復交問題進行過數次談判,但由於阿爾巴尼亞堅持要英國先歸還黃金,談判未獲成功。[60]

對於美國,霍查則認為:「美帝國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制度的主要維護者」,阿爾巴尼亞同它 「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任何關係」。[60]

阿中關係破裂以後,蘇聯開始加緊拉攏阿爾巴尼亞。蘇聯通過東歐國家和越南駐阿爾巴尼亞使節給霍查傳話,表示願意與阿爾巴尼亞「恢復友好關係」和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但是,霍查表示「將一如既往,繼續堅決地進行揭露美國和蘇聯的侵略性的和霸權主義的政策和活動的鬥爭」。[60]

1981年4月,南斯拉夫科索沃自治省爆發阿爾巴尼亞族示威遊行事件後,霍查公開支持阿族人鬧事,大肆指責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政府,導致兩國關係再次惡化。1982年,霍查指使科索沃分離主義者在瑞士成立科索沃人民運動,將「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族馬列主義共產黨」等大小極端主義集團聯合起來。該組織成為科索沃分離運動的起源。1982年以後,科索沃分離運動轉入「武裝鬥爭」階段。在18個月之內,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發生爆炸案至少九起,在比利時三名南斯拉夫官員先後被刺殺。[61][62][60]

宗教政策

1946年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有250萬人口,2/3是穆斯林,19%為東正教徒,天主教徒占13%。絕大多數穆斯林為遜尼派,分布於中部廣大地區,而屬於什葉派、深受蘇菲主義影響的拜克塔什派穆斯林約有20萬人口,多住在南部地區。東正教徒也住在南部地區,長期以來該地的拜占庭東正教的勢力極大。1922年阿爾巴尼亞正教會宣布自立,禮儀主要使用阿爾巴尼亞語,少許使用希臘語,總部設在地拉那,領袖的頭銜是「地拉那和都拉斯都主教,全阿爾巴尼亞大主教」。天主教徒大多數居住在北部地區。阿爾巴尼亞全國共有7個天主教區、121所教堂、90位非修會神父、30多位方濟各會神父[63]

1945年,在霍查政府的主持下,阿爾巴尼亞開始進行全面社會改革,各種宗教的影響和作用被加以限制。當年,大部分宗教教產被政府沒收。政府為了切斷天主教會與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聯繫,驅逐了羅馬教廷代表德·尼格里斯大主教,並要求國內天主教徒斷絕與梵蒂岡的一切聯繫,轉而建立一個民族教會。1946年4月,霍查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宗教團體擁有土地的限額為10公頃,教會學校全部轉交政府管理,取締耶穌會並沒收其財產,驅逐所有外國神職人員。1946年秋,政府鎮壓了由原親意大利占領當局的天主教神父組織的法西斯組織「阿爾巴尼亞聯盟」,並於年底處決了與該組織有關的20位神父,另有40位神父被捕入獄。神父數目銳減。1947年,政府取締方濟各會,並禁止在家中傳教。1949年,政府要求一切宗教團體正式向黨和人民效忠,宗教領袖均改由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指定。自此直至1969年,由於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蘇聯等國的外交關係惡化,對宗教限制略有放鬆,但仍有不少教徒被處決。1949年-1954年,約有1/3的阿爾巴尼亞遜尼派和其它派別的穆斯林領袖被處死或關押至死,還有不少穆斯林逃亡到北美大洋洲,但教堂清真寺中仍有許多虔誠的教徒。[63]

1966年11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制定出「從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根除宗教信仰」的新政策。1967年1月,霍查提出要進行一場根除宗教的鬥爭。當年2月,政府關閉了都拉斯禮拜堂,沒收了所有宗教教產,並鼓動民眾在集會上公開抨擊宗教界,神職人員則隨時有可能遭到毆打。9月,所有教堂、清真寺、修道院共計2169處(其中天主教堂298座),全部關閉,其中大部分被拆毀(被拆毀的宗教建築中有550座清真寺),剩下的被改作禮堂、博物館、電影院、籃球場、百貨店、商場和倉庫。11月,阿爾巴尼亞一切宗教及其團體都被政府宣布為完全非法,一切宗教禮儀都被強行禁止。地拉那電台還宣布:阿爾巴尼亞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神論國家」。1971年,阿爾巴尼亞全國只剩下14名天主教神職人員,其中12名在獄中,另外2名在逃。同年11月,霍查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說「摧毀宗教機構」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為把人民從「宗教信仰里完全解放出來」創造了條件。1976年頒布的阿爾巴尼亞新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家不承認任何宗教,並且支持無神論的宣傳,支持向人民倡導科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第五十五條規定:「禁止設立任何法西斯、反民主、宗教和反社會主義性質的組織。禁止法西斯、反民主、宗教、鼓吹戰爭和反社會主義的煽動、宣傳與活動,禁止民族仇恨。」從此,阿爾巴尼亞取締國內所有宗教活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下來,凡持有宗教印刷品者處3-10年監禁,罪行嚴重者可處死刑。凡被告持有《聖經》者,即使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也至少要判刑12年。伊斯蘭經書被收集起來,在公共廣場上付之一炬。政府還禁止民眾蓄長鬍鬚和長發,動員農民養豬﹐鼓勵民眾食用豬肉。1979年,一名在押主教因試圖舉行復活節彌撒被看守打死。[63][64][8]:14[6]:6

