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是由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最初名為中原野戰軍(簡稱中野)。總兵力達28萬餘人。因為該部隊為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也稱為「劉鄧大軍」[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中原野戰軍) | |
---|---|
存在時期 | 1931年-1950年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部門 | 中國人民解放軍 |
種類 | 陸軍輕步兵 |
功能 | 由鄂豫皖蘇區紅軍第四方面軍逐步改編擴建 |
規模 | 28萬餘人 |
駐軍/總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
冠名自 | 晉冀魯豫邊區 |
專用顏色 | 灰色制服 |
進行曲 | 八路軍進行曲 |
裝備 | 中正式步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 四一式山炮 土製手榴彈 九一式手榴彈 九七式手榴彈 毛瑟C96手槍 南部手槍 |
參與戰役 | 中國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
指揮官 | |
司令員 | 劉伯承 |
政治委員 | 鄧小平 |
標識 | |
臂章 | 解放軍軍徽 |
沿革
1945年8月20日,撤銷北方局,改為晉冀魯豫中央局;八路軍一二九師改為晉冀魯豫軍區。1946年7月14日成立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由軍區領導指揮。1947年5月改組成立新的中原局,鄧小平任書記(兼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其中野戰軍5個縱隊,炮兵和工兵的建設有進一步發展,各二級軍區所轄獨立旅已達10個。 1947年6月10日,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12萬餘人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樓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野戰軍四個縱隊在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四個師部、九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稱「南征野戰軍」,實力為4個縱隊、13個旅、39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團有迫炮連,旅有炮兵連,縱隊有炮兵營,各縱都有教導團,共計11萬餘人。1947年7月27日,以第四縱隊與第九縱隊及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共10個旅8萬人組成陳謝集團,挺進豫西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協助陝甘寧擊破胡宗南的進攻,並配合劉鄧「大舉出擊,經略中原」。1947年9月22日中央軍委令「陳粟西兵團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但實際未實施。
1948年5月9日根據中央電示,在寶豐縣改組中原局的領導,南征野戰軍與陳謝兵團正式改稱中原野戰軍(轄第1、2、3、4、6、9、11縱隊,約15萬人),同時成立中原軍區(轄鄂豫、桐柏、江漢、豫西、陝南、豫皖蘇軍區),「軍區、野戰軍不分設」(1948年6月22日中原局致中央電)。1948年6月4日,鄧劉致電軍委,報告四月份中原野戰軍兵力統計:一、三、六縱隊及野直共6萬2,108人,地方武裝桐柏、鄂豫、皖西、江漢、豫皖蘇五個軍區共13萬5,745人,總計19萬7,853人(不含陳謝集團第四、九縱隊與豫西、陝南軍區)。1948年8約,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3個旅,第二縱隊2個旅,第三縱隊3個旅,第四縱隊4個旅,第六縱隊3個旅,第九縱隊2個旅,第十一縱隊3個旅,共20個旅、約15萬人。1948年9月間,中原軍區部隊發展到21萬人,組成了7個軍區、8個獨立旅(師)、32個軍分區。其中,豫西軍區6個軍分區,4.8萬人;豫皖蘇軍區1個獨立旅、8個軍分區,4.9萬人;陝南軍區1個師、1個獨立旅、兩個軍分區,2.4萬人;桐柏軍區1個獨立旅、4個軍分區,2.2萬人;江漢軍區1個獨立旅、4個軍分區,2.7萬人;皖西軍區1個獨立旅、3個軍分區(另有第四軍分區);鄂豫軍區2個教導旅、5個軍分區;軍分區和縣均建立基幹團,區建立了區干隊,並健全了制度。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經過整編,二野的總兵力達28萬餘人,其中在石家莊接收華北新兵16,000人,東北補訓師1萬人,天津2萬俘虜、北平2萬俘虜。1949年2月21日,第二野戰軍與中原軍區正式分開,劉伯承、鄧小平、鄧子恢、張際春、李達、李先念致電二野各兵團、各軍、各(二級)軍區首長並報軍委,通報中原負責人分工和電台聯絡的有關規定:以劉、鄧、張、李專理野戰軍工作;鄧子恢、李先念專理中原軍區工作。電台聯絡規定:各軍區行政、作戰諸事宜直報軍區,非有特殊情形,不與野戰軍司令部聯絡;各兵團及各軍行政、作戰事宜都直向野戰軍司令部報告,沒有特殊情況,不與軍區聯絡;野戰軍和各軍區之間有必要通報,由野戰軍司令部商同中原軍區臨時聯絡。 