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修
楊嗣修(1564年—1648年),字幼淑,號景歐[1],河南懷慶府河內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楊嗣修 | |
---|---|
大明巡撫寧夏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 |
籍貫 | 河南懷慶府河內縣 |
出生 |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十五日 |
逝世 | 順治五年 |
配偶 | 娶孫氏 |
出身 | |
|
生平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中河南鄉試第四名舉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中丁未科進士,廷試後,連丁父母憂,萬曆庚戌(1610年),授行人,奉詔冊封崇、益二王。萬曆四十年壬子(1612年),遷戶部主事。萬曆己未(1619年),遷湖廣衡州府知府,天啟壬戌(1622年)調山西汾州知府,甲子(1624年),遷山東海防道副使[2]。丙寅(1626年),陞陝西布政司東路神木參政、陝西榆林中路按察使,又為寧夏巡撫,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大饑荒,延綏缺餉,固原兵變發生,楊嗣修被御史樊尚燝彈劾,於崇禎二年正月回籍聽堪[3]。
楊嗣修返鄉後,發展教育,設立義學。在沁河渡口,捐資購買船隻,用以濟人。捐資修河治渠,發展農業生產。崇禎十三年大饑荒,他設粥蓬賑濟,收留棄嬰,賤糶種子,救活人無數[4]。崇禎甲申(1644年),李自成在擊敗孫傳庭官軍後,橫掃山西河南,懷慶府及左右的縣城均被攻破,當地的官紳被全部擄掠到陝西西安。時年八十一歲的楊嗣修全家也被迫遷到西安,關押在大雁塔僧舍中,長達五十日[5]。楊家在一日夜中逃出,從武關出關渡河,入聞喜、陽城,避於河之南,最後回到河內。清軍入關後,其子楊挺生被任命為平陽府推官,將楊嗣修接到官署奉養,但一月後即病逝,時順治五年,享年八十五[6]。
家族
原籍山西洪洞縣,七世祖楊九老始徙居河內。曾祖楊倫。祖父楊來勤,生二子:楊棣、楊桐,同為庠生,楊嗣修即楊棣之子。母親趙氏,継母陳氏[7]
原配孫氏生長子楊挺生,側室劉氏生次子楊尊生。
參考文獻
- ^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履歷便覽》:楊嗣修,景歐,春秋房,乙亥二月十五日生,河內人,甲午鄉四名,會一百八十三名,三甲八十八名,吏部政,庚戌授行人,丁巳升戶部主事,己未升貴州司員外,本年升郎中,升衡州知府,壬戌考察,調山西汾州知府,甲子升山東副使,丙寅升陝西參政,丁卯加按察使,調榆林中路,戊辰寧夏巡撫,右僉都。曾祖倫;祖來勤;父棣,儒官。
- ^ 《楊嗣修墓誌》:登無兵,設都閫,因立鎮。毛文龍踞皮島,海臚票輕無常。毛帥以優人為副戎至,抗禮憲使,公痛絶之。而駕馭悍弁,不用裷麾,以殺其怒,海疆卒以晏然。迨公去,登禍頓起。突豬勇狶,人始思公之綏緝不寘。
- ^ 《崇禎長編》載:崇禎二年正月甲戌……寧夏巡撫楊嗣修回籍聽堪,以御史樊尚璟糺也。
- ^ 《懷慶府志》卷三二《雜記·物異》篇記載:(崇禎)十三年,五穀種不入土,大飢,民疫,亂屍橫野。粟斗二千,人相食,亂民蜂起。
- ^ 《懷慶府志·李毓梁傳》:流寇襲懷慶,據之。下令徵屬內舉人赴西安授官。
- ^ 《楊嗣修墓誌》:公生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二月十五日,終順治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年八十有五。
- ^ 《清故前巡撫寧夏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景歐楊公前贈淑人孫氏合葬墓誌銘》
- 《明史》
官銜 | ||
---|---|---|
前任: 陳圭 |
明朝衡州府知府 1619年-1622年 |
繼任: 蔣芳鏞 |
前任: 張三傑 |
明朝汾州府知府 1622年-1623年 |
繼任: 趙彥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