晚年經歷

 
霍查在地拉那最後的住所

1973年,霍查患心肌梗塞、致使心律不齊,以致發展到心臟機能嚴重不全。為此,阿爾巴尼亞政府除組織國內名醫和法國名醫診治外,還邀請中國醫療小組前往救治。[13]

1981年,謝胡之死給霍查帶來極大震動,健康每況愈下。1982年,霍查已患有嚴重的帕金森氏病以及心臟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掌管全局力不從心。[3]:128 霍查逐漸把權力移交給新的指定接班人拉米茲·阿利雅,自己則退居幕後。阿利雅主政後,堅持並全力推行霍查路線。對外,「反對一切外部敵人」,即反對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聲稱「永遠不同它們發生任何聯繫」、「永不同它們和解」,同南斯拉夫繼續進行宣傳戰,有選擇地同西方發展關係,謹慎地同東歐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對內,「反對內部敵人」,即同謝胡的追隨者與支持者繼續作鬥爭。鎖國政策使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上變得更加孤立,經濟停滯不前。[65][59]

1982年,一個由四個阿爾巴尼亞流亡者組成的名為「班達·穆斯塔法伊英語Banda Mustafaj」的團體試圖刺殺霍查。他們的計劃失敗了,該團體的兩名成員被殺,一名成員被捕。[66][67] 這是唯一一次付諸實施的刺殺霍查行動。[68][69]

1980年代初,出於對政變企圖的猜疑和恐懼,霍查下達了一項令人匪夷所思的命令:無論何時,只要阿爾巴尼亞空軍的一架轟炸機出動,哪怕執行最常規的任務,另一架轟炸機必須緊隨其後,而後爬升到這架轟炸機上方,隨時準備向這架可能懷有異心的轟炸機傾瀉炸彈。雖然可能性很小,但霍查認為轟炸機可能為敵對勢力執行秘密任務,轟炸他的住處並推翻他的政權。在霍查去世前夕,他又下令在上一項命令的基礎上再出動一架轟炸機,做好轟炸第二架轟炸機的準備。在霍查去世後短短數小時,這項計劃便被取消。[70]

 
霍查統治期間,阿爾巴尼亞建造了超過70萬個碉堡,建造材料不少來自於中國[37]

霍查晚年偏執、多疑,甚至對所有政治局委員無一例外地進行對話監聽,同時設有替身,以防暗殺。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閉關鎖國,在全國範圍內大建碉堡,變成了與世隔絕的「碉堡之國」,被外界稱為「神秘的國度」。[13][3]:161-163

1985年4月11日,霍查因心臟病在地拉那去世,享年76歲,結束了他長達40年的獨裁統治。[13][71]

逝世後

[[:文件:Ramiz Alia.jpg|thumb|right|霍查的接班人拉米茲·阿利雅,有「阿爾巴尼亞的戈爾巴喬夫」之稱[72]]] 1985年4月11日10時,阿爾巴尼亞通訊社英語Albanian Telegraphic Agency向全世界發布有關霍查逝世的訃告,阿爾巴尼亞隨即成立了以拉米茲·阿利雅為首的20人治喪委員會,宣布全國致哀七天,並降半旗致哀,戲劇、電影、音樂和體育活動一律停止。[73]

4月13日17時30分,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召開了特別中央全會,一致選舉阿利雅為黨中央第一書記。全會同時決定:在地拉那(霍查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吉諾卡斯特(霍查故鄉)和科爾察(霍查青年時期讀書和任教的地方)三座城市建立霍查紀念塑像;國立地拉那大學改名為恩維爾·霍查地拉那大學;先鋒隊組織改稱恩維爾先鋒隊;阿爾巴尼亞第二大城市——都拉斯也更名為都拉斯-恩維爾·霍查。[73]