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均參加了淮海戰役,此役解放軍投入66萬官兵[2]加40萬地方武裝[3]。並在之後共同發起渡江戰役,並參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1949年11月,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協同下,向川黔進軍,舉行了成都戰役。1949年9、10月間,進軍西南的部隊;二野直屬部隊82,331人,第3兵團119,364人,第4兵團12萬人,第5兵團102,357人,西北軍區直屬部隊31,577人,第18兵團96,368人,共計551,997人。 截至202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中,有3個是前二野(中野)下屬:
改編
1950年2月22日,西南軍區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雲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同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撤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第二野戰軍編制
野戰軍總部
司令員 | 政治委員 | 副政治委員 | 政治部主任 | 參謀長 | 副參謀長 |
---|---|---|---|---|---|
政委鄧小平與司令員劉伯承 |
宋任窮、張際春 | 張際春(兼) | 李達 | 曾希聖 |
- 中共第二野戰軍前委委員: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李達;書記:鄧小平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後勤司令部(1949年2月成立) 司令員兼政委:段君毅 副司令員:劉岱峰、姚繼鳴兼參謀長 副政治委員:穰明德 政治部主任:鄧存倫/盧南樵
下屬部隊
兵團/直屬 | 兵團司令 | 兵團政委 | 兵團其他領導 | 下屬軍 | 軍長 | 軍政委 | 軍其他領導 | 下屬師 |
---|---|---|---|---|---|---|---|---|
第3兵團 | 陳錫聯上將 | 謝富治上將 | 副司令員王近山中將 副司令員杜義德中將 政治部主任閻紅彥上將 副參謀長王蘊瑞少將 政治部副主任鍾漢華中將 後勤部部長劉清/胥光義 |
第10軍 | 杜義德中將 |
王維綱 | 副軍長范朝利中將 參謀長高厚良少將 政治部主任許夢俠 供給部部長陳三紀 衛生部部長孫毅華 |
第28師師長陳中民/張奇 政委姚克佑 |
第11軍 | 曾紹山中將 |
鮑先志中將 |
副軍長鄭國仲少將 參謀長楊國宇少將 政治部主任劉華清少將、上將/胥治中後勤部部長王子清 |
第31師師長趙蘭田 政委周維 | ||||
第12軍 | 王近山中將 |
副軍長蕭永銀少將 副政治委員李震少將 政治部主任李開湘少將後勤部部長王耀顯 |
第34師師長尤太忠 政委邵子言/唐平鑄 | |||||
第4兵團 | 陳賡大將 |
副司令員郭天民上將 副政治委員劉志堅中將 參謀長郭天民兼 政治部主任劉志堅兼 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貴少將 後勤部部長趙炳潤 後勤部政治委員楊世榮 |
第13軍 | 周希漢中將 |
劉有光少將 | 副軍長陳康中將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廖冠賢少將 後勤部部長任學恭 |
第37師師長周學義政委雷起雲 | |
第14軍 | 李成芳中將 |
雷榮天 | 副軍長兼參謀長王啟明少將政治部主任朱佩瑄 供給部部長黨元成 衛生部部長劉輝儒 |
第40師師長劉豐政委侯良輔 | ||||
第15軍 | 秦基偉中將、上將 |
谷景生少將 |
副軍長劉昌毅中將 參謀長張蘊鈺少將 政治部主任余洪遠少將 後勤部剖長 胡孝武 |
第43師師長張顯揚政委薛濤 | ||||
第5兵團 | 楊勇上將 |
蘇振華上將 |
副政治委員張霖之 政治部主任甘渭漢中將 副參謀長潘焱少將 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少將 後勤部部長吳機章 |
第16軍 | 尹先炳 | 王輝球中將 |
副政治委員戴潤生少將 參謀長楊俊生少將 政治部主任吳實 後勤部部長尹痴生 |
第46師師長齊丁根政委范陽春 |
第17軍 | 王秉璋中將 |
趙健民 | 副政治委員肖元禮少將 參謀長劉星 政治部主任裴志耕少將後勤部部長王耀華 |
第49師師長汪家道政委況玉純 | ||||
第18軍[註 1] | 張國華中將 |
譚冠三中將 |
副軍長昌炳桂 副政治委員王幼平 副政治委員王其梅少將 參謀長陳明義少將 政治部主任郭影秋 後勤部部長夏仲遠 |
第52師師長吳忠政委劉振國 | ||||
直屬部隊 | 第19軍[註 2] | 劉金軒中將 |
張邦英 第二政治委員汪鋒 |
副軍長陳先瑞中將 副政治委員李耀中將 參謀長薛克忠少將 |
第55師 | |||
第58軍[註 3] | 高樹勛/孔慶德中將 | 方正平中將 | 副軍長楊秀昆 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力之 參謀長張西三少將 |
第172師師長楊樹根 政委李福堯 第173師師長李定灼政委吳罡 第174師師長何濟林 | ||||
特種兵縱隊 | 李達(兼) | 李達(兼) | 副司令員孔從洲中將 副政治委員譚善和少將 參謀長趙章成少將/巫金峰 政治部主任張力雄少將 |
榴彈炮團 戰車隊 工兵團 | ||||
後勤司令部 | 段君毅 | 段君毅(兼) | 副司令員 劉岱峰、姚繼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