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Jilly19930117/沙盒3

民俗台灣
《民俗台灣》創刊號
主編池田敏雄[1]
類別台灣民俗文化
發行周期月刊
發行量共44期,每期2000至3000冊
創刊日期1941年7月10日
最後發行日期1945年2月1日
公司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創刊地區 日治臺灣
總部所在地台北市樺山町一八
語言日語台語

民俗台灣》是台灣第一份探討台灣民俗民俗學的專門刊物,1941年7月10日創刊,1945年2月1日停刊,共44期(最後一期因戰時局勢緊張故未發行[2])。戰後時期受《民俗台灣》影響最深的刊物為《台灣風物》。[3][4]

創刊

日治末期,台灣民俗研究專家池田敏雄中國中山大學所發行之《民俗月刊》啟發,拜訪時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的金關丈夫,計畫創辦以探討台灣民俗為主題的刊物[5]
西元1941年(昭和16年)5月由日籍人士金關丈夫須藤利一岡田謙萬造寺龍及台灣籍社會學專家陳紹馨黃得時等6人聯名於《興南新聞》及《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趣意書〉,說明《民俗台灣》發行的背景及目的等。同為發起人的池田敏雄因時任於總督府情報部,雖執行主要編輯工作,卻未列於發起人中[5]

西元1941年7月10日《民俗台灣》創刊,以金關丈夫於1929年為東京岡書院策劃出版的《ドルメン》雜誌為原型,刊物名則是受「臺灣文藝家協會」機關刊物《文藝臺灣》的影響。

內容

主要紀錄台灣民俗資料,如民間禁忌、習俗、神明祭儀、年節歲時與生命禮俗等[3],並廣泛採集民間傳說、童謠歌謠及俚諺,其中又以俚諺的討論為大宗。除材料蒐集與紀錄外,更有專題式發展,如廖漢臣〈臺南俚諺〉等[6]。雖以民俗為主,但內容對藝術、歷史、地理及自然等亦有涉獵,編輯要旨更明文希望刊物肩負聯絡與對話的任務[5][1]

 
立石鐵臣所見鹿港名巷「金盛巷」。原載於《民俗台灣》10號(1942年4月)

為月刊形式雜誌,每號皆約40-60頁(多維持於50頁左右),並附有卷頭語,其他常設專欄包含民藝解說、民俗圖繪、攝影及圖說、文獻介紹、書評、亂彈、點心、消息通訊、民俗採訪會、編輯後記等[3]

專欄 內容
民藝解說 金關丈夫的文字與松山虔三的拍攝,記錄包含陶枕士林刀餅印筷籠燭臺花仔布等民間生活器具,其中又以陶瓷器具、木材及竹製民藝品為大宗[7]
民俗圖繪 由畫家立石鐵臣透過版畫輔以文字,描繪各行各業(如製香)或一般民間生活場景(如打棉被、水車及磚仔窯風景等) [8]

版本[9]

年份 出版社 備註
1941年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 初版
1968年 臺灣古亭書屋
1985年 臺灣武陵出版社 林川夫主編,將內容重新彙整編輯,並刪除大量插畫圖像。
1982年 臺北南天書局 補齊包含因官方檢查制度被刪除之池田敏雄〈有應公的靈驗〉、蘇維熊〈關於性與臺灣俚諺〉及未出版之五卷2號等,並依初版樣貌精裝版印刷出版。


影響[3]

  • 民俗資料保存

除有大量民俗資料採集及記錄,更有較深入之專題式探討。此外,亦開創如節日習俗方面「正月七日吃七寶羹」、「除夕跳火盆求財富」及占卜咒術方面淨符、家畜用符、止血符與化骨符等數個嶄新的民俗研究議題。

  • 台語文字使用

刊物發行時,正值日本皇民化運動推行國語(日語)期間,但刊物內卻仍有許多台語文字,並以日文標註其發音,使臺灣民俗研究可與當時主要語言結合。

  • 《臺灣風物》

《臺灣風物》除與《民俗臺灣》編輯風格相似外,撰文者的重疊性也很高,如陳紹馨、蘇維熊、黃得時、楊逵楊雲萍等人皆常見於《民俗臺灣》,更為《臺灣風物》初期執筆。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