特別中央全會結束後,阿利雅率政治局全體成員來到霍查遺體前,相繼吻他的前額。阿利雅舉起了右手,並喊道:「親愛的領袖恩維爾同志,我們將高舉你的利劍[註 1],砍倒內外一切敵人!我們宣誓!」「我們宣誓!」所有人跟着喊道。[73]

4月15日,阿爾巴尼亞官方為霍查舉辦了盛大隆重的葬禮,葬禮沒有要求外國領導人參加。追悼會結束後,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沿着拉比諾特大街向東南方向行進。霍查的遺體在離市中心3公里的祖國烈士陵園下葬。當大理石板蓋上墓穴時,在旁的所有人都痛哭起來。阿利雅手扶霍查夫人涅奇米葉,說:「像恩維爾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死,他只有一個日子——生辰!」霍查的墓碑上只刻着「恩維爾·霍查 1908—」幾個字,隨後在全國各地豎起的標語牌上也都是「霍查同志只有生辰,沒有冥日」。[74][73][75]

阿利雅成為阿爾巴尼亞最高領導人後,一再強調阿爾巴尼亞將「毫不動搖地堅持霍查路線」,「繼續堅定地走霍查的道路」,但也對原有的政策作了一些調整。[76][72]

隨着東歐劇變的發生,阿爾巴尼亞的國內形勢開始惡化,勞動黨政權也日益動搖。1990年5月8日,阿爾巴尼亞正式宣布解除對宗教的禁令。同年夏天,阿爾巴尼亞發生了數次大規模公民出逃浪潮,歷次出逃者總計有10餘萬人,約占阿全國人口的3.3%。7月,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恢復了中斷長達29年的外交關係。[74]

1991年2月6日,阿爾巴尼亞新成立的第一個反對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主席薩利·貝里沙(曾擔任霍查的保健醫生,後來成為阿爾巴尼亞總統)發表文章批判霍查的個人迷信,成為否定霍查及勞動黨的第一個信號彈。他在文章中稱霍查是「斯大林式的獨裁者,在阿爾巴尼亞建立專政,大搞殘酷的階級鬥爭,打擊政治反對派,造成國家的貧困和孤立」,就在貝里沙批判霍查的當天,霍查大學的學生們便舉行罷課、靜坐、絕食、示威,要求恢復以前的校名,在動亂難以平息的情況下,當局不得不於2月20日答應了學生們要求。而就在當天下午,矗立在地拉那市中心廣場上的霍查銅像被示威者推倒,其他城市的霍查塑像也遭到同樣的命運。接着,首都文化宮前的「光榮屬於勞動黨」的巨幅標語牌被拆除,政治書店被搗毀,71卷的《霍查全集》被焚燒。[33] 同年3月15日,阿爾巴尼亞和美國建交。[77]

1991年4月26日,阿爾巴尼亞宣布放棄一黨制,實行多黨制,並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6月,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改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同年11月,該黨召開「一大」,決定將「特別注意同勞動黨的錯誤理論與實踐及其核心人物霍查徹底劃清界線。」[78]

1992年阿爾巴尼亞烈士節(5月5日)前夕,阿爾巴尼亞議會作出了「第28號專門決定」: 把霍查等「非烈士」的遺骸遷出民族烈士陵園。5月3日夜間,霍查的墓穴被挖開,棺木被撬,遺骸被遷到地拉那西南部的薩拉平民公墓。霍查的家人也先後被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送進監獄。[79][74]

歷史評判

影響

 
現今最知名的霍查主義者之一,突尼斯工人黨人民陣線領導人哈馬·哈馬米,他在2014年突尼斯總統選舉中排名第三

雖然霍查在現在的阿爾巴尼亞飽受爭議和批評,但他對阿爾巴尼亞影響深遠。在他的統治下,阿爾巴尼亞由一個極端保守落後、各種宗教勢力主導的國家變成了現代世俗國家。雖然現在還有不少阿爾巴尼亞人保留着伊斯蘭教東正教天主教信仰,卻已遠不如過去虔誠,人們可以隨時隨意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目前阿爾巴尼亞所有宗教的信徒都能和平相處,少有宗教狂熱現象,跨宗教的聯姻十分常見。[80]

