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四川軍閥劉文輝的基本部隊。[1]它是由四川省省軍部隊為基礎,附隨着劉文輝而擴大,最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降。

歷史

劉文輝早期為四川陸軍第八師獨立旅旅長,該旅先是獨立為四川陸軍第一混成旅,後擴編為四川陸軍第九師,該師下轄四川陸軍第17、18旅。

在四川軍閥們驅離劉成勳後,劉文輝在1925年被推舉為四川軍務善後督辦,獲得了四川省軍政職權,劉文輝先是將第17旅擴編為四川陸軍第六混成旅,隨後以第九師為基礎,軍力擴編為4個陸軍師、6個混成旅、1個憲兵大隊、1個殖屯軍、1個獨立營。最後這些部隊在民國十五年(1926)11月宣告依附國民政府時,通通被劃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序列,因此二十四軍的編制非常龐大且混雜,最初編制達4個師(路)、10個混成旅之多。

民國十六年(1927),二十四軍收編劉成勳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軍後,規模達7個路、13個混成旅,與川康邊防司令部,實際兵力超過10萬。

民國十七年(1928)10月,為呼應南京國民政府的裁軍呼籲,二十四軍縮編為三個師(第1師、第2師、第3師),川康邊防司令部下轄4個旅,但二十四軍所屬的師級單位編制有3個旅,所以該軍規模仍有11個旅,近6萬人的數量。但隨後又恢復編制,在二劉之戰之前,二十四軍的實際戰力持續維持在10萬人左右。

劉文輝敗給劉湘後,退至雅安,二十四軍此時下轄兩個師(第1師,師長劉文輝;第2師,師長向育仁),師下轄2個旅,另設置寧屬屯殖司令(劉元璋)、康屬屯殖司令(唐英)

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進行全國部隊番號統一整編。整編後二十四軍,所屬有國民革命軍第136師(師長陳光藻)、137師(師長劉元瑭)、138師(師長唐英)、軍直屬旅(旅長余松琳)。三個師下轄步兵旅並無完成中央化之編制整編作業,因此仍然從一起計,分別為第1旅(楊學端)、第2旅(劉元瑄)、第3旅(袁鏞)、第4旅(楊生武)、第5旅(張巽中)、第6旅(劉元琮)。總和兵力7個旅,約3.5萬人。二十四軍至抗戰前人事主要是劉文輝的劉氏親屬與川軍舊部出任,屬於附隨中央政府,但中央政府無法介入部隊人事的旁系部隊。

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戰爆發,二十四軍增編騎兵團,但138師番號則被收回,原先的部隊員額則轉入清鄉司令部和獨立團。

民國二十九年(1940),137師劉元瑭以抗日之名脫離二十四軍指揮,該師有一定數量的部隊脫離二十四軍系統。這個部隊後在胡宗南協助下充實戰力,成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7師,並與國民革命軍第34師部分部隊合組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十二軍,劉元瑭出任該軍軍長。仍留在劉文輝麾下的137師殘留部隊則由副軍長陳光藻轉任137師師長,重建部隊。

抗戰末期,第二十四軍編制為:

1949年籌划起義投共,劉元瑄升為第二十四軍軍長,駐雅安伍培英升為第136師師長,駐西昌;劉元琮任副軍長兼第137師師長,駐雅安。西康省寧屬專區預定以伍培英和原寧屬屯墾委員會袁品文負責,雅屬專區由劉元瑄和西康省保安副司令王靖宇負責,康屬專區由省民政廳廳長張為炯和原西康屯墾司令唐英負責。[2]

參考文獻

  1.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2. ^ 楊學端:「雅安起義經過」,原載中國文史出版社《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第十七卷第50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