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庫尼·韋戴
古庫尼·韋戴(法語:Goukouni Oueddei;阿拉伯語:كوكوني عويدي,羅馬化:Kūkūnī ʿWaīday,1944年—)[1]是乍得政治人物,他在1979年至1982年期間擔任乍得國家元首。做為一個乍得北部人,古庫尼奉行親利比亞政策;與反對利比亞的哈布雷持續存在分歧,導致他在 1982 年被哈佈雷的軍隊推翻。隨後他成為哈布雷新政府的頭號反對者,並在作為利比亞支持的叛軍領導人的乍得-利比亞衝突。1985 年,由於與他的利比亞盟友之間的不和,使他流亡國外。2009年8月回國[2]。
古庫尼·韋戴 Goukouni Oueddei كوكوني عويدي | |
---|---|
第四任乍得總統 | |
任期 1979年3月23日—1979年4月29日 | |
副總統 | 無 |
前任 | 費利克斯·馬盧姆·恩加庫圖 |
繼任 | 洛勒·穆罕默德·舒瓦 |
第六任乍得總統 | |
任期 1979年9月3日—1982年6月7日 | |
副總統 | 瓦達爾·阿卜杜勒卡迪爾·卡穆格 |
前任 | 洛勒·穆罕默德·舒瓦 |
繼任 | 侯賽因·哈布雷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44年(80—81歲) 法屬赤道非洲茲瓦爾 |
政黨 | 乍得民族解放陣線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早年
古庫尼出生於乍得的北部,是東佈人的德德(政教權威)歐德代·吉德米的兒子。由於受父親反政府的思維影響,於1960年代末加入由阿巴·西迪克領導的乍得民族解放陣線(以下簡稱查解陣),成為反政府人士。查解陣不滿法蘭索瓦·托姆巴巴耶於總統任期內僅讓南方人享有的政治主導地位,查解陣主張:應讓全國人民的參與政治。1975年托姆巴巴耶被暗殺後,該國兩個地理區域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為一場錯綜複雜的內戰,涉及多個乍得政治團體、利比亞、美國和法國,甚至差點成了代理人戰爭。這起衝突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內戰結束後,古庫尼將獨裁托姆巴巴耶的政權,視為法國在乍得繼續統治的工具。
就任總統
古庫尼於1979年3月23日被任命為臨時乍得國家元首。他於1979年11月10日被推舉成尋求交戰派別的和解的民族團結過渡政府總統。當時政府組織為——總統古庫尼:支持利比亞在冷戰期間保持中立;副總統瓦達爾·阿卜杜勒卡迪爾·卡穆格:溫和派且是南方人;國防部長侯賽因·哈布雷:親歐的乍得北部人;外交部長艾哈邁特·阿西爾:親利比亞的阿拉伯人。
個人競爭(尤其是昔日的盟友古庫尼和哈布雷之間)限制了政府的效能,並導致人們認為古庫尼是利比亞的傀儡。利比亞甚至提出吞併乍得,兩國統一的提議,遭到所有意識形態陣營的反對,使他們罕見地統一陣線。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政府,古庫尼於1982年5月19日任命吉丁加爾·多諾·恩加杜姆為總理。然而,隨着過渡政府於1982年6月7日被哈佈雷的支持者推翻,古庫尼從首都恩賈梅納逃離沙裏河進入喀麥隆,他隨後流亡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3]。可是其餘高官就沒那麼好命了,外交部長在一次無關的事故中喪生;由於哈布雷進行中央集權,副總統失去了他的大部分軍事基地。
流亡與歸國
時間到了1983年,古庫尼帶着利比亞的大量援助返回乍得,通過游擊戰與哈布雷政權對抗。他是最知名的乍得反政府人士,據報道,這位前總統要求新憲法和政黨活動自由化。儘管哈布雷為試圖與古庫尼和解,給予有限的讓步,但古庫尼仍要求完全開放,不達成就不與之和解。
1985年8月,利比亞政府發現他與哈布雷談判休戰的意圖,於是將其軟禁在的黎波里。1985年10月,利比亞警方逮捕古庫尼,並在過程中朝他的腹部開了一槍。經此事,他與利比亞人決裂,並於1987年 2月流亡到阿爾及爾[3][4] 。
古庫尼於2007年4月17日,在加蓬首都自由市會見時任乍得總統伊德里斯·代比,討論結束第二次乍得內戰的方法。古庫尼表示:乍得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也,希望利用自己的「道義權威」拯救乍得。他還說:希望能回歸祖國的懷抱。當下他自認為能回國了[5][6]。結果在4月19日,兩個叛亂團體的領導人拒絕了古庫尼提出的出面調解提議[7]。
2007年7月30日,古庫尼仍然回歸乍得的懷抱,同行的有大約20名流亡的反政府人士,他們與代比討論叛亂問題,及如何結束戰爭的局面。大抵是身分敏感,古庫尼等人於當天晚些時候離開乍得,前往加蓬[8]。
2009年8月19日,在流亡 22 年後,古庫尼宣佈返回乍得[2]。
回歸政壇
2008年3月4日,會見尼日爾總統馬馬杜·坦賈,討論了恩都戰役後乍得的局勢[9]。
2013年,他的女兒薩迪·古庫尼·韋德耶被任命為乍得政府社會行動部部長[10]。
在2015年布隆迪動亂中,包括代比在內的中非地區領導人,於當年5月25日指定古庫尼為大湖地區特使,以幫助解決布隆迪局勢[11]。
2019年,古庫尼出版兩本書,內容為他自己在流亡前的乍得歲月,並提及了1958到1991年的乍得歷史。