霍查主義理論對世界的影響也持續至今。前霍查主義者梅萊斯·澤納維後來在埃塞俄比亞長期當政。[81] 霍查派政黨突尼斯工人黨在現在的突尼斯政局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西非,一批霍查派政黨(如馬里勞動黨沃爾特革命共產黨多哥共產黨貝寧共產黨)仍很活躍。[82] 而信奉霍查主義的哥倫比亞人民解放軍至今沒有放下武器,還在武裝對抗哥倫比亞政府,據估計,該組織現有武裝人員90-200人。[83] 以霍查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厄瓜多爾馬列主義共產黨也擁有一支準軍事武裝:人民戰士團體[84] 在阿爾巴尼亞,一批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黨員成立了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繼續奉行霍查主義,該黨在2013年阿爾巴尼亞議會選舉中,獲得899張選票,占總選票的0.05%。[85]

評價

 
伊斯梅爾·卡達萊,霍查的同鄉,阿爾巴尼亞文壇泰斗,曾經創作大量作品歌頌霍查路線,深得霍查器重[86]
 
2008年,霍查故鄉吉諾卡斯特街頭,紀念霍查誕辰100周年的塗鴉

1985年4月11日霍查去世後,阿爾巴尼亞著名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致信法國世界報》,批評該報對霍查的攻擊並維護霍查的身後名譽:「阿爾巴尼亞人民有擺脫苦難的悠久歷史,因此他們很懂得為了什麼而感到痛苦,如何表達和為誰而憂傷。恩維爾·霍查的名字無疑已紮下了根基,植入新阿爾巴尼亞的歷史和建設。這就是決定他的個人的偉大和對他(的逝世)深切悲痛的東西。」[87]

1991年2月22日,時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的拉米茲·阿利雅面對國內的反霍查聲浪,對全國發表講話:「我想再一次強調,恩維爾·霍查是一位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的歷史性人物,歷史是不會根據被操縱的人們的思想來進行裁判的。雕像可以被除去,但霍查本人是不會被推倒的,因為他是人民的歷史和新阿爾巴尼亞歷史的化身。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和全體阿爾巴尼亞人民為有霍查同志這樣一位領袖而感到自豪。」[74]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政權垮台後,在學術界,阿爾巴尼亞國內的一些歷史學家和政治家對霍查基本有兩種評價。阿爾巴尼亞前外交部長英語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lbania)、持中左立場的民主社會黨英語Social Democracy Party of Albania主席、著名歷史學家巴斯卡爾·米洛英語Paskal Milo認為霍查是阿爾巴尼亞既定時期——20世紀下半葉的一個「歷史性人物」。他是一個複雜人物,既是獨裁者,又為國家的民族解放鬥爭做出過寶貴貢獻,也為國家在某些特定社會領域的發展做出過貢獻。在對外關係方面,霍查又是一個矛盾性的人物。他在堅持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同時卻排除了阿爾巴尼亞發展的直接利益,國家利益和國際利益之間的關係不能協調起來。從民族觀點來看,他是一個溫和的民族主義共產黨人。而阿爾巴尼亞前副議長、持右翼立場的共和黨英語Republican Party of Albania名譽主席、著名作家薩勃里·戈多英語Sabri Godo認為霍查是個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極善玩弄權術的人。他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以他為首的勞動黨專政。在他的時代如果說他做過一些好事的話,那就是掃除了全國的文盲。[3]:137

2000年7月,英國霍查派政黨大不列顛共產主義聯盟在其網站上刊載《緬懷霍查同志永生15周年》一文,對霍查極力頌揚:「恩維爾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我們提到他的時候,往往不得不加上一個『劃時代的』。」「霍查同志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一個有着非凡遠見卓識的領導人。」「在霍查同志的領導下,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上的不是超級大國的超級大國,享有無可爭議的尊重。追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受壓迫的革命人民遍布世界各地。」「反面教材更見證了霍查同志的偉大。在他逝世後,人民的財富和人民的軍隊被徹底摧毀,人民面臨着大規模失業。人們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家園,官僚壓榨着人民,犯罪、腐敗、賣淫隨着資本主義而散播。反動派們絞盡腦汁來詆毀霍查同志,但這是徒勞的,人民心裡有數。時間越長,他的教誨越發光芒。」「霍查同志一直被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所尊敬和愛戴。他給人民留下的偉大的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遺產在前面引導我們進行偉大而艱難的戰鬥。他的革命獻身精神像指南針,讓我們永葆共產主義理想。我們將努力實現他的遺願,奪回阿爾巴尼亞的紅色江山!」[88]

