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天曆》是中國古代曆法南宋楊忠輔編纂,屬於陰陽曆

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曆成,帝賜名為《統天曆》,並於是年實施。[1]

《統天曆》計算出1太陽年為365.2425日,1朔望月為29.530594日,這一數值取代了祖沖之測量的365.2428日。與公曆的1太陽年的數値相同。[2]清人梅文鼎稱「宋曆莫善於紀元,尤莫善於統天」。然而,嘉泰二年(1202年)五月甲辰朔日蝕,《統天曆》預推時刻比實際天象早了一個半時辰。《統天曆》因推測日蝕不驗,僅使用到開禧三年(1207年)。大理評事鮑澣之曾對《統天曆》虛立上元一事大加撻伐,謂「以是而為術,乃民間之小曆。而非朝廷頒正朔、授民時之書也。」於是,鮑澣之又造《開禧曆》取代《統天曆》。

註釋

  1. ^ 宋史·律曆志十五》載:「五年,監察御史張巖論馮履唱為詖辭,罷去。詔通曆算者具名來上,及忠輔歷成,宰臣京鏜上進,賜名《統天》,頒之。」
  2. ^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兩宋天文學》載:「《統天曆》實際上廢除了上元紀年,是我國曆法的一個進步的措施,《統天曆》以一年等於365.2425日,和現行公曆迴歸年長度一樣,但比格里高利早了三個多世紀,《統天曆》還提出了迴歸年長度有消長的概念,這也要比歐洲早得多。不過《統天曆》的這些改革,直到元代的《授時曆》才得實現。」