2021年,前總統伊德里斯代比去世後,他的兒子穆罕默德·代比和其他軍人發起政變,奪取了政權。他們建立了一個過渡軍事委員會,該委員會發起全國對談。古庫尼擔任其中特別技術委員會主席,負責確保政治軍事團體(主要是抵抗力量聯盟和乍得變革與和諧陣線)的參與。然而,在2022年3月,在軍政府與政治軍事團體之間的第一次「預對談」的前幾天,以外交部長穆罕默德·澤內·謝里夫為首的另一個委員會,取代古庫尼為首的特別技術委員會[12][13]。
註記
- ^ M. Lentz, Harris. Heads of States and Governments Since 1945. Routledge. 2014-02-04: 156. ISBN 9781134264902.
- ^ 2.0 2.1 La redaction de Mondafrique. « Séries d’été : Goukouni Weddeye, le maquisard devenu faiseur de paix (8/30) ». Mondafrique. [2015-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31).
- ^ 3.0 3.1 James Brooke, "Habre Policy in Chad: Name Ex-Foes to Key Po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18 August 1987.
- ^ James Brooke, "Chad said to win vast Libyan boo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1 April 1987.
- ^ "Tchad: Idriss Deby rencontre l'ex-président Goukouni Weddeye à Libreville"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 Agence France-Presse, 17 April 2007 (法語).
- ^ "L'ancien président Goukouni Weddeye veut "sauver le Tchad" de l'éclatement"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Agence France-Presse, 18 April 2007 (法語).
- ^ "Les rebelles rejettent la médiation de l'ex-président Goukouni"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 Agence France-Presse, 19 April 2007 (法語).
- ^ "Une innovation dans la démarche de restauration de la paix au Tchad"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7 September 2007., Chadian government web site, 31 July 2007 (法語).
- ^ "L'ancien président tchadien Goukouni Weddeye reçu par le chef de l'Etat nigérien", Xinhua, 4 March 2008 (法語).
- ^ Justine Spiegel, "Saadie Goukouni Weddeye, enfant de l』exi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eune Afrique, 7 February 2013 (法語). Retrieved 6 February 2016.
- ^ Clement Manirabarusha and Goran Tomasevic, "Opposition breaks off Burundi peace talks over killing of opposition lea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25 May 2015.
- ^ RFI. Tchad: les rebelles participeront-ils au dialogue national ?. rfi.fr. [202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RFI. Tchad: Goukouni Weddeye débarqué du processus de dialogue avec les groupes rebelles. rfi.fr.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9).
參考文獻
- Martin Meredith. The State of Africa. Free Press (London). 2005: 352—355. ISBN 978-0-7432-3222-7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