2008年10月16日,數百名阿爾巴尼亞人地拉那舉行紀念霍查誕辰100周年的活動。在位於地拉那西郊的薩拉平民公墓里,人們齊聚在霍查墓前,並獻上花圈。霍查的遺孀涅奇米葉也參加了活動,並稱讚霍查是「戰鬥英雄,為阿爾巴尼亞建立了不朽功勳」。參加紀念活動的人們說,在霍查的領導下,阿爾巴尼亞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功抗擊意大利法西斯德國納粹的占領,並實現了阿爾巴尼亞從落後的半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而阿爾巴尼亞民主黨創始人、時任總理薩利·貝里沙則在霍查誕辰100周年前夕呼籲人們與紀念活動拉開距離,並稱霍查是阿爾巴尼亞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暴君和獨裁者。[89][13]

2013年,印度霍查派政黨印度共產主義反抗黨發表署名為伊姆丹的文章——《紀念〈帝國主義與革命〉發表35周年》,回顧並稱頌了霍查的理論成就:「霍查同志在1978年發表的專著《帝國主義與革命》,是在帝國主義時代走向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大背景下,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特別是反對20世紀下半葉兩大修正主義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毛修正主義,寫就的一本著作。這本著作足以讓他成為最後一個偉大的列寧主義者。」[90]

個人生活

霍查被形容為長相英俊、身材魁梧,頗具個人魅力。他平時喜歡穿灰色西裝,繫暗紅色領帶。[3]:129 霍查是一位熟練的組織者和多才多藝的政治家,口才極佳,擅長當眾演講,常在報紙上發表言辭激烈的政論文章,富有鼓動性。[37][3]:127[6]:15 截止1991年,《霍查全集》已出版了71卷。[13][33] 霍查雖獨攬大權,卻未利用權力斂財,其親屬除所掙基本工資外,沒有多少財產。[91] 霍查是一個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非常善感,在觀看少年兒童演出時甚至會流淚,同時又能夠極其冷酷地簽署處死某人的決定。[3]:193 霍查熱愛曾經留學過的法國,曾努力以法國為榜樣來制定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早在打游擊時就十分敬佩戴高樂,一向為真正了解法國的歷史和文化而自豪。[86] 霍查既崇拜斯大林和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又讚賞巴爾扎克蒙田莎士比亞莫里哀等天才知識分子。由於霍查受過西方教育並且有當過學校人文學科教師的經歷,他似乎對文學、戲劇、哲學,特別是教育科學相當熟悉。他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並通曉俄語英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他被描繪為「一手拿着無產階級專政的利劍,一手舉着向西方學習的明燈」的形象。[6]:16

家庭

霍查的妻子是涅奇米葉·霍查,曾擔任阿爾巴尼亞一系列重要黨政職務。她於1945年元旦與霍查結婚,兩人共育有3個子女:長子伊利爾·霍查,1961年生;次子索科爾·霍查,1964年生;女兒普蘭維拉·科拉內齊。[13]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政權垮台後貝里沙當局的政治清算下,霍查家的所有財產全部被沒收。霍查夫人被判入獄9年,實際執行5年。出獄後,霍查夫人靠每月30美元的退休金過活。在科索沃戰爭期間,霍查夫人公開表態支持北約科索沃民族主義者。目前,她是1991年成立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成員。霍查的長子伊利爾生活在地拉那,幹個體經營,還出版了兩本回憶父親生平的書。小兒子索科爾夫婦從事外貿經營,因業務關係,還曾幾次到過中國。女兒普蘭維拉和丈夫從事私營建築設計,收入豐厚。[92][93]

主要著作

 
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的霍查著作

霍查著述頗豐,主要有:

在流行文化中

阿爾巴尼亞著名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1971年發表的、以「石頭城」吉諾卡斯特為主題的小說《石頭城紀事英語Chronicle in Stone》中,數次提到恩維爾·霍查,提到他是「石頭城」人,在法國讀過書,由於怕被人認出所以戴副墨鏡,針對他的通緝令上有懸賞金額,還提到他要打一場新型戰爭。[96]

在2005年上映,由法國、希臘波蘭西班牙保加利亞五國聯合製作的電視劇《巴爾幹最後的貴族》中,保加利亞演員佩塔爾·波普奧爾丹諾夫扮演恩維爾·霍查。[97]

注釋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ENVER HOXHA.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Stalinist-Hoxhaists). [2015-03-30] (英語). 
  2. ^ 2.0 2.1 Communism for Know-It-Alls. Filiquarian Publishing, LLC. 2008: 23 (英語).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王洪起. “山鹰之国”亲历. 新華出版社. 2008年1月. ISBN 9787501182343. 
  4. ^ 4.0 4.1 James S. O'Donnell. A Coming of Age: Albania under Enver Hoxha. New York: 出版者. 1999: 193. ISBN 978-0-88033-415-0 (英語). 
  5. ^ Enver HOXHA Biography. enver-hoxha.net. [2015-03-30] (英語).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斯蒂芬·費希爾-蓋拉蒂. 东欧各国共产党. 東方出版社. [2015-03-31]. 
  7. ^ Harry Hamm. Albania – China's Beachhead in Europe.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Inc. 1963: 84、93 (英語).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米倫科•巴比奇 等. 恩维尔·霍查的阿尔巴尼亚. 人民出版社. [2015-03-31]. 
  9. ^ John E. Jessup. A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1945–1996.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8: 288. ISBN 978-0-313-28112-9 (英語). At the time of the Italian invasion of Albania, he was fired for refusing to join the Albanian Fascist Party and became a tobacconist in the capital city, Tirana. 
  10. ^ 張月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 第四卷(1945-1955).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71 [2015-04-06]. 
  11. ^ Edwin E. Jacques. The Albanians: An Ethnograph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Vol. II. North Carolina: 出版者. 1995: 416. ISBN 978-0-7864-4238-6 (英語).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委員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所.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历史. [2015-03-30].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霍查家庭从辉煌走向沉沦. 央視網. [2015-03-30]. 
  14. ^ 14.0 14.1 阿尔巴尼亚建国初元首秘闻. 鳳凰網. [2015-03-30]. 
  15. ^ 孔寒冰. 阿尔巴尼亚遍地碉堡的背后.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0]. 
  16. ^ 16.0 16.1 中阿关系出现裂痕(2). 鳳凰網. [2015-03-30]. 
  17. ^ 17.0 17.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kka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8. ^ 18.0 18.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aeb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9. ^ 阿尔巴尼亚电影《蜜月》曾影响中国一代人. 新浪網. [2015-03-31]. 
  20. ^ 康慨. 原来阿尔巴尼亚也有文学 也有这样的文学. 新浪網. [2015-03-31]. 
  21. ^ 韓東. 美英情报局梦断阿尔巴尼亚.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1]. 
  22. ^ Dënimi i krimeve të komunizmit, guri në qafën e politikës në Shqipëri. Lajmi Shqip. [2015-03-31] (阿爾巴尼亞語). 
  23. ^ Varja e Havzi Nelës, zbardhet vendimi dhe firma e Kristaq Ramës. Info Arkiva. [2015-03-31] (阿爾巴尼亞語). 
  24. ^ Poeti disident Havzi Nela .... Klosi News. [2015-03-31] (阿爾巴尼亞語). 
  25. ^ Robert Elsie. Albanische Literatur und Kultur nach sechsundvierzig Jahren Sozialismus. Ein Zustandsbericht. (PDF). Südosteuropa - Zeitschrift für Gegenwartsforschung. 1991, 48 (11–12): 600–613 (德語). 
  26. ^ Robert Elsie. Albanian literature: a short history. London, England: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163-164 (英語). 
  27. ^ Ivan T. Berend. Central and easter europe 1944-1993. U.K. : 65–66 (英語). 
  28. ^ Robert Elsi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bania.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45. ISBN 978-0-8108-6188-6 (英語). 
  29. ^ Halliday, Jon. The artful Albanian: memoirs of Enver Hoxha. Jon Halliday. 1986: 304 and 307 [2010-06-03]. ISBN 0-7011-2970-0 (英語). 
  30. ^ Hoxha, Enver; Nase, Nesti. Reflections on China: extracts from the political diary. Naim Frasheri. 1979: 110 and 124 [2010-06-03] (英語). 
  31. ^ 谢胡自杀案证人怎么死的. 鳳凰網. [2015-03-30]. 
  32. ^ 阿尔巴尼亚高官相续离奇死亡内幕. 鳳凰網. [2015-03-30]. 
  33. ^ 33.0 33.1 33.2 最亲切的称呼是“同志”(1). 鳳凰網. [2015-03-30]. 
  34. ^ 恩维尔·霍查和民族烈士的颂歌. enver-hoxha.net. [2015-03-31] (阿爾巴尼亞語). 
  35. ^ 科孚海峡事件险些引爆东西方“热战”. 鳳凰網. [2015-03-30]. 
  36. ^ 秦暉. 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藏書網. [2015-03-31]. 
  37. ^ 37.0 37.1 37.2 铁腕霍查掌权40年:先后敌对哪三个国家?. 鳳凰網. [2015-03-30]. 
  38. ^ 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透視俄羅斯. [2015-03-30]. 
  39. ^ 经互会:社会主义阵营的《关贸总协定》. 鳳凰網. [2015-03-30]. 
  40. ^ 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始末. 騰訊. [2015-03-31]. 
  41. ^ 东欧小国党首叫板赫鲁晓夫:你就是个懦夫. 鳳凰網. [2015-03-31]. 
  42. ^ 霍查激言以对:赫鲁晓夫没被宰掉是大憾事. 鳳凰網. [2015-03-31]. 
  43. ^ 霍查舌战莫斯科 赫鲁晓夫施压阿尔巴尼亚. 鳳凰網. [2015-03-31]. 
  44. ^ 金重遠. 阿尔巴尼亚和苏南、苏中冲突. 中國幹部學習網. [2015-03-30]. 
  45. ^ 人民日報. 欧洲伟大的社会主义明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 [2015-03-31]. 
  46. ^ 王洪起. 阿利雅谈阿中关系(3). 鳳凰網. [2015-03-31]. 
  47. ^ 华沙条约组织. 新華網. [2015-03-31]. 
  48. ^ 获悉尼克松访华 霍查万言长信指责中国. 鳳凰網. [2015-03-31]. 
  49. ^ 霍查曾骂毛泽东是"种族主义,要奴役全人类". 大洋網. [2015-03-31]. 
  50. ^ 索要500辆坦克不成 阿尔巴尼亚诋毁周恩来. 中華網. [2015-03-31]. 
  51. ^ 阿尔巴尼亚旅游指南. 蘭州旅遊網. [2015-03-31]. 
  52. ^ 邓小平为什么果断叫停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鳳凰網. [2015-03-31]. 
  53. ^ 顏昌海. 毛泽东为何要援助阿尔巴尼亚9千亿元?. 人生驛站. 2013-02-03 [2015-03-30]. 
  54. ^ 恩維爾·霍查. 帝国主义与革命. 馬克思主義文庫. [2015-03-31] (英語). 
  55. ^ 霍查生平简介. 馬克思主義文庫. [2015-03-31] (英語). 
  56. ^ Timothy Cheek.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Ma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99 (英語). 
  57. ^ 国际社会79年就我对越自卫还击的态度. 中華網. [2015-03-31]. 
  58. ^ The Chinese Leadership headed by Deng Xiaoping have Launched a Military Attack on Vietnam. espressostalinist.com. [2015-03-31] (英語). 
  59. ^ 59.0 59.1 59.2 杜君立. 中国的礼物——霍查时代的阿尔巴尼亚. 愛思想. [2015-03-31].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tsm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61. ^ Robert Elsi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Kosovo.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Europe 79.. Scarecrow Press. 2011: 138. ISBN 978-0-8108-7231-8 (英語). 
  62. ^ 科索沃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網絡文摘. [2015-03-31]. 
  63. ^ 63.0 63.1 63.2 黃陵渝. 阿尔巴尼亚的宗教.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1]. 
  64. ^ 阿尔巴尼亚伊斯兰劫后新生 曾在极左时代遭清洗和屠杀. 中穆網. [2015-03-31]. 
  65. ^ 王洪起. 阿尔巴尼亚的多事之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1]. 
  66. ^ Zbulohen dokumentet e CIA-s dhe FBI-se per Xhevdet Mustafen. Shqiperia.com. [2012-11-13] (阿爾巴尼亞語). 
  67. ^ Zbuluesi ushtarak: Xhevdet Mustafa do vendoste monarkinë. Zeriikosoves.org. [2012-11-13] (阿爾巴尼亞語). 
  68. ^ Xhevdet Mustafa, sot 29 vite nga zbarkimi në Divjakë, zbulohet biseda me kunatin e Hazbiut Panorama 2011-09-25. Lajme4.shqiperia.com. 2011-09-25 [2012-11-13] (阿爾巴尼亞語). 
  69. ^ Rrëfimi i Halit Bajramit: Unë, njeriu i Hazbiut në bandën e Xhevdet Mustafës Panorama 2011-08-12. Lajme4.shqiperia.com. [2012-11-13] (阿爾巴尼亞語). 
  70. ^ 王洪起. 阿尔巴尼亚的霍查为何命轰炸机轰炸本国轰炸机. 鳳凰網. [2015-03-31]. 
  71. ^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霍查逝世. 人民日報. 1985年4月12日. 
  72. ^ 72.0 72.1 “阿尔巴尼亚的戈尔巴乔夫”病逝. 新華網. [2015-03-31]. 
  73. ^ 73.0 73.1 73.2 73.3 王洪起. 生前受崇拜 死后被掘坟——霍查葬礼及遗骸被迁目睹记. 世界博覽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8.  已忽略未知參數|month=(建議使用|date=) (幫助);
  74. ^ 74.0 74.1 74.2 74.3 沙舟、林存柱. 世界政坛丑闻内幕.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7-01. ISBN 9787209019675. 
  75. ^ 1985年4月11日,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逝世. 新浪網. [2015-03-31]. 
  76. ^ 新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米兹·阿利雅.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1]. 
  77. ^ A Guide to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of Recognitio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lations, by Country, since 1776: Albania. history.state.gov. [2015-03-31] (英語). 
  78. ^ 阿尔巴尼亚主要政党简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03-31]. 
  79. ^ 阿尔巴尼亚开国元首霍查身后两件事. 鳳凰網. [2015-03-30]. 
  80. ^ 阿尔巴尼亚人宗教观淡 为工作随便改信仰. 鳳凰網. [2015-03-31]. 
  81. ^ John Young. Peasant Revolution in Ethiopia: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1975-19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英語). 
  82. ^ Adema/Pasj : La conférence nationale exclut plusieurs responsables du parti. l'Essor n°15902 du. 2007-02-27 [2015-03-31] (法語). 
  83. ^ Megateo: el capo del Catatumbo. semana. [2015-03-31] (西班牙語). 
  84. ^ Terrorist Organization Profiles. [2015-03-31] (英語). 
  85. ^ 2013年阿尔巴尼亚议会选举结果. IFES. [2015-03-31] (英語). 
  86. ^ 86.0 86.1 康慨. 伊斯梅尔-卡达莱:修复了名誉的机会主义者. 騰訊. [2015-03-31]. 
  87. ^ 康慨. 谁阻碍了卡达莱的诺贝尔之路?. 騰訊. [2015-03-31]. 
  88. ^ FOR ENVER HOXHA THERE IS NO DEATH. espressostalinist.com. [2015-03-31] (英語). 
  89. ^ 阿尔巴尼亚人纪念霍查诞辰100周年. 新華網. [2015-03-31]. 
  90. ^ 伊姆丹. 纪念《帝国主义与革命》发表35周年. 印度共產主義反抗黨. 2013年 (英語). 
  91. ^ 红色领袖遗孀的晚年生活. 新華網: 3. [2015-03-31]. 
  92. ^ 北约出兵科索沃 前共产党领导人遗孀赞同. 鳳凰網. [2015-03-31]. 
  93. ^ 聚焦东欧前领导人及其后代:他们在哪生活怎样. 新華網. [2015-03-31]. 
  94. ^ 恩維爾·霍查文集. 馬克思主義文庫. [2015-03-31] (英語). 
  95. ^ 中国阿尔巴尼亚关系60年纪事. 鳳凰網. [2015-03-31]. 
  96. ^ 朱學東. 石头城纪事与阿尔巴尼亚记忆. 騰訊. [2015-03-31]. 
  97. ^ Le dernier seigneur des Balkans (2005). IMDB. [2015-03-31] (英語). 
引用錯誤:在<references>標籤中name屬性為「fro」的參考文獻沒有在文中使用

外部連結

參見

  阿爾巴尼亞政府職務
前任者:
易卜拉欣·比恰克丘
阿爾巴尼亞總理
1944年10月22日–1954年7月18日
繼任者:
穆罕默德·謝胡
前任者:
奧梅爾·尼沙尼
阿爾巴尼亞外交部長英語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lbania)
1946年1月11日–1953年7月23日
繼任者:
貝哈爾·什圖拉英語Behar Shtylla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職務
新頭銜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袖
1941年11月8日–1985年4月11日
繼任者:
拉米茲·阿利雅

Template:Persondata

[[Category:恩维尔·霍查| ]] [[Category:阿尔巴尼亚政治家]] [[Category:阿尔巴尼亚总理]]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